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閉氣,首先想到的就是鯨魚海豚,他們沒有腮,同樣是用肺呼吸,憑什麼同樣都是呼吸空氣再閉氣,它們就能持續長達幾個小時呢?

相信我,海洋哺乳動物之類能夠從陸地生物重返海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縱如世代生活在海上,以漁獵為生的「海上吉普賽人」巴瑤族,他們的祖先也並非從就是天賦異稟的閉氣大師。

閉氣的能力確確實實是與生理因素息息相關的。經過長年累月甚至世世代代的傳承,由生存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行為(重返海洋否則無法生存),由生活行為決定了他們的進化選擇(適應海洋,否則就被淘汰),由進化選擇,這部分基因(可以閉氣更久)逐漸的改寫了他們的表現。

所以可以說,作為普通人,天生就比巴瑤人或者鯨魚閉氣能力差,這是造物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跟他們比,可以認命。

作為普通人,包括自由潛水員,是如何可以閉那麼久的呢?

人類畢竟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短期內應該也沒有必須要回到大海生存的緊迫性,所以當想要嘗試長時間水下閉氣之前,建議先解決在水面上能憋那麼長的問題。

首先要理解一點,做任何事情(不管好的壞的),都有兩類人會脫穎而出,一種是靠天分,一種是靠勤奮。有些人確實客觀的天賦異稟,這類人的表現我們也拋開不談,因為平庸畢竟是大多數。(這時候杠精會說,普通人也分三六九等。對於這種觀點,我只能說,那你就只配做最低等的那一類。)

自由潛水或者說閉氣也是一樣,大部分人能達到的水平其實就只是平庸,而想要脫穎而出,勤奮是唯一的辦法。信不信由你,通過努力,你可以憋的比別人更久。就是這麼簡單。

下面回到問題本質,自由潛水員或者普通人如何通過勤奮讓自己閉氣的時間更久。

有一個簡單的小學數學題:

一游泳池水有100升,抽水機每小時可以抽10升水,請問泳池多久可以抽干?

閉氣也是類似,肺部的空氣容量決定了其中的含氧總量是明確的,身體每時每刻的耗氧量是明確的,那剩下的比值就是你能堅持的時間。

所以答案就很清晰了,提高自己肺部可以存儲氧氣的容量或是降低體內耗氧的效率,你能堅持的時間自然就更久。

另外還有一點跟游泳池抽水不同的因素是,抽水機是理想狀態下的,它會一直抽水直到抽干也不會停。而人不一樣,當你感覺快沒氣的時候,你的身體會開始出現警報,告訴你再憋就要掛了。

其實這是一個被我們大腦誤解的警告,身體本意想要告訴你的,並不是氧氣耗盡,而是二氧化碳太多了,而實際上距離缺氧還早得很。所以當出現呼吸慾望時,不要怕,繼續扛。

然後身體會繼續加強警告,並且採取強制措施:橫膈膜抽搐。它在用行動告訴你,你還不吸氣是吧?那我可自己來咯!其實距離缺氧還很早,不要怕,繼續扛。

再往後,你的大腦也開始出現疑惑:這傢伙不是瘋了吧?再憋要把自己憋死了呀。這是身體在聯合大腦對我們進行雙重警告,距離缺氧還有段距離,不要怕,繼續扛。

當雙重警報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才會真正體驗到什麼是缺氧的感覺(出於安全考慮,如果想要獨自體驗的話,請一定記得保持躺或卧的姿態再嘗試)。

而通過專業持續的練習,你同樣可以延長到達缺氧體驗前的持續時間。這個在自由潛水中,我們稱之為二氧化碳耐受訓練

所以簡單來說:肺活量,耗氧率,耐受力

這個時候再看看錶,告訴我,你「憋」了多久?


閉氣20多分鐘的前提是下潛之前呼吸純氧,並且人是靜態的,並不是一直在運動的。不藉助純氧的人類靜態閉氣紀錄是10min。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人類的閉氣極限,比如通過採用一些冥想方法、降低環境溫度、把臉埋在水中降低新陳代謝率和心率,通過拉升橫膈膜的訓練提高肺活量。普通人經過訓練,靜態閉氣三五分鐘都是可以做到的。對於一般人來講,延長靜態閉氣時間的關鍵不在於自身肺活量的大小,而在於完全放鬆、激發哺乳動物潛水反射、降低新陳代謝率、提高身體的二氧化碳耐受。


沒人能憋那麼久


不會有20分鐘,最多大概10分鐘。身體與常人也沒有什麼不同,就是人類進入水中後身體向四肢輸送的血液會變少,心跳變慢,所以耗氧量會比陸地上小。再加上自由潛會有閉氣的訓練,所以他們會潛10分鐘


確實,我沒見過能憋那麼久的人。三五分鐘還可以


多練習橫膈膜拉伸,多運動提高肺活量,閉氣的時候放鬆


目前第一的答案是正解,現有普通空氣閉氣紀錄,AIDA在冊是11分35秒

閉氣二十多分鐘一定是提前呼吸了含氧量極高的混合氣體,且是水面靜態閉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