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槓精總是有讓人懟不過的時候,我想知道他們常犯哪些邏輯上的謬誤,以便認清他們的漏洞。

而且我不知道擡槓鑽牛角尖與合理質疑之間的平衡點,望大神們解答。


24種常見謬誤全文10000+字,好好看下去,相信我,看了這篇你的思維會上去一個層次。

你會豁然開朗:「原來槓精的神邏輯是犯了這些謬誤呀!」

我是窗子,專註于思維提升+個人成長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一隻窗子】我在文章中插入了養眼的冷淡復古風圖片,免得你睡著了……

文章中有很多有趣的例子,有美圖、有趣事、有思維躍進的喜悅,相信我,花10分鐘看完文章絕對是享受!

正文開始:

槓精是我們在網上衝浪時司空見慣的生物。

但是在我們討論如何對付槓精行為之前,我希望你先回答一個問題:

「什麼是槓精行為?」

我來引導一下你的思路:

A:樓下那家麵館很不錯,我今天又去喫了一碗麪

B:喫麪?你為什麼不喫飯?你是不是對米飯有什麼偏見?C:那麵館還不錯?我那天在他們配菜裡面喫到了蟲子!

我想你心裡應該有數了

雖然B和C都在質疑A,但是C的回應肯定算不上是槓精行為,因為他在質疑的時候擺出了有說服力的證據,而B毫無疑問是在擡槓。

無意義無根據的反對和質疑,便是擡槓。

我之所以先做這個區分,是希望你明白:不是所有提出質疑的人都是槓精。

百科上說:

槓精指擡槓成癮的一類羣體。不管別人說的是什麼,先反駁挑刺,為了反對而反對,通過反駁別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

不得不說網上確實有濫用「槓精」這個詞的現象。

一些輸出者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碼字幾千,你卻揪著其中一點不放,你就是在擡槓,你就是槓精。

用「槓精」或「噴子」這個詞來堵住任何提出質疑的人的嘴,這樣自己的觀點好像就是正確的了。

比槓精更可怕的是,將所有質疑者,都標為槓精或噴子的輿論掌控者。

所以,我們不要見到反對者或質疑者就說他是槓精。

那如何判斷槓精行為呢?

這就要引入我們今天的主題「邏輯與謬誤」了。

邏輯學是一個在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基礎學科。

它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用來判斷槓精行為。

辨別是非: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裏,無論讀書看報還是與人交流,我們總會遇到他人想向你兜售觀點 對方想方設法讓你相信他是對的。

當你覺得對方觀念有問題的時候你是否能夠精準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呢?

提升自己:學習邏輯學也能讓自己的觀點更站得住腳。在評判對方邏輯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讓自己變得更有邏輯,才能克服自身傲慢所帶來的偏見,從而獲得更加正確和理性的結論。

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才能讓你的邏輯有提升。

邏輯學作為一個學科還是很龐大,僅憑我這小小一篇文章肯定無法解釋清楚。

我們把重點放在邏輯推理基本要素以及常見邏輯謬誤上。

一、邏輯推理基本要素:

前提,結論,論證

前提是一個相對客觀的事實

結論是根據這個事實所推導出來的相對主觀的觀點

論證是這個推理過程中的判斷依據。

舉個例子:

前提:早上起來草坪是濕的

結論:昨晚下過雨

這個結論的得出可能是基於說話者的經驗或猜測,要得出「下過雨」的結論,僅憑這一個前提是不夠的,草坪上可能不是雨水而是露水。

任何的結論都一定要有前提作為理論依據,如果對方在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的基礎上就得出結論,那麼這個結論就是純粹靠感覺提出來的。

舉個例子:莊子與惠子

槓精祖師爺莊子和惠子的經典擡槓,子非魚教學篇。

視頻來源:十萬次毀童年,侵刪

所以單純討論結論和前提都是沒有意義的,那麼我們應該討論的是什麼呢?

回到剛才的例子:

早上起來草坪是濕的,水不斷從房檐上滴落,路邊水窪裏積滿了水,昨晚應該下過雨。

那麼這個論證就會比剛才的論證更有力一些。

所以當我們在探究一個邏輯好壞的時候,不是單純去看前提,也不是單純去看結論,而是要看前提到結論的這個過程,也就是論證。

一個邏輯的好壞也就取決於論證是否有力,以上就是我們邏輯學的基礎知識部分。

現在應該能回答「什麼是槓精行為?」這個問題了吧?

