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大學,就開始對福倫達三色標的APO Lanthar的做工與質感心存仰慕,當時的心愿之一就是給自己的NIKON F90X裝上福倫達APO Lanthar 125mm f2.5,奈何價格完全不是學生黨能承受的,之後又遇到炒貨行情,所以一直抱憾。

當得知福倫達開始在索尼E口重啟APO Lanthar產線時,我的心情是複雜的,為什麼是索尼E口而非尼康佳能?輾轉一夜,最後還是情感戰勝了理性,決定為了APO Lanthar入了索尼機身,這也是我第一次為了鏡頭購買機身,事實證明這次選擇沒讓人後悔,福倫達的第一枚E口APO Lanthar鏡頭-APO Lanthar 65mm f2 ASPH的做工與素質完全超出我的預期,哪怕是如今早已習慣索尼90微優秀素質的我,依舊會對65AA更高超的細節表現力讚賞有加。

對國內來說,家族的第二枚成員APO Lanthar 110與第一枚一樣,降臨得幾乎悄無聲息,加上一拖再拖的發售日期變更,最後只有少數密切關注的人才知道什麼時候在國內發售,我就是其中之一。正因為當年APO Lanthar 125的抱憾,才讓我對APO Lanthar110mm f2.5 的到來有些如此焦慮,苦苦等待了大半年,也因為這枚鏡頭讓我把從試水心態的A7M2機身換成了好好玩下去心態的A7R3。結果自然是沒說的,110APO的做工與素質再次超出預期。

由此,讓我對於第三枚APO Lanthar鏡頭抱有非常大的期待,關注APO Lanthar 50mm f2 ASPH不僅僅是因為素質,更因為它是一枚非微距鏡頭,有小巧緊湊得多的體積以及更適合日常抓拍的對焦行程,換而言之,這是索尼E口APO Lanthar家族中第一個真正為日常使用而設計的超高素質鏡頭。

對於這枚鏡頭,福倫達官方顯得非常自信,甚至在官網上貼出了這樣「囂張」又「引戰」的標題:The Best Performance standard lans ever。

而這樣的標題讓人不禁聯想到目前M口的手動極致「徠卡50AA」,相對其逼格滿滿的60000元售價,福倫達用更激進的設計給出了不到1/8價格的方案:

取消大量的膠合面並用更長的鏡頭長度,更大的直徑為光學設計留下更充裕的空間,隨之帶來的成果也是我願意看到的:

仍保有精巧體積的同時,帶來了更近的拍攝距離。

由於知道國內首批的數量很少,加上其身份是為Clasaic系列二十周年的獻禮的作品,在詢問兩天內能到港口後,我毫不猶豫就下單了。

APO Lanthar 50mm ASPH(下文簡稱為CVE50AA)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壓手,雖然絕對質量不大(364g),但因為精巧的體積一上手就有種沉甸甸的感覺,這種緻密感讓人非常放心與舒服。

鏡身與遮光罩都是金屬材質,所有標示都採用立體凹刻後上漆的工藝。

對焦環阻尼均勻絲滑,對焦行程約90°,不大不小,非常適合日常使用。

默認模式下光圈環以1/3檔為步進,檔位感明晰紮實,毫無松垮感,還能通過背面的切換機構下拉轉動後變成無極調節,轉動順暢絲滑,這對於一些靜景視頻拍攝也提供了方便。

需要說明的是12片光圈葉片經過設計,能在f2.8保持渾圓狀態,而在其他檔位又能提供漂亮的星芒。

無論哪檔光圈都均勻平衡,完全沒有某品牌泰國產頂極品那樣收縮最小光圈後的「扁孔」現象。

對於我來說這種體積小巧,做工精緻的鏡頭,完全有潛力成為最愛不釋手的把玩/拍攝搭檔。

由於兩位前輩珠玉在前,這位小弟的素質能否繼承自然是引人關注,既然給了比「極致」的徠卡50AA更強的近攝能力,那麼近攝時的畫質如何也是我首先要考量的項目:

