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經常看到晉朝得國不正而無法在官方地談「忠」這類說法。

首先,這個問題有意義嗎?或者說「合法性」「法統」到底存不存在?有什麼更多的例子可以對其佐證?

如果正統性真的存在,李密言孝不言忠,是否確實是一種避諱?有其他的降臣也是這樣嗎?以前有哪位兩晉史大家提到或研究過這個事情嗎?


呃……《陳情表》這個我覺的說明不了吧?

-------

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中原王朝的話,確實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如南朝皆是權臣篡位,唐則是外戚。

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很有意義,唐宋皆有盛世,只是既得利益者的更替,誰的統治對百姓而言並無太大區別。法統一事,角度不同自然不同。如三國時,魏代漢是明明白白的禪讓,是不是比季漢得國更正呢?

太始四年六月丙申,武帝有詔:「士庶有好學篤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於父母,不長悌於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

這是一個例子,以孝治天下,並沒有什麼問題,這是欽定的。另如歷年的親講孝經,就不贅述了。

而司馬氏得國不正,連簡文帝都承認,也誠如魯迅所說: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殺。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更多的是一種立場,一種手段。如同劉邦的白馬之盟,可以理解,誅非劉氏王者,是一種封侯的途徑。孝也不是單純的孝。

九品中正下,這成為了入仕的一大阻礙,陳壽即使如此,只是「使婢丸藥」,結果「坐是沉滯累年」。

而更甚的是,曹操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都是以不孝為罪名。到了晉時,王敦想廢太子司馬紹,則「欲誣以不孝而廢焉」,屢試不爽。

得國不正的司馬家不忠是事實,那麼孝呢?八王之亂是後話了。
西晉得國一大半靠滅蜀滅吳。

武帝沾沾自喜說:我平天下而不封禪。

武功之外也需要那麼一點,因為人家要問,高貴鄉公安在?至於孝治天下,陳情表這一句也是當時社會一般觀念的反映,而不光是西晉的意識形態。問題就是世家大族是西晉舉足輕重的力量,對孝的宣傳是統治階級內部意識形態整合的結果。既能得到皇權的忠的體面(特殊利益),也符合世家大族的需要(一般利益)。

而忠又並不完全是對皇權的,是上下統治層次的普遍存在,皇權只是權力金字塔頂端。

所以對孝的宣傳強調超過忠。一方面也是效果問題。忠這東西往往是各顯神通了,還用得著綱領程度的宣傳?勤王是忠啊 扛著紅旗也是忠啊 百萬雄師也是忠啊
謝邀,早於漢朝前,舜帝時孝道就是美德,中國早有孝的傳統,漢武表彰六經,漢明帝去太學講孝經,有強化孝道,人人順從父母以安民,從而鞏固統治之意。晉武自不免此。晉得國不忠,但他們官方宣傳,都是魏可代漢晉可代魏的,至於弒君,早推鍋給下人背了。最主要的是晉短暫統一,大興奢華,又陷戰亂,後世都責備它。如像李世民安定國家政治清明,雖然弒兄殺弟滅侄,佔了兄嫂弟媳,後代不是還老稱讚他?
以孝治天下的還有我漢啊,所有的皇帝謚號都有個孝字呢,比如剛剛被歷史書減了戲份大家耳熟能詳的漢武帝其實就是漢孝武帝,大漢朝得國應該除了朱八八沒有更正的了,總不能說大漢朝以孝治天下就是忠字說不出口。
在古代,孝是涵蓋忠。君臣父子,忠就是孝。臣弒君,子弒父,都是違反倫理綱常,是大逆,不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