槓精行為就是發表不合邏輯的推理言論,即謬誤甚至詭辯。

要辨別擡槓行為,只需看得出的結論是否有合適的前提以及有力的論證支撐。

二、常見謬誤

謬誤是指不當的推理言論或推理思路。惡意或別有所圖的謬論又稱作詭辯。

(1)因果謬誤,作為一個大類,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具體謬誤:

1.滑坡謬誤

是指把一連串不一定成立的因果關係,刻意誇大其中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從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即把一連串可能的因果關係變為必然。

甲:「小華臨時打電話沒錢,為什麼你不願意借他十元呢?」

乙:「如果我借了,他明天又會跟我借一百元,接下來就借一千元、一萬元,我豈不破產?」

小華今天借十元也不表示明天就會借一百元,就算今天借一百元也不表示明天就會借一千元,就算小華借一千元甚至一萬元,也不表示乙就會破產。

同性婚姻通過後同性戀會增加,同性戀增加導致越來越少人跟異性生育,生育率不斷下降,最後國家滅亡。

同性婚姻通過未必導致同性戀增加;同性戀增加也未必導致生育率下降(存在輔助生殖技術允許同性伴侶進行生育);就算生育率下降,也很難導致國家滅亡。

孩子如果不上好初中,之後就考不上好高中,再來就考不進好大學,接著會找不到好工作,然後會窮困潦倒,一生就毀了!

發表這樣一大段言論聽起來有理有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實則是犯了滑坡謬誤,誇大了各個環節之間的因果強度。

2.單因謬誤

認定某事由一個單獨原因造成,而未考慮可能是由許多原因共同導致,即複合原因。

小明考試成績那麼差,一定是因為他天天玩遊戲機的關係。

考試成績差除了可能天天玩遊戲機而排擠讀書時間以外,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例如一時大意、試題太難、發生其他大事導致小明沒時間讀書等等,天天玩遊戲機不一定是唯一原因,也不一定是主因。

作為臣子的我曾聽說:賢能的士人,是國家的珍寶、而美女則是國家的禍害。例如夏朝因妹喜而滅亡、商朝因妲己而滅亡、周朝因褒姒而滅亡。

妹喜、妲己和褒姒這三位美女,未必是這些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甚至美女的存在根本就不是原因。

分析事物的原因一定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這對培養我們批判性思維很重要。

3.回歸謬誤

因未考慮統計學上隨機起落的回歸現象,造成不恰當的因果推論。

學生在這次測驗中拿了100分滿分,老師和家長稱讚他後,他下次測驗只拿了95分。結果,他被罵了。然後,他在第三次拿到滿分。

結論,誇獎令學生驕傲,成績下降,責罵則令學生成績進步。

學生不一定永遠都會滿分,可能第二次不稱讚他仍會拿95分,第三次不責罵也會拿到滿分。這是學生實力的本身,不能斷定受責罵或稱讚所影響。

4.倒果為因

倒果為因或因果倒置,是指把原因誤認為是結果,或把結果誤認為是原因。

因果關係經常是基於二件事物的高度相關性,倒果為因謬誤通常是因誤判其影響方向所致。

大部分坐輪椅的人都出過車禍。

事實更可能是:出過車禍的人才會坐輪椅。

盲人的聽力比明眼人好,可見聽力好的人容易失明。

事實更可能是:盲人由於依聽力過活,聽力開發後變得比一般人更敏銳。

英文能力好的同學都聽英文歌,所以聽英文歌對提升英文能力有幫助。

這句話忽略了「會聽英文歌,英文能力卻不好」的同學。因此,可能是因為英文成績好的同學,本身具備英文實力,因此能欣賞英文歌,而非因為聽了英文歌,才讓能力提升。

這個例子可能有爭議,即使一開始不懂,但堅持練習的確會增加能力,因此因果關係可以很複雜,變成「互為因果」。

美女腐化男人,進而導致家破人亡,甚至整個朝代的覆滅,像是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晉國的驪姬,春秋吳國的西施,漢朝的趙飛燕、趙合德姊妹、南朝陳的張麗華、唐朝的楊貴妃等都是例子。