即使光圈全開近攝,成片的解析力與反差維持依舊能保持在非常優秀的狀態。如果在這種嚴苛情況下都能獲得優秀的成績,那麼在其他物距就更不用擔心畫質了。

對於色散的精確抑制,高超的微反差再現能力是APO Lanthar的傳統藝能,CVE50AA確實也有著鶴立雞群的表現,即使在暗光背景下,全開光圈懟著燈絲拍也毫不怯場:

面對日常工況,它表現得遊刃有餘,大氣都不喘一口:

當然,如果你刻意調戲它的話,還是能發現,相比老大哥110mm f2.5 APO Lanthar的色差抑制還是差口氣,當然這是和消費級最頂尖的鏡頭之一做比較,在消費級全畫幅50mm視角陣營中,CVE50AA的表現絕對是第一梯隊的最上游。

對CVE50AA來說,什麼是本分?

那就是明確自我定位,作為Classic20周年的獻禮,作為現代與古典感融合的混血,不僅做工品質要一等一的好,畫面感也要有經典的味道,對我個人來說,CVE50AA的焦外就是十足用現代工藝打造的復古味道,既不是「魚鱗」不是「氣泡」那樣的緊張,也不是軟綿無骨的柔順化開,而是介於其中的中庸風格,

一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常見的焦外,而焦內品質則早已脫胎換骨。

對我來說,如果E口用戶想要體驗以一流工藝向傳統致敬的復古味道,又擔心因落後設計讓畫質起伏不定的話,這枚CVE50AA還是個很好的選擇。

小巧的體積,適中的的對焦行程與進光量,細膩順暢的阻尼,高超而又穩定的畫質,綜合起來,這是一枚當我想一個人在外行走安靜地拍些什麼的時候,必然會帶的鏡頭。

對於這枚難得的鏡頭我的總結只有六個字:穩定,細膩,紮實。

對於我來說,為什麼會喜歡去嘗試手動頭,根本的原因就是儀式感與體驗,縱然科技發展到機器可以能燒出母親味道的飯菜,我也依舊會和母親一起下廚房,和家人在一起吃飯,不僅僅是因為果腹和可口,也是為了談資與體驗。

當這個世界沉迷極速追焦與快拍時,有一群人依舊保有自己的節奏看待周圍的一切,福倫達作為一個獨特的品牌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自己審美情趣的消費者,我真心希望高素質手鏡頭能越來越多,無論任何品牌,任何卡口。


這個頭也算是盲狙了,原因是就想要一個素質均衡的手動標頭慢拍。自己用過的50手動標頭有兩個可以對比,分別是:zm50 F2 和 m50 1.4asph現行。

先總結一下福倫達這個吧:

整體評價:做工、素質對得起價格,apo對比普通標頭確實有驚喜;

成像效果:光圈全開素質牛逼,從中心到極邊緣都上佳;強光下100%視圖可見略微軸向色差;

外形外觀:體積、分量適中,但造型比例不夠有美感。三道杠有點土,不如三圈色環方式高級;

產品質量:光圈環、對焦環阻尼恰到好處,光圈葉片做工精準;耐用性、外變焦密封性需長期觀察;

說要對比,先說下對比條件:都在A7r2上,m口的全部接福倫達微距環。zm50也是全新,m50幾乎全新狀態。

先談跟zm50比。

apo貴了快一倍,強在哪兒?

1.f2的整體解析度強一截,邊角強的更多,這一點對於全開拍風景影響比較大,但是這種使用方式的幾率並不大。如果拍人,zm50中心區域絕對也夠好;

2.整體做工好,手感好。zm還是略顯鬆散和不均勻,尤其是橫豎構圖變化的時候阻尼差異明顯。zm光圈環也沒有apo的潤滑感;

3.色散apo確實強一些。但是能玩兒手動頭,都是有所取捨和選擇後的拍攝,不是頂著大太陽見啥拍啥。但是如果非要拍些烈日下的大光比場景,那apo還是完美些。

zm便宜了快一半,有沒有勝過apo的地方?有!

