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國家A有一小塊領土實在國家B的境內或者邊界線。。。。。。。。


非洲有兩個剛果,海岸線加一起也不到190公里(剛果布150公里,剛果金37公里)。有意思的是,在兩個剛果的海岸線之間,還夾著一塊別國的飛地,這就是安哥拉的卡賓達。

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邊界劃分?這都是歐洲殖民地乾的好事,情況非常簡單:剛果布是法國殖民地,剛果金是比利時殖民地,卡賓達則是葡萄牙殖民地。

而卡賓達的殖民地名稱,叫做葡屬剛果。

葡萄牙航海家迪奧戈是在1475年(一說為1482年)率船隊抵達的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而在此前的航程中,他們「發現」了氣勢磅礴的剛果河口。為了紀念此行,迪奧戈在剛果河口立了一塊石碑,宣稱剛果河口為葡萄牙所有。

此時,剛果王國還健在,但國內有土著勢力割據。國王阿方索一世,得到了葡萄牙的幫助,幹掉那些不聽話的諸侯。與此同時,葡萄牙在剛果地區的影響力大增。葡萄牙曾在1665年大舉進攻剛果,還把剛果國王安東尼奧一世打死了。不過,葡萄牙在剛果吃相太難看,剛果人奮起反擊。葡萄牙鬼子被打得灰頭土臉,狼狽逃出剛果。

之後的剛果被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瓜分,但葡萄牙還控制著剛果河出海口。比屬剛果面積二百多萬平方公里,卻幾乎沒有出海口,人員和物資進出非常不便。

1885年,臭名昭著的「分贓大會」——柏林會議召開。 比利時則向列強提出:比屬剛果必須擁有哪怕只有一公里的海岸線。而當時葡萄牙控制的卡賓達和葡屬安哥拉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比屬剛果要得到出海口,葡萄牙必須割讓地盤。

在現在,飛地的交通問題都不是很好解決,更不要說一百多年前了。葡萄牙不想自己的地盤被比利時挖掉一塊,說葡萄牙不反對比屬剛果獲得出海口,但不應該由我們放血,找別人放血去。

比屬剛果要獲得出海口,最近的就是剛果河出海口,只能找葡萄牙要。可葡萄牙始終不同意,比利時急了,利用在歐洲列強人脈深的優勢,到處串通,法國、德國、美國都站出來比利時說話。

葡萄牙不高興,說你們不能仗勢欺人。列強說:就欺負你,咋了!安哥拉麵積那麼大,還不夠你們吃的?你看比利時小弟多不容易,混了那麼多年,才混到一塊沒有出海口的殖民地。都是江湖朋友,做事不要太絕!

在列強默許下,比利時強行把原屬葡萄牙的剛果口出海口地區划到比屬剛果,這才有了現在的剛果金僅有的37公裏海岸線。葡萄牙強烈抗議,但沒有人聽他們的。看到抗議無效,葡萄牙只好認栽,承認了比屬剛果的出海口。

從此,卡賓達就成了葡屬安哥拉的飛地。

卡賓達服從於葡萄牙的統治,卡賓達人倒沒太大問題。但是,他們並不情願成為安哥拉的一部分。在1933年之前,卡賓達和安哥拉是兩塊同屬於葡萄牙的殖民地。這一年,葡萄牙出於節省統治成本的考慮,把卡賓達併入安哥拉,成為安哥拉的飛地。

飛地面積可不小,7283平方公里,比上海市還大。卡賓達飛地的最大城市,也叫卡賓達。

卡賓達一直想從安哥拉脫離出去,尤其是1967年,卡賓達海域發現儲量巨大的油田。安哥拉是非洲有名的石油大國,儲量達到近19億噸。而在已開發的原油中,卡賓達的石油產量就佔了七成!卡賓達認為自己完全可以靠賣石油發財,並不稀罕安哥拉給的仨瓜倆棗,成立國家的願望非常強烈。

