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動物也有很對對人類很有用的功能,為什麼人類沒有馴化,是他們本身有什麼特徵或者特點難以馴化么?

或者說,被馴化的動物哪怕在野生狀態也有某些易被馴化的共性?

以形成與野生狀態有差異的亞種作為馴化初步成功的分界。


一、那些被馴化的動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表格。加紅的為哺乳動物,加綠的為除了亞歐大陸以外地區。

農業文明興起前後,人類先祖就開始嘗試對多種野生動物進行馴化。目的很簡單,就是從它們身上獲得比野生同類更多的畜產品。在農業文明尚處早期的時候,「馬、牛、羊、豬、狗、雞」這6種廣布性家畜/禽,都已經先後被馴化(因為文化差異原因,西方不認為狗是家畜)。另外還有一些只分布於局部區域的大型動物也被馴化,如阿拉伯單峰駱駝、中亞雙峰駱駝、美洲羊駝,還有東非的驢、南亞的水牛以及青藏高原的氂牛等。

古埃及壁畫中描繪的人類採集牛奶的場景

二、為什麼被馴化的動物如此之少?

  那麼問題就來了,世界上的哺乳動物有五千多種,為什麼只有少數的二十幾種被人類馴化?而且,最近4000年來科技一直在發展,但被馴化動物數字並沒有隨之增加多少,這又是為什麼呢?

  美國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曾在2002年的《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動植物馴化的演化、後果與未來》。在論文中,戴蒙德提出了動物馴化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則」,即「可馴化的動物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他認為,馴化不僅僅是將野生動物馴服飼養,而且必須經過選育,使其成為能長期穩定飼養的家養動物。因此,能被馴化的目標動物必須要滿足6個條件:1、「能為人類提供足夠的食物或其他價值」;2、「生長速度快」;3、「繁殖周期短」;4、「性情溫順」;5、「不易受驚」;6、「能在馴養條件下交配繁殖」。

  在這個條件限定下,多數肉食動物和新陳代謝率高的小型嚙齒動物,因為飼養回報率低被淘汰了;素食的大象和大猩猩,由於生長周期長達15年以上,幾乎無人願意從小開始飼養選育;脾氣暴躁而頗具威脅性的灰熊、犀牛、河馬和斑馬,則少有人敢飼養選育;至於缺乏跟從頭領的等級制習性的羚羊和鹿,在被圈養時容易驚慌、難以繁殖,也從名單上剔除了……

  但這些條件並不是絕對的。比如,所有動物中,狗最先被人類馴化,而狗的野生祖先灰狼,則是不折不扣的肉食性動物。《Nature》上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比較了狗和灰狼的基因組,發現在馴化過程中,灰狼的澱粉消化酶基因以及糖類轉運基因在表達量和蛋白活性上都產生了顯著的提高,從而大大增強了狗消化澱粉類糧食的能力;同時,還有一系列與腦發育有關的基因受到了人工選擇的改良,使得狗的性情和行為變得溫順乖巧。因此從理論上講,即便所有條件都不符合,也可以通過人工選育,甚至通過基因工程來強行實現馴化

只不過,由於馴化代價和獲得收益的不同,會使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比如,因為馴化初期總是困難重重,所以一般不會新馴化那些已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家畜的野生動物。當人類帶著馴化好的牛、羊遷徙到青藏高原的時候,一定會發現習慣平原環境的黃牛根本無法適應高原環境,而習慣山區生活的家養綿羊和山羊,在極高寒地區也會出現生存能力下降的問題。於是藏族祖先決定去馴化青藏高原當地的野生氂牛,卻不去馴化西亞野羊的近親(如青藏高原當地的野盤羊、北山羊和岩羊等),而是繼續選育家養的綿羊和山羊,使其逐步適應高原生態環境。這樣,通過馴化野生氂牛和選育綿羊及山羊,就實現了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最佳效果。

三、為什麼被馴化的動物多數都出自歐亞大陸?