1.zm體積小很多,而且稱得上緊湊、漂亮。zeiss設計水平不得不說強於cosina太多了。如果裝上原廠遮光罩zm50還是很騷氣的。apo無論加不加遮光罩都顯得老實、笨拙許多;

2.色彩。zeiss的色彩玄學在zm50上可見一斑。片子發色比較賞心悅目,尤其藍綠色系沁人心脾,紅色也很鮮明卻不假。而apo的色彩比較忠實,或者叫「老實」;

3.焦外。本人很不喜歡洋蔥圈,但是大部分所謂的asph都無法避免,福倫達的apo也難逃。尤其在光斑曝光欠奉的暗調下,洋蔥圈和勾邊都比較明顯,有點點臟(當然比fe55要好很多),所以在要求虛化效果的時候最好曝光過一點。zm50因為先天沒有非球面,光斑自然異常乾淨、純粹。焦外二線性的話,apo好一些。

接著對比apo價格3倍的m50 1.4asph現行。

apo加持以後,福倫達比無加持的可樂標在哪兒?

1.f2下的解析度,apo中心強一丟,邊角強多些。

2.由於我的m50是黑色版,m50的阻尼總有一點不均勻,尤其快速轉動變到慢速的時候,說是因為浮動鏡組的原因?但apo也有浮動啊……所以我認為apo的對焦手感比m50要穩,而且阻尼稍大。

3.色差確實apo強項,雖然縮了一檔光圈,但m50還是比apo差一些,光比越大越明顯;

貴了3倍,m50又如何讓人趨之若鶩呢?除了上面3點以外,你能想到的地方它都更厲害。

1.1.4的光圈,做到了刀銳奶化,但是最好焦點在中心區域;m50的焦外效果完全可以pk那些健身器材,光斑邊緣過度、形狀和乾淨程度幾乎無可挑剔,二線性也很弱;縮到F2,焦外除了光斑形狀不是那麼圓,其他方面依然幹掉apo,這就是玄學加成;

2.色彩。雖說m50現行跟老頭比已經少了不少味道,但是色調依然很高超。如果說zeiss是外向型美女,那leica就是內斂型,越看越有味道的那種;相比前2者,apo就是個底子不錯的普通人。

3.體積、造型、設計感都是m50完勝。特別想問cosina的設計師,apo標誌的藍色就不能維持老的那個顏色嗎?非要改成湖藍色,顯得太輕浮了。然後當你把鏡頭轉個底兒朝上,還有一條黃色杠!這樣一枚本應悶騷的手動頭,卻集合了黑、白、紅、綠、黃、藍六個色,乾脆七彩虹都做全了好不好?

最後,要問這枚鏡頭值不值得買,那就要橫向對比所有E口7000元及以下檔的鏡頭。從實際出發選的話,先問需要手動鏡頭嗎?再問要全畫面的高解析度嗎?不能LR處理色散嗎?最後問問自己非要操作對焦和光圈環的手感嗎? 然後,自會有答案。


