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中國工作室的奇異故事


作家張雲用十年的時間創作的《中國妖怪故事全集》。本書引用從上古到現代各種典籍近300部,收錄妖怪共計1080種,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還原了根植於中國的日本妖怪的本來面貌。作者的目的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我們中國的妖怪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

01、大導演的推波助瀾,將日本的妖怪文化打造成流行文化的名片

妖怪學在日本是一門顯學,顯學顧名思義就是指一時在社會上處於熱點的、顯赫一時的學科、學說、學派。由此可見,妖怪文化在日本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的妖怪文化雖然名揚海外,但是日本本土的妖怪卻很少,只佔10%。另外的70%來自中國,還有20%來自印度。唐朝時,眾多的遣唐使把大量的中國文化帶回了日本。所以,日本妖怪文學成形於中國唐代的文化輸出。這也是張雲所感嘆的,中國妖怪變成了日本妖怪的原因。

19世紀90年代時,日本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創立了「妖怪學」,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妖怪作為學問進行研究的國家。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文學家大量運用妖怪元素進行創作,從而讓妖怪文學引起世界矚目。隨後,繪畫、漫畫、影視等藝術形式,極大地推動了妖怪文學的影響力。從此,日本妖怪文化走向了世界。

電影作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文化載體,對日本妖怪文化傳播的作用最不容忽視。特別是宮崎駿等大導演在電影中對妖怪元素的巧妙運用,使日本妖怪成為全世界大人和孩子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

宮崎駿對妖怪文化極為熱衷,我們從他的電影中可以一窺端倪,他的很多電影中都有妖怪的元素,比如《千與千尋》的無臉男、《幽靈公主》中的小樹精、《懸崖上的金魚姬》中的波妞等。這些妖怪形象隨著宮崎駿的電影風靡全球,從而被全世界的人們所熟知和喜愛。日本妖怪從而成為日本的文化象徵名片之一,也成為世界流行文化中極具含金量的名片之一。

02、中國妖怪文化逆風而行,走出低谷,贏得國人的重視和關注

說起中國的妖怪文化,起源遠早於日本。從上古神話中我們就可以一窺原始妖怪的身影,比如擁有面如牛首、背生雙翅的蚩尤。夏商周三代,原始宗教盛行,妖怪往往以負能量的身份出現,代表災禍。戰國時《山海經》的出現,使各種妖怪形象更加具象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拾遺記》《搜神記》等眾多文學作品的出現,對後世的妖怪文學發展影響很大。

沿著歷史的脈絡,繼續追溯。唐代時,妖怪文學走向人間,變得極具煙火氣,狐精、花精大量湧現。明代的《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的出現,賦予了妖怪文學新的內涵和形式。清代的《聊齋志異》是中國妖怪文學最後一部里程碑式的傑作,堪稱妖怪文學的絕響之作。民國時,綿延幾千年的妖怪文化陷入低谷,失去了社會影響力。自上古時代就流傳下來的妖怪文化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那些曾經家喻戶曉的妖怪形象也被人們淡忘。

當日本妖怪文化崛起後,中國學者們才漸漸意識到,原本屬於中國的文化遺產已經牆外開花,香飄四方了。所以,重拾這門傳統文化,成為眾多國人的夙願。

在我國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從民國至今妖怪文化處於低迷狀態,但是隨著影視藝術的蓬勃發展,很多大導演對妖怪文化越來越重視。就拿《聊齋志異》來說,很多大導演把裡面的經典故事用電影的形式進行了不同的演繹。1987年上映的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2008年上映的陳嘉上導演的《畫皮》,都獲得極好的口碑,也讓妖怪文化展露出新的生機。

近幾年,妖怪在電影中更是成了討喜的主角。2015年上映的許誠毅導演的《捉妖記》,裡面可愛呆萌的小妖王胡巴,成為大人和孩子們追捧的愛寵。2019年上映的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無論是被眾人視為妖怪的哪吒,還是具有妖怪血統的敖丙,都隨著電影的火爆,成為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妖怪從負能量的代名詞轉變成有血有肉、有笑有淚、有溫度有實感極具人性化的形象。

很多人說,日本的妖怪很可愛,但中國的妖怪沒人愛。近幾年電影《捉妖記》《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卻成功扭轉了這一局面,很多中國妖怪變得人見人愛。妖怪文化也漸漸成為流行文化的名片。

多年來,很多學者和文化、藝術工作者都在努力讓中國妖怪文化走出低谷,幸運的是中國妖怪文化雖然逆風而行,崛起困難重重,但是終於閃現出曙光,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和關注。

