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

finance.sina.com.cn

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1527萬人,女性人口68478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45(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64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0%;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億人,比上年末減少613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3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515萬人。


一、未來三十年,我國的人口形勢是怎樣的?

1、我國總人口在2024年左右進入負增長,峰值僅為14.1億。到2050年,我國人口將減少到12億。

2、到2025年,一孩數量減少到380萬,之後保持穩定;到2030年,二孩(及以上)數量減少到380萬,之後保持穩定。每年總出生人口只有760萬,不到2019年的一半。

3、我國每年死亡人口數以相對穩定的速度增長,到2045年每年死亡2000萬人左右。

4、90後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4,遠遠達不到2.2的世代更替率。如果她們的下一代生育觀念和自己的父母保持一致的話,那麼2050年後,每年出生的人口數量就只有433萬了。幾乎每經過一代人,中國人口就減少一半。形勢非常嚴峻。

二、2013年至今,我國出生人口的情況是怎樣的?

我做了一個表格如下

附1:關於出生人口,我國每年的統計數據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衛健委(也就是原本的計生委)的活產胎兒數,另一個是統計局的出生人口數。統計局的數字一般比衛健委的數字高,因為衛健委的數字是在各級醫院分娩出生的活產胎兒數,而實際上衛健委對於醫院的統計不全,有一些醫院並沒有統計到。因此我以統計局的數字為準。

附2:統計局的數字實際上也並不準確。因為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超生人口傾向於瞞報,許多孩子出生的時候並不會上戶口,因此官方拿到的出生人口數遠比實際情況要低得多,沒有任何參考價值。而到了6年後這些孩子上小學的年紀,這些隱藏人口才紛紛浮出水面。因此,統計局的數字實際上是以衛健委的數字為基礎,根據長期經驗而估算出來的,而不是公安局戶籍的數字。

附3: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統計局的數字有偏高的嫌疑。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局在當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數字比普查得出來的數字高,每年大概高几十萬到一百萬左右。但是即使如此,統計局的數字也比民間各種不靠譜的猜測要準確的多。

附4:現階段,關於人口統計最準確的數字是人口普查的數據。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人口普查的數據也有不準確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低齡人口的瞞報,在超生嚴重的地區格外嚴重。六普的10~20歲人口數比十年前五普的0~9歲人口數要多不少。不過現在已經全面放開二孩了,也沒有社會撫養費的問題,因此七普的時候沒有瞞報的動力,數據應該會準確了。剛好今年要進行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明年年中會出來,到時候我們可以再看。

前段時間有一個2019年出生人口1100萬的說法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該數字的估算方式是用部分城市2019年前幾個月的活產胎兒數相比去年同期的下降幅度來判斷2019年出生人口相比去年的下降幅度,進而估算2019年的出生人口數。

比如重慶市1~5月出生人口減少三成,因此認為全年全國出生人口數相比2018年也下降三成。出生人口1100萬的數字就是這麼來的,然後通過自媒體平台廣泛傳播。

既然是估算,用某個城市的數字來代表全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更何況全國各個省份,各個城市的趨勢都大致相同。

實際上,這種估算方法最大的問題就是,前幾個月的活產胎兒數是錯誤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重慶市6月的數據相比前五個月有一個躍升,一個月的出生人口數相當於好幾個月。當然,看到6月份的數據之後,許多人陰陽怪氣地說什麼「突擊生娃」;12月份的數字出來以後,這種陰陽怪氣的嘲諷又重來了一遍。

我知道他們的意思,無非就是嘲諷統計局造假。實際上統計局的數字是可靠的,並沒有造假。造成6月和12月份「突擊生娃」的原因是統計方式的落後。

實際上,活產胎兒的數字並不是實時統計,而是每隔一段時間集中上報的。稍微想想就能明白,活產胎兒的數字是醫院上報的,醫院總不能每接生一個孩子就上報一次,這樣太麻煩了。醫院一般都是到月底統計一下這個月的總數,然後集中上報。

