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長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發生,成長更多時候是一種心理狀態的成熟。

六歲,剛上小學,有一天在校園裡盪鞦韆,當時就我一個人在,盪著盪著就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會覺得我妹妹是我?「我是我」的這種感覺是怎麼產生的?

雖然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哲學」,但是意識到自己是在思考比較深層次的問題。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長大了,因為這些問題好像是大人才會思考的。

上初中後,我和妹妹都住校。有一次,妹妹跟宿舍同學鬧矛盾,同學指責她偷了人家錢包,這事兒鬧到了她們班主任那裡。我忘了是誰告訴我的這事兒,等我衝到現場的時候,妹妹的班主任正嚴厲地在批評她,老妹嚇得低著頭,說話結結巴巴的。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衝過去,義正言辭地跟老師理論起來,核心意思就是:我瞭解我妹妹,雖然她有時候有點小迷糊,但是絕對不會偷別人東西。

老師質問我:你妹妹現在說話結結巴巴,這就是做了錯事心虛的表現,我帶了這麼多屆學生,太瞭解了!

我據理力爭:結結巴巴也有可能是看到您這麼嚴厲,害怕的表現。

其實我平時是個特害怕老師的人,當時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說到最後,那位老師居然笑了,說:看你這樣,我相信東西不是你妹妹偷的。我不知道老師為什麼笑,把妹妹領回去了,還到她們宿舍又去理論了一番。

那一刻,我也覺得自己長大了,很自豪自己為了保護妹妹,可以去面對一個平時很害怕的權威。

到了高中,在很多同學身體和心理都迅速成長的時候,我卻沒有長大了的感覺,因為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時常處在「不能考入理想大學怎麼辦」的焦慮中,感覺自己是小小的一個很緊縮的狀態。

工作以後,我進入了還不錯的公司,有穩定收入,結婚買房,可是始終沒覺得自己是個大人。我記得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說:大人們都想的是……。朋友好奇地問:哪個大人?我說:我爸我媽啊!

朋友驚訝地看著我說:你自己不是大人嗎?!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雖然已經是社會意義上的成年人,可是內心還覺得自己是個孩子,沒有能獨當一面的感覺。

直到後來接觸了心理學,我才意識到自己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心都處於小孩子的狀態。在同事朋友的眼裡我也許還很能幹,有擔當。可是我感到自己像一個嵌套的俄羅斯娃娃,外面的那個是個成熟的大人,而裡面的芯兒是個很小的娃娃,中間全都是空的。這種空蕩蕩的狀態讓我時刻有種無法勝任工作和生活的感覺,儘管客觀來說我做得都還不錯。

隨著持續的個人體驗、覺察和關照自我,感到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兒在慢慢長大,內在和外在的空洞也在慢慢彌合,對於外在的那個我的要求也沒那麼苛刻了。雖然走得比以前慢,但是內心更加從容和踏實。這一段歷程,內心時常有成長的感覺。

所以我想每當我們內心做好準備,向下一個人生階段邁進的時候,就會產生:我長大了的感覺。


當你意識到要關愛別人的時候吧,

我自己覺得的話,一直只是接受別人的關愛的人,那是還沒有長大的,至少的話,他是還沒有學會關愛別人,或者說他在這個社會上,他是一個弱者的形象,而不是一個對社會上的其他人有所付出的人

而如果一個,如果一個人他已經學會了開始去關注別人,需要一些什麼,關注到社會上的弱者,需要他去付出什麼,學會了去關愛別人,這樣子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大了

這是我自己最近的一些,感悟,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感悟呢?是因為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對我控訴說我不是一個懂得去關心別人的人,就是感覺就是高冷的感覺,不懂得去關愛別人,然後我也是有同感,當然了,我也覺得這樣是不好的,但是我又不知道從哪裡去開始改變自己,我是想要去改變,但是又不知從哪裡做起?我覺得我自己,就是有點像是小孩子吧,就是一直需要別人的關愛,但是又不懂得去付出,一直都都是單方面的汲取別人的關愛,這是一種有點像小孩子的行為。沒有看透,愛這種東西是不能一直單方面的汲取別人的,而也是需要自己付出的,纔能夠長期的去維護跟別人的關係。可能我覺得是因為我在家裡面一直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母的無私的愛,就理所應當的,想當然的認為身邊的所有的其他的人所付出給我的愛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當然可能他們也是不求回報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子下去的話,那麼你跟周圍的人的關係可能就會慢慢的淡化,而且我也覺得這是你理所應當身為一個社會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就是去關愛你身邊的人!


像現在拚命考研


不再依賴別人的時候


哎 我一直在從來沒當過小孩又不知道該怎麼當大人的人生裏徘徊了很久。

怎麼時候覺得自己長大了?

應該就是覺得自己終於可以保護自己,當自己的爸媽,讓自己放心去做那個孩子的時候吧。

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