事實更有可能是:那些男人自己過度好色,才寵幸美女,以致搞到出大問題。

5.以偏概全

是指以少數的例證或特殊的情形,強行概括整體

  • 俄羅斯人都喜歡喝伏特加。

不一定所有俄羅斯人都喜歡喝伏特加。

日常生活中這麼說沒關係,但是在正式場合比如辯論賽、報告、論文中不可不加舉證而憑感覺概括。

6.德州神槍手謬誤

中文固有的的說法又稱為先射箭再畫靶,通俗地講,就是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刻意地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數據/證據,而將其餘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棄之不用。

德州神槍手謬誤詞源自一個典故:有個德州人朝著自己的穀倉射了許多子彈,在彈孔最密集的地方畫一個圈,然後自稱是神槍手。

(2)偏差樣本

1.倖存者偏差

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僅根據研究倖存者或成功者的情況來推出結論,所以就會出現以偏概全的問題。

舉一些栗子:

  • 二戰時一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

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教授堅持認為:

(1)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

(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

(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 比如常言說「老婆都是別人的好」。跟生存者偏差相關的原因:

一是你看到的別人老婆有很多,但你往往記住那些漂亮優雅賢惠的少數人,自覺不自覺地忽略大部分;

二是你記住的別人老婆的樣本信息並不完整,你看到的更多是淡妝華服而不是睡衣素顏,是溫柔體貼而不是嘮叨抱怨,而後者可能只是她老公下班回家後才能看到。

鏡像言論如:「你看別人男朋友多好,你再看看你……」

  • 再比如媒體調查「喝葡萄酒的人長壽」。

一般是調查了那些長壽的老人,發現其中很多飲用葡萄酒。但還有更多經常飲用葡萄酒但不長壽的人已經死了,媒體根本不可能調查到他們。

  • 大部分所謂成功學論斷可能犯了倖存者偏差謬誤:

比如我們發現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他們身上有什麼共同點呢?都很有錢很成功沒錯吧?他們也都沒上完大學,如果僅僅研究他們幾個就很可能得出讀書無用論。但其實還有大把不讀書的人沒有被研究到,而且一些不讀書的人中很有可能大部分都不成功。根據統計數據表明,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高學歷人羣的收入是遠遠高於低學歷人羣的。

所以僅研究倖存者或成功者得出的結論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人們常說成功學就是交智商稅的原因。

2.單方論證

或隱瞞證據,是一種非形式謬誤,是隻提出支持論點的理由,而忽略不談反對的理由。

這種謬誤也稱為採櫻桃,源於採櫻桃或其他水果的一般經驗。挑水果的人把好的水果挑出來,看到的人可能會以為所有水果都是好的。

  • 「談戀愛,就會失去很多讀書充實自己的機會,因此,談戀愛不如單身。」

說明:以上只提及談戀愛(相對於單身)的缺點,卻忽略了談戀愛(相對於單身)的優點,因而結論「談戀愛不如單身」是有爭議的。

  • 受到體罰的兒童,平均智商比較低,也會有更多的偏差行為,所以不該體罰兒童。

說明:單單挑出體罰的缺點來談論,而不談論體罰可能的優點,併合理地反駁體罰可能的優點,這樣的講法是有問題的。

  • 近年來性別平等的意識逐漸提升,女性不再專註於家務,導致生育率大幅下降,所以為了提高生育率,不應提倡性別平等。

說明:以上只提出性別平等意識提升使得女性不再專註於家務,造成生育率下降,但忽略性別平等對於社會的益處,且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因素還有社會環境與經濟狀況等,不能以此論證而不提倡性別平等。

(3)非黑即白(虛假兩難謬誤)

是指在明明還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對方卻讓你侷限於兩種極端選擇。

  • 「要麼人類是上帝創造的,要麼人是從猴子變成的。」

這推論犯了虛假兩難推理的謬誤。因為「上帝創造」及「猴子變成」並不是人類來源的所有可能。除非能證明除這兩種可能以外,人類無可能有其他來源;否則這句並不成立。

  • 「考不上名校你就得去搬磚!」

這句話就是假設了你的人生只有上名校和搬磚兩種選擇,犯了非黑即白的謬誤,其實在這兩種極端之間還是有其他的選擇的。

  • 「不公開發表聲明,肯定心虛了吧!」
  • 「不為你買包的男人,肯定不愛你。」

……

其實成熟的成年人往往不會探究什麼黑白之分,而是在中間領域裡找到利益的平衡。

很多人觀察世界時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階段,不去思考真相到底是什麼,而是隻會思考站什麼隊。

(4)既定觀點問題

在問題中摻入預設的觀點,對方一旦回答,就等同承認這些觀點是真的。如果回答者並未同意該預設,僅是因正面回答問題而被迫承認,以其回答證成預設則屬謬誤。

甲:你還在抽煙嗎?