但是有些醫院半年才上報一次。在6月和12月分別上報一次。因此才會出現前五個月的數字小,6月和12月數字突增的情況。

觀察表格我們可以發現如下規律:

1、在單獨二孩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前兩年,二孩出生人數都有一個大的躍升,在政策實施的第二年達到峰值,然後逐年下降。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有一些生育二孩意願強烈的女性,之前因為政策所限無法生育二孩。因為她們多為40歲左右的高齡產婦,在政策鬆綁後會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生育,因此出現的「生育堆積」現象。

2、自2014年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以來,二孩佔比持續走高,至2019年已經高達60%;同時一孩數量迅速下跌,平均每年減少80萬,至2019年只有593萬。

3、2019的二孩數量相比2018年也已經不再增長。合理預估從2020年開始也進入下降通道。

4、從現有趨勢來看,至少未來五到六年,二孩的數量依舊會超過一孩。

現在出生的二孩,絕大多數還是之前被壓抑的生育意願的釋放。只不過這部分女性不是高齡產婦,因此沒有生育堆積現象,而是相對平均地分散在政策放開的幾年後生育。

這個部分比較難以理解,我舉例說明。

比如一個1975年出生的女性,2000年25歲的時候生育了第一個孩子。雖然她想要生育第二個孩子,但是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她沒有生育。到了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這時她已經41歲了,屬於高齡產婦,因此不敢拖延,趕緊懷孕生子。1970年~1980年出生的80後,在2016年是35~45歲,都是高齡產婦,因此70後的二孩生育意願會在2016和2017年集中釋放。

但是對於80後來說,2016年才25~35歲,因此並不急於在2016年生育,而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安排生育時間。但是也不能拖延太久,壓抑了十年的生育意願會在五年內釋放,這是另一種生育堆積效應,也是不可持續的。

5、正常情況下,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干擾,二孩數量是絕對不會超過一孩的。畢竟二孩上面肯定有個一孩。算上三孩四孩之後,一孩佔比一般在50%左右。

考慮到一孩二孩的平均間隔為五年左右,當年出生的二孩(及以上)數量大致等於五年前的一孩數量。

三、未來三十年,我國的人口形勢是情況是怎樣的?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80~85年出生人口 1.01億

85~90年出生人口 1.27億

90~95年出生人口 1.00億

95~00年出生人口 0.75億

00~05年出生人口 0.71億

05~10年出生人口 0.76億

出生人口斷崖式下跌主要出現在90後身上。1990年出生人口2800萬,到了1999年就只有1400萬了,十年間出生人口下跌了50%,之後保持穩定。

這還不算完。我們知道,計劃生育以來,我國出生人口的性別比例極其失衡。僅考慮女性的話——

80~85年出生女性 5018萬

85~90年出生女性 6340萬

90~95年出生女性 4798萬

95~00年出生女性 3464萬

00~05年出生女性 3242萬

05~10年出生女性 3447萬

1990年出生女性1383萬,到了1999年就只有641萬了,十年間出生女性下跌了54%,之後保持穩定。

從數據可以看出,出生女性的數量下跌幅度更大。單看總出生人口的話,90~95年尚可以和80~85年打平,但是看出生女性的話,90~95年就比80~85年少了兩百多萬。95~00年乃至00後下跌的幅度就更大了。

今後幾年,90後女性將成為生育主力。育齡女性的下降會對出生人口產生極大的影響。2013年之前,一孩數量基本穩定。2013年開始,一孩出生數量開始大幅下降。2013年~2019年,一孩數量從1056萬下降到593萬,六年間下降了44%。

我們可以認為,一孩數量下降主要是由育齡女性數量下降決定的。但是上面我們提到,女性人口十年下跌了54%,相當於六年下降37%。37%<44%,這說明在育齡女性數量下降的同時,育齡女性的生育意願也在下降,90後女性終身不育的比例在急速升高。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因為育齡女性數量減少和生育意願下降的緣故,直到2025年一孩數量都會持續減少