(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前面提到的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戴蒙德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最早是以生理學開始其科學生涯,進而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基金及全國地理學會伯爾獎,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雜誌上發表過論文200多篇。)

戴蒙德最早提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則」,並不是在《Nature》上,而是在他1997年所著的《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書中。這本書影響深遠,裡面的很多觀點卻又充滿爭議。在此不過多討論,僅簡要介紹其中關於動物馴化的部分,提供一種不同的思路供大家參考。

眾所周知,托爾斯泰的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里有句名言,也是第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須在許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的:兩性吸引、金錢、教育、宗教信仰、家族融入等等。但是,只要有一個方面出了問題,就可使婚姻毀掉,即使這婚姻其他因素一樣不少。這個原則推而廣之,可以用來了解生活的其他許多方面。對於成功,我們往往是尋求容易的、單一因素的解釋。然而,對於大多數重大的事情來說,成功實際上需要避免許多可能造成失敗原因。

戴蒙德就用安娜·卡列尼娜原則,說明動物馴化的特點:「可馴化的動物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又用這個特點,引出了一個決定我們文明和歷史走向的重要規律。

被馴化的野生物種與它們從未被馴化的近親作比較,可以發現影響馴化的微妙因素

他認為,許多看似合適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如斑馬和西貒,從來沒有被馴化過,而成功馴化的動物幾乎清一地出產在歐亞大陸。

馴化動物,在整個農業發展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中,都至關重要。但這麼重要的馴化動物,從全世界範圍看,也就那麼幾種:牛、綿羊、山羊、豬和馬。且都是食草的。

這裡,要注意區分馴化和馴服的區別。比如,過去漢尼拔的象和今天亞洲的役用象只是捕捉後被馴服的野象;它們在圈養中是不交配的。

二戰時期英國謝菲爾德一軍械庫,被馴服的戰象正在拖拽重型輜重

在論述馴化動物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則」這個觀點時,作者的態度看似很嚴謹。

他首先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歐亞大陸的馬能夠馴化,而非洲的斑馬卻不能呢?為什麼歐亞大陸的豬能夠馴化,而美洲的西貒或非洲的3種真正野豬卻不能?這些地方,是否有歐亞大陸族群所沒有的某些文化障礙?結論是沒有。第一,非歐亞大陸族群迅速接受了歐亞大陸馴化的動物。第二,這些野生動物總有一點不適合馴化。

這就是木桶理論,也是安娜卡列尼娜原則: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那麼,為何偏偏是亞歐大陸呢

這是因為歐亞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塊,它的生態環境也是千變萬化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從廣闊的熱帶雨林、溫帶雨林、沙漠和沼澤到同樣廣闊的凍原,應有盡有。

具體說,亞歐大陸能夠很好滿足馴化動物的五個條件

1、生長速度。為了值得飼養,馴化動物也必須生長迅速。沒有哪個牧場主有耐心等大猩猩或大象15年。

2、繁殖問題。人類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交配;有些動物也不喜歡這樣做,比如獵豹。

3、性情。比如,斑馬就有咬了人不鬆口的討厭習慣。

4、容易受驚的傾向。動作遲緩,不那麼緊張,在群集中尋求保護,受到威脅時站在原地不動的更容易馴化。大多數鹿和羚羊都容易受驚,馴鹿除外,綿羊和山羊屬於後一種,所以它們被馴化了。

5、群居結構。幾乎所有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的野生祖先都有共同的群居特點:生活在群體里;在群體成員中維持著一種完善的優勢等級;這些群體佔據重疊的生活範圍,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領域。

問題似乎很明了了,歐亞大陸由於面積廣大和生態多樣性,為馴化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但為什麼就一定是它呢?美洲、非洲不廣大,不多樣性嗎?比如,我們現在一提生態,就會想到南美的亞馬遜河流域,想到非洲大草原。

根本原因就在於,亞歐大陸東西距離大,南北距離小。而美洲南北向距離(9000英里)比東西向距離大得多:東西最寬處只有3000英里,最窄處在巴拿馬地峽,僅為40英里。也就是說,美洲的主軸線是南北向的非洲的情況也是一樣,只是程度沒有那麼大。相形之下,歐亞大陸的主軸線則是東西向的

