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個多音節詞造了兩個字。第一個字:國字框表示國,產表示生產,金表示總值。第二個字:同字框表示同一個國家的常住居民。


題主舉的例子,說是漢字,更像速記符號,類似「問題」兩個字的縮寫:門裡面加個T。

這種符號,誰都可以造,但能否成為通用字並推廣,涉及的因素就多了。

就拿新化學元素來說吧,據說造出了新漢字命名,也進行了推廣,但對大多數人,這些字幾乎都是生僻字,聽說過沒見過。

武則天造出了「曌」字,或許有人認識,但幾個人用到了呢?

前些年流行的「Duang」,迄今無字對應,但也不耽誤大家用拼音表示。

還有一些口語用字,有的其實也有對應漢字的,但寫出來,沒誰認識,最後還是用了近音字或拼音表示了,比如:?(懟)、?(慫)、擓(kuǎi)。

與其造新字,不如找些現成的各種字、符號,發掘新含義,豐富我們的表達方式。


顯然不是啊,比如腺就是一個日本醫生造的字,砼是國內一個教授造的字。

至於你寫的兩個符號,我覺得不是造字的問題,而是造詞的問題了。

國內生產總值的確是太繁瑣了,基地屁又不符合漢語借詞習慣,一個好的方案是古詞新意,比如革命和維新兩個詞。

不過現在大夥的訓詁功底不行,這個方案難搞


謝邀。

造一兩個看不出什麼,要成體系,可以表達想到、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等等的一切事物、一切概念。而且無論後世有多少文明的發展,這些字、這個體系就夠用了。還不能太難,要大家容易掌握、順乎常識常理一說就懂。不是說造了這個,下一個跟這個矛盾,就不行了。

這就不容易了吧?這就是漢字創製和傳承幾千年的真實歷史、已經做到的。漢字體系的最基本字根模塊也就500不到。

象形字的體系是個起點極高的文、理、工合一的創製,這最基礎的500個象形字、指事字是最難造的。你看周朝八百年,尤其後面幾百年的春秋戰國,造了大量的新字,但是大多數都是形聲字,這是最容易的一種造字方法:形旁+聲旁,形旁表示類別、屬性、主體等,聲旁表示發音,也參與表達意義;發音就是念半邊。周朝幾乎沒有造新的字根,都是對原來繼承的文字體系的字根組合組合而已。

你造字的方式有點像漢字造字法裡面的會意,但是你把字對應於短語、句子,最小單位取的太大,好像濃縮了,但是內涵太多,實際靈活度就大大下降,別的句子不含「產、生」的概念,這兩個字就沒法用,所以很難成體系,應用手冊也會太複雜。舉個例子,樂高,如果都做成那種點點塊,孩子會覺得枯燥不生動,但是可以搭出任何形狀;而太多人、橋等特殊模塊,搭建的情節就很有侷限。

權威有強權的味道,但是背後也是有一套邏輯的。而漢字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則是完全不同的,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承載了偉大文明與歷史的繁榮基礎,其內涵超過了近現代所能認識到的科學內涵。

嘗試總是好的,試了以後你會有更好的想法。


答主的這種行為,武則天干過


理論上誰都可以造,但別人是否接受或使用某個人或組織機構所造的字和該人/該組織機構所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有很彊的正相関。


古代造字是為了省紙,否則完全可以用詞代替。

咋的,現在紙貴?


權威部門不造漢字,權威部門只規定漢字的使用方法

比如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體字,其規範是依據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

但事實上這份文件的徵求意見稿早在2009年就已經面世,但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論,在經歷了4年的修修補補後,終於問世

如果漢字是權威部門「造」出來的話,那09年國務院直接頒布徵求意見稿就可以了

之所以不能這麼做,就是因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沒有交流就沒有語言,《通用規範漢字表》不過是對漢字現狀的一個反映和具體化

題主造出這兩個字來,但事實上除了來下頭答題的幾位之外,見過這兩個字、亦或者能記住這兩個字的人幾乎就不存在,那無論是在書面表達裏,還是口頭上,就不會有人使用這兩個字,沒有人使用,那就不存在使用這兩個字的交流,那麼,這兩個字就無法成為「活著的」中文漢字的一部分

但這並不代表就無計可施,比如題主是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家,在頂尖期刊上發表、並堅持使用這兩個字作為「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代替品,並且萬一竟然所有人都開始效仿,即便只是在學術界流行,它也已經產生了有效的社會交流,它就已經成為了「活著的」漢字


漢字,大多數都是普通人造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造字越來越困難了。

文字之所以成為文字,最重要的是廣泛的被頻繁使用。隨著漢字數量的增加,新造漢字被人們接受的難度越來越大。

到了信息時代,造字的可能性(包括權威部門)已幾乎為零。畢竟,造字之後,涉及到一系列問題,比如編碼、輸入法、新造漢字推廣,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相對來說,造詞就容易得多了。


普通人可以造漢字。重點是造出來,得有人開始使用,通行之後進入字典。

這樣纔算成功應用。

只造,不廣泛用起來一段時間,就失去了漢字交流的意義了,不過記錄的意義還存在,後人難以解讀。


謝邀。純屬己見。漢字造出來和普及是兩個問題。字誰都可以造,但造出來普及成功與否有很多因素。成功案例:中國一簡,主要原因是媒體/教育全盤掌握在造字者手中,而且採用理由就是掃盲,被掃掉的大量不識字人口直接接受簡體。掃盲成功型的案例還有半島文字。失敗案例:中國二簡,除了簡化手段本身比較缺心眼以外私以為沒有掃盲動力也是其重要的失敗原因。還有比如日本的各種魚字旁漢字,詞典上有,但普通大眾的讀/寫能力基本為零。日常生活中對該魚類普遍使用假名稱呼。


直接用拼音最好了。人人都能表達,都不需要造新的字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