03、1080個妖怪故事,對中國妖怪體系全新構建,激發探索興趣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古人習慣將「鬼神」並稱,不加正負面的區分,只是泛指超自然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鬼和神分別演變成邪惡與正義的化身。為此,人們對神頂禮膜拜,對鬼唯恐避之不及。久而久之,妖怪文化就這樣被人們拋棄在時代的洪流中。對此,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說:「無論代表正能量方面的神明祖靈,還是偏重負能量方面的妖魔鬼怪,都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對象。」這也是作家張雲專門為妖怪著書立說的根本原因。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可以說是一部龐大的中國妖怪大百科全書,作者搜索古代典籍中的各類妖怪,系統地歸納為「統領」「妖」「精」「鬼」「怪」五大類。每個部分以妖怪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每篇故事文末列出典籍出處,便於讀者閱讀或進一步探究。此外,為了掃清閱讀障礙,每篇故事都是以白話文的形式來演繹,即便是兒童閱讀也毫無壓力。

本書是對妖怪定義的溯本清源,也是對妖怪體系的全新構建。開篇是「統領」,裡麪包括兩個大名鼎鼎的妖怪:白澤和方相氏。這兩個妖怪來自上古神話傳說。作者以這兩個妖怪開篇,頗有深意。

據說,黃帝巡狩時,在東海之濱遇到了一頭異獸,此獸不僅懂人語,而且通曉萬物之事,它的名字叫白澤。黃帝向它請教鬼神之事,白澤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妖怪一一道來,共計11520種。黃帝命人記錄下來,編訂為《白澤圖》。因白澤,世人才知天下妖怪之事,所以白澤在妖怪中的地位十分特殊。

?方相氏的來源也與黃帝有關,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去世,黃帝就命另一個妻子嫫母負責祭祀,並封她為「方相氏」。後來,方相氏成為驅邪的象徵。方相氏現身驅鬼的儀式稱為大儺,自周代就流傳下來,到唐代最為興盛。大儺通俗地說就是一場大遊行,方相氏戴著黃金面具,上生四目,披著熊皮,雙手執戈和盾,帶領著象徵世間精怪的「百鬼」前行。就這樣,方相氏從上古祭祀漸漸演變為妖怪首領。因此,方相氏在妖怪中的地位相當高。

除「統領」之外的其他四大類,作者收集的妖怪種類極為繁多,其中「妖」有136種,「精」有180種,「鬼」有275種,「怪」有487種。從中你可以找到所有妖魔鬼怪的原型,並瞭解它們非同尋常的故事。

張雲說:「寫作本書的日夜,我始終都覺得這些妖怪熙熙攘攘來往於我身邊。它們中的很多已經被人遺忘得太久,它們看著我,看著我把它們的名字寫下來,盼望著我把屬於它們的故事告訴給更多的人。」這是對中國妖怪文化與妖怪文學的傳承和發展,亦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文化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可以促進國際地位的提高,所以提升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現階段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妖怪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妖怪文化缺失,對於中華文化而言是一種難以估量的損失。所以,探索、研究、弘揚中國妖怪文化是現代人不容忽視的責任。《中國妖怪故事全集》拋磚引玉,為中國妖怪文化的全面回歸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海經》《神異經》《搜神記》《抱朴子》《博物志》《幽明錄》《述異記》《酉陽雜俎》《玄怪錄》《夷堅志》《太平廣記》《說郛》《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子不語》《古小說鉤沉》《中國神怪大辭典》《中國鬼文化大辭典》等。

簡單介紹一下幾本重要典籍。

01 《山海經》

《山海經·卷二》記載了一種叫作「畢方」的禽鳥:

章莪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鶴,但只有一隻腳,紅色的斑紋和青色的身子,還有一張白嘴巴,名為畢方,哪裡一出現哪裡就會發生怪火。

再看《山海經·卷四》中的「薄魚」:

「女烝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石膏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流入鬲水。水中有很多薄魚,形狀像一般的鱔魚,卻只長著一隻眼睛,發出的聲音如同人在嘔吐,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旱災。」

繼續看《山海經·卷六》中的「不死民」:

「不死民,都是黑色的,個個長壽,人人不死。」

讀多了,可以看出《山海經》中妖怪的特點。

一是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來源上主要來自上古傳說、英雄、大自然的奇異物種;二是形象上想像奇特、豐富多彩,充滿了雄健又浪漫的氣息;三是言簡意賅,基本上沒有情節或者情節零碎。

