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寫幾個吧。

  1. 「存在即合理」。很多人喜歡聊著聊著天就丟出來一句「存在即合理」,用來反駁別人。存在即合理,所以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不平等的現象/罪犯/觀點等等都是合理的?就黑格爾這句話的原意來說(原意可參照百度百科),建議日常辯論中不要使用這句話,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錯引。還有其他一些訴諸名言的情況就不一一列舉了。

2. 假兩難推理。比如別人問你「你討厭日本人還是韓國人?」,作為一個選擇題如果你選擇了討厭韓國人,有的時候對方就會問「你為什麼不討厭日本人」,沒有給你對這個問題保持中立的空間,其實這種追問是不成立的。

3. 濫用全稱命題。如果沒有數據支撐,盡量別用全稱命題吧,要真是碰到愛槓的人給你舉反例,氣場一度會很尷尬。主要是也比較容易以偏概全。舉個特別不好的例子就是地圖炮,什麼「xx人都怎麼樣怎麼樣」。

4. 訴諸不可證偽。很多人的觀點是,你不能證明我是錯的,所以我就是對的。這就和沒有人能證明鬼神不存在是一個道理,純粹的槓。

5. 訴諸極限。有些人什麼都喜歡往誇張了去說,然後聽起來好像很可怕的樣子,實際上這種論證根本就是不成立的。最經典的論調就是:「所有人都去搞同性戀,人類就不要繁衍了」(不是還有您可以留著配種麼。

6. 訴諸公眾。「那麼多人都這麼做了,誰也不是傻子」。有的時候還真的那麼多人都這麼做了但也是錯的,現在城市裡的人有誰不熬夜啊、不抽煙啊、不喝酒啊,但你自己也知道確實不是什麼好事,戒不掉是非常有情可原,但就在爸媽面前夾著點尾巴,別狡辯了哈,乖。

7. 訴諸情感。兔兔那麼可愛怎麼能喫兔兔。小孩子能知道什麼你怎麼好意思和小孩子計較。他還是個學生啊你就原諒他吧。

8. 人身攻擊。有時候罵人不好好就事論事,撕著撕著就撕到學歷、收入、社會地位上去了,其實和你想吐槽的點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當然了有時候這樣的確比較有效畢竟如果是撕逼的話目的不是說贏對方而是噁心對方,但帶著優越感打量別人真的不太好。

9. 訴諸批評。也就是說,不正面回答別人的問題,而是通過批評別人來轉移問題。也就是傳說中的「你行你上啊」。我不行,我也不上,但我能評價得讓你無法反駁,說明你其實已經認可我的邏輯了,這就是我的本事。

10. 訴諸權威。「連xxx都說過」「xxx用了都說好」,名人不是神祇,哲學從古至今有無數流派,名家思想各有千秋,尚且不能達成一致,盲目迷信某一個人的某一點說法沒有意義,觀點合理與否和這個人到底多有名更是無關。說到這裡,個人平生比較煩的現象之一就是A領域的大佬跑到B領域來帶節奏,有的時候跨界發言真的只能說明一個人的無知。尤其是不要頂著什麼幾百萬粉絲的頭銜妄議道德、妄議政治,不專業就是不專業,嘩眾取寵而已。


更容易犯的應該是非形式謬誤,因為形式謬誤(或者說形式邏輯)的對錯一般都是比較明顯的。

但非形式謬誤的界限以及名稱,本身就沒有什麼嚴格說法,

據我觀察(在辯論中)最容易犯的,應該【曲解(對方)原意】(也有叫【稻草人謬誤】,但我還是覺得前者更貼切。)

語言的模糊性,以及一般人論證的省略性。導致人的論證,並沒有數學那麼嚴謹清晰。

理解對方論證中的語句有2個方向,一個是向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理解,一個是向著更加荒謬(更易於攻擊)的方向理解。

大部分人,在這方面都容易出錯,特別是執著於勝負的時候。

有的時候,完全理解(扭曲)為另一個觀點。

也有的時候,是擡槓式的理解。

其實該如何理解,要從全局觀察 這句話在論證中的作用。


從小到大,我們常聽很多人講兩種句式。每次聽,都會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卻又一時無法反駁。 其一:「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怎麼得了?」


