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不害臊麼?三曜道長之類的道士果然不學無術敗壞你道教名聲。

」說陰陽,就是迷信,說二進位,就是科學。1和0,換個名字就科學,另一個名字就迷信。這找誰說理去」

典型的文盲詭辯,他眼裡的陰陽就是玄之又玄,或者就是扯假大空那套偽哲學。知道0-1怎麼被識別,內在邏輯是什麼,知道計算機整個製造過程,內在原理,那麼你去說0和1去說計算機這就是科學的,不知道只會空扯0和1扯計算機的就是迷信。

牽強附會的話我觸手怪大戰魔法少女哪裡差了?現在這個版塊滿地圖神棍牽強附會,每次科學成果出來了,他們強行去碰瓷。要這樣我魔法少女大戰觸手怪不是更合理?

古代的易經易學周易比現在科學還厲害嗎??

www.zhihu.com圖標

數學是研究抽象事物之間內在關係的思維學科,而科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學問,科學的特徵是可驗證可重複,而驗證與重複也是證偽的過程,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錯誤中前進,而數學要求體系的完備,不能有內在的邏輯錯誤。自然科學有著工具觀測、人眼觀測;有著數據整理、數據計算;有著理論推演、公式推導;有著實際可驗證可重複且明確內容、細節的結果。從原理,到理論,到過程,到結果清清楚楚且可重複驗證,這就是科學。

陰陽所涉及到的不外乎人文科學內容和術數內容。什麼是預測?小學生應用題給你一道最基本的速度乘以時間等於距離,s=v×t,這個是不是預測?陰是速度,陽是時間,某物體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XX時間為XX,預測出距離是XX,這還是百分百精確的預測。


陰陽是不是科學就跟0和1是不是科學一樣,這本身並不是正確的提問。

以所入氣並後氣盈縮分,倍六爻乘之、綜兩氣辰數除之、為末率。又列二氣盈縮分,皆倍六爻乘之,各如辰數而一。以少減多,餘為氣差。至後以差加末率,分後以差減末率,為初率。倍氣差,亦倍六爻乘之。復綜兩氣辰數,為日差。半之,以加、減初末,各為定率。以日差至後以減、分後以加氣初定率,為每日盈縮分。

這段文也扯陰陽兩氣,還扯到了六爻。什麼是六爻?一個重卦有六個爻組成,六十四卦共384爻。這裡非要用六爻來表示倍數關係,這個是迷信麼?這個當然不是迷信,這是太陽改正值的計算,標標準準的數學、天體測量學內容,這是科學的。只不過現在看來計算方法是落後的,計算結果是有誤差的,和現代科學的結果比起來是錯誤的。你用、陰陽去一本正經扯傳世三千多部易書的思想,這也是科學的,是人文科學。

「術有無數種變化和形式,但是核心的那個道,卻只有一個,在最高處統領一切技法。」這種假大空也配叫科學?這要是科學,我起點中文網仙俠版塊的作者各個都是大科學家、大哲學家

這種假大空看著高大上的內容東西方哲學不弔著打?人文科學都不要你們這種神棍,還碰瓷自然科學來了?

這充分說明瞭一些人張嘴閉嘴傳統文化,其實連傳統文化在扯什麼都不知道-( -總感覺牽連了某個道士朋友),所以不要和我說什麼迷信科學拋棄傳統文化之類的偷換概念的反駁,問題的核心在於神棍們嘴裡用來碰瓷和挑戰現代科學的所謂傳統文化是他們自己意淫出來的東西,和真正意義傳統文化實際關係並不大。

「本體」二字開始大量連用是在宋明理學中眾所周知,宋明理學家在形而上的抽象理論方面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大的飛躍,他們開始意識到,單用一個「本』』字或一個「體」字已不足以表達形而上的最高哲學含義,因為它們單獨來看都具有相對性。如樹木之「本」或其他萬事萬物之「本」對於天道天理來說又都只是「末」;同樣,萬 物各自也各有一「體」,而非最終之體,就此而言,事物具體的「體」還不是根本的」體」(「本體」),而只是本體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態(形制,或體態、體制、體式)

所以張載認為,即使「陰陽」也不是真正唯一的「體」,而是「兩體』』(兩種形態):「一 物兩體,氣也」, 「氣」是比陰陽更高的統一範疇,它不再是兩體,而是唯一的「本 體」:「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朱熹則說:「以本體言之,則有是理然後有是氣;而理 之所以行又必因氣以為質也」,認為氣雖然是「體」,但還不是「本體」,而只是真正的本體即「理」用來「行」 (發用流行)的工具(「質」),所以歸根結底屬於「用」的範 疇。由此可見把「本體」一詞提出來以區別於單個的「本」或「體」的必要性,它表達 的是「作為根本的體」。這種思維進程頗類似於亞裏士多德從各種各樣的「存在」中提 出一個『『作為存在的存在」來

這是辯證本、末、體、用、先、後尤其是區別於西方本體連用,而我國本體分用的一篇論文,節選自鄧曉芒老師(全文較長)。哲學辯證是非常講究邏輯性的,古代雖然認知有迷信,邏輯性也不如現代,但是易理的思辨也並不是這位道長之類的人所想像的那樣扯假大空那麼簡單!