《山海經》始於戰國時代,成書於漢武帝時期。如今見到的版本經長時間積累、演化而成。全書現存十八篇,含《五藏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妖怪故事。眾所周知,《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而對於志怪小說來說,它是以地理博物體形式出現的志怪書的開山之作。

先秦時代是妖怪文化的醞釀和初步形成時期,也是中國妖怪的「命名期」,大多數中國妖怪誕生於此時。

《山海經》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作。

02 《搜神記》

很多80後中學語文課應該都學過《宋定伯捉鬼》,這篇課文就出自《搜神記》。找出這篇課文,幫助大家回憶下。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數裏,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裏。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瞭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

記得當時老師要求全文背誦。對故事的結局印象深刻。夜行遇鬼的宋定伯騙得鬼的信任,制服了鬼,還把變作羊的鬼賣了,得錢1500文。結局很燃,對麼。宋定伯勇敢機智,鬼又笨又倒黴。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神話傳說和奇聞異事的小說集。作者幹寶是東晉文學家、史學家。

我在搜索他的資料時,發現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神。

「幹寶因任過官職,併當過史官,且為「良史」,用歷史的眼光看應屬於那個時代的主流學者;再說撰著《晉紀》 和注《周易》《周官》等書,在學問上也有相當的成就。但他並不拘泥於這些成就,並不因為走正統治學之路而壓抑了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才情;在文學上也不願追隨詩賦的潮流,而是另闢蹊徑,創作了別開生面的《搜神記》。由此可見,《搜神記》的誕生與時代背景是大有關係的,同時也與幹寶思維的活躍和獨特的性情以及廣泛的興趣有關。」

簡而言之,幹寶本人的學識和才華反映在了《搜神記》上。《搜神記》情節曲折離奇,內容豐富生動,藝術想像力和表現力都極為精湛。

我念念不忘的《宋定伯捉鬼》,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孝子董永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搜神記》中都有記載。

講個冷門的,《搜神記》有一個故事叫作《狸妖》,讀來心有慼慼。

狸,也稱「狸子」「狸貓」「山貓」。在中國的妖怪中,狸妖因擅長變化而出名。 晉朝吳興這個地方,兩個孩子在田間勞作的時候,他們的父親經常出現, 打罵他們。兩個孩子忍受不住,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詢問父親, 父親大為喫驚,知道是妖怪所為,就告訴兒子,如果下次再看到對方偽裝的自己,就殺了它。第二天,兩個孩子在田間繼續勞作,那妖怪卻並沒有出現。 父親在家中坐立不安,擔心兒子被妖怪耍弄,就前往田裡查看。不料想,兩個孩子以為來的是妖怪,就殺掉了父親,埋了起來。至於那妖怪,早已經悄悄地來到家裡,變成了父親的容貌。 兩個孩子傍晚回來,一家人為殺了「妖怪」慶賀,然後過上了平靜的日子。

很多年之後,一個修行的法師路過,告訴兩個孩子:「你們的父親身上有股大邪氣。」兩個孩子告訴父親,父親大怒。說話時,法師闖入家門,施法,父親變成了一隻老狸,逃進牀底下。兩個孩子把它殺了,這才知道多年前殺掉的那個「妖怪」,其實是真正的父親。為父親殯葬之後,一個兒子自殺了,另一個兒子鬱鬱寡歡,很快也死掉了。

本來是父慈子孝,一家和和美美,可是妖怪從中作祟,搞得家破人亡。

《搜神記》是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的不朽高峯。魯迅先生評價志怪小說:「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並非有意做小說。」這便是說志怪小說十分具有現實性和時代感,融入百姓生活,反映了當時黑暗動蕩的社會現實,充分體現那時人民的理想和願望。

03 《柳毅傳》《古鏡記》

《柳毅傳》是唐傳奇,也是中學語文課文。

《柳毅傳》是一個關於愛情的神話故事,大致講的是洞庭龍女遠嫁涇川,受到丈夫和公婆虐待。書生柳毅仗義相助,為她傳遞家書,龍女叔父錢塘君救出了侄女。龍女回到洞庭家中。錢塘君等為感謝柳毅大恩大德,要將龍女嫁給柳毅。柳毅是正人君子,沒有任何私心,並且不滿錢塘君蠻橫無禮,拒絕娶龍女。但是龍女已經愛上柳毅,二人幾經波折後結為夫妻。

但是學到這篇課文,我困惑的點有兩個:

一是神仙傳說中總愛說仙凡或者人妖不能通婚,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白素貞和許仙,都被棒打鴛鴦。我還看過一部港劇《人龍傳說》,這部劇中龍女小魚和書生葉希傾心相戀,但結局很慘。由於人龍通婚必有災殃,龍女最終灰飛煙滅。

為啥《柳毅傳》中沒人反對柳毅和龍女成婚呢?