乙:沒有。甲:看吧!你果然抽過煙!

甲的問題已預設乙抽過煙,乙無論回答「是」或「否」,皆無異於承認以前抽過煙。 如果乙根本沒抽過煙,最安全的做法是回答「我從未抽過煙。」或乾脆不回答。

「你不打老婆了嗎?」

若正面回答,等同承認有老婆,且以前曾經打過老婆。

「要怎樣才能勸說老師和家長重新思考體罰這種形同虐待兒童且會導致更多兒童行為問題的作法?」

若正面回答,等同承認「體罰形同虐待兒童且會導致更多兒童行為問題」是事實。

這就是在問題裡面挖坑,你回答 「是」 或 「否」都會掉入坑中,除非你能夠一眼識破挖的坑,直截明瞭的指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避免自己被坑。

5.不當類比

錯誤類比、牽強類比、或弱類比是一種非形式謬誤,是指使用不恰當的類比推論而得出不恰當的結論。

犯了這種謬誤的人藉由比較兩件不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共同點,來推論這兩件不同事物在另外一些方面也必然相同。

例一(不相干)

小朱整天只顧讀書,卻不認真賺錢謀生,妻子無法忍受決定和他離婚。幾年後小朱成為大官,衣錦還鄉。妻子要求和他複合,小朱把水潑在地上說:「我們的關係就像這水一樣,再也收不回來了。」

如果小朱的意思是「覆水無法收回,因此我和妻子無法複合」,即是不當類比:覆水無法收回是自然定律,然而小朱是否願意和妻子複合則是個人意願問題。

例二(不當預設)

屠夫屠殺動物就和納粹黨屠殺猶太人一樣邪惡,因此我們應該禁止屠宰。

殺動物是否和殺人一樣邪惡是有爭議的,許多人認為殺動物和殺人有不同的道德義務。

6.矛盾前提

不一致的謬誤是一種非形式謬誤,是指宣稱的命題自我衝突或自我推翻而缺乏說服力的情形。

  • 如果上帝是萬能的,那他能夠造出一個他自己都搬不起的石頭嗎?(矛盾前提)
  • 破釜邏輯(自我衝突)

某人的鄰居指控某人把借去的鍋子弄壞,某人反駁:

第一,我歸還鍋子時,鍋子還是好的。

第二,我借走鍋子時,鍋子已經壞了。

第三,我根本沒有借鍋子。

某人提出的三個理由不可能同時成立。

  • 我不會說漢語(自我推翻)

小明:「我一句漢語都不會講,這次去中國多照顧照顧啊。」

當小明說出這句含漢語的話時,已經證明小明一句漢語都不會講不是真的了。

  • 你不該批評我(自我推翻)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沒有誰對誰錯,所以你不該批評我。」

如果此人的主張「不該批評人」是對的,此人便不該批評人,但此人正用這段話批評對方批評他的行為是錯的,因而他的主張「不該批評人」是自我推翻的。

  • 禁止講話

小明在自習時間大聲喧嘩。

班長:小明,自習時間請不要講話!

小明:你不也在講話?

班長主張的「自習時間不應講話」這條規則本質上就容許例外(或理解為:班長主張的其實是「除了特殊情況,自習時間不應講話」),比如管理秩序所必需的說話、緊急情況所必需的說話、傳達公告所必需的說話等等,因此班長並未自我推翻。相對的,小明的回應是偶例謬誤(從「自習時間不應講話」推理出「自習時間班長不應講話來管理秩序」)。

7.循環論證

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 最簡化的循環證成是用論點自己支持自己,例如:

「小明有罪,因為他有罪。」

  • 複雜一點的循環證成是繞一圈支持自己,例如:

甲:小明是音樂神童,因為他很懂音樂。

乙:怎麼知道小明很懂音樂?甲:因為小明是音樂神童。

甲:聖經寫的都是對的。

乙:怎麼知道聖經寫的都是對的?甲:因為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乙:怎麼知道聖經是上帝寫的,而且上帝不會說謊也不會犯錯的?甲:因為聖經這麼寫。

甲:大雄是賣國賊,因為他替胖虎這個間諜辯護!