 人物之生,其賦形偏正,固自合下不同。然隨其偏正之中,又自有清濁昏明之異。〔僩〕

 物物運動蠢然,若與人無異。而人之仁義禮智之粹然者,物則無也。當時所記,改"人之""之"字為"性"字,姑兩存之。〔 或問:"人物之性一源,何以有異?"曰:"人之性論明暗,物之性只是偏塞。暗者可使之明,已偏塞者不可使之通也。橫渠言,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開塞,所以有人物之別。而卒謂塞者牢不可開,厚者可以開而開之也難,薄者開之也易是也。"又問:"人之習為不善,其溺已深者,終不可復反矣。"曰:"勢極重者不可反,亦在乎識之淺深與其用力之多寡耳。"〔大雅〕

 先生答黃商伯書有云:"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問:"理同而氣異,此一句是說方付與萬物之初,以其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以其二五之氣有清濁純駁,故氣異。下句是就萬物已得之後說,以其雖有清濁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氣,故氣相近;以其昏明開塞之甚遠,故理絕不同。中庸是論其方付之初,集註是看其已得之後。"曰:"氣相近,如知寒暖,識饑飽,好生惡死,趨利避害,人與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蟻之君臣,只是他義上有一點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點子明;其他更推不去。恰似鏡子,其他處都暗了,中間只有一兩點子光。大凡物事稟得一邊重,便佔了其他底。如慈愛底人少斷制,斷制之人多殘忍。蓋仁多,便遮了義;義多,便遮了那仁。"問:"所以婦人臨事多怕,亦是氣偏了?"曰:"婦人之仁,只流從愛上去。"〔僩〕

有釋義、有辯證,雖然是迷信的認知但主要都是形而上的辯證,完全圍繞著理學的思想展開並不實際勾連自然科學內容,儘管這是落後愚昧錯誤的,所以古代的「自然科學家」們都批判用這套內容去碰瓷「自然科學」的神棍們(這些例子我就不舉例了,有槓精再舉例)。

朱熹辯證陰陽體用本末是相對純粹的哲學層面的辯證,理學思想雖然劃分為主觀唯心主義,但是朱熹並不否認客觀物質規律,那麼朱熹的認知僅僅是錯誤的。

由於對客觀物質規律的認知錯誤和長久以來人副天數思想的盛行,所以有了錯誤的認知,所以對於事物之本,朱熹的認知確實是迷信的

我們只能說由於歷史的侷限性,科學發展的落後,導致確實部分人不僅僅認知是錯誤的也可能是迷信的,但很難找到不學無術的以及惡意碰瓷的神棍

古人為什麼會有迷信?因為那是幾百幾千年前!然而2020年了我三曜道長為代表的一些神棍,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千年前,且在千年前都屬於愚昧團體。更可怕的是這些神棍很多內容、概念、認知出自08年之後網傳偽說比如小說。


易經本身的創作是有依據的,但他聯繫原理和用法的過程與思想毫無疑問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他的原理包括不限於人文、曆法、樂律、數學、地理,他的用法是以天數人副為基礎主觀認為天理如何,人文、事物、自然變化就該是如何,認為通過法效天地的方法,人倫可治,朝綱可正,事物可測!

周易各種神祕主義向的發揮主要在於天文和樂律的參與,義理上的發揮則在於人文。我們先看下律歷

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迭相治也。」 盧辯 註:「厤以治時,律以候氣,其致一也。

樂律被認為是陰陽流行的體現,它也是最早用於占卜吉凶的手段

《兵書》曰:「王者行師,出軍之日,太師吹律合音,商則戰勝,軍士強;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士卒同心;徵則將急數怒;軍士勞;羽則兵弱,少威明。」

這是因為古人以為律可以正陰陽,調天度,此天之道矣。而同樣代表天理的易自然而然就和律歷結合了,甚至於易最早的創作就是源於律歷

國語·周語: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聲量之以制,度律均鍾,百官軌儀,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乎十二,天之道矣

天之道自然包含了天,也就包含了曆法內容。皇極經世、奇門遁甲等相關書多提到4320辰,這個數字就是360日乘以12時辰得到的.易家用360日很多講氣盈六日朔虛六日.取其中360日叫做「天地正數」,也就是太陽回歸年一年366天太陰平年354天,天地正數360天

」三百六十,天地之正數也。此更不可易。自餘進退不過六, 故陽進不過六分」

我們還可以看下黃帝內經

素問: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但緊跟其後的對話卻是

帝曰:餘以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這裡360和365日都是基於曆法的。漢易是如何結合的?六十四卦四卦不用,六十卦六日七分去匹配回歸年天數.這是有別於之前的360日正數說,可以說自漢易之後氣數就成為了主流。加上北宋夢溪筆談的主張,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一羣神棍每次一到過年就胡扯干支年以立春為界,干支月以節氣為首。但實際上自古以來官方和民間曆法干支年月都是和朔望月、太陰年匹配


先看下歷和易的結合

孟喜易的六日七分是每卦六日七分,每日共80分,每80分進一日。那麼每卦就是487分,六十卦就60*487=29220,29220/80=365.25。直接和太陽回歸年匹配。我計算出一個回歸年365.25日的方法是科學的,但相對於現在一定是落後、不精確的。但是我這個科學的方法和易卦爻相互聯繫的過程是沒任何科學依據的。

京房易的六日七分有些不同

他抽頤、晉、井、大畜四卦每卦七十三分於四正卦,故此四卦每卦五日十四分,餘者除四正卦用八十分日之七十三之外皆六日七分,此不過是以七分和七日匹配來附會繫辭七日來複。

按日以候氣,分卦以徵事這種思想指導下認為易可以進行神祕主義向的作用,其中最為主流的就是佔測作用。於是出現了後世的六爻、梅花等術數

再看看乾坤策的內容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是故一揲有四策,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共11520策

陽爻192爻每爻九揲每揲四策:192*36=6912策,陽爻乾策所以4*9=36(此處乾策指一個陽爻)

陰爻192爻每爻六揲每揲四策:192*24=4608策,陰爻坤策所以4*6=24(此處坤策指一個陰爻)

6912策+4608策=11520策

乾策216坤策144呢?