二是《柳毅傳》中的龍女不是神仙麼,為啥神仙也會被丈夫和公婆虐待,婚姻和凡間女子一樣一地雞毛?

這主要還是因為在表現妖怪文化上,唐傳奇和前人作品大不相同。以前妖怪題材的作品,主要是表現妖怪的怪異,篇幅短,情節粗放。但唐傳奇則讓妖怪徹底走向人間,走到人民羣眾中間,血肉豐滿,煙火氣更重。而且這時期人所化、器具所化的妖精鬼怪很多,愛情題材井噴,妖怪變得溫柔可愛。

除了《柳毅傳》,優秀的唐傳奇小說還有《古鏡記》《枕中記》。《枕頭記》一再被後人改編續寫,明朝湯顯祖臨川四夢的《邯鄲記》就改編自《枕中記》。

《古鏡記》是我的心頭好,小說大致講述了這樣的故事:

作品主人公王度,自述大業七年從汾陰侯生處得到一面古鏡,能辟邪鎮妖,攜之外出,先後照出老狐與大蛇所化之精怪,並消除了疫病,出現了一系列奇蹟。後其弟王績出外遊歷山水,借用古鏡隨身攜帶,一路上又消除了許多妖怪。最後王績回到長安,把古鏡還給王度。大業十三年古鏡在匣中發出悲鳴之後,突然失蹤。

這篇小說以幾則小故事相連綴,奇異詼詭,大有六朝志怪遺韻。故事中提到很多妖怪,種類繁多,性情各異,並且很多具備人的思想、情感、慾望,可謂有血有肉。

我最喜歡狐狸精鸚鵡的故事。

王度回長安,途經長樂坡,晚上在程雄家借宿。程雄家有位婢女,姿容端麗,名叫鸚鵡。王度安頓好之後,拿出鏡子整理衣冠,鸚鵡遠遠看見鏡子,就倒在地上,流血不止。王度懷疑鸚鵡是妖精,拿鏡子逼迫她顯出原形,鸚鵡非常畏懼,交待了自己的身世,並且表明從無害人之心。

鸚鵡本是華山府君廟前長青松樹下的一隻千年狐狸,由於變形惑世而遭到府君的追捕。化為人形後做了下邽陳思恭的養女。養母為她選了一門親事,可是她和丈夫性格不合,過不到一起去。鸚鵡逃出家門,被一個叫李無傲的莽漢捉住。李無傲帶著鸚鵡在外遊盪了好幾年,前些日子到了程雄家裡,卻忽然把她丟下,自己走了。鸚鵡無處可去,只好留在程雄家做了婢女。

王度心生憐惜,願意放過鸚鵡。可鸚鵡表示,被鏡子一照,就再也不遁形逃脫了,而且做人時間長了,恢復原形會感覺羞恥,懇請王度收起鏡子,讓她一醉到死。王度擔心一旦把鏡子放回鏡盒,鸚鵡便會逃跑。鸚鵡表示被鏡子一照,她已經無路可逃,只希望在最後的生命中享受人間的歡愉。王度收起鏡子,又取來美酒,叫來程雄家人和街坊鄰裏一起設宴暢飲。

鸚鵡大醉之後載歌載舞,歌曰:

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而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

唱完歌之後,她拜謝在座各位,便化為狐狸死去了。

這個故事令人感慨,狐狸精鸚鵡化為人形之後,經歷顛沛流離之苦和婚姻的不幸,但是她依然留戀人世間的歡愉,不願意做回妖怪。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她能看淡生死,享受最後的快樂,這份豁達和灑脫可愛可敬。

妖怪即使化成人形,也要遵守人世間的道德法理,不如做妖怪來得恣意痛快。為何鸚鵡更喜歡做人呢?白素貞甘心為人可以理解,許仙對她忠貞不渝,許仙的姐姐和姐夫也對她溫厚有加,除了他們,還有小青一路相隨。沒有法海搗亂,白素貞的親情、愛情、友情都很圓滿。