第四天

愛不釋手

第三天,不得不說有點上癮

雖然我水平橫向和別人比不行,但縱向和自己比,用這個鏡頭拍出來的好看程度有肉眼可見的提升

手動固然痛苦,雖然出片量降低了,但是出片率提升了

我以前帶著街拍的小鏡頭大多素質不盡人意,這個鏡頭讓我多了不少底氣

================================

用了兩天,銳度確實可以,但同時發現這個鏡頭進光量好像有點低,這兩天下雨,iso一直下不來

街拍確實痛苦,天氣不好我也沒怎麼溜達

裁切放大後細節依然清晰可見

===========================

昨天下單,今天剛拿到手,晚上出去吃個飯順便試試鏡頭,東施效顰 @Nicledong 拿著手動頭掃個街試試,果然實力不行幾乎出不了片

結論,銳是真銳,就是拍起來太累。光圈全開畫質肉眼感覺和40Art開2.0光圈時不相上下,可能以後旅遊就帶這個鏡頭了吧,畢竟比40Art輕了一公斤啊


本來想租個看喜不喜歡再下手,但是租不到?!還是自己買了。普通攝影愛好者,第一隻定焦頭,也是第一隻手動頭。沒用過那麼多鏡頭,所以就結合自己的體驗,需求,說說添鏡頭之後的感想,主要是幫自己總結下。

目前來看手動頭真的沒有想的那麼不方便。因為如果出去玩,我知道我會再買個視角廣一點的,不會帶50mm外出。而在家拍,情景多半沒有那麼需要反應迅:要麼靜物,手動反而方便;要麼就是專門來拍照記錄的,不太在意出片率,不用像出去玩,畢竟玩才是主要的。

鏡頭素質很多人都稱讚過了,我自己沒有比較不可以亂說。只說兩句。其一這鏡頭拍出來的畫質我完全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其實我也不知道,如果我用網評不如它的頭會不會也夠用)。其二,細節的呈現很足,感覺挺好(對又是感覺。。。),就是現在拍照桌子窗戶都要擦很乾凈,還在愁怎麼ps……

再就是50mm光圈2.0的問題。我有點後悔,是不是應該買個更大光圈的。因為在家拍嘛,環境還是比較擠和亂的,同時要考慮自然光的角度啊這些,構圖比較受限。光圈再大些,模糊掉更多背景,在記錄單人/雙人影像上,能更靈活一些。當然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也是人之常情。或者一開始就買85mm左右的頭奔著特寫去,真的85mm的肖像看起來就比較專業(笑),雖然,我總是在50mm里比較容易被拍的好看。

總結下來,我大概率繼續用繼續體會,只要構圖好了拍出來真的無可挑剔。也時不時會想,如果買了福倫達另一隻50/1.2會覺得畫質有遺憾還是愛不釋手就此打住,如果用了索尼50/1.4畫質又怎麼比、重量會不會把我煩到放棄.....


今天剛剛拿到鏡,外觀個人感覺不錯,做工精緻,全金屬鏡身加遮光罩,成像上來說,我覺得是很不錯的,對得起這個價格。我個人還有一隻蔡司batis 40/2,我個人感覺兩隻鏡頭在鍍膜顏色上有一點點的接近,聯想到蔡司和福倫達都出自確善能之手,而且蔡司也曾經接手過福倫達,所以這個鍍膜工藝不好說。福倫達這隻的鍍膜能看到紅綠藍三色鍍膜,就類似於這隻鏡頭的三色標一樣。成像的顏色氛圍感還是很讓人舒服的,今天拿到鏡頭隨手拍了幾張,可以大概看一下下感覺,後期有機會的在多出些片。圖片都是直出,未作調色。可以做個參考。


沒有用過。

倒是希望能把外觀設計改進下,不好看。


之前買過58 1.4

大光圈肉,紫邊感人,顏色很寡淡

看到apo標還是有點心痒痒,但看到這價格有點退散,打上蔡司標考慮下


顏色直出也還行吧,但肯定不比腦補的要好看。手動轉起來也就那麼回事兒。遮光罩這兒比較有意思,和淘寶上4-5塊錢的鑄鐵還是合金的49mm螺口遮光罩其實不相上下,除了略微輕點,內部紋密點細點,漆更啞光點。如果不是特琢磨銳度,它可以用賓得的a50 1.4或m或k代替,注意k有輻射,所以和a50其實沒啥兩樣,手動擰的時候忍忍,光圈選2.8以後的(最好4以後的),畫質忍忍,遮光罩網上現成的,除了賓得顏色會略微有一層黃還是藍色的罩子,其他縮小圖都是一樣的,區分不會太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