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張雲雷喜歡聽京劇的還會照樣聽,有了張雲雷可能會讓一些原來不喜歡甚至不聽京劇的人有機會喜歡京劇。這本來是個好事,可惜好像京劇並不需要他來盡這份綿薄之力,至少某部分京劇界不歡迎他。


比起「如何看待沒有張雲雷誰會聽京劇」這種問題,我更關心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想想堂堂一國文化之粹居然與張雲雷一個小人物產生關乎興衰的聯繫,也不知是該替張雲雷高興,還是替京劇悲哀。

我出生在梅蘭芳先生故籍地,每座城市都有虛榮心,逮住一個文化名人沾點關聯就拼了命宣傳,所以「梅蘭芳」和「京劇」這兩詞我們被從小灌注到大,學校嘛更是常年組織參觀當地的梅蘭芳紀念館,然而好怪不怪,在我們大多人的思想裏梅蘭芳居然就等於了京劇,一想到這裡,覺得還是該替京劇悲哀吧!

京劇日益式微的現實不能不承認,但裡面的人還偏就樂於任它式微,也能理解,畢竟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熱愛小眾文化的優越性嘛!確實欣賞京劇需要一定的文化成本,但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裡比京劇高雅的藝術多的是,畢竟在兩百年前這種藝術也俗不可耐,發端於宋元時更不過是勾欄瓦舍間供小民消遣娛樂的處於鄙視鏈最底層的說唱藝術,京劇啊放在偌大的文化背景中實在沒那麼高雅,但京劇觀眾卻真的自認為高貴到天上去啦!


我要再回應一種觀點:「你說因為張雲雷愛上京劇,不讓張雲雷唱了,你就不聽京劇了,你是愛京劇嗎?你就只是愛張雲雷,附庸風雅。」

然而這就是人腦的基本機制之一。

音樂與情感在大腦生理性層面高度關聯。有一個名為music and memory的美國學會,曾製作了一系列紀錄片。片中,養老院那些認知能力衰退很嚴重的老人,已經對語言和場景沒啥反應了,而在聽到自己早年間熱愛的流行歌時,會短暫進入情緒情感和語言能力都高度激活的狀態。

我曾在自己經辦的慈善音樂會上向這個機構請求此紀錄片的高清版本播放權,因此印象深刻。

跟我風華正茂的歲月關聯的音樂讓我想起我的青春。同樣,跟我愛的人受苦所關聯的音樂,我聽著不是滋味。

以下是原答案。

當年輕一代不再嘗試去了解時,這門藝術事實上就是名存實亡了,戲曲曲藝都是如此。

我在海外看到許多年輕華人因為張雲雷去了解,去學唱。我身邊有女孩子買了御子,買了快板,找了師父(沒錯,海外還能找到師父教),一點點在學。他們起初聽張雲雷,動了心要學自然就去聽名家。但不可否認,是張雲雷讓這些藝術門類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這一代人說戲曲曲藝因著張雲雷纔出現在他們的世界中,是真誠的。

有人說張雲雷算什麼傳統藝術秉燭人。他還真就算。很多年輕女性跟我一樣,京劇之美,四派之名,不是沒聽過。但在張雲雷出現之前,那些對於我們而言僅僅是個名詞,是個概念,不是任何生動的東西。

我姥姥早年間專門給名角兒做行頭,手上活兒那是出了名的。我小時候家裡電視長年鎖定中央臺戲曲頻道,我幾歲就能很熟練的拿影碟機幫我姥姥放全本的《紅鬃烈馬》。這樣的家庭的戲曲氛圍應該比很多人家要強了吧?但那又怎麼樣呢?