到2025年,一孩數量將會下降到380萬左右。(相比2013年下降65%)。

因為之後二十年育齡女性數量保持穩定,如果女性生育意願不繼續下降的話,2025年~2050年,一孩數量將保持穩定。

預估到2025年,之前被壓抑的生育慾望徹底釋放完畢。

在沒有之前生育堆積效應情況下,當年出生的二孩(及以上)數量大致等於五年前的一孩數量。那麼可以預估,到2025年,二孩的出生數量下跌到600萬,到2030年進一歩下跌到380萬,之後保持這個規模直到2050年。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大致預估直到2050年,我國每年的出生人口數。

還有另一個數字需要注意。2019年,我國死亡人口為998萬人。因為死亡人口比較少,所以在出生人口連續幾年大跌的情況下,依舊保持了總人口的正增長。總人口正增長的表象掩蓋了我國人口所面臨的嚴峻現實,讓絕大多數吃瓜群眾低估了我國的形勢。

我國現在的平均壽命為76歲,去年是2019年,剛好建國七十周年。這說明去年死亡的人口還是建國前出生的那一批。眾所周知,建國前兵荒馬亂,出生人口不可能高;而建國後社會穩定、生產恢復,出生人口數迅速增長。從我國曆年出生人口數據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建國前我國每年出生人口不足1000萬,建國後迅速攀升,到1955年已經達到了2000萬級別。這說明從2025年開始,我國每年死亡人口數量會快速增長,到2030年增長到2000萬級別。這會導致我國總人口數量在2024年左右進入負增長。

歷年出生人口數屬於歷史數據,並不準確。因此我採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齡數據來估計每年死亡人口數。

202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每五年增加一歲。

因此2020年死亡的是1943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67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42年、1943年出生的人口均為800萬人左右。

同理2025年死亡的是1947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63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47年出生的人口為1100萬人左右。

同理2030年死亡的是1951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59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51年出生的人口為1400萬人左右。

同理2035年死亡的是1955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55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55年出生的人口為1800萬人左右。

同理2040年死亡的是1959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51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59年出生的人口為1300萬人左右。(三年自然災害)

同理2045年死亡的是1963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47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63年出生的人口為2700萬人左右。

同理2050年死亡的是1967年出生的人口,即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43歲的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1967年出生的人口為2100萬人左右。

從2020年到2050年,總死亡人口為5億人。

根據以上計算,我做了一個表格來展示我的結論。

這個表格的成立有以下兩個前提:

1、國家有關生育的政策不進行大幅度調整。注意,僅僅開放三孩或者全面放開生育不算大幅度調整,因為三孩的佔比很少,幾乎不影響結論。只有那種大力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如生孩子發補貼、房產稅免稅、多孩家庭的孩子高考加分、多孩家庭父母提前退休的政策才算生育政策的大幅度調整。

2、中國社會經濟狀態保持不變。即不發生大規模戰爭,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變,不發生持續五年以上的經濟危機,也沒有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在這兩個前提滿足的情況下,觀察表格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我國總人口在2024年左右進入負增長,峰值僅為14.1億。在2030年之前每年大概減少幾百萬,2030年之後每年減少1000萬左右。到2050年,我國人口將減少到12億。

2、2025年之前,我國一孩和二孩出生數量每年各自都會減少40萬左右,到2025年,一孩數量減少到380萬,之後保持穩定;到2030年,二孩(及以上)數量減少到380萬,之後保持穩定。每年總出生人口只有760萬,不到2019年的一半。在2030年之前,二孩(及以上)數量始終超過一孩數量。

3、我國每年死亡人口數以相對穩定的速度增長,到2045年每年死亡2000萬人左右。

4、1995年~2010年出生的女性約1億人,這1億人共生育孩子1.14億。總和生育率只有1.14,遠遠達不到2.2的世代更替率。如果她們的下一代生育觀念和自己的父母保持一致的話,那麼2050年後,每年出生的人口數量就只有433萬了。幾乎每經過一代人,中國人口就減少一半。形勢非常嚴峻。