漢書律曆志:黃鐘之律,始一,而每辰三之,歷九辰至酉,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而五數備成,以為律法。又參之,終亥,凡歷十二辰,得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辰數該矣,以為律積。以成法除該積,得九寸,即黃鐘宮律之。此則數因律起,律以數成,故可歷管萬事,綜核氣象。其算用竹,廣二分,長三寸,正策三廉,積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乾之策也。負策四廉,積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策也。

乾卦共六爻,六爻皆陽,陽爻一爻36策所以36乘以6=216,坤卦共六爻,六爻皆陰,陰爻一爻24策所以24*6=144

你只要講清楚了,這些依據算不算自然科學依據不是一目瞭然麼?有依據,但必然不算科學依據!但是神棍們講不清楚,也不知道是不懂還是故意裝不懂,就在那扯假大空,什麼遠古上古,師傳祕傳,博大精深,口口相傳除了騙文盲大體也只能自欺欺人了。

小學的時候玩過一個遊戲,一些綜藝節目也有,一句話經過十個人的嘴經過三分鐘就能面目全非。一本書的內容靠口口相傳經過無數人的嘴經過幾百幾千年你告訴我這叫祕訣?


比如這個版塊還總有神棍拿皇極經世易吹個129600吹個半天,什麼宇宙奧祕,終極定理,這就是360*360,三統曆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 ,皇極經世以天地正數展開,一日十二辰,一月30日,一年十二月。從時到年是一個完整的週期,這裡的完整的週期是指日月的行天度數是完整的一個週期,所以在這個基礎上以一年為基礎繼續往上乘以30就是一世,再乘以12就是一運繼續乘以30乘以12就是所謂的一元129600年。這還能是宇宙終極奧祕?

還有吹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這個易大數多麼多麼玄妙的,拿著科學的產物手機、電腦用這個數字去碰瓷、挑釁科學。吹這個是因為他們看到一句話

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

陰陽合德、化生萬物,高大上啊,必須吹啊。那麼什麼叫陰陽合德?早就說過了,先秦以來陰陽的流行認為是樂律體現的,這裡所謂的陰陽合德實際上是旋相為宮的問題(實際並未旋相為宮)

音樂學上將原音及比它高八度的音視為同音,即除了振動頻率是兩倍之外,其他都相同。同音之間組成一個音級,每個音級安排各部分,每個部分為一律。

我們將一個音級先等分為十二個音。(這裡和生律法不矛盾,只是用音分來描述不同生律法各律實際音程,無所謂三分損益律還是十二平均律,)在一個八度內可以等分1200音分,目前音樂學以國際標準音A-la-440H為基礎進行計算,所以C - do 的振動頻率為261.63HZ,高一個八度音就是523.26HZ

log523.26-log261.63=0.30103,那麼兩音之間的音分就可以用頻率/對數值*(1200/0.30103)來表示,從而計算出每律的音分.我們用一個八度內等分的1200音分去表示,就能知道這某生律法實際的音分。

三分損益率結果下的林鐘律實際意義音分就是702分。十二平均律生律的比值是1.4983070768767。那麼用十二平均律得到的林鐘,它的實際音分就是700分.

漢書律曆志:如法為一寸,則黃鐘之長也。三分損一,下生林鐘。參分林鐘益一,上生太族。參分太族損一,下生南呂。參分南呂益一,上生姑洗。參分姑洗損一,下生應鐘,參分應鐘益一,上生蕤賓。參分蕤賓損一,下生大呂。參分大呂益一,上生夷則。參分夷則損一,下生夾鍾。三分夾鍾益一,上生亡射。參分亡射損一,下生中呂

這是蕤賓下生法,蕤賓重上法則是蕤賓繼續上生,呂氏春秋之蕤賓上生法在於時令和方位而言,京房在於上不能過濁黃鐘而言。

那麼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是什麼數字?

史記律書: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其實就是每下生一次為上升一個純5度,和基音比就是三分之二,每上生一次也就是下降一個純4度就是三分之四。一直乘下去,從十二地支子配對黃鐘開始一直到最後的亥,剛好結果是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這個易大數實際上就是「分母」

這個分母就是所謂的黃鐘大數,凡人神以數合之,以聲昭之。外面那些擇黃道吉日的主流是十二建除法,其次諸如三合擇日什麼的,有的扯到象數數這個數字如何如何神祕的也是一樣。用分數表示太陽回歸年的小數點,它的分母就是象數數。易數計算裏很多「神奇」的數字如果不是一目瞭然的日數和朔數的數字,那麼大多就是餘數和分數的分母

說白了,易有二者,義理就是人文向的,而象數就是曆法、樂律向的,其本質就是數學

物生有象,象生有數,乘除推闡,務究造化之源者,是為數學;數學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事務類萬物.

看看,如果不說這兩句話是指數學的是不是還以為這兩句話是專門吹易經。

其實從這裡也就知道了,易經在古代被認為非讖緯術數之流可比是因為易經的人文部分、孔聖注經的原因。而在現代將易經神祕主義化各種吹的原因是因為古代對象數易的發展和解讀。很多吹噓易經玄之又玄的內容實際上針對的就是易涉及到的樂律和曆法以及其本質的數學。古人吹易經玄妙恰恰在於數學,同時古人也認為「窮數之所以然」是通天地萬物造化之微妙的手段!