卡賓達是個超級聚寶盆,安哥拉怎麼可能會放走卡賓達?1975年8月1日,卡賓達宣布自立。但3個月後的1月11日,安哥拉軍隊殺進卡賓達,宣布卡賓達是安哥拉的一部分。

圖-安哥拉小姐

雙方的態度不可調和,實際上還是被錢鬧的。卡賓達說我們自立後就是卡達第二。安哥拉則說:你成了卡達第二,讓我們喝西北風去!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非常著名的一個就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

加里寧格勒原稱哥尼斯堡,建城於1255年,是位於波羅的海海岸的俄羅斯海港城市與加里寧格勒州的首府。

加里寧格勒省位於的波蘭以北、立陶宛西南,與俄羅斯本土並沒有連接。面積1.51萬平方千米,人口430,003人(在俄羅斯排名第42位)。

加里寧格勒省最早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東普魯士與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國。

  • 1905年的東普魯士包括分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區,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哥尼斯堡),南部是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面積為3.69萬平方千米。
  • 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訂後旦澤(今格但斯克)事實上成為波蘭的一部分。旦澤成為波蘭出海口。
  • 東普魯士成為德國的飛地
  • 1923年立陶宛未經公投,強佔梅梅爾
  • 1945年初,有部分德國人在戰後企圖返回東普魯士,但全部都被蘇聯軍隊驅逐,也有很多人被發配到蘇聯當苦工。當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蘭式。
  • 1946年4月,東普魯士的北部被併入蘇聯。7月,首府柯尼斯堡被重名為加里寧格勒。
  • 1947年,蘇軍驅逐所有德國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波蘭被迫割讓東部大片領土給蘇聯,該地的波蘭人被驅逐到波蘭佔領的東普魯士南部,亦即瓦爾米亞-馬祖爾省。

1947年,無論作為領土或邦國,普魯士被完全廢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飛地,一種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麼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飛地的概念產生於中世紀,術語第一次出現於1526年簽定的馬德里條約的文件上。飛地的歷史成因相當複雜,具有邊緣地帶的某些特徵:政府控制力相對薄弱,行政管理鬆弛且成本較高;社會經濟相對落後,文化多樣性色彩比較濃郁。

根據類型定義:

1、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

2、屬於某人所有,但與其成片的土地相分離而坐落於他人土地界線以內的零星土地;

3、某國的一塊土地,在另一國國土之中者;

4、土地的實際坐落,同土地證書上所載坐落不一致的土地。

地理學上的飛地,常指因歷史原因,資源分布與開發,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在行政區以外,但屬行政區管轄並與之有經濟等方面密切聯繫的土地,如屬於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地的農場、工廠、礦山等。(《地理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解釋)

根據地區與國家間的相對關係:「外飛地」(Exclave)與「內飛地」(Enclave)兩種:

外飛地(Exclave): 某國家擁有一塊與該國分離開來的領土,該領土被其他國家隔開,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

共2張

洋山深水港

內飛地(Enclave):某國家國境之內有塊地區的主權屬於別的國家,則該地區是這國家的內飛地,也同時是握有主權國家的外飛地。

外飛地與內飛地雖然是相對的名詞,但互相之間卻不見得是可以互換的關係。如果與母國分離的孤立飛地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那麼它雖然是個外飛地,但卻不是任何國家的內飛地(譬如美國的阿拉斯加州)。[1]

根據狹義廣義:

狹義的飛地是特指一國位於其他國家境內,或被其他國家領土所隔開而不與本國主體相毗鄰的一部分領土。這個意義上的飛地主要是在國際與國家領土結構層面上而言的。最為著名的「飛地」當是冷戰時期的西柏林,在德國統一之前,西柏林的領土主權屬於西德,卻嵌入在東德的疆域之內。

廣義的飛地則除了上述國際間的飛地外,還包括國內飛地,如省際飛地、市際飛地、縣域間的飛地,以民族、文化等要素劃分而出現的飛地,因經濟資源分布和分配等因素造成的礦區、農場、林區等飛地。按照飛地的成因、結構,我們可以將國內飛地分成三種類型:

(1)歷史飛地。如奧地利的東提洛爾(EastTyrol)與北提洛爾(North Tyrol)同屬於提洛爾邦(Tyrol),但中間卻被另外一個邦即薩爾斯堡邦相隔。中國河北省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隸屬於廊坊市,但與廊坊市之間卻隔著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轄區,成為河北省嵌入京、津二市之間的一塊飛地。這些飛地都是在歷史上因為某些特殊的政治、行政或人口、文化背景而形成的。

(2)民族飛地。民族飛地是指在一塊某個民族佔主要成份的地區中的某一小塊土地上,聚居的卻是另一個民族。如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湖以西,北部鄰接甘肅省,西部鄰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它的飛地在青海的西南角,與西藏自治區相連,與海西州之間隔著玉樹藏族自治州。

(3)經濟飛地。由於資源分布與開發、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疏散等需要,通過行政手段,將一些特殊地區劃歸與本地區並不相連的另一行政區,從而形成了一種經濟型飛地,比如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地的農場、工廠、礦山等。

飛地的形成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大量飛地的存在及其形成過程也都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除了極少數由於生活聚居自然形成之外,主要源於近現代歷史上強權政治和殖民統治的結果,與國際關係發展和政治格局演變有著密切關係。

飛地有許多形式,按照G.W.S.羅賓遜1959年提出的分類體系,有3種形式:

飛地

(1)梵蒂岡、聖馬利諾這類完全被一個國家領土包圍的國家,是標準飛地(或稱實際飛地)。

(2)通過另一個國家領土才能到達的飛地,稱為可穿過飛地(或稱准飛地),如位於法國境內屬於西班牙的友維亞,以及美國被加拿大領土所隔開的阿拉斯加州。

(3)由停戰地帶或佔領地帶所產生的臨時或暫時疆界划出的暫時飛地。[1]

類別

標準內飛地:是指那些屬某國的主權領土但不能直接進入該國本土的領土最為著名的例子是西柏林,在德國統一之前,它是西德在東德境內的一塊真正外飛地,即是東德的內飛地(一些很小的西柏林的土地,如施泰恩施圖肯STEINSTUKEN,相應與本土東德隔離,有些地方僅隔數米而已)。

大部分的現有飛地都在亞洲,少量位於其它洲。飛地上的居民的生活因各地的不同而有天壤之別。在現代的歐洲飛地邊界都已經很好的確定下來。居民可以自由的從一國到另一國。亞洲的飛地一般都會因為邊界協議而引起爭議,這使得當地的居民處於極端封閉的環境,嚴重侵害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飛地國家:一些內飛地國家完全被另一國所包圍,所以不能構成外飛地。世界上有三個主權國家屬於這種情況:聖馬利諾,是義大利的內飛地國家;梵蒂岡是羅馬市內的內飛地國家;賴索托王國,在南非內部的內飛地國家。

標準外飛地:指某國家擁有一塊與該國分離開來的領土,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也有一些情況是被領水包括,也算在外飛地之內,如美國阿拉斯加州。到2014年為止世界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安哥拉的卡賓達省,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

准內飛地和准外飛地:雖不是在地理上與本土相隔離,但通常通過另一國可以更容易的到達些地,這是由於這睦地區一般是高山,或只有一條經過外國的道路與該國相連。這些地區通常稱作是外飛地,在國際上可以找到許多這樣的地區,特別是那些沒有重兵據守的地區。它們一般只有一條很小或很狹長的地帶與本土相連。如奧地利的小鎮揚霍爾茨(Jungholz)。

一級區劃飛地:有時一國的行政區劃,由於歷史或實際的原因,導致一些地區在某一行政區內卻附屬於另一行政區。如法國呂克沃茲省的瓦爾雷阿斯,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的加格達奇地區。

民族飛地:民族飛地是指一塊某個民族佔主要成份的地區中的某一小塊土地上聚居的卻是另一個民族。如猶太人定居點,在歐洲的聚居區,唐人街等。這些地區一般都有獨立的語言,文化和經濟系統。

治外法權:大使館和軍事基地一般免受於東道主國的管轄即為治外法權。治外法權的土地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飛地,本質上還是東道主國領土的一部分,除了大使館外,還有其它一些地區擁有治外法權。例如:

1、在法國的PAVILLON DE BRETEUIL,是重量和度量協會的所在地;