5、上述模型有一個基本前提是,一孩數量和二孩(及以上)基本相當。換句話說,生孩子的女性,平均每個人生兩個孩子,絕大多數人生育兩個孩子,少數生一個孩子的和生三個孩子四個的相互抵消。大概是100個生孩子的女性中,20個人只生育1個孩子,10個人生育三個孩子,5個人生育四個孩子,其餘65個人生育兩個孩子。

6、總和生育率之所以只有1.14,是因為有43%的女性終身未育,即每100個女性中,43個終身未育。

7、上述第五第六條和現實情況有一些出入。

在現實中,即使是00後,終身未育的比例也不會達到43%這麼高,30%左右比較合理;生孩子的女性中,只生育一個孩子的比例也會比20%高的多,大概佔比一半左右。

我湊了一個比較符合現實的數據。27.75%的女性終身未育,33%的女性只生育一個孩子,37%的女性生育兩個孩子,2%的女性生育3個孩子,0.25%的女性生育4個孩子。

這樣總和生育率為1.14,情況和現實也比較接近。

8、以上分析是比較中性的分析,不算樂觀也不算悲觀。和中國文化比較接近的幾個國家中,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98,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均為1.1左右,日本1.4左右。

9、參照日本現在的情況。日本結婚的女性的總和生育率大致為1.8~1.9之間,勉強接近世代更替。但是終身未婚的比例實在是太高了,高達30%以上,從而拉低了整體的總和生育率。

中國未來也是這樣的情況。

雖然大家都在吐槽養一個孩子多麼多麼的貴,幼兒園興趣班奶粉這一套下來,一年要幾十萬什麼的,實在是養不起二胎。但是這是知乎中產拿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別人了。實際上一年拿幾十萬出來養孩子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普通人一年花5~10萬養孩子就差不多了。所以養兩個孩子相比只養一個多付出的精力和金錢沒有知乎上說的那麼誇張。大家又普遍有兒女雙全的想法。為了以後不當失獨老人,有一個備份也是必要的。

所以,實際上會生二孩的比例沒有知乎上說的那麼低,40%左右還是有的。如果國家鼓勵生育,給二孩家庭補貼,大建免費的公立幼兒園什麼的,生二孩的比例還能再提高一些。只要生了第一個,再鼓勵生第二個就想對容易一些,畢竟大家普遍都覺得兩個比較合適,只是養不起。

生育率上不去的最關鍵原因其實是不結婚。這個太致命了。

不結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結不起。結婚要買房,房子又太貴。為了攢買房的錢搞到35才結婚,想生二孩也有心無力了。

另一個是生活水平提高,年輕人對婚姻的要求變高了。之前結婚是為了搭夥過日子。溫飽尚未解決,生活艱難到一個人根本活不下去,要男女搭夥優勢互補才能活下去,所以結婚是剛需。現在生活水平高了,一個人也能活的很好,如果和一個合不來的人結婚,生活水平反倒會下降。所以現在年輕人對愛情的要求都比較高。但是茫茫人海,想遇到對的那個人猶如大海撈針,談何容易。

四、為什麼人口越多越好?

現在有一個錯誤的觀點甚囂塵上。這個觀點認為,資源總量有限,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人均資源就越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因此為了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支持中國大幅度減少人口。

這個觀點對於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適用的。

比如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代表的一眾資源型國家。這類國家沒有工業、也沒有高端服務業,國家本身幾乎創造不了任何價值,國家唯一的收入就是賣石油,然後用賣石油的收入養活國民。對於這類國家來說,資源總量決定了收入,人口越少,民眾的生活水平越高是合理的。