這個版塊吹噓易經吹噓皇極經世吹噓河圖洛書吹噓先天八卦的人是因為宋易在這上面的發展,可是就如同他們不知道剛才兩句高大上的話是吹噓數學一樣,他們也不知道宋易的核心辯證實際上是「務欲窮數之所以然,妄圖以畫卦推奇隅,由奇隅推河洛」。

換而言之,這本身是對數之所以然的探求,結果現在先天八卦,河圖洛書什麼的都被吹成什麼樣了?還有一羣神棍天天「破解了河圖奧祕「破解了洛書奧祕」,你別破解這個那個了,這羣「大師」你給他出一道初中函數題他們能破解就謝天謝地了。

你告訴我這些東西還能去碰瓷自然科學????連自然科學的定義是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嘴裡玄之又玄的陰陽、道、易經這些東西的內容,各種碰瓷自然科學,還偷換概念各種詭辯?

附兩張圖,回答下評論裏關於閏月干支如何選擇的問題。


如果你要嚴謹來講,易經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抽出三個關鍵詞,可檢驗,系統化,公式化。

對於系統化和公式化,我不用強調,易經為代表的易學本來就具有自身的系統和一些公式,只是這些公式並不是那麼死板的,而且變通的。

而至於可檢驗性,顯然易經所代表的易學沒有辦法做到百分之百地準確率,而科學確實在一定範圍內能做到精確無誤,請注意,是一定範圍內。

比如宇宙中的黑洞,其引力波可以扭曲時空,讓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失效。

所以目前的科學也是有侷限性的,而易學的侷限性同樣不言而喻。

有侷限的東西,我們不能否認它,因為它有適用的地方。

易經符合自然,符合天地之道,我們不能說它缺乏科學依據,就輕易否定它,如果你以科學作為判斷一切事物存在標準的話,顯然你陷入了絕對主義裏。

從陰陽四象,五行,到八卦,天干地支,這些易學的基本組織元素,都是對應了這個世界甚至是宇宙間的規律和奧義。

我們講易理,就是講生活所見之象,比如澤火革卦。

澤是兌卦,火是離卦,兌卦為澤,屬金,其中含水,水和火是相息相滅之物,現在處在一起,火炎上,其能量是向上發展的,水潤下,其能量是向下發展的。

現在向上性的火在下方,而向下性的水在上方,兩者的發展方向正好相互對應,符合發展趨勢,所以是一種變革,變革也就是革除陳舊和腐朽,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然,兌卦為身為缺為毀折,也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可以理解為已經腐朽的王朝,而火就是革命之物,能煉化兌金,使其重造。

同樣,這個卦還可以引申出很多種理解,這都是符合我們社會現象和自然規律的。

所以,易經有沒有科學依據重要嗎?

這個世界永遠有無法被解釋的存在,人類的認知也存在侷限,科學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易經又何嘗不是?

用科學來定義易學,毫無意義。

有位偉人曾經說過: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我想,這就夠了。


商周時期,民間出現了一本史上最燒腦的讀物——《易經》,之所以「令人頭大」,是因為它探討了陰陽。


陰陽五行是個玄乎又神祕的玩意兒,幾千年來沒少影響我們的生活。

健康論陰陽,取名看五行,


出門翻皇曆,結婚看八字。



所以,面對如此玄妙的知識,我們絕對不能就此放過,而更重要的是:



「陰陽五行」,聽起來就很刺激、很費腦細胞,是不是?別緊張,今天我們開扒的難道相當於——



我們主要講的是,春秋戰國之前,陰陽五行發展。簡單來說,春秋戰國之前,陰陽五行大致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接下來,我們來一個個看:


一、陰陽五行是怎麼來的?


1.陰陽是怎麼來的?


古人學會種地後,經常要幹一件事兒:觀日。



據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人觀察,太陽照過來後,情況大致是這樣:



人們把向陽的一面稱為陽,背陽的一面稱為陰。



於是就有了陰和陽這兩個概念。


2.五行是怎麼來的?


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個六百歲的老人,他和家人開心地生活在一起。一天,一個神祕男子找上門來,讓他造船。


於是,老人和家人叮叮咚咚好多年,終於建成一艘巨大的遊艇,還在裡面塞了雞鴨貓狗和各種野生動物。



突然有一天,山崩地裂,全世界的水都冒出來,禍害花花草草、各種生命。這時候,主角光環突然出現,老人和他的家人,藏在遊艇中安然無恙。



這個老人就是諾亞,而神祕男子就是上帝。


這就是諾亞方舟的故事。



人類自打進入農業社會,就沒少被洪水折磨。


原因很簡單,河畔土地肥沃,種啥長啥,而且澆水方便,所以當時大家都住在河畔。



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就對應地誕生在恆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黃河流域。


但悲慘的是,老天要你三更哭,絕不等你到五更。有時候大家還在做夢,洪水一來,連人帶莊稼一波全帶走。



所以,世界上就出現很多跟洪水相關的故事,比如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以及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



