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噹噹網藉此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噹噹書香節」,全站百萬圖書每滿一百減五十。

這麼多年,有哪些圖書讓你獲得了知識的豐富和內心的成長,有哪些書讓你拍案叫絕、相見恨晚,可以分享給想要囤書的小夥伴嗎?


說到這個話題,我就不困了。這幾年因為寫科普和翻譯科普讀物的原因,有機會讀了很多較新的天文、航天相關科普書籍,正好可以展開講講。

一、太陽系旅行指南

1、《行星》

《行星》

這是一本比較全面的太陽系介紹,可以快速讓讀者了解太陽系各個天體的主要的信息,大開本彩圖,閱讀體驗也很不錯。

之前的知乎薦書的也介紹的這本:https://www.zhihu.com/remix/instabooks/990321567372582912,所以認真讀過幾遍,感覺譯者也比較專業,同為科普譯者的我對這本書的翻譯表示滿意。

2、《行星全書》

《行星全書》

同類型的也可以考慮這本和下一本,紫圖這幾年很喜歡出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彩圖大部頭,主打內容全、裝幀精美,雖然不夠深入,但作為入門和培養興趣還是夠用的,作為收藏也不錯。

3、《太空全書》

《太空全書》

《太空全書》的涉及面更廣一些,除了太陽系內,太陽系外也有介紹,如果興趣不局限於太陽系內的話,這本會是更全面的入門科普讀物。

此外,該書由 @劉博洋的青年教師連線團隊主筆翻譯,譯者的專業性有保障。

二、行星衛星面面觀

如果對某顆具體的星球感興趣的話,那麼從一本更加有針對性的科普讀物入手會更加高效一些。

1、《月亮全書》

《月亮全書》

這本我要多說一點。這本書是2018年我和青年教師連線的 @王卓驍 、李鎮業同學一起翻譯的,也是我迄今為止唯一一本做了全書審校的書。英文原版是2018年上半年出版的,我們在下半年就譯完,2019年初就出版了,所以算是內容非常新,沒什麼時差的書。

原書本身質量非常不錯,至少從我個人這幾年看過的行星科普書籍來說,這本書沒有太多同質性的問題,很多內容堪稱新穎前沿,例如書里提到了很多近些年的新發現、或者熱點前沿的月球科學問題,比如不規則月海斑(IMP),書里對撞擊作用的介紹和人類對月球撞擊坑認識的歷史梳理也是目前的科普書里少有的詳盡。這也是我最終決定接下這本翻譯的最重要的原因——書是好書,救救孩子。

本書採用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先後順序介紹月球的各個方面,這個視角其實非常適合做博物館展出設計,但同時這本書也致力於成為一本月球愛好者們的觀測指南,從觀測者的角度介紹了月球表面的各種地質特徵以及拍攝月球所需的望遠鏡和數據處理、獲取軟體(此處不得不提的是,王卓驍、李鎮業兩位同學豐富的天文觀測經驗和對望遠鏡的了解大大彌補了我在這方面的空白,這種配合讓成書的專業性更有保障)。

很讓我開心的是連逆天好用的月球數據平台QuickMap的使用都有介紹,雖然由於QuickMap的改版,這部分內容在原始成書的時候已經out了,因此我半翻譯半重寫了這部分…

一方面,書的文字內容我個人是很推薦的,翻譯水平我自己也覺得非常滿意,可以說是近幾年自己最滿意的一本譯書了;但另一方面,有一說一,缺點也是有的:成書相比於英文原版加了很多大圖,這樣一本碼洋大開本彩圖,實在是…太貴了…正如豆瓣一些評論表示主要是因為裝幀定價扣了分。

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更希望是一本簡裝、以文字為主、只配必要的說明圖片、小開本的書,這樣可以讓更多讀者得以閱讀和享受內容本身…但怎麼說呢,我也明白出版社也有他們自己的考慮和難處…所以推薦遇到半價的時候再入手吧

2、《伴月共生》

《伴月共生》

如果說《月亮全書》主打硬核科學解讀的話,《伴月共生》主打的就是文藝、文藝、文藝。

裝幀精美,介紹的內容也是輕鬆有趣的軟科普為主,有典型的日式細膩和溫度,以0到29月齡的月亮變化為主線,介紹相關的曆法及文化類話題,涉及藝術、占星、神話、歷史等,李白杜甫、《源氏物語》《枕草子》啥都能聊,適合不喜歡看硬核科普的朋友們。(當然,也有一些喜歡看硬核科普的朋友們表示因為書好看所以還是買了orz,果然是顏值即正義)