在我認識張雲雷之前,我不曾一遍遍的捕捉程派的發聲咬字,不曾一遍遍的細看新鳳霞的手勢動作,不曾一遍遍的細聽駱玉笙的節奏氣口。

在我認識張雲雷之前,戲曲之美是作為名詞存在的。在我認識張雲雷之後,戲曲之美是我真的去欣賞,去捕捉,去模仿,去實際踐行,去在海外一次一次的社區演出中去弘揚的。

他對於我這樣的很多年輕女性而言,就是傳統文化秉燭人。戲曲之美在他之前當然一直存在著,只是我們以前沒有真的駐足去感受過,更沒有靠實際行動去傳播弘揚過。

他帶動了很多年輕人瞭解戲曲,學習戲曲。這股熱潮呢,此次出來落井下石的單位也毫不猶豫上趕著熱熱乎乎的蹭過。18年底蹭流量蹭爽了的組織在19年底說19年中表示要改毛病的人在18年中說的段子不妥所以以後都最好別唱他家戲了。

覺得前輩受辱了,要出頭也有理由,但是,共過人家流量,誇過人家弘揚,且是人家已經改變了的槽點,抓住了按著怎麼破怎麼撕,這到底佔著有情有義的君子風儀,還是佔著弘揚傳承的家國情懷?

我在海外也帶社區或者企業這個層次的表演,不賣觀眾錢,拿主辦方錢的那種。鎖麟囊我很喜歡,也唱過,甚至還拉著一幫人拼拼湊湊的排了出來春秋亭那一折給小孩子演,真的是盡自己一份力在弘揚。

這個事情一出,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我欣賞且致力於弘揚的東西給我找了一肚子氣,以後唱呢覺得氣,不唱……不唱就不唱吧,我崑曲、評劇、竹板書、京韻大鼓、評彈都能來兩句,我可以演別的。更何況張雲雷。

我不唱,無非是我接的場子那三五位受眾當下聽不著。不讓張雲雷唱,無非是他接的場子那三五千位受眾當下聽不著。就是這樣而已。

京劇擔著國粹之名,總是安全。但在年輕一代之中,真的不能說有吸引力,有市場。打擊了張雲雷,眼前於整個京劇業界談不上什麼損失,但扼殺了像他,像我們這些年輕人這樣,很多很多種子。此一番折耗的,是未來的活力。


「沒有張雲雷誰會聽京劇」,理智的張雲雷粉絲不會說這話,不理智的該批評就批評,若有冒充張雲雷粉絲口嗨引黑的也請認清。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首著名的京歌《說唱臉譜》,是著名詞作家閻肅作詞。歌曲展示了京劇臉譜的瑰麗之美,以及祖孫兩代人對京劇的審美分歧,老人家生氣年輕人沒有耐心坐下慢慢欣賞。閻肅老師通過歌詞,表現出當時年輕人對京劇的普遍態度。

說實話京劇臉譜本來確實挺好看

可唱的說的全是方言怎麼聽也不懂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樂隊伴奏一聽光是鑼鼓傢伙嚨個哩個三大件這怎麼能夠跟上時代跟上潮流吸引當代小青年

當時自覺走在時代潮流前沿的小青年們,聽著港臺流行音樂。過了二十多年已是人到中年,成了現在小青年的父母,可對京劇的態度也許也延續了下來。京劇是國粹,是瑰寶,卻是陽春白雪,欣賞不了。

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現在小青年聽什麼?我家孩子的歌單裏都是英文歌和日文歌。

喜歡京劇的人很多,沒有興趣從不去聽京劇的人更多。

張雲雷粉絲中確實有很多去聽京劇並喜歡上京劇的,是因為張雲雷誠摯的介紹推廣。我曾入過數個粉絲羣,新人入羣的待遇,一律是要求新人唱一個,「唱」在張雲雷粉絲中已是非常普遍的愛好與日常行為了。時不時地也有技癢的主動獻唱一段,博得一片掌聲。

我自小知道且會唱的京劇只有一段「蘇三起解」,對於京劇的印象就是咿咿呀呀不知唱什麼。

確實是聽了張雲雷唱的《春秋亭》,我去找了《鎖麟囊》聽。我找的是遲小秋版本的數字電影《鎖麟囊》,遲女士的傾城之美驚艷了我,光是這份扮相就足以支撐我聽下去。聽完之後,回味無窮,對京劇大大改觀。之後聽了一些入坑指南、名場面合集、經典對唱合集等等,領略曲韻之美,京劇不愧是國粹。