雖然說洪水堪比猛獸,可人類也不能對著它乾瞪眼,於是開始觀察洪水,盤算著能不能戰勝它。


先是有人發現,洪水嘩啦啦流下來,攜帶了大量泥土。



再加上當時的人類擅長親近自然,他們通過觀察,發現了些神奇的事情。


花草樹木要活著就離不開水。



金屬也都藏在土地裡面。



一場大火能夠瞬間帶走一片森林。



這裡的金,有人說是山川,也有人說是指上古時期用來挖井的金屬器具。


總之,大家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這五樣東西——



所以,大家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



關於五行的來源,學術界眾說紛紜,但是這個說法是相對來說可信度最高的。


所以一開始,陰陽和五行是自然界客觀存的事物和現象。


後來大家把它們升華後,就產生了陰陽五行思想。


二、陰陽五行思想剛出道


1.陰陽思想的誕生


話說在商周時期,民間出現了一本史上最燒腦的讀物——



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易經》。


首先,《易經》的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據說《易經》是由商周時期的巫官、史官和卜官共同寫就的,他們不僅總結了前人留下的占卜資料,還融入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經驗。



到戰國時期,有人給這本書做了個解釋版,這個版本就叫《易傳》。



後來,大家把《易經》跟《易傳》合在一起,並稱《周易》。



言歸正傳,《易經》又是怎麼解釋陰陽的呢?相信大家應該見過下面這張圖。



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一下這張圖的內容……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半小時漫畫中國哲學史

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讀客文化出版社

¥49.90 會員免費


至少從秦漢以下,易經一路被各路玄學神棍各種變著法的演繹,導致易經離科學漸行漸遠,到現在已經成了雲山霧罩的東西,誰也不知道那些天天講易經的到底說什麼。但如果易經屬於真理範疇的話,一定是科學的,在科學已經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的話,是可以從科學理論中找到它的科學依據的。

以下是從熵增定律的角度,對易經的解讀,以供大家參考,仔細閱讀你就會發現易經中的科學底蘊:

1850年,德國數學家克勞修斯首次提出了熵增定律的概念,也就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熱量總是自發地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從有序走向無序,如果沒有外界向這個系統輸入能量的話,那麼熵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最終會達到熵的最大狀態,系統陷入混沌無序。

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愛丁頓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1943年,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多次演講中,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就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其於1944年出版的著作《生命是什麼》中更是將其列為基本觀點,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並以負熵為生。」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從某種角度來講,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減的能力。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熵增定律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而且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裏又包含著個人和羣體的演化規律。也就是說,包括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以及人體內部生態在內的所有生態系統,其演化都是遵循熵增定律的。

整個宇宙是一個孤立系統,太陽系也可以被看作一個孤立系統,所以熵會持續增加,而且不可逆。地球是一個非孤立系統,因為地球會源源不斷地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並以物質資源的形式呈現,或者形成推動物質運動變化的動力,比如生物能、風能、水能等,所以地球上會有熵減。

也就是說,在地球這樣的非孤立系統中,熵增和熵減同時存在,共同推動著地球上生態系統的演化。地球上的寒來暑往、晝夜交替都是熵增和熵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正因為如此,地球能夠將氣溫維持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從而演化出了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因為熵增和熵減的共同作用,任何生命體的演化都遵循著誕生、成長、繁盛、衰老和死亡的過程。也正是熵增和熵減的共同作用,由人類所構建的社會生態,裡面充斥著人們基於生存和發展需求所產生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並在人們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下不斷地演變。

雖然沒有用嚴格的邏輯語言來表述,周易的創作者一定是洞悉熵增的內涵規律的。如果將熵增定律嵌入周易理論,就會發現,周易理論所揭示的正是社會生態的終極演化規律,極其準確而又高明,即便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依然能夠用來解釋社會生態的演變,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

一、基於熵增定律的三才理論

1. 陰陽的概念

因為地球會源源不斷地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會出現熵減,這就保證了地球不會持續冷卻下去。

我們知道,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決定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時間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是不同的,所以地球上會出現寒來暑往、晝夜更替。也正是由於不同地方接收的太陽的能量不同,從而產生了氣壓差,導致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水因為吸收太陽的能量產生了水蒸氣,空氣的流動攜帶水蒸氣遇冷,形成了降雨,在陸地上形成了河流與湖泊,從而催生地球上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

這就有了陰陽的概念。立天之道陰與陽,最初先哲們對陰陽的定義就是以接收到的太陽的能量多寡來劃分的,知寒來暑往,知晝夜交替,則知陰陽也。

地球不僅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而且持續向外太空耗散能量,所以對地球來說,不僅有熵減,也有熵增,它們是同時進行的。在一段時間內,接收的能量大於耗散的能量,氣溫就會上升;而接收的能量小於耗散的能量,氣溫就會下降。

推而廣之,不僅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是這樣,社會生態系統中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將支撐社會生態系統運行的動能變化,用熵增理論來解釋。

如果推動社會生態向上發展的動能強於導致向下發展的動能,整個社會生態就會呈現上行的發展態勢;反之,如果推動社會生態向上發展的動能弱於導致向下發展的動能,整個社會生態就會呈現下行的發展態勢。

2. 剛柔的概念

當地面接收到來自太陽的能量後,會有相當一部分能量被地球吸收,並轉化為其他各種可以被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各種生命體,擔負了主要的轉化太陽能量的任務,植物的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又通過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維持動物界的繁衍。

人是各種資源的利用者和受益者,只有獲得自然界的各種資源,人類纔能夠維持生存和繁衍。

到這裡,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任何時候,可以被人利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必然引來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實力強的會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源,而實力弱的則獲得相對少的、劣質的資源。

當人們獲得資源後,就會對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以維持生存和發展,這個時候由於人們相互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就會和睦相處,還會相互幫扶,互通有無。