3、《下一站,火星》

《下一站,火星》

知友們熟悉的老朋友 @太空精釀 的誠意之作,四月剛出版,所以還沒有什麼讀者點評。不同於《月亮全書》內容偏重對星球本身的科學知識,《下一站火星》的內容偏航天探索,以梳理歷年來的火星探測任務為主。

這本是我審的稿,雖然還沒有拿到紙質書,但這種以內容為主、定價平實的平裝讀本是我更傾向的風格。

4、《火星》

《火星》

這是一本以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的超高清相機——HiRISE拍攝的照片貫穿的精美攝影集,原書作者之一阿爾弗雷德·麥克伊文(Alfred S. McEwen)本人是HiRISE相機的首席科學家(這本書我還找Alfred要過簽名我會亂說?)。

以攝影集為主的書最大的特點當然是精美,非常精美,極其精美,儘管出於定價的考慮把原書的大開本改成了16K小開本(不然價格還能再貴上至少三分之一),但那些炫目的火星高清照片依然美麗不可方物。而如果想要在欣賞美圖之外了解這每張照片背後的科學信息,書的最後一部分集中給出了對每張照片的地質學解讀,可以說是集收藏、欣賞和學習於一體。

此外,該書由 @劉博洋 的青年教師連線團隊主筆翻譯,譯者的專業性有保障。

5、《冥王星沉浮記》

《冥王星沉浮記》

除了月球和火星,冥王星可能是最為普通讀者所熟知和喜愛的一顆星球了,再加上傳奇的發現和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的特殊經歷,讓冥王星當之無愧地成為輿論的焦點、文化的符號、科學與社會的交融、理智與情感的碰撞。

如果你對這些饒有興趣,這會是一本讓你一口氣全面了解這顆矮行星的科普讀物。

此外,本書由鄭永春、劉晗兩位老師翻譯,譯者專業性有保障。

三、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宇宙》

《宇宙》

卡爾·薩根名作,經典天文科普讀物,1981年雨果獎獲獎作品。自1980 年出版以來,這本書在很長一段時間穩居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總體說來,《宇宙》這本書算不上硬核科普讀物,但有趣的選題、豐富的外延和人文色彩,讓這本書獲得了大量普通讀者的喜愛。生命如何產生、金星和地球的天堂地獄之隔、旅行者號的傳奇、恆星的一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卡爾·薩根可能是當時世上最能駕馭這些豐富主題的人了。一方面,薩根的師承和研究涉獵廣泛:本科階段,他就在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遺傳學家赫爾曼·約瑟夫·馬勒和著名物理化學家哈羅德·尤里的指導下學習;博士導師是當時著名的行星科學家傑拉德·柯伊伯。除了柯伊伯,他還和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化學家梅爾文·卡爾文等著名科學家有過合作。

同時,薩根也一直深度參與當時NASA 各項深空探測任務。書里對金星、火星、木星和地外生命探索的介紹,例如探索金星的水手2 號,探索火星的海盜1 號和2 號,探索外太陽系的旅行者1 號和 2號探測器……這些都是薩根親自參與過任務設計和科學研究的。

即使是40年過去,這本書依然值得普通讀者閱讀,更是科普作者們學習科普寫作的優秀榜樣。現在這本是2017年新譯新版。

此外,本書也是科普劇《宇宙:一場個人之旅》的配套書籍,可以搭配食用,學習什麼的倒在其次,主要是體會一下1980年的畫風orz

2、《漫步到宇宙盡頭》

《漫步道宇宙盡頭》

感覺這本不用多做介紹了,知乎老牌科普創作者 @狐狸先生 的作品,是知友們最喜歡的硬核、嚴謹又有趣的風格。

相比於前面的太陽系之旅,狐狸先生的書會帶我們去往更遠的世界,開始於太陽系,漫步到宇宙盡頭,宇宙的誕生、璀璨的銀河、地外生命的探尋、引力波的秘密、黑洞和高維世界……