我所在的八線小城市,聽山西的地方戲都無處去聽,更不要說去現場聽京劇了。所以不歡迎我們去買票聽京劇的某些人不用擔心,我必是白嫖了。但若有一天我有機會給角兒們貢獻票房,也不是某些人能攔得住的。

京劇是國粹,是國之文化瑰寶,是老祖宗留給所有國人的寶貴財富,所有人都有權力去認識它、學習它、保護它、推廣它。

張雲雷粉絲中初接觸京劇的,其中確有一些有過魯莽行為,引起京劇戲迷的不適,該改正的應該改正。但某些京劇戲迷做為老聽眾,也請放開胸懷給予引導,讓新人學會如何去有序觀看、品味欣賞,讓更多的人願意去認識京劇、學習京劇。張雲雷粉絲中經濟獨立有購買力的職業女性佔比最大,有意願購票欣賞京劇的也大有人在。這些人有思考能力,有學習能力,有向美之心,有向學之心,因為張雲雷推廣京劇,都是京劇的潛在觀眾。一竿子打死、絕了這些人對京劇的興趣,還是包容引導這些人成長,我相信京劇觀眾中真正的有識之士會本著為京劇發展考慮,做出正確的選擇。

聽聞「原本互相看不上的京劇各派因為張雲雷團結到一起」,不知該當笑話聽,還是該當勵志聽。

探清水河個站曾為張雲雷量身定製了一套戲服,希望有機會看到我角兒穿上,唱他最愛的京劇。


個別粉絲的個別言論。

是所有人都這麼說嗎?

未必吧?所以他不能代表整體。

不過程派藝術研究會以前確實有可能覺得有「極其微小」的一部分是因為張雲雷過來聽京劇的。

再說了,在中國這個語言環境下,這個「誰」是可以指代自己

手動微笑.JPG(剛發現JPG和KPI在九宮格輸入法都是574,有趣有趣)


我覺得沒有張雲雷,京劇會有人聽。但是,還是原來那批本就喜歡京劇的人去聽。張雲雷做到的是讓不喜歡京劇的人去聽京劇,他從某種程度上,擴大了京劇的羣眾基礎,加快了京劇在年輕人這個羣體裏的傳播速度。不然的話,這京劇和年輕人根本就沒有什麼橋樑,好不好~如果有的話,那為什麼很多人在認識張雲雷之前,不知道程派,程派可是一直有傳承人的哦。再問,為什麼京劇在以前這麼火,後來式微了。那不還是年輕人不願意聽,願意聽的又不年輕了。一直沒有好的橋樑讓更多人知道和喜歡,結果越來越........完。

ps:事情應該一碼歸一碼。當年崑曲沒落和今天的京劇情況差不多。只是今天京劇有國粹這口仙氣吊著,也用不著覺得自己高雅。真正高雅的是崑曲。啊,我成功跑題了。。


這句話肯定是有失偏頗的,但是如果有個前提,即」在張雲雷的粉絲羣體內,如果他不唱了,誰會聽京劇」,我覺得也不算誇張。

我比較反對戲圈最近常說的一句話,「張雲雷根本沒有弘揚京劇,吸引來的流量攪亂了圈子,他們根本不是喜歡京劇,只是喜歡張雲雷而已。」我覺得這個論點不成立。

首先,京劇是角兒的藝術,當然張雲雷是夠不上京劇角兒的標準的,但是不妨礙有人愛聽。京劇裏因為一個人,入了一個圈的例子不在少數。因為張雲雷而喜歡京劇就不算喜歡,只因為他不是專業的或者他是流量,層次太低,這說法打擊面太大了。

第二,有人說,張雲雷不唱了他們就不聽了,這能算喜歡京劇嗎?可是如果張雲雷一直唱呢?她們不就一直聽了嗎,一直聽京劇聽到張雲雷不唱了或者聽到自己脫粉,我覺得這已經算得上喜歡了。老戲圈裡多的是單聽一人,聽不了其他角兒的「精神潔癖」,正常,理解。