這就有了剛柔的概念。立地之道柔與剛,先哲們對剛柔的定義就是通過對土地上的資源如何進行競爭和利用來劃分的。

推而廣之,人們對任何資源的競爭和利用,都可以用剛柔的概念來解釋,比如土地、礦產、市場、權力、工作崗位、配偶、社會地位等,都可以成為人們競爭和利用的資源。

用熵增理論來解釋,可競爭的資源被不斷創造並吸引人們競爭的過程,就是熵減的過程;而資源被人們利用和消耗的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

同樣的,人們對資源的競爭和利用也是同時存在的。但在一段時間內,社會生態中出現充分的可競爭資源,人們對資源的競爭會成為更普遍的現象。而在某些時間內,社會生態中缺乏可競爭資源,人們對已獲得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就會成為更普遍的現象。

3. 仁義的概念

人是羣居的動物,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聯結在一起形成集體組織,通過發揮社會集體的力量,人們能夠更有效地抵禦外來的侵襲。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人們建立了公權力機構,通過制定法律約束那些不法的行為,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社會分工協作,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們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通過商品交易就可以獲得自己並不生產的產品和服務。

為了提高集體組織的凝聚力,就需要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在集體組織管理和建設方面達成共識,維護當權者和規則的權威,用法律去約束每一個人,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相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的共同利益會喪失,社會治理混亂會導致政治腐敗,法律無法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會導致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人心思變,價值觀撕裂,相互之間矛盾衝突不斷,嚴重的話就會出現社會動蕩,甚至是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整個集體組織積極推動社會變革,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優化配置,建立更公平的制度,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相互之間的矛盾衝突,讓社會的變革和發展能夠更公平地惠及到每一個人。

這就有了仁義的概念。立人之道仁與義,先哲們對仁義的定義就是以社會集體的關係狀態來劃分的,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強大的凝聚力,所以導之以義,人們需要得到更公平的對待,所以濟之以仁。

用熵增理論來解釋,社會生態中人們的凝聚力強大,當權者能夠有力地團結眾人一致行動,建立相對穩定的秩序,就是熵減的過程。而當社會生態中人們人心背離,價值觀撕裂,因為相互爭利而陷入矛盾衝突,從而導致社會的混亂無序,就是熵增的過程。

和天道與地道類似,由於共同利益的需求而產生的集體凝聚力與因為相互矛盾而產生的人心背離也是同時存在的。但在一段時間們,當人們對共同利益的需求大於相互之間的利益衝突,人們的團結一致就會成為主流。相反的,如果在一段時間內,人們之間的利益衝突大於共同利益的需求,人們的背離分裂就會成為主流。--

二、基於熵增定律的八卦概念

天道、地道、人道的概念,各有熵減和熵增兩種狀態,分別對應八卦的陽爻和陰爻,相互組合,就有了八種不同的卦象,這就是八卦的概念。

對於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系統,必然會遵循八卦的規律進行演化,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呈現為八卦的某一個卦象。

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對天道、地道、人道進行重新定義,用趨勢維、基底維和結構維分別表示社會生態演化中的天道、地道和人道,用同一態表示熵減(陽爻),離散態表示熵增(陰爻)。

1. 趨勢維的概念

天道是社會生態演化中的趨勢維,將上行的發展態勢定義為同一態,因為社會生態的上行態勢意味著支撐社會發展的動能充足,動能充足就可以有效轉化為維持人們生存和發展的資源,促進人們共同向上發展。

在社會生態中,支撐向上發展的動能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環境秩序穩定對生產力的支持,有充足的資金可以投資,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可供使用,可開發的生產資源充足,新技術革命導致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人們收入增加帶來消費市場的擴大,產品的創新和質量的提升能開闢新的市場等。

將下行的發展態勢定義為離散態,因為社會生態的下行態勢意味著支撐社會生態發展的動能不足,動能不足就無法有效轉化為維持人們生存和發展的資源,會導致人們投資的意願降低,各自收縮力量,以逃避社會發展下行態勢造成的損失。

導致社會生態向下發展的動能也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環境秩序動蕩對生產力的破壞,可供投資的資金枯竭,人力資源的流失,可開發的生產資源短缺,技術創新能力衰弱,產品性能和質量的落後,市場規模的飽和,可開發市場的萎縮等。

2. 基底維的概念

地道是社會生態演化中的基底維,將人們圍繞資源展開競爭的狀態定義為同一態,因為人們是受到可競爭資源的吸引聚集到一起。可競爭資源指的是那些由於人類活動所發現的或生產創造的新的、更優質的土地、礦產、市場、權力、工作崗位、配偶、社會地位等。

這就好比還沒有被開發的空白市場,同行業的企業會圍繞空白市場展開競爭。普遍情況下,最終實力更強的、能夠提供更具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能夠在競爭中勝出,佔領空白市場。

或者是未婚的女孩,周圍的男孩都想和其談戀愛,那些認為自己有希望的男孩就會對女孩展開追求。普遍情況下,最終更優質的、更具發展潛力的男孩會得到女孩的青睞。

將人們通過競爭獲得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狀態定義為離散態。離散態就是人們通過充分的競爭獲得了想要的資源,就要對獲得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這就好比企業通過競爭獲得了市場份額,就要把獲得的市場經營好,把獲得的客戶維護好。或者是男孩通過競爭獲得了女孩的芳心,就娶回家好好過日子。

3. 結構維的概念

人道是社會生態演化中的結構維,將人們因為共同利益的需求聯結在一起,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集體組織的狀態定義為同一態。

