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綜藝,年輕的時候被迫背井離鄉,被強制去異國工作,相同情況的人們(同國籍,同家鄉)在異國建了一個小村子一起生活。六十多年以後,整個村子第一代過去的人只剩下最後一個,所有人加起來只有不到一百人,他們生活條件也很差,為什麼所有人都不去更好的環境反而守著那個小村子也不回國呢?

(有條件回國,第一代的人們回國看了一眼就又回去了)

單純思考這個問題


故鄉只有一個,家可以有很多


我理解的故鄉可以有很多,但家只有一個。我在天津出生長大的,在洛杉磯開始奮鬥的。後來工作忙,滿美國跑,洛杉磯就成了我第二個故鄉。所以對我來說,天津和洛杉磯都是我的故鄉。但家只有一個,是母親在的地方,她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故鄉有家,家未必有故鄉。

故鄉有曾經的家,而家也許是偌大城市的一壁,滄海桑田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哪裡也比不上故鄉的好。


故鄉,你從小成長的地方(一個區域)。家,有父母愛人子女居住的房子。


家每天都可以回去,可以怎麼高興怎麼來。

故鄉回不去了


故鄉是老家


謝邀。

看自己怎麼定義吧,故鄉如果指自己出生的地方,那麼只有一個,如果指自己長期生活的地方,那麼可能不止一個。同樣,對家的定義,如果只是一個可以停靠的地方,那麼哪裡都可以是家,如果是可以精神依託,有父母家人可以依靠,那麼是很珍貴的,可能只有一個。


對於我個人來說,並沒有故鄉的概念

家父家母是70年代大學生,畢業後分到甘肅,我在甘肅出生後被送到母親的家鄉山西,姥姥姥爺帶我到兩歲時,我父母工作調動又把我接到河北,於是我在河北一直成長到高中畢業,在河北,我們也跟著單位換過3個地方

大學考到西安,畢業去了央企,河北、新疆來回跑,自己也有了小家,兒子10歲時又全家移到西安,轉眼在西安也十年了

前半生幾乎沿著黃河來來回回跑了個遍,至於祖籍,父親的故鄉蘇北,加起來我也只去過四五次,總計時間不超過倆月

所以,我特別不願意回答有關故鄉的問題

我覺得我沒有故鄉,每個地方我都是過客

但我有家,我愛的人在哪裡,哪裡就有我的家


知道故鄉在哪,但故鄉的親人都不在了,所以對我而言故鄉是回不去也忘不掉的回憶,儘管這段回憶已經開始模糊??家是屋檐下的煙火,吵鬧中的親密,不見面時的牽掛,有篤定愛我和我愛的人,是一直都清晰溫暖的存在……


回不去的是故鄉,渴望得到的是家


看題主的描述,那些人在異國建的小村子,雖然條件差,但是所有人不離不棄,這個小村莊才算是他們的故鄉吧。

為什麼他們不選擇離開國外小村子,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呢?這是一個好問題。

有一部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講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獄的年輕銀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尋自由的故事。這個電影里有個人物給我印象最深刻,這個角色叫布魯克斯,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為了不被假釋出獄,竟然想通過傷害獄友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很奇怪嗎?自由本來應該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東西。可是布魯克斯們卻早已經被監獄的規則之下規則了自己,他們需要規則,需要秩序,如果沒有它們,甚至無法生存。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這是裡面摩根費曼演的角色說的話。

在艱難環境下保持希望並且追求更好的生活,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少數堅韌的人能做到。就像題主描述的故事裡,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守著貧窮的小村子不離開。也像庸常生活里的我們,守著按部就班,習慣了不變,習慣了習慣。


謝邀 故鄉承載著我的一切童年記憶 記錄著我的成長 看著它哪怕物是人非 小時候的人離開了旁邊的居民樓拆遷了 但這裡依然飽含著我獨特的情感

家對我來說是溫馨的 充滿歡聲笑語偶爾吵吵鬧鬧的 待著舒服 有爸媽在 可以吃到媽媽炒的菜的地方 這樣的在我心裡就是家


心在家 根在故鄉


在我看來,故鄉承載著回憶,是在你離開時從家鄉轉換成的。沒有人會對一個自己從小到現在還在生活的地方叫故鄉的。家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你長期經營或與人相處而獲得的心靈港灣。沒有人會認同一個賓館或出租屋或宿舍是自己的家,它們只是一個居所。

故鄉是過去時,家是現在進行時。


當你在世界各地安家,卻還心心念念的那個小小的、物是人非的地方就是故鄉。


謝邀,自我感覺

在國外,思念故鄉?

在其他城市,會想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