第三,要說張雲雷的粉絲只聽張雲雷,不聽其他角兒的,那就是沒經過調查亂髮言了。網易雲,qq音樂,B站的鎖麟囊和春閨夢下,基本都有張雲雷的粉絲討論,播放量和評論的數量級和其他唱段相比,遙遙領先,證明粉絲們通過他的學唱,願意接近和了解,進而喜歡這門藝術,這是好事。

可是這些評論下,更多的是老戲迷們的諷刺挖苦和謾罵。說一句「因為二爺來的」也要被拖出來罵上半天,不得不感慨粉絲不易。讓別人說嘛,京劇需要關注,需要傳播,需要多重渠道吸引粉絲。不要說什麼「你們這些人趁早走,污染了這個圈子」這樣的話,京劇並不比流行歌,搖滾,民謠,嘻哈高雅什麼(當然在名角兒下面吹張雲雷彩虹屁是不合適的,如果拉踩名角兒,那是值得罵的)。更不要說什麼「沒你們京劇還能晚死幾年,讓京劇乾乾淨淨進博物館」之類的蠢話,多的是比你愛京劇懂京劇,指著京劇喫的人,我們不想讓她死,她污染不了更死不了。承認一句京劇在萎縮,需要聽眾不丟人,這是事實。

京劇擁抱互聯網,擁抱流量不是壞事,這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正常現象。不說去世的老先生,前有於魁智,近有王珮瑜,最近我還發現了荀派花旦王夢婷,都在為京劇引流想各種辦法,吸引年輕人喜歡她,張雲雷所做又有什麼不同呢?無非是唱的差了一點,可是作為一個引流者,只要能吸引進來人就夠了。君不見,瑜老闆的清音會,連胡琴和鑼鼓場面都放棄了,就為了吸引年輕人。單從這點上來說,他做的比京劇人都強,這不讓人汗顏嗎。

最後,燈神春閨夢鎮樓,隨便截屏都是壁紙。


最近總會想起一些事,一些讓自己覺得張雲雷不值的事。去年11月份的事,因為包袱處理不當,遭受的網路暴力,他默默承受了這麼久。

對於那件事我一直諱莫如深,今天想談一談。不想說是因為不想給他帶來麻煩,想說是因為沉默是對他努力傳播國粹的抹滅。

行業的悲哀

作為年輕的一代,我願意聽京劇真的是因為他。這件事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表達了這一個觀點,結果是遭到抨擊,他們的觀點是:那你就不是真的喜歡京劇,你不配。

於是我們選擇閉嘴,我本粗俗人不配高雅藝,因為辯解也是徒勞。於是我們不再辯解,就是自己發發牢騷:君若不開嗓,從此不再聽薛良,自此京劇梅尚荀。我當時就是這麼想的,但是還是不敢說,因為怕。

?時隔這麼久,內心一直有一個疑問:因為張雲雷知道京劇,真的那麼讓「專業」人士這麼難接受嗎?

當時的憤怒,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了一種悲哀,悽涼,不是為張雲雷,而是為京劇這一個行業。

因為它是國粹,所以國家每年花巨資讓它們存活,京劇也被擺在很高的位置上,可能因為這樣,讓一些專業人士認為自己「高人一等」,這門藝術應該高高在上。專業人士考慮的不是怎麼讓人接受,走進市場,而是怎麼「提高」京劇的地位,供奉起來。

其實作為年輕的京劇從業者還是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振興這一個行業,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因為這裡最大的一個問題:觀眾斷層。現在的年輕人除了家裡有從業者,可能會接觸,漸漸體會京劇的美,其他的基本「不知道」京劇,更不要說花錢去聽。

張雲雷出現了

沒有市場的藝術,怎麼生存下去,只能靠國家扶持,但是這是長久之計嗎?我不敢回答,但是張雲雷的出現,他在2018年開始唱《鎖麟囊》,發生了神奇的一幕:80後,90後,00後買票走進了京劇的小園子,劇場。