結構維的同一態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人們對組織力量有共同的需求,人們需要政黨、政府、軍隊、警察、檢察官和法官,來維護人們的權益,保障人們的安全;將人們組織在一起形成的企業其生產力要遠遠大於獨立個體的生產力的總和,由於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人們通過在集體組織中的分工協作能夠獲得更多,使集體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成為受益者。

相反的,將人們因為共同利益的喪失而出現人心背離、價值觀撕裂,相互之間產生矛盾衝突的狀態定義為離散態。

結構維的離散態之所以會產生,是由於制度的落後、領導力渙散、力量失衡、利益分配不公,導致產生矛盾衝突,人們背離集體組織的意願和行動成為主流,導致集體組織呈現離散的態勢。

4. 不同態勢的相互轉化

在一定的條件下,同一態和離散態可以相互轉化。

隨著社會生態的演變,由於可開發資源的枯竭,技術創新的停滯,人力資源流失,人們收入的貧富差距極化,市場空間飽和或萎縮,這些導致衰減的動能如果強於促進增長的動能,就會使社會生態的發展處於下行的態勢。

社會生態下行發展態勢的持續,會推動人們進行力量的調整和優化,政治生態和制度的改革,新的技術的發明,新的資源的發掘,新的發展空間的拓展等新動能的開發,以扭轉下行的發展態勢,促進社會生態的下行發展態勢觸底反彈,呈現上行的態勢。

當人們對資源的競爭產生了結果,確立了所有權,同一態就會轉變為離散態,而當社會生態中新的可競爭資源被創造出來對人們產生吸引力導致相互競爭的時候,離散態就會轉化為同一態。

同樣的道理,隨著社會生態的演變,一旦公平性喪失,或者有人認為相關的制度、法律和政策無法保障自身的利益,公權力的運行讓自身的利益受損,分裂主義就會興起,相互之間的鬥爭就會變得越來越激烈,對公權力和制度進行改革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

離散態的出現,會推動人們在結構維度層面進行公權力的改革或重建,制定更合理的制度、法律或政策,公權力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推動達成新的共識,推行思想認知、價值觀和行動的教化作用,重塑人們的凝聚力,離散態就會向同一態轉化。

三、六十四卦的概念

如果以某個社會主體的視角來看,以具體的事件為邊界,每個人或羣體所面臨的社會生態是不一樣的,整個社會生態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

內部生態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環境,比如社會主體所處的家庭內部環境,社會主體所處的工作單位的內部環境,社會主體所處的行業內部環境,社會主體所處的社會階層的內部環境,或者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國家內部環境。

全局生態相對於內部生態而言,包含了內部環境以及與內部環境存在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外部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局環境,比如相對於家庭或工作單位的社會環境,相對於企業的行業環境,相對於社會行業或社會階層的國家環境,相對於國家的國際環境。如果站在全局生態的視角看內部生態,所對應的就是和具體的事件相關聯的具體的社會主體所處的內部環境。

用周易的理論來分析,全局生態就是上卦,內部生態就是下卦,無論是內部生態,還是全局生態,都包含了趨勢維、基底維、結構維三個維度,他們疊加在一起就是六個維度。

用來描述具體的社會主體所面臨的具體事件所處的社會生態,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生態局勢,是在一定時間內,由於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中的資源競爭和利用狀況、發展趨勢、人們相互之間的關係狀態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局勢。

生態局勢中的每個維度都包含同一態(熵減)和離散態(熵增)兩種不同的態勢,用同一態和離散態分別對生態局勢中的每個維度進行賦值,就能夠得到64種不同的生態局勢。通過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兩個視角對具體的事件進行分析,就可以確定整個事件所處的狀態、發展演變的方向和最終產生的結果,以及對其中的社會主體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對應的社會主體在具體的態勢中應該秉持的原則和處事方法。

四、周易的數學模型

我們可以用線性代數中關於線性空間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構建周易的數學模型。為了表述的方便,將由具體社會主體和具體事件所確定的生態局勢稱之為局勢空間,將內部生態稱之為內部空間,將全局生態稱之為全局空間。

假定局勢空間為[公式],局勢空間的基底維、結構維、趨勢維分別記為 [公式][公式][公式] ,每個維度所處的態勢取值為[公式],則局勢空間就可表述為

[公式]

在局勢空間中,每個維度的同一態取值為 [公式] ,離散態取值為 [公式] ,將兩種不同的態勢的取值代入,就可以得到8種不同的局勢空間,即

[公式]

將它們一一列舉出來就是

[公式] , [公式]

[公式] , [公式]

[公式] , [公式]

[公式] , [公式]

分別對應的卦象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以社會主體所處的環境和所遇到的事件為邊界,則將局勢空間分為內部空間和全局空間,內部空間記為[公式],全局空間記為 [公式] ,局勢空間就可表述為

[公式]

其中 [公式] .

在由內部空間和全局空間構成的局勢空間中,將每個維度不同的態勢的取值代入,就可以得到總共64種局勢空間,將它們一一列舉出來,就是

[公式]

在一定條件下,內部空間或全局空間每個維度的態勢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由同一態轉化為離散態,或由離散態轉化為同一態。當局勢空間中內部空間或全局空間的某一維度或多個維度的態勢發生轉化的時候,相應地整個局勢空間就變換成了另一種局勢空間。

如果我們將內部空間或全局空間中某一個維度的態勢記為 [公式] ,將與其相反的態勢記為 [公式] ,其中 [公式] 是和[公式]相反的取值,即當[公式]時,[公式];當[公式]時,[公式] .

則有,當[公式]時,

[公式] ,

其中 [公式] .