乙:怎麼知道胖虎是間諜?甲:因為大雄這個賣國賊替他辯護。

能看到這裡的你一定是愛動腦筋、愛思考的優秀青年,如果文章對你的思維提升有點幫助,那你能花1秒鐘幫我點個贊嗎?

公眾號【一隻窗子】還有更多類似的文章,能給你思維被點亮的喜悅。

二、言詞謬誤:

是泛指各式語意混亂造成的不恰當論證,言詞謬誤可能是因為詞語或者句子有語義上或者語用上的解讀差異造成;解讀差異又可以細分為有多種明確解讀的歧義及無法明確解讀的含糊。

(1)稻草人謬誤

指有意或無意地歪曲理解對方的立場,以便能夠更容易地攻擊對方,或者迴避對方較強的論證而攻擊其較弱的論證。如果對方的觀點被歪曲得像稻草人一般脆弱,那麼打敗他就變得很容易了。

甲: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

乙:你真不愛國!居然想刪減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甲:黑人問號??

「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不必然代表「刪減國防開支」或不愛國,因此乙攻擊了一個甲從未提出的論點。

甲:我認為當今執政黨對前總統的貪污指控恐怕是言過其實了,甚至這根本是憑空捏造的。

乙:你為什麼這麼愛那個前總統?你是他的死忠粉絲?還是你拿了他的好處?

「為可能有罪的人辯護」不代表就是「愛他」、「是他的死忠粉絲」或者「拿了他的好處」

甲:「我認為孩童不應該往大街上亂跑。」

乙:「把小孩關起來,不讓他們呼吸新鮮空氣,那真是太愚蠢了。」

除了把小孩關起來以外,顯然還有許多方法讓孩童出門而不在大街上亂跑,因而前者無法推理出後者。乙攻擊的論點「應該把小孩關起來」是甲從未提出的,也無法從甲提出的論點推理出來,只是個稻草人,和甲的真正論點毫無關係。

很多槓精都喜歡用這個神邏輯,扭曲別人的觀點,我們如果硬要和他拼到底的話就直接指出他犯的什麼謬誤,說不清楚的話就回答「對,你說得都對。」

(2)紅鯡魚(煙霧彈、轉移話題)

紅鯡魚當成轉移焦點的代名詞有幾種不同的起源。其中的一種認為當初反打獵人士為了混淆獵犬的嗅覺,所以在獵場中四處放置煙燻過的鯡魚,藉此轉移獵犬的注意力;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是監獄逃犯為了誘騙追緝的警犬,所以在逃跑的路程外放置紅鯡魚,藉此順利逃脫。

紅鯡魚和煙霧彈經常被視作同一回事,但兩者有細微的差異。紅鯡魚是刻意引入一個無關的議題以轉移注意力;煙霧彈則是將主題搞得異常複雜而喪失焦點。

甲:酒駕會撞死人,而且是可以避免的,而且現在大家都知道酒駕的危害,所以我認為,酒駕應該比照故意殺人處罰。

乙:開快車一樣會撞死人,一樣是可以避免的,其危害大家也知道,我們應該多討論超速的危害及處罰!

甲是要討論酒駕,但是乙卻引入超速這個不直接相關的議題,是引入紅鯡魚的做法。

「昨天我領養了一隻流浪狗。」

「這麼熱心腸怎麼沒見你去敬老院照顧老人?」

(3)轉移舉證責任

指把例舉證據的責任推卸給沒有主張的那一方。

法律中有個基本常識叫做:誰主張,誰舉證。而在這個謬誤就是把舉證的責任推給沒有主張的一方。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雙方都沒有能力舉證的情況下。

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對話: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