張雲雷的成名方式是以相聲為基礎,以四門功課的「柳活」為引爆點,加上他國風美少男的顏值,紅遍了大江南北。

?客觀的講,無論你是支持張雲雷,還是不支持張雲雷,有一點事實毋庸置疑,那就是在傳統曲藝的普及中,尤其是京劇。用郭老師的話講:張雲雷在推廣傳統藝術上費了大勁,在過去的一年裡,張雲雷在傳播傳統藝術上在演員中絕對是頭功。

有人透露,在和一位京劇演員聊天,他自己都認為,出國文化交流的時候,只敢演出最簡單的曲目,稍微複雜點的都沒人敢演,擔心萬一駕馭不了,就會有演出事故。而張雲雷把京劇唱到了國外。

?票販子們也都靠張雲雷發家致富,那高達五位數的前排票往往幾分鐘就能賣得一乾二淨。可人們終究不理解他,不明白他的優雅裏為什麼透著憂鬱。

我想這裡面一定有太多被誤解,明明盡自己的能力傳播傳統藝術,卻總是被誤解。那麼喜歡京劇,努力傳播換來的是:請遠離。

?其實京劇於我而言就是一門傳統藝術,因為有了張雲雷三個字而變得不一樣。我那時想,他會不會因為被傷了而不再提,然而還是我狹隘了,他在專場上鏗鏘有力的說出:我最愛的是國粹,京劇。

張雲雷向藝術家道歉了,而世人是不是欠他一份道歉,那漫無止境地罵,詆毀是不是該停止?他那片傳播傳統藝術的赤誠之心是不是應該被感知,被呵護?


演員不能選擇粉絲,只能被動接受。粉絲羣裏的人,除了共同喜歡一個藝人以外,很可能沒有別的共同點(比如學歷,年齡,指責,收入,情商……),所以誰說什麼都僅代表他自己吧。更極端的可能,說這話的人可能都不是粉絲。

希望聽到如題言論的人別那麼玻璃心。成年人應該有一定的容錯能力。況且自我認知堅定的人,並不容易被別人的言論左右。

隔著網路被大家罵的ncf們,現實中有可能就是我們身邊親朋的孩子。人都會成長,多年之後他也會對自己當年不知天高地厚付之一笑吧。回想我自己年輕時也有孟浪言行,感謝當時包容引導我的人們[愛][愛][愛]

等待別人成長是美德,引導別人成長是功德,趁機給別人扣帽子、妖魔化道德綁架別人,故意歪曲事實,片面理解放大問題,阻止別人成長就是「缺」德了。

得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成長也是需要過程的。你在這個領域專業,在其他領域可能就是門外漢。

希望每個人都能變得柔軟,溫暖地對待這個世界!


言過其實了。

但的確是張雲雷讓我重新認識了京劇。

以前,電視裏的京劇咿咿呀呀的聽不懂,各種花臉又不好看,花旦臉上的油彩濃重我實在欣賞不來。

現實中,一羣老頭老太太扯著嗓子拉著京胡瞎拉瞎唱還互相看不起,實在鬧心。

我怎麼能欣賞的起來?

然後張雲雷出現了,眉清目秀,長衫款款,一點點解釋京劇的派系名家,好聽在哪,哪是值得叫好的地方。

嗯,有好感了。

他說他是學唱,讓我們去聽名家的唱段,但其實他不知道,何止名家唱段,我連戲譜都為別人幫忙抄過。


「沒有張雲雷誰會聽京劇」

這句話有點太偏激了

如果改成「張雲雷引我入門」可能會好一點

我爺爺本是河南人後來逃難,逃到陝西,在這裡安家立業,喜歡聽戲,每個星期天都會守在電視機面前看《梨園春》

小時候我最討厭星期天,因為這一天我們必須陪著爺爺一起聽戲

臺上咿咿呀呀的唱戲聲使我覺得煩躁

後來我跟爸爸媽媽一起住了,再也不用星期天聽戲了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張雲雷唱的《鎖麟囊》,我覺得戲?好像也沒有那麼難聽了?我好像也能體會到我爺爺當時聽戲時的感覺了