古代女人沒有事業,丈夫就是自己的事業,白素貞幫助許仙開設寶芝林,丈夫懸壺濟世,名震一方。將做賢妻當作事業來看,白素貞的事業也是很成功的。

可是鸚鵡是圖啥呢?她做人的日子,明顯是苦多樂少。倒是看她和王度的互動,她知進退,識情趣,最後欣然赴死更是令人驚嘆。

從前我在書裏讀到的妖怪,在影視劇裏見到的妖怪,要不是妖性未除,愚頑不堪,要不就是為情所困,難得解脫。像鸚鵡這樣拿得起,放得下的,倒是第一遭見。

04《聊齋志異》

這部《聊齋志異》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了,就算沒讀過原文,由《聊齋志異》改編而成的影視劇應該沒少看。比如,由《聊齋志異·聶小倩》改編的電影《倩女幽魂》。

王祖賢版《倩女幽魂》

劉亦菲版《倩女幽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美女也一樣。王祖賢和劉亦菲各有千秋,各自俘虜了一大票影迷。

再講一部冷門電影《精變》。電影鮮為人知,但主演我們都很熟悉。他們就是唐僧扮演者徐少華和豬八戒媳婦扮演者魏慧麗。

畫質很糊,但能看得出郎才女貌,一對璧人。電影《精變》由《聊齋志異·小翠》改編。狐狸精小翠的故事,後來李冰冰和林志穎也演繹過。

《聊齋志異》IP劇迭有精品,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老版《聊齋》。沒錯,就是片頭曲鬼氣森森的那部。

這份最喜歡其實佔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意味。我小時候看《聊齋》,經常被嚇到,但是偏偏難以忘懷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和眾多美貌如花的鬼狐。長大後重溫,才扎紮實實地品出這一版的好。

這一版服裝、化妝、道具、音樂、演員、劇本,無一不妙。我喜歡《書癡》和《嬰寧》的故事,特意去翻原文,發現這一版基本算原汁原味還原了原書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都特別長,不方便貼出原文。《嬰寧》故事大致如下:

嬰寧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兒,被託付給鬼母撫養。她長承山村雨露,嬌憨天真,一笑生神。嬰寧十六歲時,因上元節外出踏青,引來了對她一見鍾情的姨表兄王子服,帶著她一塊回到王家並成婚。由於惡作劇般設局害死覬覦她美色的西鄰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訓斥,嬰寧發誓不再笑了。一年後她生了個很有自己樣子的兒子。

據說嬰寧是蒲松齡最喜歡的女性角色。他筆下的嬰寧是一位天真無憂的姑娘,總愛笑,時時再笑,性格純真近於癡憨。她的表兄王子服愛她的美貌和天真,求娶為妻。成為妻子的嬰寧還是如少女時一樣心性。她任性地懲罰了好色的鄰居,差點招來禍患,受到婆婆嚴厲訓斥,從此變得再也不愛笑了。

嬰寧的轉變,與其說是森嚴的封建禮教和嚴酷的社會環境所逼迫的,不如說是女性進入婚姻和家庭的必然結果。未出嫁時,可以言笑隨心,成為人妻人母,則必須端莊從容。更進一步說,是人類社會理想純真與現實庸俗衝突的普遍永久的象徵,也是整個人類永遠需要協調並為之付出沉重代價的個性與羣體衝突的象徵。而這兩個衝突是很多文學作品不朽的主題。最經典的就是《紅樓夢》了。

嬰寧的身心不染塵埃,無拘無束,但是她成為妻子和母親後,必然得遵守社會規範和倫理道德。嬰寧從無時不笑到再也不笑,符合嚴酷的生活規律,也是一種無言的抗爭。寫出這種結局,說明蒲松齡對現實社會有著深刻精微的認識,也說明他的憂憤之深。

不知道瓊瑤創作《還珠格格》,有沒有受到《嬰寧》的啟發。總覺得小燕子的個性有幾分嬰寧的味道,同樣的天真不羈,同樣的自身個性不容於所在環境。不同的是,小燕子碰了頭破血流,最終認清現實,遠離皇宮。而嬰寧則從自由走向自律。

《書癡》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詳述吧。我介紹自己喜歡的作品時,往往有心理障礙,擔心自己給講糟了。

對比前幾部作品可以發現,唯有介紹《聊齋志異》是從影視作品開始的。我們的妖怪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但諸多關於妖怪的文化典籍,最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並且為我們熟知的,只有《聊齋志異》了。再寬泛地定義,也就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了。

特別期待能在熒幕上見到更多的妖魔鬼怪。比如《古鏡記》拍成電影或者動畫片,一定很好看。這部小說中有奇幻,有俠義,有世情百態,有山川美景,眾多妖怪接連登場,每一個故事都是獨立的,可以一集一個故事地拍。原書中每個妖怪基本都被鏡妖(鏡仙)紫珍所滅,我不喜歡這樣的設定。那些無害的良善的可愛的妖怪,可以讓他們從哪兒來,回哪兒去。既懲惡揚善,又有救贖和教化,這樣的作品更適合孩子們。