比如說,你不愛收拾房間,其實也沒多大事,可是架不住老媽天天嘮叨:「連個房間都整不清楚,你這樣下去,以後什麼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家裡豈不成垃圾堆了?」像這種說法,你要怪她無事生非吧,可你確實也有不對的地方;你要說她小題大做吧,可人家說自己是以小見大;而就算你拍著胸脯說「我不會這樣下去的」,對方又憑什麼信你呢?左說不是,右說也不是,很麻煩吧?這個特別容易把人帶到溝裏的邏輯陷阱,就叫作「滑坡謬誤」。


所謂「滑坡謬誤」,就是對方看一件事不順眼,可是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麼大問題,所以他就把這事推向極端,來突顯其中的壞處 ,就像是把你放在一個滑坡上,從後面一推,讓你「出溜」一下子滑到溝裏,本來沒事也變成有事。回到剛才這個例子,你本來只是不喜歡收拾屋子,結果對方拋出一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於是「出溜」一下子,就好像突然輸掉了整個人生。


而且,你還別以為這只是婆婆媽媽的碎碎念,很多人在分析嚴肅的社會事件時,也會陷入這種滑坡謬誤。社會上出點兒什麼雞毛蒜皮的事,都有一堆人跳出來說什麼「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可是最後往往被證明是杞人憂天。


那麼,滑坡謬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導性呢?這是因為人作為一種高級智慧生物,會有一種本能的「 秩序偏好 」。也就是說,人們會特別喜歡談趨勢、談走向,喜歡在變化與成長背後找出規律。甚至可以說,人類在規律和秩序方面,個個都有強迫症。因此,「循序漸進」這種事,往往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以至於只要「看起來」是漸次延伸遞進的關係,就會天然地具有一種說服力。比如這段話: 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 怎麼樣?是不是很發人深省?可是別忙,你把它調換一個順序再看: 命運改變性格,性格改變習慣,習慣改變行動,行動改變思想。 是不是同樣也覺得頭頭是道?甚至你還可以試試把順序打亂: 習慣改變思想,思想改變性格,性格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居然還是覺得有道理,對不對?


為什麼正說也是理,反說也是理,甚至亂說還是有理呢?不是因為其中有什麼既定的因果關係和邏輯順序,而是因為只要一段話「長得」很像是有一種循序漸進的趨勢,聽起來好像就特別有道理。這時,說話的人甚至不需要給出什麼事實根據,聽話的人就會自動幫你補例子。比如聽到第一句話的人會說:「對呀對呀!思想就是這麼重要!治貧先治愚,很多出身貧苦的人,就是因為教育最終改變了命運啊!」聽到第二句話的人又會說:「唉,命運真的很強大,有誰是天生樂觀或者悲觀的呢?不都是家庭和境遇造成的嗎?」聽到第三句的人則會說:「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養成好習慣,比如守時的習慣會讓一個人思維嚴謹,進而在性格上變得沉穩持重,行為上勤奮自律,最終當然是擁有事業成功的命運啦!」以上三種說法,各自成理,因為都遵循了某方面的規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小學問 : 解決你的 7 種人生焦慮

馬薇薇 等

磨鐵出版社

¥26.00 會員免費


這個,好像中國人從來不講邏輯,啥邏輯都不講。 我學數學,什麼歸納演繹充分必要才能證明,到了語文課,特麼舉例有三即可,都是證明,居然沒一個學生覺得有問題。 今天學國學,說世界是金木水火土組成, 明天學化學,特麼背元素週期表…… 這世界到底是啥組成的,國學和化學物理居然能都對……反正考試通過就好。說到證明,還有一條,看古典書籍,居然給我有詩為證…… 說到基本的邏輯錯誤,最多 的當然是把時間的先後看成了因果關係。昨天喫了神醫的葯,明天就好了,這可真神奇。 剛敲了一個時辰的鑼,天狗就把月亮吐出來了,這鑼可真神奇…


熬夜可以預防老年癡呆,因為熬夜可以有效的阻止你活到老年


對別人跟對自己是兩套標準,這算不算?


謝邀。

大概幾乎人人覺得是【因我而有知】,但實際上卻是【因知而有我】。


你行你上


關於"後悔"這個詞

假設在人物P的主導下,在時間點T發生事件M,在持續t時間後的時間點T,P認為M本不應該發生(即:M存在不發生的可能),這是關於所謂"後悔"的簡單模型。

但是M存在不發生的可能嗎?不存在。

t>0,T時的各種因素(A,B,C,D……)不完全等同於T時的各種因素(A,B,C,D……)。即使時間由T回到T,此時A,B,C,D也必然變回為A,B,C,D。A,B,C,D導致M發生。

所以:發生過的事不存在不發生的可能。

不知道有沒有人理解我的說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