我現在很難過,因為我發現我只是喜歡唱戲的那個人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喜歡戲曲。

是我沒有高雅的情操,無法欣賞戲曲本身的美,我以後再也不會說我喜歡戲曲了,也再不會說我還會唱一小段京劇。


我查了一下中國戲曲種類

京劇只是中國戲曲的一個劇種之一,它有很強的地域性,他是國粹,只說明京劇演員會過得比地方戲曲演員好,因為有gj扶持,你們認為的那些京劇大師,在我們方言區幾乎沒人知道,甚至他們對四大名旦都只能叫出梅先生的名字,其他什麼流派什麼唱腔他們都沒興趣知道,我們有地方劇種,老年人更愛看家鄉戲,年輕一輩更喜歡流行音樂。

我小時候認為京劇就是沙家浜紅燈記,後來發現他是存在電視的一種藝術,每年在春晚,不管節目多精彩都要留給國粹表演時間,嘩啦一堆人出來了,咿咿呀呀唱那麼幾分鐘,嘩啦又回去了,留下的印象就是熱鬧演員服飾很漂亮。

上一年年底,我因為探清水河入了坑,因為小張愛唱程派,我對程派從無知到能分辨她的唱腔到學唱,我在網上搜過《鎖麟囊》全本,也去了解京劇的各種流派。我幹家務的時候,音響裏放著粉絲剪輯的辮兒唱過的小曲戲曲專輯,我女兒也會跟我一起聽,她《春秋亭》學的比我還好。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的確是因為張小辮兒纔去瞭解京劇的,順帶也給我女兒介紹一下這門藝術,不聽京劇對我完全沒有影響,我本來就不聽京劇。

除了本地戲曲外,我其實更愛粵劇和越劇,這幾天我一直在循環白雪仙大師的《帝女花》,徐玉蘭大師的《北地王 哭祖廟》,真的很好聽。

看戲和聽歌一樣只是一種娛樂活動,不用賦予多高大上的目的,開心就好。


提問者將粉絲一句比較不合適的話拿出來提問,或者說拿出來讓大家嘲笑,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在喜歡張雲雷之前我就敢大大方方的說我不喜歡咿咿呀呀的東西,一句唱半天。但是成為粉絲之後反而這種話再沒說出來過,不為別的,因為我領略到了這門藝術的魅力,這跟誰領我入門無關。很長一段時間,哪個年輕人要是天天聽戲曲,他的交友圈子都會很小,大家都會覺得很奇葩,很多大學生有一個寢室兩個追韓星的,兩個追男團的,但是很少能找到哪怕任何一種戲曲曲藝的粉絲。這種情況現在大大改觀了,如果說李玉剛帶動了中青年的老百姓喜愛梅派的話,張雲雷對於程派就沒有帶動作用嗎?

的確有很多人通過他願意瞭解一些傳統的東西,也有很多人因為他唱了什麼什麼才瞭解了什麼曲種。也或許有他的粉絲說過沒有他我不會學什麼什麼,甚至個別人招黑,但是他的粉絲所有的都這樣說了嗎,不是吧,是不是隻有幾個說這話的呢?而且說這個話的或許就是個時尚女孩,如果沒有一個契機真真的對傳統一點不感冒呢。


喜歡聽京劇的人會聽呀

比如我。張雲雷讓我開了竅,注意到了京劇的美。我會一直聽和學唱下去。


第一,你這個問題怪怪的,明顯引戰

第二,部分腦殘粉言論,請勿上升正主,誰家還沒腦殘粉了?

第三,張雲雷不是專業京劇演員!

!!!張雲雷不是專業京劇演員!

!!!張雲雷不是專業京劇演員!

他一個說相聲的,用自己的力量宣傳京劇。至少,憑藉他的力量帶領了很多年輕人接觸京劇,愛上京劇,功不可沒!!!

你們又為京劇做過什麼???