2、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

3、比利時布魯塞爾的EVERE區的北約總部;

4、比利時的芒斯(MONS)以北的歐洲能源(POWERSEUROPE);

5、羅馬的馬爾他騎士團總部(SOVEREIGN ORDER OF THE KNIGHTS OF MALTA);

6、教皇的地產;

7、土耳其墓地,又稱」TURKS TOMB」,是位於SULEYMANSHAN的墓地,他是埃爾圖格魯爾(ERTUGRUL)的父親,即為奧斯曼一世之父,是奧斯曼帝國的締造者。此處在土耳其與法國於1921年10月20日簽定的中被割予土耳其,土耳其有權在墓地駐有一支衛隊並升起國旗。

被割予外國的土地:有些地區在某一國中,卻為另一國所擁有並享有一些特權,如免除賦稅,這這些土地並不享有治外法權,例如:

1、拿破崙在聖赫勒拿朗伍德的最初墓地,被割予法國;

2、雨果在根西島聖彼得港的寓所被割予法國巴黎市;

3、二戰時諾曼底美軍墓地和紀念碑位於法國諾曼底,此地有9386名美軍陣亡士兵的墓地,絕大多數在他們登陸和接下來的作戰時陣亡的,這塊墓地被割予美國;

4、大約24*4的一塊GOSCHENEN的一塊土地,坐落有蘇沃洛夫紀念碑,被割予俄國;

5、位於法國的維米嶺戰役紀念碑,用於維米嶺戰役,法國政府永久的割讓一塊121平方米的土地給加拿大,以表彰加拿大軍人在一戰中,特別是在維米嶺戰役中的傑出貢獻;

6、英國RUMMY-MEDE的肯尼迪紀念碑(JOHN. F. KENNEDY)下的土地被割予美國;

7、北卡羅來納州外灘的兩處墓地被割予英國,這兩塊墓地埋著二戰中被德國潛艇U-BOAT襲擊陣亡的英軍士兵;

8、位於夏威夷的庫克船長(JAMES COOK)的墓地被割予英國。

1、國際層面上的飛地,使擁有飛地領土的國家,在領土形態上表現得較為鬆散,內部聯繫和交往不方便,國家對於全部領土特別是「飛地」領土的控制與管理較為困難,成本較高。更為重要的是,一些距離本國主體部分距離較遠、又有特殊歷史與民族背景的飛地,很可能會產生強大的離心力,並謀求脫離母國,東巴基斯坦最終脫離西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就是典型的例證。

2、國家疆域內部不同層級的行政區因各種原因而形成的飛地,雖然各有其形成的背景與根據,但就政治控制與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控制難度與管理成本。事實上,不少較小的「飛地」因此而成為「三不管」地界,成為政府控制力相對薄弱的地區,並可能逐步滋生出諸種異端信仰或宗教,孕育成社會動亂的策源地。因此,在很多情況下,飛地實際上處於「邊緣」地區,具有邊緣地帶的某些特徵:政府控制力相對薄弱,行政管理鬆弛且成本較高;社會經濟相對落後,文化多樣性色彩比較濃郁。

外飛地

國際性飛地: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東岸有一塊神秘的飛地———距俄聯邦本土有600公里之遙的加里寧格勒州,作為大國俄羅斯的一塊飛地,面積只有1.51萬平方公里的加里寧格勒州位置更加敏感,是俄羅斯承受北約與歐盟紛紛東擴壓力的最前沿地帶。加里寧格勒是歷史上曾是德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結束後劃入蘇聯版圖。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

安哥拉卡賓達省卡賓達(Cabinda):卡賓達是安哥拉最北方的省份,與安哥拉本土之間被剛果民主共和國所分離。在1885年之前卡賓達原本是與安哥拉相連的,但在柏林和會中各國決議將當時改名為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的比屬剛果之領土延伸到剛果河下游直至出海,而將卡賓達給孤立成飛地。