但是中國明顯不是這樣的國家。以中國的資源總量,中國人口至少要減少到5000萬以下才能過上賣資源的日子。

俄羅斯的資源比中國豐富太多了,算他三倍不過分吧。但是俄羅斯的資源也只能讓1.4億國民過上人均GDP一萬美元的生活而已,搞不好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現在還不如我們。

所以,「資源總量有限,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少,人均資源就越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越高」這個道理乍一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仔細一推敲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以中國的資源總量,如果單純依靠賣資源來過活的話,即使人口減少到5000萬,也只能勉強過上小康的生活,富裕的生活是別想了。打個比方,中國的資源人均只有一塊錢,即使人口減半,人均也只有兩塊錢,多了一塊錢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好嗎?顯然不是的。資源對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有限,可以忽略。我們所享受的所有東西,都是其他人生產的而不是自然存在的資源。

所以我們不能指望靠賣資源過好日子。想好過好日子,只能依靠自己的勞動。

還有很多人有另外一個誤區。比如,中國地鐵很擠,醫療資源不足,教育資源不足,房價高,然後覺得,啥啥資源都不足,人口果然是太多了。只要人口減少,我就能看得起病,買得起房子了。

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話,請你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地鐵是誰修的?房子是誰蓋的?給你看病的是誰?很明顯,地鐵是人修的,房子是人蓋的,給你看病的也是人。如果人口少了,雖然消費者變少了,但是生產者(無論是服務的生產者還是貨物的生產者)也變少了,人均所能獲得的東西並不會增多。

中國地鐵很擠,醫療資源不足,教育資源不足,房價高這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應該從經濟和社會建設的角度去尋找原因,而不應該把鍋扣到人口太多上。把鍋扣到人口過多上,是一種「不解決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思路。

還有很多人有第三個誤區。這些人認為,未來自動化大發展,很多東西都是機器生產了,人類會大量失業,所以不需要那麼多的人了。這個說法真的是太常見了,好多專家學者知乎大V都這麼說。但是仔細一琢磨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假使自動化會淘汰大量崗位的觀點是正確的,只要1億人操控機器就可以生產全中國10億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另外的9億人全部失業。那麼把人口減少到1億人就可以避免失業嗎?

顯然不是的啊。機器可以生產,但是又不能消費。人口減少到1億人了,消費者也變成1億人了。那麼就只需要1000萬人操控機器就可以生產全中國1億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了,另外的9000萬人還是會失業。這是成比例的。無論總人口多少,總是會有90%的人失業。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明顯是收那1億有工作的人的稅,然後把錢發給另外9億人,讓他們不工作,只要拿著錢每天玩就好了。這不就是現代的「失業救濟金」么。減少人口明顯解決不了問題。

上面我反駁了三個「人口越少,生活水平越高」和論據。

下面我來說一下為什麼「人口越多,生活水平越高」。

1、我上面提到,只有中國的人口減少到5000萬,才勉強可以過上賣資源的小康日子。但是我們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只有5000萬人口了,我們還護得住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嗎?如果我們只有5000萬人,資源是我們的還是日本人的?更何況,隨著科技的進步,資源隨時有可能變得不再是資源。比如,伴隨著新能源的發展,煤這個資源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2、既然資源對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可以忽略,我們所消費的,絕大多數都是我們所生產的,那麼人均生產力越強,人均生活水平就越高。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知識具有擴散性,邊際成本為零。打個比方,十個程序員花了一年開發了一款遊戲,那麼無論這款遊戲是100個人玩還是1億個人玩,生產的成本都是不變的(十個程序員一年的時間)。假如這十個程序員一年的工作價值100萬,那麼如果有100個人玩這款遊戲,這款遊戲的價格就至少是1萬元:而如果有1億個人玩這款遊戲,那麼這款遊戲的價格就只有1分錢。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大市場的規模效應。眾所周知,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文化產業,都是依靠這種規模效應才能發展起來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口越多,生活水平就越高。