你們現在是牆倒眾人推嗎?

用心險惡!小心因果報應循環!

我勸大家都善良點吧~


我朋友,中年家庭婦女,戲曲小白癡,看了前幾天的熱搜,基本支持譴責張雲雷(她不知道我是他的粉絲)。但是還是因為抖音的推薦聽了鎖麟囊的大團圓,有了想了解戲曲的衝動。

和我約定過放寒假,如果能買著票就去看一次現場的鎖麟囊演出。


話說的那麼滿肯定不合適,戲迷裏大部分確實不是因為張雲雷纔去聽京劇的。

但是我是,如果不是因為張雲雷。我這輩子估計都沒有接觸京劇的機會。

不過我並不喜歡聽旦角戲,老生更合我胃口。


我把我說過的話老生常談地再說一遍:

「張雲雷對京劇沒有實質性貢獻。」

德雲社粉絲經濟確實搞得好,德雲社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粉絲活著的。但是,現在的京劇,已經不靠戲迷活著了。

因為京劇的時代,或者說,戲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實際上相聲也是,它們在廣大羣眾生活中的地位大不如前,正在走向無可挽回的衰敗。

所以張雲雷的粉絲大概覺得,張雲雷讓我瞭解京劇,我學會了唱鎖麟囊或者別的什麼的,我也開始在網上找京劇看了,我甚至買票去看現場了,你看張雲雷對京劇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啊。

但事實上,張雲雷自己連相聲都還沒救過來,更別說京劇了。

粉絲看重的熱度和流量,比如各種播放數,評論數,點擊率,投票排行,對張雲雷來說或許是重要的,但對京劇來說,沒用。網易雲的評論數湊夠一萬能讓京劇獨立成臺?湊夠十萬能讓梅蘭芳起死回生?湊夠一百萬能把京劇加入高考必選科目?

京劇只要安安生生活在戲曲頻道和春晚,還有線下各大劇院就好了,因為你要爭也爭不過人家。

京劇的「敵人」不是相聲,是電視和電影。我之前打過一個比方:看京劇,你至少要知道演員是什麼流派吧,京劇鑒賞的入門要求其實是很高的;但是看電影,你不需要知道這演員是表現派還是體驗派,真能說得頭頭是道,那就不是普通觀眾,得是資深影迷。

但普通觀眾纔是這些藝術的基本盤,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看京劇聽相聲了。京劇那邊的彈幕還有網易雲評論總有人刷年紀:我九幾年的,我零幾年的,刷得人很煩,而這也說明,他們自己都不覺得這是年輕人聽的東西。不管你認識多少看京劇相聲的年輕人,這實際上都成了小圈子裡的倖存者偏差。

扯遠了,說回來。張雲雷對京劇演員,同樣沒有什麼幫助。有的答案說他給演員帶來了名利。我???德雲社也管發京劇院的工資嗎?沒有?那不就得了。張火丁或遲小秋又沒請他唱鎖麟囊。還是粉絲以為自己知道了張火丁,網上聽了她幾段戲,張火丁就獲利了?就欠張雲雷人情了?這也太有自信了?

就算張雲雷從來不唱戲,也不影響人張火丁拿國務院特殊津貼啊。

12.2補充——

雖然我這麼說感覺很慘很悲觀,但是確實一個客觀規律:一門藝術走過了巔峯,自然只能走下坡路了。

京劇和相聲現在是半斤八兩。當然具體來說還是有很多人在努力,在努力推廣和創新。但是大的趨勢是不會變的。

不創新就會死,道理誰都懂,但是做起來確實也難。像白先勇搞青春版《牡丹亭》,有效果也有爭議。在我看來,雖然確實推廣了崑曲,但是影響的範圍和持久性都很有限。而且靠一個人,怎麼救一個劇種呢?

評論有人說國家別補貼了,讓京劇完全回歸市場競爭。那就死的更快了。完全靠市場,於魁智王珮瑜他們是不用發愁,但是一個劇種也不是靠少數「名角兒」支撐起來的,更重要的其實是眾多的普通演員,和廣大的受眾。現在戲迷變成了「小圈子」,就沒辦法養活大量的演員和其他從業人員。整個行業都萎縮,人都跑光了,剩下少數尖子,可能讓京劇發展嗎?

