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顫N事都會好好說話為先,不易發脾氣。可是開車的時候碰到一些人的非一般操作,會抑制不住怒火上頭……


一方面,正常脾氣好,可能是在一個開放空間,有其他有些方式方法轉移了注意力,開車是在一個狹窄的空間,怒氣容易積累不好釋放。如果同車有人,一起嬉笑怒罵亂開的司機,路怒症可能會有緩解。

另一方面,為他人考慮,可能是在「看到」他人的情況下(或者對「他人」有感知),但很難將一輛車人性化,亂開車的司機在你想像中應該是一個固定的粗魯的造型。如果我們能看到司機(比如將司機的大照片貼到車屁股上),應該就不會那麼憤怒了吧。一個漂亮姑娘,再怎麼亂開車,我也會覺得她很可愛啊:)


1、大家都在按秩序排隊行駛,但是老是有車跑過來插隊,讓本來就過得比較慢的紅綠燈,過得更慢。2、在你在轉入的路口或者車庫入口,有車臨時上下客,特別是下客完了還非要客套幾句,你即使滴他都不理你。

3、明明前方的沒有車,路況好的寬闊馬路,但是前車非要在那裡慢慢悠悠走。不是每個時候都適合超車。

4、你在紅綠燈路口減速慢行了被人滴,你在人行道禮讓行人被人滴,紅燈變綠燈被人滴,如此種種。5、在本來就很緊張的車庫,非要有車停2個車位。6、各種不顧信號燈亂穿馬路還慢悠悠走的行人以及不管不顧往馬路對面沖的行人。7、沖黃燈導致正常行駛的你急剎車。8、對側擁堵,非要跨雙黃線超車,並且比你這個正常行駛的人還牛逼。9、總有人覺得駕駛技術好開的神車在馬路上穿插行駛,還離你挺近變道。10、總有人在狹窄道路上不知倒車讓行,哪怕他倒車比較容易。以上簡單列舉十種情況,我也不會單獨舉例子說明,因為太累了,想想都累。

心理學家力圖理解那些「行為異常的司機」。他們建立起詳細的性格檔案,試圖弄清哪些人比較容易患上「路怒症」[1]。「開車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這句話長期以來影響巨大。這句話最初被用在「經常肇事的司機」身上,也解釋了為什麼汽車保險費不僅與駕齡掛鉤,還與信用記錄掛鉤(這一點也頗具爭議)。細想一下便會得出結論:信用不佳的人在道路上也容易做出冒險行為。然而,低信用評分與高額保險損失之間的關係僅僅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至於為什麼生活方式會影響駕駛行為,原因則相對不明確。對此類問題的調查通常會用到問卷,而人們給出的回答可能會存在各種偏差。比如,下面這個問題你會怎樣回答:駕車時你像個瘋子嗎?(請選擇「從不」「有時」或「總是」。)一般而言,這些問卷都得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結論:「尋求刺激」「喜歡冒險」「爭強好爭」的人,開起車來往往無所顧忌。就算沒聽過這個結論,你也知道那些不怕死的司機根本不會去規避風險,穩妥、正常地開車,對不對?

野蠻駕駛通常被認為是不良或粗野的行為,用了「路怒症」這樣的字眼,就顯得與醫學沾點兒邊。「開車暴脾氣」(traf?c tantrum)也是個實用的別稱,巧妙地弱化了野蠻駕車行為不成熟的一面。與其思考為什麼有些人一開車就容易變身殺人狂魔,不如思考一個更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每個人的行為方式都不一樣?這不僅是性格上的變化,而是整個人都發生了改變。在馬路上行駛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努力堅守自己的人性。


想一想語言這一人類最顯著的特徵。開車時,我們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沉默的。交通語言沒有複雜的辭彙,沒有微妙的面部表情變化。出於安全和經濟因素的考慮,交通語言被縮減為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基本信號,只傳遞最簡單的含義。研究顯示,這些信號(特別是非正式信號)常常被誤解,尤其是新手司機。舉個例子,戴維·羅韋(David Rowe)牧師是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城郊富人區教堂集會的組織者,他還是綠日樂隊(Green Day)的歌迷。戴維說有一次在路上開車時看見一輛車的保險槓上貼著綠日樂隊的車貼,便鳴笛以示友好,結果對方豎起中指回應他的善意。