3、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進行的時候,都有很多人產生「機器取代人會造成大規模失業」的擔憂。事實也確實如此,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淘汰了大量的職業。但是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創造了更多的職業。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反倒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生產鏈條之中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只需要百萬級別的人口就可以參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卻需要千萬級別的人口才可以參與,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沒有上億級別的人口是沒辦法參與了。

同埋,伴隨著科技發展,許多原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實現了,這本身就會創造出更多的需求。比如18世紀的人估計不會有玩電子遊戲的需求吧。這些新的需求會產生新的產業,從而提供全新的就業機會。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拿出具體的理論來反駁我的觀點。比如這次不一樣啦,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會怎樣怎樣的啦。但是我覺得這種具體的分析很站不住腳。原因很簡單。因為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人們也是這麼想的,也覺得這次不一樣。但是最後事實都證明當時的人想錯了。

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認為自己看透了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的觀點,實在是太傲慢了。既然前三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更多的崗位,需要更多的人口,沒理由認為第四次就不一樣。

上面從理論的角度說明了為什麼人口越多,生活水平越高。下面我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一下。

首先,先不論原因是什麼,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所有人口老齡化的國家經濟增長全部陷入停滯,民眾的生活水平要麼長期停滯,要麼就乾脆下降,無一例外。

發達國家中,經濟最有活力的美國,恰恰也是人口結構最健康的。即使我們找不到這種現象的合理解釋,有那麼多前車之鑒,我們也應該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不好的,多生孩子才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

更何況這種現象很好解釋。

一旦人口陷入老齡化,年輕人的養老壓力就變得非常大,賺的錢都用來養老人了,就更沒有餘力來生養孩子了,這樣生育率就會變得更低,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從消費端來看,首先老人不敢消費,其次人口減少本身也會導致消費市場萎縮。根據我上面一段所說的,消費市場越小,生產成本就越高,物價就越貴。

從生產端來看,首先老人不從事生產,其次人口減少本身也會導致勞動人口減少。根據我上面一段所說的,勞動力數量越少,就越無法承擔複雜的分工,無法生產複雜的商品,從而無法滿足民眾的高端需求。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都會導致經濟停滯。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對社保造成的壓力也極其巨大。一旦領退休金的人比交退休金的人多,要麼社保破產,我們交的養老金拿不回來;要麼社保依賴財政補貼,這樣就不得不加稅並且減少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無論採取哪一種手段,人口老齡化都會導致我們的生活水平下降。

最後,如果我們無法依靠自己來避免人口老齡化,最終就不得不靠引進外來人口——低素質的黑人、中東難民——來避免經濟停滯、生活水平下降,我們的女同胞就不得不終日活在被搶劫、被強姦的危險之下。人口減少生存空間就會增加?不存在的。我們通過計劃生育讓出去的生存空間只會被外族侵佔。

別說我們可以拒絕引進。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成功擋住了非法移民。

綜上所述,多生孩子十分重要。往大里說,這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否實現;往小里說,這決定了每一個中國人能否過上既安全又有錢的好日子。

但是,現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對生育極其不友好。

1、房價畸高。房子都買不起,怎麼結婚?生了孩子之後孩子住哪?

2、公立幼兒園數量嚴重不足。私立幼兒園一年要十幾萬,普通人誰花得起?

3、產科和醫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生個孩子居然要排隊。

4、對女性的生育保障太差。生孩子就要請假,員工請假就會影響企業效益,因此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產生性別歧視,這就會導致女性家庭和事業無法兼顧,這是變相地打壓生育行為。

5、貧富差距擴大。不僅僅是窮人,即使中產也被資本家瘋狂剝削。自己已經是被割的韭菜了,為什麼不要讓自己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受罪?