而且國家不管是不可能的,那麼多非遺,總不能讓賺不到錢的全都自生自滅。

我不是在說,京劇不需要推廣,而是說,粉絲以為的張雲雷給京劇帶來的這些「熱度」,實際上都是虛的,最終的獲益者也不是京劇,而是張雲雷。京劇也好程派也好張火丁也好,並沒有欠張雲雷什麼。畢竟說相聲又不是網紅直播帶貨,我給你錢讓你幫我打廣告,我賣貨就有你的功勞。


喜歡京劇的會一直喜歡

拿我來說,我是被張雲雷帶動的那部分,但我現在會對京劇(準確說程派)有所抵觸並非是因為張雲雷,而是程派京劇發的那篇文上道德水準 君子風儀 國家情懷這十二個字,就有一種我剛要去看看而他卻似乎告訴我:你不配。

不知道這個協會是不是能代表程派,但就現在來說 望而卻步


我先來把粉籍認了吧

作為一名張雲雷的粉絲,的確是因為他多次在臺上的鎖麟囊和採訪而開始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令他如此著迷。然後開始在b站看了全本的鎖麟囊,在此之前,我是想不到自己可以真的耐下性子來聽戲的。

固然,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愛聽戲,每週的梨園春是他們最愛的節目,從小奶奶就教我唱轅門外那三聲炮(豫劇 穆桂英掛帥)和劉大哥講話(豫劇 花木蘭),但大概十歲之後吧,聽到電視上播放的戲曲,還是會覺得不耐煩,想不通為什麼十個字可以咿咿呀呀唱那麼久。

對我而言,的的確確是因為他開始接觸京劇,聽了全本的鎖麟囊,紅鬃烈馬,紅娘,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看了許多的片段,無數次循環同光十三絕,愈發沉迷於國粹的美。到現在可能也算不上半個票友,但至少,我對京劇,對戲曲改觀了,不再覺得它無聊,反而覺得它美得令人驚嘆,也有好多次帶著舍友一起看戲,一起討論佳春姐姐怎麼這麼可愛,素素怎麼可以這麼美。震驚於牟元笛老師的身段,想像不出大武生需要喫多少的苦才能成就那樣的絕活。記得看過一段時遷偷雞,紙點著了火直接往嘴裡塞,香得幾乎令人相信他在真的喫什麼了不得的美味,看過一段耍牙的絕活,一開始看不懂,彈幕講解了纔是真的震驚,這得下多少功夫啊!

可能沒有張雲雷,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京劇,但是!張雲雷也僅僅是起了領路人的作用,他只能讓我好奇,然後去看看鎖麟囊,為什麼越看越多,越看越喜歡,那就是屬於京劇本身的魅力!

關於這句話,我相信真的理智的粉絲絕對不會講,我們也清楚這樣是在給他招黑。五月,他調侃國難上了熱搜,我也眼睜睜看著這件事情的始末,最開始粉絲的說辭,然後他帶著我們認錯,接受批評,我們也真的意識到這樣不合適。從此之後,謹言慎行,盡量不觸碰任何敏感話題和字眼,甚至傳統小段裏大蓮的父母也從賣大煙改成了落平川,自此,我不敢再聽探清水河。

我能感受到他的小心翼翼,能感受到他對於那張桌子,那個舞臺,是失而復得的珍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這次事件,那段視頻,回過頭再看,的的確確,不妥當,不合適,即便是玩笑話也過了分。我們承認錯誤,我們接受批評。

但我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哪怕一分理智,這次視頻,是在五月之前。張雲雷錯了,張雲雷知道改。他已經在摒棄糟粕,他不是屢教不改。我也相信以後,他會更加註意,他會越來越高雅。他不會再在臺上肆意妄為,不會再口無遮攔。我們錯了,我們認,我們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