不過內容偏硬的話就對沒有基礎的普通讀者有點不友好了,大家按需食用~

3、《伴星共生》

《伴星共生》(藤井旭 著)【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product.dangdang.com圖標

和前面那本《伴月共生》是相同的作者和相似的風格,裝幀美,內容偏軟科普,但涉及到的話題依舊豐富,除了美圖之外還有關於歷史、藝術、文化的介紹,更適合普通讀者。(如果你已經是十級天文愛好者了可能就沒必要了)

此外,本書由知名天文科普團隊 @EasyNight 翻譯,品質保障。


以上這些都是近幾年新出的天文、航天類科普書籍里個人覺得值得參考的,還有那些你們覺得不錯的新書,也歡迎在評論區和知友們分享吧。

有一說一,這其中很多精裝彩圖大開本的書原價或者七五折的時候我是覺得比較肉疼的,所以建議大家囤好書單,然後趁著折扣力度大的時候再入手吧。(留下了貧窮的淚水)


添加一本,彼得伯克的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

很不錯的導論,梳理了從社會學、歷史學誕生以來的「糾葛」,對各種社會學理論和與之對應的歷史寫作進行了很好的梳理。其實真的後悔沒早點看這書雖然裡面提及的著作我很多都讀過了,但是現在看來如果早點看這本會有更多收穫和理解。有空的時候(咕咕咕)結合其他閱讀寫一篇這本書的書評。


就不推薦企鵝歐史那些了,那些感覺不能說讓我感到慶幸...

《歷史學十二講》

《像史家一般閱讀》

《歷史學文獻檢索與利用》

這幾本不用介紹,看書名大概就明白啥意思了...算是基本功學習?

《西方史學史》(黃艷紅譯,布賴薩赫著那本,不是張廣智的)

我看過的最好的西方史學史。不僅是簡單介紹的史學的發展脈絡,更是一部西方思想史,非常細緻地對西方史學為什麼會這樣發展,又為什麼產生這樣的流變作出了解析。裡面也提到了許多有趣的史料,總之很有參考價值。

《為歷史學辯護》

布洛赫天下第一(震聲)

有一說一,作為未完成作,這本書的理論之類的其實沒有其他歷史理論類讀物更加高深,但是卻能讀出布洛赫對歷史的感情。你們能想像嗎,讀理論類書籍讀出淚水的那種感覺。

北京師範大學的後現代歷史哲學譯叢

我沒有全讀過,而且我至今甚至也不敢說自己能勉強摸到後現代史學那道大門。微觀史、新文化史也讀了不少,仍然只能對「後現代」三個字敬而遠之。但是我讀過的這套里的幾本書,至少讓我開始了解到,後現代史學這扇大門的背後,有多麼廣闊的天地。

總之,這些書讓我這樣一個愚鈍而又自大的淺薄之輩終於對「歷史學」這三個字有了懵懵懂懂的認知,慢慢地看見了廣大而又迷人的天地,而作為井底之蛙的我過去又有多麼淺薄。如果有機會,真的希望未來能夠追隨布洛赫的腳步,成為無數歷史學世界探險家中的一員。雖然現在仍然只是一個膚淺而又不知天高地厚,不配說這種話的小子,但我仍然想說:很慶幸,我遇見了歷史學。


我來推薦一些我自己讀過覺得很好,但是可能了解的人還沒有那麼多的書吧。如果你看了我的介紹對這些書覺得有興趣,不妨趁著噹噹的「書香節」全站百萬圖每滿100減50屯起來。

(1) 弗里曼·戴森的一系列書

2020年2月,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去世,享年96歲。即使你不了解戴森在物理、數學等領域的科學成就,你也可能在科幻小說中聽說過所謂的「戴森球」。近年國內出版了他的一系列著作,包括《宇宙波瀾》《反叛的科學家》《一面多彩的鏡子》《生命的起源》《天地之夢》等等。