6、政府高層的觀念極其落後。居然到現在還認為人口是負擔,認為人口減少是好事,並且通過宣傳讓許多老百姓也抱有這種錯誤的觀念。計劃生育的政策調整極其緩慢,至今也沒有完全放開自由生育,更不要說大力鼓勵生育了。

7、傳統文化對生育的壓製作用。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認為,未婚生育是不好的,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但是我上面提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婚率會大幅下降。

(另一個是生活水平提高,年輕人對婚姻的要求變高了。之前結婚是為了搭夥過日子。溫飽尚未解決,生活艱難到一個人根本活不下去,要男女搭夥優勢互補才能活下去,所以結婚是剛需。現在生活水平高了,一個人也能活的很好,如果和一個合不來的人結婚,生活水平反倒會下降。所以現在年輕人對愛情的要求都比較高。但是茫茫人海,想遇到對的那個人猶如大海撈針,談何容易。)

在「不能未婚生育」的傳統道德觀下,結婚率的大幅下降會嚴重壓低人口出生率。許多人有錢有閑,也想生孩子,卻僅僅因為沒找到可以結婚的人而無法生育。

從歐洲發達國家(比如北歐、法國)的經驗來看,只要社會經濟足夠發達、政府做好保障工作,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生育行為和結婚行為完全可以分開。法國現在近一半的孩子都是未婚生育的。

五、怎樣才能鼓勵生育?

從客觀規律來看,生育行為只和女性有關,和男性無關。戰亂年代男性死亡率遠高於女性,戰後男女比例非常不均衡。但只要戰爭結束,人口總能恢復增長。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一方面,男性的生育期比女性長得多,五十歲了還有生育能力;而女性的照最佳生育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十年。另一方面,對於「生育」這個行為,男性付出的成本遠小於女性。想要鼓勵生育,就要降低生育成本,增加生育收益。那麼自然是以降低女性的生育成本為主。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認為有效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有如下幾點:

1、高額房產稅配合恰當的免稅面積。比如,每年徵收房產總值5%作為房產稅,同時每個人擁有30平米的免稅面積。這樣可以打擊多套房的炒房行為,壓低房價,讓普通人也買得起房子。並且孩子越多,免稅面積越大,變相鼓勵多生孩子。同時這樣可以增加政府稅收,用來為下面幾條花錢的政策提供支持。

2、大建公立幼兒園,醫保資金向婦產科和兒科傾斜。確保生育相關的醫療資源充足,確保教育資源充足。

3、在保證未成年人免費醫療和教育的基礎上,給未成年人直接提供現金補貼。由政府來承擔養育孩子的金錢成本。

4、用國家稅收針對女性的生育行為進行補貼(包括個稅減免和現金補貼),直接補貼到女性個人。至於女性是把補貼投入到家庭還是個人,則由女性個人決定。

之所以補貼到女性個人而不是家庭,是因為這樣可以讓反婚反育的田園女權閉嘴。田園女權動輒「生孩子警告」,把生育行為定義成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剝削,和她們爭論純屬浪費時間。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正視女權運動對生育率產生的負面作用。

與此同時,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少數不負責任的渣男。這些渣男無視女性在生育上的付出,動輒「生個孩子而已,至於那麼矯情么」,不對生育的妻子提供任何照顧,導致女性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十分辛苦。雖然這樣的男人很少,但是極少數渣男就能讓女性對生育行為產生很大的恐懼。

因此,我們應該將生育補貼直接補貼到女性個人,通過國家的政策來承認女性在生育行為上的額外付出,並且將這種付出以補貼的形式加以量化。女性的付出得到了相應的報酬,報酬則由女性自由支配。這樣那些田園女權就再也不能在生育話題上胡攪蠻纏了。

5、通過長期的大規模的宣傳來改變「未婚生育是不好的」這一傳統觀念。打消未婚女性的後顧之憂。

6、所有針對孩子的福利,對女孩的福利相比男孩都加倍。

這樣可以鼓勵多生女孩,因為生育只和女孩有關。

上面我提到,2030年之後每年出生的人口大約為760萬。但這是比較樂觀的估計。因為而90後、00後、10後的數量大致相同,在00後、10後的總和生育率保持在90相當的水平上的情況下,2030年之後每年的出生人口才能穩定在760萬的水平。而實際上00後、10後的生育意願會更低。

