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復國後是真的不行了,就跟韓國一樣苟延殘喘著,結果魏國和趙國兩個混蛋還老是欺負齊國,齊國在家門口天天挨欺負,你讓他打秦國?有心無力啊。所以只能老老實實的當縮頭烏龜了。


開始吊打其他國家,後來被其他國家吊打,最後放棄抵抗,投降了。


齊國一直在被中間這幾個國家欺負就是了,燕取聊城、河間;河間地區趙國也在摻和,同時趙還侵奪了高唐、饒安等大片土地,趙國向東一直打出了出海口;魏奪平陸地區,並一直打到了今天濟南附近,秦滅魏國時候秦軍在歷下(今濟南附近)摧毀了魏國最後的抵抗;楚國從淮泗地區一直推到了泰山腳下,莒地等大片土地盡入楚國版圖。只有韓國沒侵齊地,因為韓地與齊不接壤。

所以,戰國末期時候齊國聯秦也只是為了自保而已。


復國以後的齊國長年受趙魏的入侵,尤其趙國欺負齊國最厲害,趙國的外交其實很有問題四面樹敵。國力只等同於一般的小諸侯國的水準,秦滅韓的時候齊國想幹涉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滅趙魏燕的時候,齊國人估計睡覺都能笑醒,要不是國力太衰落,估計齊國會和秦國一起出兵滅趙和燕,等滅楚的時候,齊國的統治階層幾乎被秦國全面滲透,齊王已經無法控制手下的將領,集結在邊境的齊軍在秦國入侵的時候基本就沒有抵抗就投降了


整個戰國時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期,魏國獨霸中原;中期,魏國衰落,秦、齊崛起爭霸;後期,秦國一家獨大,蠶食六國。戰國中期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戰國時代的轉折點——公元前314年的齊滅燕之戰。齊、秦是戰國中期最有可能成為天下共主的國家,當時中原盛行的縱(聯弱抗強)、橫(聯強欺弱)兩種外交思想,就是以齊、秦兩強各霸東、西的格局為背景而提出的,因此這種格局可以稱為「縱橫格局」。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公元前314年,齊滅燕。這兩場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蜀、燕二國僻處邊陲,遠離中原四戰之地;二國都擁有較大的平原面積,存在一定發展潛力;蜀國北與秦、東北與楚相鄰,秦國佔領蜀國可以實現對楚這一南方大國的多線打擊,燕國南與齊、西南與趙相鄰,齊國佔領燕國也可以形成對趙這一北方大國的包夾之勢;甚至夾在蜀、楚之間的巴國與夾在燕、趙之間的中山國也有頗多相似之處,二國分別在這兩場戰爭中扮演了一回配角。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齊滅燕和兩年前的秦滅蜀若合符節。然而結果,秦國成功吞併了蜀國,齊國卻在佔領燕國兩年後被迫撤離,任由其復國。這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在位)。齊滅燕之後,產生強烈危機感的趙武靈王聯絡了楚、魏等國(惠施即在此時代表魏國出使趙國),形成合縱勢力,共同討伐齊國,迫使齊人退出燕國,又護送燕新君即位,是為燕昭襄王(前311年~前279年在位)。公元前284年,在燕昭襄王主導下發起的五國攻齊,幾乎滅亡齊國,宣告了「縱橫格局」的崩潰、戰國中期的結束。滅燕之戰中,齊國雖然展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卻終於得而復失,徒然樹敵,在爭霸的道路上被秦國甩開了距離。

金石:先秦十四子解讀·第九章·孟軻?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如果當時齊國吞併了燕國,或者楚懷王發起合縱讓秦國從蜀國退軍,結果都會很不一樣。


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只在過家家


裝鴕鳥,齊相收了秦國大量賄賂,給齊王吹風,坐視五國滅亡,認為不去得罪秦國,秦王就不會滅齊……


齊國被蘇秦坑,樂毅率五國伐齊以後,齊國就沒起來過,一直全民娛樂,淄博是七國裏最繁華的都城,後來又被秦國遠交近攻戰略矇蔽,齊國上下重要職位都被秦國行賄,其實最後也只是幫秦國存錢了,趙國求援時也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直到秦軍進城,齊廢王也只能乖乖投降。


還擱這東西二弟呢?

被樂毅偷家吊起來打……

復國後實力不濟帶不動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