《聊齋志異》藝術成就很高,是中國妖怪文學最後一部里程碑式的不朽傑作。民國以後,妖怪文化日益凋零。中國文化界、文學界長期輕視妖怪文化和妖怪文學,我們根本沒有單獨的妖怪學,妖怪學僅作為神話學的分支存在。

祖先傳給我們的豐厚的妖怪遺產沒有得到傳承和發揚,真的好可惜。那些曾經家喻戶曉的妖怪也逐漸為時間的煙塵所淹沒,真的好可惜。

好在近年來學界有所覺醒,2019年,也就是去年,第一次開妖怪學的研討會。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先生說,神仙和妖怪,一個代表光,一個代表暗。我倒是希望妖怪學和神話學能夠星月同輝,在華夏大地一起放射光芒。

05《中國妖怪故事》

這本《中國妖怪故事》由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導讀,並獲得著名作家、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曉航作序,中國民俗學會副祕書長、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峯推薦。

這本書我很喜歡,它好看又實用。

先說封面。別出心裁地截取了《搜山圖》的局部。完整的《搜山圖》長這樣。

搜山題材是我國精怪類繪畫的代表,也是對志怪類文字最好的註解。選《搜山圖》做封面,可謂匠心獨運。

再說內容。這本書整理1080種妖怪及其故事,而且很有條理地劃分為妖、精、鬼、怪四個種類,就像一個特殊的收納箱,收納了1080種妖怪。

翻到目錄,拼出自己想查找的妖怪漢語拼音,像查字典一樣檢索,就能查到妖怪的故事和出處。比如「鉤翼夫人」在妖部、本書第27頁。

鉤翼夫人是齊人,姓趙,小時候就喜好清凈。她有病臥牀六年,右手蜷曲, 飲食少。漢武帝時,望氣的人說東北方有貴人氣,經推算而找到她,召她進宮。 她的姿色很美,漢武帝扒開她的右手而得到玉鉤,手就能伸開了。 漢武帝寵幸她,生下昭帝。武帝後來殺害了她,殯殮時,她的屍體不冷而香。一個月後,昭帝即位,為她改葬,棺中已空無屍體,只有絲鞋,所以給她的宮殿命名為鉤翼,後來避諱改為弋。

此妖載於漢代劉向《列仙傳·卷下》

我覺得註明出處太棒了!如果自己對故事存疑,對翻譯存疑,可以直接去查原典。這種嚴謹認真,讓這本書在諸多粗製濫造的同類書中脫穎而出。

這1080種妖怪來自《白澤圖》《山海經》《神異經》《搜神記》《抱朴子》《博物志》《幽明錄》《述異記》《酉陽雜俎》《玄怪錄》《夷堅志》《太平廣記》《說郛》《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子不語》《古小說鉤沉》《中國神怪大辭典》《中國鬼文化大辭典》等近300部文化典籍,是目前為止國內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

前文提及的「畢方」「薄魚」「狸妖」,這本書都有收錄。

著名作家曉航評論《中國妖怪故事》是一本開宗立派的妖怪「大辭典」,絕對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意義重大,功德無量。

中國妖怪分散於歷代典籍之中,自古至今從未有過全面的收集和整理。這本書算是有首創之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我們的妖怪文化和妖怪文學能逐漸興盛起來。當然,這需要數代人付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推薦《中國妖怪故事》,以下內容可以幫你更好的瞭解這本書:

2016年,網易上線了手遊《陰陽師》,立即便在我國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同時,《陰陽師》背後的各種日本妖怪文化也在玩家中流行起來,隨即日本的「妖怪文化熱潮」藉助遊戲橫掃日本甚至世界。

其實,日本的妖怪文化早就已通過《夏目友人帳》、《犬夜叉》、《千與千尋》等動漫傳播到全世界,就是很多中國小朋友都能輕鬆地說出一些典型的日式妖怪名字。

比如,夜半偷人小孩的姑獲鳥、方相氏、倩兮女等,然而,這些其實都是源自中國的妖怪。

比如姑獲鳥就是來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妖怪。

姑獲鳥

在《奇異雑談》裏提到了它的由來,說是死去的產婦的執念所化,抱著嬰兒在夜裡行走,懷抱裏嬰兒的哭聲就化成了姑獲鳥的叫聲。

最早起源於幹寶《搜神記》的落頭式,在日本被叫做飛頭蠻。

事實上,日本妖怪中,只有少數是「土生土長」的,很多都是舶來品。尤其受中國的影響最多。所以關於日本的妖怪,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日本的妖怪百分之七十都來自於中國,百分之二十來自於印度,只有百分之十來自於本土。