安哥拉卡賓達

亞塞拜然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納希切萬(Naxccedil;ivan):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是高加索伊斯蘭教國家亞塞拜然的一個自治共和國,與母國之間隔著信仰基督教的鄰國亞美尼亞,複雜的政治形勢與宗教差異,讓這地區自從蘇聯瓦解後就一直處於混亂狀態。除了納希切萬外,亞塞拜然還有三個該國擁有主權的村落位在亞美尼亞境內,反之,亞美尼亞也擁有一個位在亞塞拜然境內的村落主權(如果撇開爭議中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飛地(Nagorno-Karabakh Enclave)不計)。

汶萊淡布倫省淡布倫(Temburong):淡布倫是組成汶萊的四個省份之一,位在汶萊灣的東南岸,中間隔著一塊屬於馬來西亞沙撈越州(Sarawak)的領土林夢地區而呈現孤立狀態。事實上,面積狹小的汶萊大部分為馬來西亞的沙巴州與沙撈越州包圍,僅有瀕臨中國南海的海岸線開放著,本身也具有一點濱海內飛地的特性。

塞普勒斯席洛廷布村、歐爾密迪亞村。席洛廷布(Xylotimbou)與歐爾密迪亞(Ormidhia):這兩個塞普勒斯村落位於塞普勒斯島的東南角,周圍完全被位在賽島上的德凱利亞(Dhekelia)英屬基地區所包圍。由於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是英國的領土,因此這兩個小村落變成英國領土的內飛地,與塞普勒斯共和國的外飛地。

東帝汶歐庫西省東帝汶大部分位於帝汶島的東部,但是在島的西北部有小塊飛地歐庫西(Oekusi)。

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有兩塊飛地,都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塔吉克在費爾干納盆地有一塊飛地,被吉爾吉斯斯坦包圍。

阿曼穆桑達姆省位於霍爾木茲海峽南岸的海塞卜(Al Khasab)是阿曼的飛地,本土與飛地間被阿聯酋隔開。

美國阿拉斯加州、奧馬哈海灘飛地阿拉斯加州是美國最大的州,位於北美洲西北部,被加拿大隔開,與本土不相連,是美國的飛地。

地區型飛地:奧地利東提洛爾是奧地利九個邦裡面,提洛爾邦(Tyrol)的部分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原本屬於奧匈帝國一部分的提洛爾在戰爭結束時遭義大利軍佔領,之後的聖日耳曼條約(Treaty of Saint-Germain)中,戰勝的協約國諸國與新成立的奧地利簽訂,將南提洛爾劃分給義大利。結果,僅存的提洛爾邦因此被一分為二,北提洛爾與較小面積的東提洛爾中間隔著薩爾斯堡邦(奧地利另外一個邦)沒有相連,是歷史造成的地方型飛地之一。

飛地

德國不萊梅港口:不萊梅州管轄不萊梅市附近的地區,但在沿海的不萊梅港口有一塊飛地。

內飛地

標準飛地

德國布辛根(瑞士境內飛地)布辛根(Büsingen)——德國領土,屬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但是實際上全境皆位於瑞士北部的夏夫豪森州(Schaffhausen)境內,屬於瑞士關稅同盟的一部分。

飛地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同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這兩個國家之間有非常多的飛地存在。其中,在亞美尼亞的東北部,有兩個村落的主權是屬於亞塞拜然,而南部在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該共和國本身是亞塞拜然的一個外飛地)北邊的亞美尼亞境內,也有一個主權屬於亞塞拜然的村落規模之內飛地。與此相對應的,在亞塞拜然西北部有一個主權屬於亞美尼亞的內飛地村落。除了這些已經確定的飛地之外,亞美尼亞長期以來皆一直宣稱亞塞拜然境內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飛地是該國的國土,並且支持居住在當地的亞美尼亞人以武力與亞塞拜然政府對抗,但尚未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西班牙友維亞市(法國境內飛地)友維亞(Llívia)——屬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方的一個城市,但全境皆位於法國的東庇里牛斯郡(Pyrénées-Orientales)境內。

塞普勒斯席洛廷布村、歐爾密迪亞村(英國德凱利亞基地境內飛地)席洛廷布(Xylotimbou)與歐爾密迪亞(Ormidhia)—這兩個塞普勒斯村落位於塞普勒斯島的東南角,周圍完全被位在賽島上的德凱利亞(Dhekelia)基地所包圍。