這個表達式的意思是,當內部空間或全局空間中某個維度或多個維度的態勢轉化為與其相反的態勢的時候,導致整個局勢空間發生變換,變換為另一種形態的局勢空間。

五、局勢空間的應用

在實際應用中,由社會生態中具體的社會主體所在的環境和所遇到的具體事件,來確定內部空間和全局空間。這就是說,對局勢空間的分析是非常個性化的,本質上是對具體的社會主體以及具體的事件的分析,不同的社會主體所面臨的事件不同,其所處的局勢空間就不同。當社會主體所面臨的事件有了變化,所處的局勢空間就會發生變化。

在具體的局勢空間中,人們與局勢空間中的其他人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又會面臨具體的問題,有些是內部空間的問題,有些是全局空間的問題,在內部空間或全局空間中,又分為基底維的問題、結構維的問題和趨勢維的問題,每個維度同一態和離散態的情況又有不同。

處理不同維度的問題,人們所依據的也不同。處理基底維的問題,依據的是空間中資源的價值吸引力,以及自身的意志和力量;處理結構維的問題,依據的則是眾人的意志和力量,當權者者的影響力和治理能力;處理趨勢維的問題,所依據的則是發展動能的變化,人們在動能變化的趨勢下所做的選擇和行動。

同時,對於具體的局勢空間以及局勢空間中的每個維度,既要從內部空間的視角考慮來自全局空間各個維度的影響,也要從全局空間的視角考慮來自內部空間各個維度的影響。從整個局勢空間來看,局勢空間的每個維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同一空間的各個維度存在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內部空間的各個維度和全局空間的各個維度之間也存在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內部空間和全局空間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態勢,推動整個局勢的演變。

周易作為一種分析局勢演變的理論工具,可以用來詮釋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以及當下正在發生的生態局勢的演變過程。通過分析判斷具體的局勢空間的狀態,以及每個維度的態勢,對其中的社會主體的作用和影響,從而為人們提供選擇和行動的依據,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


首先,易經剛創立的時候,是沒有科學這個概念的,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學思辨,也是先數學科學而起,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漸衍生出科學之理論。

所以,如果單純站在數學嚴密邏輯可證偽的角度看,易經當然是不符合現代科學邏輯的。

畢竟古人的視野是侷限的,不像現代人,就像牛頓所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之所以明辨是非,你之所以理性智慧,是因為你有豐富的科學人文知識,這都是時代賦予人的幸運。

但是易經相對於古人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方法思維已經足夠「科學」了,比如它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哲學辯證思維,風水術數,包括天干地支在醫學天文曆法節氣上面的應用等等,都比較接近唯物客觀的形式,比如五行學說,天地萬物歸納為五行屬性,跟現代科學中的化學元素說還是類似的,但你不能要求古人具備現代人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和技術手段。

所以易經的很多思維看起來更像哲學,包括近代西方文明的起源也是哲學,它們的哲學同樣也並非如同數學物理一般嚴謹嚴密,更多的也是在思維形態方法論上的總結升華,甚至有時候也會變得形而上學有些脫離現實。

所以所謂哲學,形而上學,是由實象到抽象的一個過程,幫助大家去系統的認知這個世界,就像五行金木水火土,萬物的五種形態,自然從創世紀之初沒有一個標準定義什麼是金什麼屬木,但是人會通過它們的特性去劃分歸類,包括陰陽學說,世間本沒有陰陽和矛盾,但是經過人的思考辯證,就產生了矛盾論。

而科學,要具象化,甚至是無微不至,從來都不會脫離實際,不會去抽象的描述物質概念,(當然方程是抽象的,但也必須回歸實際,實驗能驗證方程的結論纔行,不然隨便一個方程式不能成為科學),比如化學元素,研究金的話,它講的金,銀,銅,鐵,幾十種金屬元素,以及每種元素各自的化學物理特性,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並且科學要求可證偽,就是說它現在是金是銀,未來的一段時間理論技術進步改變了,換了一套框架和標準,它可能會被定義成木,可以證偽不能絕對論,就跟牛頓力學論,在現在學術框架下同樣又不符合當前理論變得不「科學」了。

五行學說跟陰陽學說一樣,屬於方法論,是某一類人看世界的角度,科學有科學的角度,哲學有哲學的角度,就跟老人和孩子,看這個世界以及得出的結論都是不一樣的。

大部分人,並不需要都懂科學,都去了解各種物質原子分子的原理,刨根問底(大部分人沒這個能力,沒這個精力,也沒這個必要),但知道一些哲學觀點,用來指導生活,已經夠用了(抽象出一些容易理解和應用的概念),殺雞焉用牛刀,就這個意思。

但是你把它們歸為迷信又是不合理的,何為迷信,迷信更多的是跳大神,故弄玄虛,脫離實際,沒有絲毫邏輯在裡面,就跟一些鬼神修仙轉世煉丹化氣之類的,哲學可以過渡到科學,但是它跟迷信是劃分嚴格界線的。

所以我們可以站在科學的角度去研究哲學研究易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樣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並非它不是科學我們就要批判拋棄,正像這個世界上,除了科學物理數學,還有文學藝術經濟社會學等等,也不能籠統的以科學不科學論之,但是都有特定的思維體系在裡面,同樣可以為我所用為世人所用,而易學也恰恰同其他學科一樣,它也是一個學術領域,有它特定的邏輯和思維格局。

所以我們都在談包容性,也表現在包容我們的傳統文化,當然你有心有智慧,你也可以在這個領域發光發熱,推陳出新,讓它變得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那樣看起來就更有提問所謂的科學依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