但即使是這樣,日本還是全世界妖怪文化最出名的國家,就比如在中國,很多小孩知道日本的妖怪,卻說不出幾個中國妖怪的故事,或者知道一些中國妖怪的名字,卻認為是日本的妖怪。因此,在很多中國人眼中,中國的妖怪文化是比不過日本的。

事實上,大部分中國人瞭解和接觸的妖怪文化很有限,幾乎都是通過《西遊記》、《聊齋志異》、《白蛇傳》、《搜神傳》等影視作品,多多少少對妖怪有一些瞭解,但也就僅限於能叫出幾個妖怪的名字,更多的卻一無所知。

《白蛇傳》

其實,作為日本妖怪文化主要發源地的中國,我們的妖怪文化一點也不比日本差,甚至有著更多、更源遠流長的文字和繪畫記錄,除了《西遊記》、《聊齋志異》等耳熟能詳的作品中的妖怪,還有更多我們所不瞭解的妖怪。

最近讀了《中國妖怪故事》,對妖怪文化有了系統的瞭解,才發現在中國能找到名字的妖怪居然有1000多種,同時,妖怪文化其實也是中國璀璨的傳統文化中不應被忽視的一支。

《中國妖怪故事》是作者張雲歷時近10年,從中國各種古籍中搜索,翻閱歷代典籍文獻近300部,並參考了地方誌、各種民間傳說,再結合自己的見解,寫成的一部著作。在書中共記錄了1080種妖怪,是國內目前為止收錄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長、條理最清晰的妖怪研究專著,也是一本妖怪百科全書。

《中國妖怪故事》

在這本書裏,作者對妖怪的由來進行了追本溯源,並研究了中國的妖怪文化,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妖怪體系,是對中國妖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認真的來瞭解中國妖怪吧。

一、中國妖怪的體系

「妖怪」我們都知道,但怎麼定義它呢?估計很少有人能說得出來,其實「妖怪」這一詞語來自一千八百多年前。

最早對「妖怪」有定義的文字記述要追溯到幹寶的《搜神記》,裡面有一段對妖怪的準確定義:

「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之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徵,皆可得域而論矣」。

這就是妖怪的定義了。

《搜神記》

在妖怪體系方面,《中國妖怪故事》中將妖怪分為四類,又有兩個總的統領。

統領即白澤和方相氏,都是上古時代就出現記錄的妖怪。

白澤:因為傳說皇帝遇到白澤而被告知了一萬多種妖怪的名稱,世人才知道天下妖怪的名字,故而白澤在中國妖怪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

方相氏: 「方相氏」為「畏怕之貌」的意思,也就是說方相氏長相兇惡,連鬼怪都會恐懼,所以古人認為方相氏能為家家戶戶驅邪。唐朝時,受中國妖怪文化的影響,日本還演化出了「百鬼夜行」的場面:方相氏前行,百鬼跟隨。所以方相氏又被看作百妖的統領。

百鬼夜行

在兩個統領之下,妖又分為四類:妖、精、鬼、怪。

妖指「人之造假」,也就是說是人形,但並不是人,由動物、花草或物件化形成為人,比如《西遊記》中的白骨精、蜘蛛精,《白蛇傳》中以蛇身化人形的白素貞和小青,都是典型的妖,縱觀整個歷史,對妖的記錄和相關故事應該是最多的,也是大部分人最瞭解的。在《中國妖怪故事》這本書中共記錄了138種妖怪。

精指有了靈性,能進行人類的一些活動,有了自己的思想,但卻不能化為人形的動物和物件,比如有靈性的八哥,有人行為的狗。

鬼,魂不散為鬼。主要以幽靈、魂魄、亡像等方式出現,比如畫皮,各種鬼故事中的鬼等。

怪:物之異常為怪,也就是指我們不熟悉的,怪異的事物。比如天狗、山魈等。書中共記錄了486種怪。

二、中國「妖怪文學」的產生與發展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誕生了很多妖怪文學,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舉世罕見的。事實上,中國的妖怪文學源於志怪故事。

最早的志怪故事並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存在於上古神話傳說、原始宗教傳說、地理博物傳說中,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進行口耳相傳。