「為什麼呀?我可不這麼認為」「那你有證據證明這個世界上無神嗎?」「emm……」「所以這世界上有神呀」

在這個問題中雙方都沒有能力獲取直接證據來論證有神或無神,但是作為觀點的提出者有神論者卻把舉證的責任巧妙地推卸給了另一方。

這種謬誤最泛濫的場景就是陰謀論

如:「5G傳播新冠病毒!」

對於這種陰謀論,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是沒有一手證據去反駁的。這就讓理論提出者有了生存的空間,從而達到博人眼球的目的。

(4)一詞多義

有時一個詞可理解為多種意思。

  • 白馬非馬

黃馬與黑馬是馬,黃馬與黑馬不是白馬,因此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論者試圖暗示的意思中,

「黃馬與黑馬是馬」的"是"="屬於",

「黃馬與黑馬不是白馬」的"是"="等於",「白馬不是馬」的"是"="屬於"
  • 「不要欺騙別人,因為被你欺騙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此推論可分析為以下論證:

1. 不應該欺騙相信你的人。(隱藏前提)

2. 被你欺騙的,都是相信你的人。(前提)

3. 你不應該欺騙人。(結論)

1中的「相信你的人」是指「平時信任你的人」,

2中的「相信你的人」則是指「相信你的某串欺騙語句的人」(這種解讀下的2.是廢話),因而推論無效。

(5)劃界謬誤,連續體謬誤,洛基的賭注

是一種非形式謬誤,系主張某個概念無法明確定義而宣稱問題無法討論的謬誤。

  • 洛基是北歐神話中以詐騙聞名的神。

傳說中他和矮人們打賭輸了,矮人依約取頭時,洛基說沒有問題,然而依照約定,矮人們只能取走他的頭,而不能動他的脖子。

他們開始爭論如何切割:有些部分雙方都同意是頭,有些部分雙方都同意是脖子,然而脖子結束點和頭的開始點究竟在哪裡,雙方一直無法取得共識。於是洛基保住了他的頭。

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裡面也有類似橋段。

  • 禿子悖論

老王不是禿子。如果老王掉了一根頭髮,這不會讓他從不是禿子變成是禿子;如果老王再掉了一根頭髮,這也不會讓他從不是禿子變成是禿子……因此,老王無論掉了多少根頭髮,我們都不能說他是禿子。

  • 小麥堆悖論

一粒小麥不算是小麥堆,加上一粒小麥,二粒小麥不算是小麥堆,再加上一粒小麥,三粒小麥也不算是小麥堆……所以,無論有多少粒小麥,都不能算是小麥堆。

  • 抽煙無害論

抽一支煙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傷害,抽二支煙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和抽一支煙相差無幾,抽三支煙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和抽二支煙相差無幾,……,因此,無論抽多少支煙,都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傷害。

(6)語境去除(斷章取義)

有時一個句子通常是某個意思,但在特定語境中可理解為不同意義。

  • 今年最好的電影

小華問小明某部電影的評價,

小明說:「這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電影!因為我今年只看了這部。」

後來小華向小美說:「小明說這是他今年看過最好的電影,你一定要看!」

小明原話只是幽默的表達,並沒真的表達對某部電影的正面評價,小華將那段話曲解成對某部電影的正面評價。

(7)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或訴諸純潔是在普遍宣稱遇到反例時,提出理想的標準為其辯護。

甲:沒有蘇格蘭人會在粥里加糖。

乙:我是蘇格蘭人,我會在粥里加糖啊。甲:好吧,「真正的」蘇格蘭人不會在粥里加糖。

此例「真正的蘇格蘭人」有歧義,一為甲自行的定義,二為通俗的理解。

甲:我國公民都不會在公共場所抽煙。

乙:老王常在公共場所抽煙,他不是你們國家的嗎?甲:嗯,我的意思是,「合格的」我國公民都不會在公共場所抽煙。

此例「合格的我國公民」有歧義,一為甲自行的定義,二為通俗的理解。

(7)涅槃謬誤或完美主義謬誤

是指宣稱某個解決方案無法做到完美,因此不可行。較白話的詮釋是:「不能做到完美,就不應該做」即:因噎廢食

  • 禁止未滿18歲飲酒有什麼意義呢?他們總是有辦法弄到酒精!
  • 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終歸一死。
  • 抓酒駕有什麼意義呢?反正天天都還是有人酒駕。
  • 在自律過程中,我們也經常會陷於完美主義謬誤。