義大利金皮庸(瑞士境內飛地)金皮庸(Italian:Campione dItalia)又稱坎皮奧內,是義大利的城鎮,是倫巴第的一部分。義大利金皮庸是義大利的外飛地,位於瑞士國境內。

已不再存在的

西柏林(West Berlin)——在西德與東德尚未合併前,原本柏林境內屬於美英法佔領區所合併的西柏林市,四周皆被蘇聯控制的東德領土包圍,是最出名的一塊飛地。也正由於這特殊的地位,而會發生著名的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事件和柏林危機。

魁北克聯邦在加拿大尚未合併之前的一塊飛地,屬法國。

臨海飛地

此類的飛地雖然陸上的邊境皆被另一個國家包圍,但因為瀕臨海邊,因此還是可以透過海路與母國聯繫。

西班牙休達市、梅利利亞市(摩洛哥境內飛地)

休達(Ceuta)——西班牙城市,但卻位在北非國家摩洛哥境內。休達因為歷史上的因素並沒有在摩洛哥從法國殖民地里獨立出來時跟著一起獨立,而變成今日的孤立狀態。休達位於地中海邊,隔地中海與母國西班牙相望。

梅利利亞(Melilla)——西班牙城市,也位於摩洛哥境內。美利里亞的孤立成因與休達一模一樣。

英國直布羅陀(西班牙境內飛地)

直布羅陀(Gibraltar)——英國的要塞城市,位在西班牙南部的海岬上,擁有扼守地中海到大西洋航路的關鍵軍事地位。直布羅陀擁有英國海外殖民地的身份,該國在此處仍布有軍事單位據守。

東帝汶歐庫西省(印度尼西亞境內飛地)

歐庫西-安貝諾(Oecussi-Ambeno)——東帝汶的省份之一,但全境皆位於印尼的西帝汶島境內,瀕臨太平洋。

美國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Alaska)——美國的一州,位於美洲大陸西北角,與美國本土之間隔著加拿大相望。阿拉斯加可以靠太平洋與本土聯絡,且因為本身面積廣大海岸線長,並沒有一般飛地因被孤立而產生的不便利。

英國亞克羅提利、德凱利亞(塞普勒斯境內飛地)

亞克羅提利(Akrotiri)與德凱利亞(Dhekelia)——這兩個位於地中海東部島嶼塞普勒斯上的軍事基地是英國海外領地之一,因其特殊軍事地位而沒在塞普勒斯從英國獨立而出時一起獨立,成為孤立的地區。由於兩軍事基地皆瀕臨該島南邊的地中海岸,因此可算是種臨海飛地。

已不再存在的臨海飛地

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獨立前,東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臨海飛地。

佛山市順德區橫琴中心溝是順德區原在中國廣東省珠海市橫琴島中部的一塊填海區,是1968年佛山地委把當時珠海縣(今珠海市)上橫琴島和下橫琴島通過填海連接在一起後的一塊陸地,中心溝主要是田地。2010年,中心溝重新歸還珠海,中心溝的順德管轄歷史從此結束。

國中國

此類的地區雖然與內飛地一樣被同一個國家完全包圍四周,但因為孤立地區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因此沒有與國家行政中心(首都)聯絡不易的問題存在。它們有一部份內飛地的存在特色,但絕對不屬於外飛地的一種。

飛地

聖馬利諾

位在義大利境內的獨立小公國,除了主權外,其他方面的事務都與義大利同進退。

梵蒂岡

位在羅馬城內的獨立教皇國,四周被義大利領土包圍。

賴索托

全境皆被南非領土包圍的小型王國。

摘自百度百科飛地詞條


中國大部分領土都在其他國家領土內。

根據

中國古代叫大秦,大秦叫羅馬,羅馬有幾個繼承者,新羅馬美國,第三羅馬俄羅斯 神聖羅馬德意志 ,奧斯曼和波斯(後裔在中國)也是中國領土 印第安是黃種人,美洲、澳洲是黃種人 (以上純口胡 光速匿)


摩納哥啊,整個國家都在法國內( ̄▽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