戴森有著無比廣闊的思想視野:從核武器政策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從囚徒困境中的勝利策略到外星智能,你還能看到還對理性、道德與宗教的看法。戴森是一位真正關心人類命運的有著跨學科視角的知識分子。在戴森的各種書中,你不但可以看到各種科學家們的八卦,還能看到戴森對他們的評價:「有些數學家是鳥,其他的則是青蛙。鳥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的廣袤的數學遠景。他們喜歡那些統一我們思想、並將不同領域的諸多問題整合起來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圍生長的花兒。他們樂於探索特定問題的細節,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數學既需要鳥也需要青蛙。數學豐富又美麗,因為鳥賦予它遼闊壯觀的遠景,青蛙則澄清了它錯綜複雜的細節。數學既是偉大的藝術,也是重要的科學,因為它將普遍的概念與深邃的結構融合在一起。」

弗里曼·戴森的一系列書(系列叢書)

(2)岩波新書

「岩波新書」系列中的十餘冊去年被新星出版社引進到了國內,這一套書其實都很值得推薦,岩波新書自己的口號就是希望「隨著時代交流的發展提供作為現代人應具備的一般性教養的好書」。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出版的包括談日本文化的《京都》《日本的漢字》《日本的神話》《江戶時代》《日本文化關鍵詞》等,也有日本社會的《過勞時代》《格差社會》等;甚至還有從日本的視角談中國和美國的《古代中國的文明觀》《逆說美國的民主》。這一套書都很值得推薦。

「岩波新書」這套書所談的也都算是學術內容,但卻寫得很有意思。以《日本的漢字》一書為例,作者從古代各種不同的「位相文字」(類似於中文說的「異體字」,不過更強調隨著身份、職業等而轉換寫法的一類字,例如「樣」要比「様」更尊重;烏龍茶的「龍」,寫作「龍」似乎比較中國、比較正宗,寫成「竜」就顯得有點山寨;在小說中用「慾」感覺比「欲」更「欲」等等)寫到了現在的學生們在手機上輸入的各種「少女文字」甚至顏文字,作者還寫到自己去到各種小村莊,去認識地名、碑文中的和制漢字,了解這些字的讀法和意義,又把有的漢字編入JIS的標準中,讀起來非常有趣。我從這些書裡面知道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為什麼常常看到「千秋樂」的「秋」寫成「龝」,原來是因為以前的江戶常常發生火災,而龜又比較吉利。這樣的例子在這一套書中幾乎每一本都有許多,讀起來也都非常有趣,又因為不是大部頭的著作,其實每本都可以很快讀完,個人覺得都很值得推薦。唯一的問題就是國內版的包裝太精美了,不像在日本這些書其實都是文庫本的。最近正好是讀書節,如果大家大家感興趣的話,也可以趁著最近噹噹滿100減50的機會買一下。

岩波新書(系列叢書)

(3)笛卡爾的錯誤

這本書的作者達馬西奧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這本書討論的雖然是學術問題,但讀起來卻像偵探小說一樣精彩。作者所說的「笛卡爾的錯誤」,指的是笛卡爾關於 「身心二元論」的錯誤。在笛卡爾看來,我們的身體活動是靠機械的物理定律運轉的,而我們的意識和認知、推理能力、道德判斷、情緒波動都是由存在於軀體之外的另一套機制所決定的。又或者,有的科學家就認為,只要關注我們的大腦,就可以完全解釋人類的思維,而不用考慮我們身體的其餘部分,更不用考慮我們周圍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其實是「二元論」的一種升級版,但這本書的作者達馬西奧,就明確反對這樣一種觀點,在他看來,這只不過是一種 「升級版」的二元論,那就是把「大腦」和「大腦以外的一切」對立起來。

作者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患者,患者在主觀意志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社會行為出現嚴重失調。但作者通過實驗發現,這種行為上的缺陷不是由於智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損害而造成的,而是情緒和感受上的缺陷導致的。作者由此開始想:假如一個人有複雜而精密的思維,但是他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軀體,也無法跟外界的社會環境做出正常的互動行為,你會覺得他真正具有自由意志嗎?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要想理解人類的思維,我們必須思考軀體和大腦之間的複雜互動,以及我們每個人與外界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互動。作者於是提出了「軀體標記假說」:我們每一個生物體都在用我們軀體的狀態,記錄著我們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可能造成的結果。這讓我們人類可以趨利避害。在感受形成的過程中,我們的軀體跟大腦始終是綁定在一起的,無法將軀體和大腦中的意識分離開。如果缺乏了軀體與意識之間的這種綁定,我們會無法適應多變的自然環境,也沒有辦法適應複雜的人類社會。