歐亞大陸的主軸線為東西向,而美洲和非洲則是南北向的。食物生產的擴張在東西向軸線上相對南北向軸線要快得多。相同緯度的地區,實現擴張所需要的生物演變,以及對當地馴養者技術和文化的適應,都比跨緯度擴張要少。

軸線走向影響了作物和牲口的傳播速度,可能還影響文字、車輪和其他發明的傳播速度。舉個例子,葡萄牙、伊朗北部和日本在緯度上的位置大致相同,彼此東西相隔各為4000英里,但它們在氣候方面都很相似,而各自的氣候與其正南方僅僅1000英里處的氣候相比反而存在差異。

戴蒙德認為,就是這個軸線,影響了人類歷史,塑造了世界的模樣。

參考文獻:

1.Diamond, J.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Norton, New York, 1997).

2. 賈雷德·戴蒙德.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謝延光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1.

3.Diamond, Jared. Evolution, consequences and future of plant and animal domestication[J]. Nature (London), 2002, 418(6898):700-707.


我分幾個層次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馴化是相互的馴化。因此,要被馴化物種要大概要能夠與人共處。某些物種應激反應過強,在被捕捉或被囚禁後立即會死亡,就不太可能被馴化。但是另一些物種,比如亞洲灰狼(狗——人類馴化狗約在公元前14000到公元前30000年),與其說是人類馴化狗,不如說是狗先馴化了自己——一部分狼在人類聚落周邊食用人類生活垃圾和糞便的時候漸漸對人類表現出服從。

然後,被馴化的生物要是有用的,並且馴化這一物種的收益要大於消耗,人才有可能去馴化這一物種。(這裡的馴化消耗可以是時間、人力、財力,這是一個多方面考量的綜合因素)。

大部分的植物,馴化的消耗都很低,它們不會亂動,繁殖周期快,馴化成功的個體很容易複製(植物都可以無性繁殖)。因此,人類馴化了大量植物。

大象這樣的生物,二三十年才會性成熟,懷孕都要壞上一年半,一胎還只生一個,繁殖一代的時間比人還要長,馴化的消耗就會大很多。

最後,題主並沒有明確馴化的定義,亞洲人會馴養大象用於拉貨,印尼人會養猴子來幫忙摘水果,中國的漁民會馴養漁鷹,蒙古人會養鷹。到底怎樣才算是馴化,卻並沒有明確的定義。

人類馴養不同動物是用於不同的需求。

養豬為了吃肉,豬只需要能長肉,不要太兇猛,就算被馴化了。人類養貓用來抓老鼠,貓就沒必要像狗那麼聽話,只需要會抓老鼠,不亂跑就差不多算是被馴化了。


可馴化的動物有許多共同特點,下文將為你詳細介紹不同動物的馴化可能性。


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如要你認為你以前讀到過和這差不多的字句,那你就說對了。只要稍稍改動一下,那就成了托爾斯泰偉大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著名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須在許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的: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三親六眷,以及其他重大問題。在所有這些基本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了問題,就可使婚姻毀掉,即使這婚姻所有其他必要的幸福因素一樣不少。


這個原則推而廣之,可以用來了解婚姻以外的生活的其他許多方面。對於成功,我們往往是尋求容易的、單一因素的解釋。然而,對於大多數重大的事情來說,成功實際上需要避免許多個別的可能的失敗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原則說明了動物馴化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許多看似合適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如斑馬和西貒,從來沒有被馴化過,而成功馴化的動物幾乎清一色地出產在歐亞大陸。在前兩章里我們討論了為什麼許多看似適於馴化的野生植物沒有得到馴化,現在我們可以著手解決與馴養的哺乳動物有聯繫的問題。我們前面的關於蘋果或印第安人的問題現在變成了關於斑馬或非洲人的問題。