即便是正式的信號,有時也會令人迷惑:一輛車一直開著右轉向燈,司機究竟是準備右轉,還是忘記了將轉向燈關掉?很不幸,我們無法向司機詢問他的真實意圖,否則極度憤怒的情緒可能由此爆發,並脫口而出:「你到底轉不轉彎?」但你無法對他發問,也無從得到答案。無法與對方交流讓我們非常沮喪,於是我們便粗魯地打手勢或鳴笛——這可能會使暴脾氣司機對你產生誤解。或許別人也對你鳴笛,聽到莫名其妙的喇叭聲,你怒火中燒——幹什麼?!——結果發現對方只是想提醒你汽油箱蓋子沒關。「感謝!祝你愉快!」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家傑克·卡茨(Jack Katz)認為,駕駛過程中的交流溝通充滿了類似的「不對稱」。卡茨著有《情緒如何影響我們》(How Emotions Work)一書,他告訴我:「你能看見,但別人卻聽不到你說話。你徹底失聲,你盡可以大喊大叫,但沒有人聽得見。」


這種「不對稱」還有一種表現方式——你總能看見別的司機犯錯,卻看不到自己犯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前市長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解決方法,他僱用許多啞劇演員站在街邊,模仿那些違反交通規則的行人和司機的行為。)此外,司機駕車時大部分時間都在盯著其他車的車尾看,從文化層面來看,這種行為與人類的「服從」意識息息相關,交流也因此成了單向的活動:你看著一羣司機,他們卻看不見你。「就好比你和走在你前面的人說話,而不是和他人面對面地交流,」卡茨說,「我們盯著每個人的車尾看,這可沒法實現人類溝通的最佳效果。」


卡茨認為,這種沉默讓我們抓狂。我們渴望說點什麼。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開車心理學

湯姆·範德比爾特

中信出版社

¥28.80 會員免費


比如我這樣: 原本開得好好的,一輛滬牌SUV 亂入,差點被搞翻車

滬A.EY339 危險駕駛

遇見滬A.EY339, 希望大家離它遠一點!

補充: 當時太突然了,剎車來不及,本能得先向右打了方向避讓,然後剎車

撞上去,雖然他全責,但我也沒啥好處,總覺得還是不要撞人,也不要被撞


我們是一樣的人。

請記得:「我善於替別人考慮」這種好脾氣,不是主觀好脾氣,主觀好脾氣應該是「憤怒閾值低」。

比如李小璐做頭髮了,賈乃亮說我願意相信璐璐,這就叫「替別人考慮」;

徐帆說「我們家老頭愛睡誰睡誰,反正我們沾光了」,她如果真的這麼想這就叫「憤怒閾值低」。

你不覺得我們這種人事事為別人考慮,其實都是在強壓自己的怒火麼?

路上隨便一個癟犢子瞎jb開車,我還特麼替你考慮?!反正在車裡罵兩句他也聽不著,特碼的!

脾氣好只是結果,而除了內心的修養以外,壓力,無力,甚至害怕都會表現的好脾氣。

這裡提到了「非一般操作」說明題主腦子裡是有很多規則的,一般在別的地方也會表現為:把得到別人的好評作為生活的動力,在做事的時候會傾向於少犯錯而不是做事本身。

我想說題主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根本不是問題,你這樣沒什麼錯,每個人生活的目標都是自我的和諧,只要你這種憤怒不危害他人和社會,就和別人無關。你發帖的原因也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正確。沒問題的,遇到不符合自己意願的事,生氣,鬧心都很常見,不要長期影響自己就好了。

所以遇到這樣的人該罵就罵回去。


因為走路不怕刮擦和阻擋,隨意繞隨意超,碰了說聲對不起,開車刮擦、被阻只能承受。說白了就是修養不夠,脾氣車,不懂得換位思考


開得慢的都是新手,比我快到都是趕死,身後和對面開遠光燈的都是孤兒!哪條不惹你生氣!


我也是說到底 罵也是氣不過他們不守規則 怕撞到他們 傷人性命 當然 也怕傷到自己當然更不想承擔撞人的這種歉疚感 哪怕是被動的 哪怕有保險
我。。其實脾氣一般。。。有些新手開的確實彆扭,不爽的時候也會發牢騷。。
因為不守規矩開車的太多
瀉藥,說明你並脾氣不好
可能越是脾氣好的人,對規則越有敬畏心吧
大概是沒有按照本人設想的感覺來,有堵車,有亂開車等等,容易讓人情緒暴躁

工作熟人之間:短期利益+長期利益

脾氣不好影響長期利益,進而影響自己的利益,

所以只能脾氣好。

開車生人之間:短期利益

脾氣不好不影響自己的利益,

所以可以脾氣不好。


因為在車裡罵人外面聽不見


能不怒嗎?莫名其妙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