《笛卡爾的錯誤》

(4)生命的躍升

另一本我非常推薦的科學書就是尼克·萊恩(Nick Lane)的《生命的躍升》,這是一本關於介紹關於進化的書,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叫「40億年演化史上的十大發明」,關於這本書,我以前還在專欄寫過一篇更長的推薦。

傅渥成:Nick Lane《生命的躍升:40億年演化史上的十大發明》?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本書從進化的視角向我們介紹了包括生命起源、DNA、光合作用、細胞、性、運動、視覺、熱血、意識和死亡的起源。這本書非常精彩,作者不是要跟你介紹什麼關於進化的「理論」,而是要跟你講事實,擺數據,將最近幾十年來分子遺傳學向我們提供的大量關於進化的細節展示給我們看,因此這本書顯得特別有說服力。如果你想了解科學家們關於進化和生命起源的一些新發現,不要錯過這本書。

《生命的躍升》

(5)宇宙從何而來

最後,我也藉機跟大家推薦一下我自己的《宇宙從何而來》(捂臉。這是一本科普書,但我希望這本書向大家展示「科普物理」以外的物理。

「科普物理」是我自己發明的一個詞,指的是通常在科普書中所能讀到的一些物理學內容,這些內容通常包括宇宙學、量子力學、基本粒子以及弦論等等。這些知識也常常出現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給普通公眾一種充滿「神秘感」的想像。然而隨著我自己也成為了物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我才突然意識到:這些領域的研究者只是物理學家群體中的少數派,絕大部分的物理學家所關心的是各種凝聚態體系。這曾經讓我也覺得非常困惑,為什麼這麼多偉大的頭腦既不去「仰望星空」,也不去鑽研物質的最基本構成,而是去關心一些奇奇怪怪的材料的性質呢?其實固體里隱藏著不比宇宙更簡單的秘密,在公眾所熟知的「科普物理」之外,物理學家們還有另一套完整的世界觀,那就是湧現(演生)的視角,憑藉簡單的局部相互作用,就能湧現出複雜的宏觀現象。這種視角最早是由 More is Different一文的作者,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菲利普·安德森提出的,安德森也在上個月底(2020年3月)去世了。從演生論的視角出發的物理類科普圖書在國內應該還是很少見的。另外,出於我本人的趣味,我希望儘可能地將信息、生命和智能的許多討論穿插到物理問題的分析中,這些問題涉及的都是我所關心的或者是正在研究的領域,希望這些討論可以為你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

《宇宙從何而來》

這些推薦可能看起來比較雜,不過也正好反映了我自己的興趣。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好書。


說幾個和孩子相關的書吧,談不上推薦,希望看到這個問題的人,能隨手翻開塵封多天的書,或者偶爾去書店或者網店逛逛,開啟一些新的可能性。

  1. 園丁和木匠

《園丁與木匠》((美) 艾莉森·高普尼克 著 湛廬文化 出品)【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product.dangdang.com圖標

這本書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和哲學系合聘教授。書中用園丁和木匠的比喻,提出如何當父母的問題。

木匠父母希望選擇好的原料,好的設計師,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打造一個自己認為的的優秀孩子。

園丁父母提供給孩子安全,豐富的環境,接受和欣賞孩子自然生長的樣子。但是保持開放和靈活,堅韌,誰也不知道十年後會是什麼樣,但是能更好的適應的孩子。

2. 遊戲的力量

作為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買各種玩具,益智的,動手的,搭建的,而且越來越多非常富有創意的產品,大家也是經常選的眼花繚亂,也有焦躁不安,究竟童年需要什麼樣的平衡,快樂遊戲體驗?書中對每種遊戲都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理解它們對於孩子成長的真正意義,同時為如何在家庭里輕鬆、自然地開展它們提供了建議。

積木,開放發揮孩子創造性的遊戲作者把它排在了第一個,現實中確是被家長被容易忽略的。

看書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孩子的童年究竟需要什麼的快樂遊戲體驗,也不再那麼慌亂了。

《遊戲的力量:10大遊戲體驗塑造完整童年》((美)安 科第科瓦斯基)【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product.dangdang.com圖標

