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还真的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结果是我觉得是没有上限的。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吃鸡游戏刚出的那段时间,因为我们老家的那个网吧的配置都不是特别高。所以玩儿那个游戏大概都是40帧到60帧左右。当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玩的不卡吗?玩的还那么津津有味的。下一次我跟朋友在一起去的时候,我说你看著他们玩不卡吗?他说不卡呀。这是我第一次怀疑我有写轮眼的时候。。。

那段时间我一直都在玩CSGO,显卡优化之后帧数能到300左右。然后下一次再去同学家玩这款游戏的时候,他的因为是笔记本,所以帧数只能到140。我就觉得不流畅,会影响操作的。帧数特别低的时候,我甚至还会头晕。我那个同学就不信我能看出来卡勒,因为在他的理解范围内帧数超过120以上,人眼就看不出来了。他跟我解释了半天,他认为的原理,我听著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但是我的体验是事实的,我真的能看出来卡。

在后来的时候,我买了新手机,然后玩王者荣耀,可以该开高帧率了。感觉无比的流畅,那个时候突然回想到这个问题,王者荣耀高效率才60帧,我为什么看著不卡呢?紧接著想到的问题就是我以前玩30帧的时候玩的津津有味,我也没有头晕,也没有觉得卡。想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马上把高帧率换掉,在关掉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好卡,我就怀疑当初我是怎么玩儿的。

然后现在此时此刻,我的笔记本玩CSGO也只能到120~140帧。我没有觉得卡,也丝毫没有影响操作。

结合曾经的经验以及体验,我得到的这个结论。

人眼是可以适应当前帧率的。个人猜测只要是24帧以上的画面,就会适应它。当你适应300帧的时候,你在看低帧率的画面就会觉得卡。当你适应30帧的画面的时候,你再看300帧的画面就会觉得很流畅。

得到这个结论,还是因为当初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找到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是一个国外的视频,它的大概内容就是让一个人盯著一个游戏的画面是480帧的画面,再回头去看240帧的画面的时候,他是能够区分出来哪个是240帧,哪个是480帧的。这种感受我能理解,因为我以往的经验,但是我附近的设备没有能够达到400多帧的,所以我没有办法体验到。

这篇文章上面所说的不全面,因为还会涉及到其他层面能够影响你感受视觉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玩30帧的游戏觉得很卡,但是在电脑上看30帧的视频就不会觉得卡。我只是单纯的把我以往的经历说出来。在座的小伙伴可以试一试,当你们熟悉王者荣耀60帧以后,你再把高帧率关掉,你们体验一下,看是不是很卡。如果你们没觉得卡。

那我现在就去用我的写轮眼跟别人对线去了…


显示器是靠电信号来驱动,人眼是靠神经信号来驱动。想知道人眼的帧率是多少,就要知道神经传导的速度是多少。

是24Hz吗?

这个影视行业的标准其实基于很多现实考虑,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胶卷容量,如果真的这么低,游戏还有必要去追求30或者60Fps吗?

是60Hz吗?

大多数显示器都是60Hz刷新率,因为在较早的试验中,测定的数据的确是指向这个数字,但是随著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髓神经的脉冲频率大概是每秒300-1000次。这说明你的眼睛的刷新率的理论上限是1000。

那我们眼睛是1000Hz吗?由于有衰减的因素在,所以我们无法达到这个上限。

那应该是多少?试验!

老美的数据,普通人大概人眼是150Hz左右,但是老美军方的飞行员测试,发现这群精英实际可以到210Hz。

所以到底是多少呢?

这里还有待探索,但是我们可以认为目前的144Hz和220Hz显示器,都不是「浪费」。


取决于看到的东西,就好比你在看24帧的电影的时候你眼睛目前帧率就是24帧,用144hz屏幕玩游戏的时候你眼睛所看到的帧率就是144hz,画面的流畅度绝对是有所感知的,同一个电影60帧相比24帧的画面明显就会感觉流畅很多,我觉得这应该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随著你看到东西的帧率不同去自适应


大约240帧

手机答题找论文不方便。正常人眼能分辨的帧率大约在200-240hz,超过这个范围后,正常人无法准确分辨出帧率高低。

什么意思?500帧,800帧,1000帧放你眼前让正常人分辨,和让你隔著铁板盲猜区别不大,因为超出正常人的感知上限了。

对著60hz视频看1000hz的视频是没用的,屏幕决定了你最大能看见多少帧。

截图里这个答案简直错到离谱。我不知道人眼帧率上限是多少,但我知道电子表表盘的刷新率不是1000Hz

错到离谱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帧的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最开始在电影时代,电影刚出现的时候,电影是依靠把一张一张静止的照片以很快的速度不断投射在荧幕上,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欺骗人眼形成荧幕上的东西在动作的假象。

到了电视被发明出来以后,阴极射线管电视屏幕是利用偏转电极的引力,把底部的电子射线通过栅格依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扫描屏幕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产生图像。如果这个时候你的眼睛够敏锐够快的话,你看到的就是一条条扫描线从上到下组成一副完整的图像,然后再一次从上到下扫描替换下一幅。在这种情况下,帧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因为在一瞬间屏幕上并不像电影那样呈现一个完整的图像,取而代之的是赫兹,也就是刷新频率。

在液晶显示器时代,不存在扫描线了,图像显示是先把每一幅要显示的画面(同样也是静止画面)完整输出到内存里面,再由显示控制器读取并指挥屏幕上每一个像素同时发生改变,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让观众看到。这个过程类似电影的显示过程。

搞清楚帧的概念以后,再来说人眼看东西的原理。现实世界里是没有帧的,因为帧就是一幅幅静止的图像,而现实世界物体的各种运动都是连贯的,而不是动一下,停一下,动一下,停一下……因此人眼看到的现实世界也是连贯的,而不是一帧一帧地看,视神经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现实世界的各种刺激,并将信号汇总到大脑中形成完整的图像(类似于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如果非要强调人的大脑中图像帧的概念,那唯一的限制就是视神经传导的速度。神经传导的原理很复杂,简化来说,大概在1米/秒-100米/秒之间,每个人有个体差异,同一个人不同的神经也有传输速度差异,而神经的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由静息状态到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历时0.5~2.0ms。综合而言,人眼看东西的极限在500-2000帧的范围,也有个体差异,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完全感觉不出来了,因为已经超越神经冲动产生和传递的极限了。但并不是说低于这个范围人眼看到就是一顿一顿的,因为人眼有视觉暂留现象(这是因为大脑有记忆性,传递到大脑的视信号可以保留0.1秒-0.4秒),所以看到10帧以上的东西都会有连续运动的感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