在第四章中,我們曾提醒自己馴養的大型哺乳動物對那些擁有它們的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那許多方面。最顯著的是,這些動物提供了肉食、奶製品、肥料、陸上運輸、皮革、軍事突擊手段、犁具牽引、毛絨以及使先前沒有抵抗力的民族失去生命的病菌。


當然,除此以外,馴養的小型哺乳動物、馴養的鳥類和昆蟲對人類也是有益的。有許多鳥是因為它們的肉、蛋和羽毛而被馴化的:中國的雞、歐亞大陸某些地區的各種鴨和鵝、中美洲的火雞、非洲的珍珠雞和南美洲的美洲家鴨。狼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經過馴化變成了我們的狗,用來打獵、看門、做寵物,以及在某些社會裡充當食物。為充當食物而被馴化的嚙齒目動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包括歐洲的兔、安第斯山脈的豚鼠、西非的一種巨鼠,可能還有加勒比海諸島上的一種叫做硬毛鼠的嚙齒目動物。白鼬在歐洲被馴化來獵兔,貓在北非和西南亞被馴化來獵捕嚙齒目有害動物。近至 19 世紀和 20 世紀馴化的小型哺乳動物包括為毛皮而飼養的狐、水貂和絨鼠以及當寵物飼養的倉鼠。甚至有些昆蟲也被馴化了,主要的有蜜蜂和中國的蠶蛾,飼養它們是分別為了得到蜂蜜和蠶絲。


許多這樣的小動物就是這樣為人類提供食物、衣著和溫暖。但它們沒有一種可以拉犁或拉車,沒有一種可以供人騎乘,除狗外沒有一種可以拉雪橇或成為戰爭機器,在用作食物方面它們也沒有一種像馴養的大型哺乳動物那樣重要。因此,這一章的剩餘部分將只限於討論大型哺乳動物。


馴化的哺乳動物的重要性全靠數量驚人之少的幾種大型陸生食草動物。(只有陸生哺乳動物得到了馴化,其原因顯而易見,在現代海洋世界的設施發展起來以前,水生哺乳動物是很難飼養和繁殖的。)如果我們把「大型」規定為「重量超過 100 磅」,那麼只有 14 種這樣的哺乳動物在 20 世紀前得到馴化(見表 9.1 所列)。在這 14 種古代哺乳動物中,9 種(表 9.1 中的「次要的 9 種」)僅對地球上某些有限地區的人來說是重要的牲畜:阿拉伯單峰駱駝、中亞雙峰駱駝、美洲駝/羊駝(源於同一祖先的不同品種)、驢、馴鹿、水牛、氂牛、爪哇野牛和印度野牛。只有 5 種遍布全世界而且重要。這 5 種馴化的主要哺乳動物是牛、綿羊、山羊、豬和馬。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

賈雷德·戴蒙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7.99 會員免費


你需要一本書


大型食肉動物通常很難退去其兇猛冷血特性--難以馴化,像老虎 獅子 哪有當寵物養的?

小型食肉動物由於體型小 還算比較容易被人類征服馴化,像小貓 小狗 都是野生馴化而來的;

食草動物只吃草 不吃肉,所以通常它們對人不會有很大傷害 無論體型大小都比較容易馴化,當然小體型會相比大體型更易馴化些,像大象 駱駝 豬 牛 羊 兔子;

人類馴化動物目的在於讓它們為人所用,而動物的用途通常有1.食用 2.生產原料 3.生產工具 4.娛樂,食用:雞肉 豬肉,生產原料:羊毛 ;生產工具:牛耕地 毛驢拉磨;娛樂:寵物(狗 貓 兔子 金魚)。

人類馴化的動物通常具有的共性:溫順聽話 喜歡跟人親近 體型不要太大 對人有很大的用途 。

另外一些兇猛動物並非人類沒有馴化,只不過其馴化難度很大 需要很強的專業馴化技能才能控制它們,像馬戲團馴老虎 狗熊表演,這類兇猛動物目前只能被一小部分專業人士控制,它們不適合作為全民飼養的家庭動物,而像貓 狗已經可以被馴化到很溫順 跟人親近的地步 很易控制,所以它們能夠普及到千家萬戶飼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