有關妖怪的最早的專門著作是《白澤圖》,在《雲笈七籤.軒轅本紀》中有過《白澤圖》的記載:

「帝巡狩至東海……於海濱得白澤神獸……因問天下鬼怪之事……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

從春秋戰國開始,妖怪開始在各類史書、文學作品中出現,比如《春秋》、《左氏傳》、《楚辭》等

到了戰國時代,出現了兩本被譽為妖怪文化鼻祖的書籍,其中一本就是今天都赫赫有名的《山海經》,其中記錄了很多鬼怪故事,包括我們很熟悉的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它是以地理物博形式出現的志怪書的鼻祖。

同時,後世的很多文學作品,包括現在的影視劇中,出現的妖怪,大多數都受《山海經》的影響。像《莊子》、《離騷》、《西遊記》、《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鏡花緣》、《紅樓夢》等,這些文學作品裡所描繪的神仙、女鬼、妖怪、精怪、神魔等等,都能找到《山海經》的影子。

春秋、戰國時代是妖怪文學的命名期,誕生了很多妖怪,構建了妖怪的基礎版圖,並且在兩漢時期趨於成熟。

而妖怪文學的鼎盛時期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湧現了大量的妖怪文學,作品數量多,題材多樣,也更趨於現實感和時代感,開始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不朽的妖怪文學,比如《搜神記》、《續搜神記》等。

從唐代開始,湧現出了很多以妖怪為主角的小說,並且流傳廣泛,更將妖怪文學推到了高潮,比如在後世都非常出名的《聊齋志異》、《西遊記》、《古鏡記》等。

從妖怪文學發展的這個脈絡來說,妖怪文化已在中國發展了幾千年,也因其而誕生了很多不朽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妖怪的確有資格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三、為何日本的妖怪文化比中國更出名

從妖怪文學的發展史,就能看出妖怪文學在中國的源遠流長和內容廣度,但遺憾的是,中國並沒有將妖怪文學發揚光大,反而提起妖怪文化,世人首先想起的是日本,截至目前,妖怪文化已成為了日本的文化象徵名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國內對妖怪文化的誤解。

在中國,幾乎沒有人正真去重視妖怪文化,甚至很多人認為這不是一種文化,而是一種迷信。因為妖怪文化在中國催生的故事中,大多的妖怪都是反派,醜陋又邪惡,比如《西遊記》中的妖怪,所以妖怪在現代中國人概念中仍然是邪惡的,唯恐避之不及的。

但在日本卻相反,因為日本有很多以妖怪為主角或者是重要配角的動漫,其形象大多都是可愛的精靈模樣,所以在日本人眼中,妖怪並不十分邪惡,甚至還有些可愛。

曾有100名中國人接受過問卷調查,93%的人都不喜歡妖怪,認為妖怪是可怕的。接受相同問卷調查的100名日本人中,有27人認為妖怪可愛,45%的人認為妖怪是可怕的。僅僅看這項問卷調查的結果,也能看出妖怪在日本更能被大眾所接受。

第二個原因則是日本對妖怪文化的重視和積極推動。

日本是第一個將妖怪作為學問加以研究的國家,在19世紀90年代,日本就創建了「妖怪學」,並成立了「妖怪研究會」。

此外,他們還將妖怪文化融入各種高質量的志怪小說、影視動漫、繪畫舞蹈作品中,並加以廣泛的傳播,比如在《千與千尋》、《夏目友人帳》、《百鬼夜抄行》、《陰陽師》、《午夜兇鈴》等作品的推動下,使日本妖怪學成為了世界聞名的顯赫學說,更使得妖怪成為了日本的文化象徵名片之一。

對此結果,怎能不讓人扼腕和痛惜呢?

最後,提醒已經丟掉了很多傳統文化的中國人:

妖怪文學並不是一種迷信,而是人們對解釋不了的現實的一種想像和記錄,它融入我們的生活,很多都是由現實生活脫胎而出,邪惡只是為了反映社會現實的黑暗,充分體現羣眾的理想和願望。這和其他的任何文學作品的初衷都是一樣的。

妖怪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其實已滲透到中國人的宗教、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等各個層面,已牢牢地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在提倡文化自信,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希望大家也不要忽視了「妖怪文化」。


難道《山海經》不是第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名字嗎?


早期天涯有一個帖子叫《夢靨照進現實的陽光》裡面的志怪故事至今記憶猶新,樓主語言風趣幽默,後來還出書了,書名叫《中國X檔案》分上下兩部,我怎麼像是一個書託哦 。


山海經?


山海經,日本妖怪譜,百鬼夜行


子不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