3.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

對通識教育的來龍去脈說的非常清晰,像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讀的名著,文學作品究竟是為什麼呢?學習語言藝術?觸動心靈還是?書中說到:透過這些優秀作品,讓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的多種可能性。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哈佛委員會)【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product.dangdang.com圖標

4. 你的N歲孩子

耶魯大學40年的觀察總結,了解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做到心中有數。兩個月前還誇張幽默的孩子怎麼現在這麼沉靜內斂?因為從4歲跨到了5歲。5歲孩子達到童年時期閱讀高潮期,依然喜歡幽默的,天馬行空的故事。

書中總結了孩子各年齡段在身心發展特質、心智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情況和人際關係表現,也總結了他們這一階段的成長規律,並列舉孩子的很多典型表現,讓我們家長能基本做到有數。哪些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一些共性問題,哪些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哪些可以不必太較真。

《你的N歲孩子系列(1-6歲)(全新升級版)[精選套裝]》([美]路易絲·埃姆斯 [美]弗蘭西斯·伊爾克 [美]卡羅爾·哈柏著)【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product.dangdang.com圖標

5. 兒童編程的

作為一名程序員,也是帶孩子學編程的實踐者,經常有人問到這方面的書。

《Hello Ruby》繪本

書中通過Ruby一系列的故事和遊戲去闡述計算機中的一些概念,比如Internet. 然後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你心中的Internet是什麼樣子的呢?看看,世界各地孩子們的作品吧。

森林魚童書·Hello Ruby:兒童電腦漫遊記桌游版Hello Ruby

森林魚童書·Hello Ruby:兒童電腦漫遊記桌游版?

product.dangdang.com圖標

也有讀者覺得繪本內容太少,我個人覺得用這個年齡段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而且是多種形式的去描述計算機中的故事,闡述計算機的概念,還是很好的體驗,而且插畫清新,非常富有創意的,作者是程序員,也是一名插畫師。

《Coding projects in Scratch》

書中提供了十幾個創意項目,這些項目帶領孩子一起走進編程,製作動畫,設計角色,增加音效等等。

coding projects in scratch-噹噹網?

search.dangdang.com

@噹噹網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是很感謝噹噹的,讓我可以盡情薅羊毛,本人是學歷史的,所購書目也大多是歷史學相關,擇其中5本,推薦給大家。

PS :下午15:10,已經繼續更新了。

一、趙世瑜:《歷史人類學的旨趣:一種實踐的歷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這本書應該是筆者3月讀到的最好的書了,一本很棒的小冊子,篇幅不長,由幾篇短文組成,趙老師從歷史人類學的學術史脈絡出發,剖析基本概念,審視田野和文獻中的研究方法,對話新興的社科思潮,「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在我們的以往印象里,歷史人類學總是與區域研究掛鉤,以及微觀歷史。誠然,這種對歷史人類學的印象不能說錯,但需要我們繼續挖掘其中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去認識它,正如本書標題所言,歷史人類學是「一種實踐的歷史學」。

在筆者看來,我們可以把歷史人類學理解為一種方法論,因為它是一種思路,一種關懷,它的目的並不在於區域或者地方這些「瑣碎」,而仍在於通史。這裡的「區域」,不是人為建構的行政區劃,而是人際與權力網路,區域是以人為中心的,而非相反。歷史人類學體現了一種重寫通史的努力,力圖從區域與人的角度和立場,重新審視帝王將相、審視重大歷史事件與現象,審視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審視權力。

在歷史人類學看來,區域的異質性應該是我們研究的起點,而非終點,在立足於區域社會史研究之上,我們需要去回答:既然如此不一,那麼何以中國?

二、[美]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如果問我宋史有什麼經典書目,那麼鄧小南老師的《祖宗之法》、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以及本書,都是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選擇。

在我看來,如果這本書篇幅能夠更長,提供的論據可以更多,那麼這本書對宋史,乃至於整個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意義將會更大。但即使只有兩百餘頁的篇幅,這本書也依然可以帶著我們思考很多宏大與細微的存在。例如,南宋初期的政局變化與朱子學的興起,反映出南宋在某種程度上相比北宋在政治和文化上發生了重要變化,而這恰恰是長期將「兩宋」視為一個靜止、同質化考察對象的我們所忽視的。在這基礎上,個案研究依然任重道遠。

基於「唐宋變革」的視角去審視唐宋之際的時代變革,容易有兩段時間被忽視。其一是中晚唐,另一就是南宋。

中晚唐史如今逐漸成為熱點,但南宋?