90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4。00後、10後極有可能跌破1,每過一代人人口就將減半。2050年之後每年出生人口將只有380萬人。韓國就是前車之鑒,韓國現在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98。

如果我們通過大力鼓勵生育,將90後的總和生育率提高到2.1的世代更替水平,那麼出生人口將保持在1400萬的水平。(因為90後每年大概就有這麼多人)如果我們直到2050年才將總和生育率提高到2.1的水平,那麼每年出生人口將只有760萬。


太長不看版:

  1. 從2013年至2019年,「新增育齡女性」數量減少,導致一孩數量減少,比例走低。
  2. 從現在到2028年左右,「新增育齡女性」都將持續減少,一孩數量也會隨之逐年下降,最終降至500萬以下。
  3.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二孩(及以上)將成為每年新增人口的絕對主力,「獨生子女」時代結束,中國普通家庭的家庭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
  4. 這一代父母將生活得非常辛苦,是未來「42124」家庭結構中的那個「1」。

剛剛公布數據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孩人數和比例持續走低,我匯總了從2013年至今的數據,平均每年銳減近80萬,如下表格:

2013年-2019年出生人口統計匯總

看到這組數據之後,我一直在想,一孩人數減少,是不是因為每年「新增育齡女性」的數量減少了?也就是說,未生育的女性數量越來越少,導致一孩減少?

然後,我統計了各個年份20-24歲女性人數變化。注意這是當年20-24歲女性人數,比如在2010年,當年20-24歲女性人數為1990年至1986年出生的女性數量總和。

為什麼要統計20-24歲女性人數呢,因為大多數女性首次生育是在20-24歲這個年齡段,如果這個群體數量減少,一孩數量響應的也必然減少,所以我將它定義為「新增育齡女性」。

然後我得到了下面這個結果:

當年20-24歲女性人數(2005-2019)

圖中紅框圈出來的部分,正是2013年至2019年,當年20-24歲女性人數。可以看出,在這幾年中「新增育齡女性」數量急劇減少,這正好對應了最開始一孩數量和比例持續走低的數據。

所以結論是:從2013年至2019年,「新增育齡女性」數量減少,導致一孩數量減少,比例走低。

這還不算完。

因為我們知道近幾年的出生人口,所以我們可以預測未來十幾年的「新增育齡女性」數量。如上圖,從現在到2028年左右,「新增育齡女性」都將持續減少,這造成的一個結果是,一孩數量也會隨之逐年下降,最終降至500萬以下,隨後進入一段持續10年左右的平穩期,再進入另一個下行區間(2038年左右)。

伴隨一孩數量減少的,是二孩(及以上)比例的持續升高,在2019年已經達到近60%。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比例還將持續升高,這意味著二孩(及以上)將成為每年新增人口的絕對主力,「獨生子女」時代結束,中國普通家庭的家庭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當然沒有,不然我寫這麼多幹嘛!

以上這一切,都意味著這一代父母將生活得非常辛苦。他們將是最後一代獨生子女,是未來「42124」家庭結構中的那個「1」,他們將同時承擔父母的養老和孩子的撫育,直至社會過渡到嶄新的時代。當他們垂垂老矣,回望自己的一生,他們最有資格淚流滿面,因為他們以劃時代的堅韌,堅持到黎明。

等等,不是「他們」,是「我們」。


如果官方說有1465萬,那麼中國最好真的有1465萬。

否則未來的麻煩就大了。

畢竟空氣不能996和上陣殺敵。

市場不會說謊,有多少嬰兒喝多少奶,用多少尿不濕。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一個謊言往往要用更大的謊言來圓,而出生人口目前看來只會一直往下掉,不會突然上升。

就這樣吧


養老金,危


知乎作為最關心人口的中文綜合社區

在2019出生人口數據公布後竟然好幾天都沒幾個回答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家普遍對這個數字不信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