比如:我今天起晚了,我自律的一天毀了,那就明天再開始吧。

(8)偷換概念

偷換概念是蓄意改變談話中「關鍵詞的概念」。偷換概念有時是為了在爭論中求勝或佔他人便宜,有時則是用於修辭,或製造雙關、幽默的效果。

老師:「人已在地球幾百萬年了。」

志明:「怎麼可能,世界上最老的人也不過一百多歲。」

老師說的「人」是指「人類」,志明卻曲解為「個人」。

類似的:概念滑轉

有個小學生遲到,他向老師解釋是為了送一頭公豬去配種。

師問:「這種事你爸爸不能做嗎?」

生答:「不能,一定要公豬纔行」

老師說的「這種事」是指「把公豬送去配種」,學生卻誤以為是指「爸爸去配種」。

(9)訴諸型謬誤

根據論證對象的某些局部特徵來判斷整個論證的好壞,包括多種類型:

  • 訴諸人身:

分為兩種

1.訴諸權威(因人納言)

「你看他是專家,他說的一定是對的。」

名人名言並不一定是真理,也要受到邏輯的考驗,而不能直接拿來支撐某個論點。

槓精喜歡用俗語來推翻別人的觀點,但是對於俗語我們要保持懷疑態度: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俗話又說狹路相逢勇者勝

俗話並不在所有情景下正確,有的時候甚至互相矛盾。

名人言論適合輔助論證,作為加強論證的材料。如果一定要使用名人言論,則需完整重現整個邏輯過程。

2.人身攻擊(井裡投毒、因人廢言)

「他這個人長相猥瑣,看起來就不值得信任,你不要被他騙了。」

「你不要熬夜,熬夜對身體不好。」

「你還不是一樣!」

注意:不是所有針對發言者個人的言論都屬訴諸人身謬誤。

哲學家李天命認為:「其實只要沒有將品格批判當做駁論的理據,那批判就沒有犯人身攻擊的謬誤。否則的話,父母責罵子女,法庭判辭批評罪犯的操行,便全都犯上人身攻擊的謬誤了。」

如果當前論題確實與對方有關,那麼並不是訴諸人身。

參選人A:「不要投票給參選人B,因為他上次當選後,很多選舉承諾都沒有兌現。」

說明:一個人是否有信用,是選舉中選民是否該選他的重要依據,因此選舉時提出誠信問題,不是犯下謬誤;而在討論一個人的誠信時,把那人過去的信用紀錄拿出來是與討論的話題直接相關的,因此不算是人身攻擊。

  • 訴諸情感:

「你看這個罪犯好可憐啊,我們把他放了吧!」

煽情代替邏輯,情緒主導思維。並不是帶有情緒不好,而是在情緒影響下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 訴諸言論自由

說法被質疑時主張自己有權發表意見或有言論自由。

例如:在全球暖化否定說被專家推翻時,反對全球暖化現象存在的人聲稱:「學術界打壓我們的言論自由!」

  • 訴諸民意(從眾謬誤)

「大家都說他手腳不幹凈,你離他遠點。」

「微博上都這麼說,肯定實錘了呀」

民意並不意味著正當、合法、正確,多數人支持的某件事,並不一定是正確的。現實的價值次序中,還有比民意更優先的價值。

  • 訴諸無知

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別人無法證明的事情就是沒有的事情。

通常會以對方無法解答和說明,就認為自己是對的。

如:我不知道這東西是你的,所以我就可佔為己有。

  • 訴諸沉默

沉默不代表認罪,嫌疑人有權保持沉默。

認為你無法反駁或不去反駁,就是承認自己是錯的。

情侶吵架中,經常出現:你不說話,就是承認了。

  • 訴諸信心

僅僅是一種個人的信心和理念,不存在邏輯上的推理效果,不能作為論據,只是強化表達的效果,而無法起到論證作用。

如:我相信他不會騙我,所以他說的都是真的。

總結一下

我們初步瞭解了邏輯和謬誤就可以回懟槓精的以下言論了:

1.「你行你上啊!」

這句話的隱藏前提是你必須要有與被評價者一樣的能力你才能評價別人。這犯了轉移話題謬誤和人身攻擊謬誤。

回懟辦法:

「我評價個天氣我還得會下雨嗎?」

「我評價個冰箱我還得會製冷嗎?」「我評價這面不好喫,我就得自己做出一碗好喫的嗎?」

2.別人怎麼不欺負其他人就欺負他呢?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回懟辦法:「一個殺手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殺死了,請問這個嬰兒做錯了什麼呢?」