期待未來。

三、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這本書是我2020年的第1本書,很幸運能以這樣一本優秀的著作開始新的一年的閱讀計劃。這一好兆頭也令我憧憬接下來一年我的閱讀與成長。昔聖人云君子日三省身,余學極鈍,以為良言。其實治學實如為人,亦需常省,切勿以讀書為誇耀自身的手段,如此不如不讀書。

回到本書,筆者認為在我們的閱讀和書寫中,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思與學有一必要之反思。在我們主觀認知中的「歷史」,究竟是客觀存在的痕迹,還是人為建構的歷史記憶?如果是後者,那麼這種歷史記憶背後的社會本相又如何?這種歷史記憶的建構過程又是怎樣的?以往的歷史書寫多看重描述,卻多忽視了建構過程本身,而王明珂先生這本薄薄的小書值得我們這樣的初學者去認真閱讀。

四、羅新:《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新星出版社,2017年。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在我看來,它雖然不是歷史研究,但也不是普通的遊記散文,它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學者與歷史,與自己,與人間的對話。正如羅老師所說,研究歷史的我們,又對我們腳下的這方土地了解幾何呢?說不定我們依然是以一種遊覽和獵奇的心理去俯視身邊的一切。我們只是在故紙堆里尋找中國,但真正的中國,是需要我們邊走邊探尋的存在。

我也是個喜歡旅遊的人,尤其是遊覽歷史遺迹,讀了羅新先生的這本遊記,我不禁開始思索,未來的旅途當如何?漢魏洛陽,千年長安,或許我也應該邊走,邊看。

五、李超:《南宋寧宗朝前期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其實我自己覺得這一主題仍有值得深挖的地方,但畢竟作者還如此年輕,也是中大畢業,還是曹老師的高徒。而且寫的很好看,推薦給大家。

之前讀劉子健書的時候,曾感慨南宋史略顯凋敝。看到作者本書後欣喜萬分。本書的確是優秀的政治史研究,在思路上不拘泥於原有的和-戰,道學-官僚的二元對立,看到了「失語」的中間力量,以及近習、後宮與外朝之間複雜的關係,行文體例很嚴謹,史料運用得心應手。

最後的感慨也值得深思,宋代及後世歷史書寫對史實的重構,提醒我們最基礎的史料和史實考辨,依然任重道遠。


下午14:50,再來更新幾本新書吧。

陸啟宏:《歷史學與人類學:20世紀西方歷史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幫同學買的,不小心拆了薄膜,於是自己就看了看。

作為導論性質的書可以說是很棒了,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介紹了西方歷史人類學的發展脈絡,我個人覺得這種學術史回顧性質的書是我這種初學者應該多加閱讀的,這樣先對其大觀有一了解,深入也有了指導。不過也有遺憾,就是作者如果能關注我國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將西方歷史人類學變成「全球歷史人類學」,相信會更好,當然這也無需強求。

胡寶國:《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2019年。

何為「洛陽紙貴」?看看這本書就知道了。豆瓣9.8,上千人想讀,之前噹噹還一度斷貨。

同老的文章就像他一樣,在群星璀璨的中古史群雄里他似乎顯得不是那麼光彩奪目,低調簡約,卻難以忘懷。無論是正經的研究論文,還是緬懷性的文字,少有劣質之作,這也是我認為的今年中古史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古史書目里最好的書之一。

只可惜同老重病在身,命不久矣,天妒英才,惜哉惜哉!

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華南學派」與歷史人類學是本世紀以來中國史學的一大亮點所在,科大衛老師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歷史人類學不是拘泥於所謂的「微觀」與「瑣碎」之中,這只是第一步,其關懷依然是「高遠」的(可惜才疏學淺,不知道如何表述)國家權力與地方力量如何交織?秩序的建立如何?這都是歷史人類學所關心的問題。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羅傑?夏蒂埃:《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同學推薦的小冊子,挺好讀的。怎麼說呢,我覺得這種不同學科的對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看看別人眼中的本學科是什麼樣的。不過可惜的是,我沒能讀完,還在繼續,先推薦給大家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