其實呀,槓精擡槓主要是蹭流量、尋求關注,他們最怕的不是被打敗,而是被忽視。所以直接不理他們就好了,反手一個舉報拉黑,和和美美。

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成為不講理的人。

看到這裡的你真不容易,本文有10000多字,我這麼用心,記得給我點個贊咯~

以下是主題升華:

其實學習邏輯可能不會讓你馬上成績暴漲或升職加薪,但至少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看這個說的有道理那個說的也有道理,缺乏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現如今,再小的個體,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

但是我們在發言的時候要讓我們的言論對得起這份言論自由。

我們歡迎具有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的人,但我們厭棄帶著批判思維和擡槓精神的人。

進行批判性質疑不是鑽牛角尖、不是擡槓,而是在理性分析之後對事物做出的合理性質疑。是為了指出這件事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所以學習邏輯的意義就是避免無端的爭吵,創造良好的言論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口語的邏輯要求並不太高,所以在日常對話時,還是不要因為瞭解了這麼多謬誤,就揪著字眼一字一句找問題。只要前提恰當結論合理,不影響理解即可。

而在進行辯論賽,寫論述型作文,做研究寫論文,發表重要觀點,做報告時,我們需要謹慎推敲自己的語言是否合乎邏輯。

在讀書看報網上衝浪,逛街被人推銷,逛淘寶看直播買家秀,總之就是在各種接受別人觀點的時候,我們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小心被別人的觀點左右、洗腦,保持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一般廣告話語的邏輯性都不強,購物要理性。

經過初步學習邏輯學,瞭解這些謬誤,我們又嚮明白人靠近了一步。

我是窗子,

專註于思維提升個人成長乾貨

悄悄告訴你,公眾號『一隻窗子』,

篇篇文章都4000+,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硬核乾貨,是一個給迷茫年輕人指路的地方。

另外,邀請你加入一個圈子,同樣專註于思維提升:

自我提升的明白人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最後,希望你記住一句話:自我提升是一輩子的事。


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

槓精的本質是無知和自大,槓精們通常接受信息不全面,而以自己僅有或僅知道的不全面甚至是錯誤的信息來擡槓。他們不善於聽取新的觀點,通常認為世界應該按照他的想法來運轉。

而且我發現,槓精通常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事件本身的錯誤,他們槓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話和觀點是正確的

所以我覺得批判者通常在意的是事件本身,如果他們意識到自己觀點或者行為錯誤了,會立刻認錯,也比較善於接受新知識。

但是槓精不會,他會為了證明自己觀點是對的死槓到底,哪怕語言當中具有明顯的邏輯錯誤或者與事實不符的部分,他們都會槓。


讀讀魯訊,再看看公知。


如果你和槓精較真,你也成了槓精。


正常人→經常出現邏輯謬誤

辯論大師→理解邏輯謬誤和利用邏輯謬誤

槓精→邏輯?你們這些人都被騙了,世界上根本沒有邏輯。

槓精是不講邏輯的。他們常用的手段有這麼幾種:

1.貼標籤。

你們這些公知/右派/憤青都是XXXX。

2.下定義(曲解別人的意思或者做出牽強附會的評論並且堅定的認為自己的解釋是對的)。

你的意思是說XXX嘍?XXX很明顯是不對的。

3.混淆範圍/主體。

你說XX是戲子?你真的認為創作了這些高雅藝術的大師是戲子?

舉個栗子:

甲:你看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遊來游去多快樂啊!

乙:你們這些文青空談誤國!

甲:你的意思是說文化修養不重要嗎?漠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是不對的!

乙:你把這叫做文化修養?你不會真的以為某些經濟利益的產物是文化修養,可以代表文化吧?

甲:你們這些公知自己沒有分辨能力卻還自以為是自說自話。

乙:你們這些憤青沒有主體意識都被洗腦了。

甲:你自己不懂就叫洗腦?算了不說了說了你也不懂!

乙:呵呵!


槓精就是根本不顧及其他,只是單純站在某個立場上去糾結一件事情,非要掙個輸贏,也不會給你面子;批判性是站在雙方立場上去說,相比較他更認同他自己的觀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