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寫了一首詩,但是不押韻,想請各位大佬幫忙 改一改。 詠李陵 丈夫越馬戰邊關,無奈孤軍敗陣前。忠而不烈淪朔漠,胡笳悲透萬重山。


詩的水平我就不評論了,但是題主,你自己把末句對調一字,變成故人悲絕胡笳長,不就押韻了麼。。。首句可以不必入韻,把平聲的關改成塞就行


建議閱讀《詩詞格律》。


丈夫立馬戍邊關

無奈孤軍敗陣前

兒女躊躇正心傷

胡笳琵琶萬重山


此詩好壞不做評價,單純的押韻,簡單改幾個字。丈夫年少出邊塞,孤軍破虜無奈降。忠而不烈淪朔漠,故人長絕悲笳羌。


押韻還是小事。古體詩盡量不要用各種成語,更不要用各種俗語,你用這個思路改改看。


丈夫躍馬行邊塞,無奈孤軍敗陣前。歸漢難期淪朔漠,胡笳悲透萬重煙。

押「一先」韻,沒有越馬的說法,改為躍馬,其它修改是為了照顧平仄,七絕平起

相比起來,草原上山不太多,燒牛羊糞做飯的煙倒不少


你讓我怎麼說呢,李陵生於公元前134年,於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跟隨李廣利,不就被圍浚稽山,當時他在35歲以上。在古人那個平均年齡30-40左右的時代來說,李陵已經可以當爺爺,自稱老夫了。

李陵真正領兵出邊塞大概在30歲左右。

所以,「丈夫年少出邊關」不合適。

「孤軍破虜無奈降」是對的,確實是血戰8天8夜然後被人出賣加上戰友已死,無言面對漢武帝,就投降了。

「忠而不烈淪朔漠」這句話怎麼說呢,怪,太怪了!給人有點違和感。我水平一般說不上來。(你要是說他烈吧,他確實血戰8天8夜,一路把匈奴引到塞邊。你要說他不烈吧,到最後確實沒戰死。而且還有一個霍去病在旁邊對比)

「故人長絕胡笳悲 」 我能感覺到你可能是要表達李陵被冤枉的可惜。胡笳我知道,悲傷嘛。但是胡人長絕是啥意思,不知道沒聽過。

好了,最後我根據你的改了一下

年少立志出邊關,千軍破虜拜侯鞍。

昔日繁綿龍城道,今朝荒野走少卿。

李陵成被漢武帝稱有李廣之風,特別是李廣一生不封侯,所以年少的李陵一定是想馬上封侯的(個人猜測),後兩句是李陵曾敗走龍城道(不知道是不是古龍城道)李陵字少卿。

~~~我不是分割線~~~

跟大家講一下關於七絕的格律:

主要兩大類:

平起式兩種:⑴平起平收,首句押韻;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仄起式兩種:⑴仄起平收,首句押韻;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看不見我~~~

還有就是關於李陵的歷史:

早年經歷

李陵年輕時擔任侍中、建章監。善於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範,命他率領八百騎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二千餘裏,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順利返還。後升為騎都尉,帶領精兵五千,駐在酒泉、張掖等地教習箭術以防衛匈奴。幾年後,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大宛,命李陵帶其五千兵馬隨後。行至邊塞,武帝又詔令李陵,要他留下手下將士,只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迎接李廣利回師,然後仍駐屯在張掖。

孤軍深入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李陵來到武臺殿,向武帝叩頭請求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幹山南邊以分單於兵力,請不要讓我們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武帝說「:你是恥於做下屬吧!我發軍這麼多,沒有馬匹撥給你。」李陵答道:「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於王庭。」漢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並詔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路博德以前任過伏波將軍,也羞於做李陵的後備,便上奏:「現在剛進秋季正值匈奴馬肥之時,不可與之開戰,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與他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必將獲勝。」武帝見奏大怒,懷疑是李陵後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書,於是傳詔路博德:「我想給李陵馬匹,他卻說什麼『要以少擊眾』,現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帶你部趕往西河,守住鉤營之道。」又傳詔李陵:「應在九月發兵,應從險要的庶虜鄣出塞,到東浚稽山南面龍勒水一帶,徘徊以觀敵情,如無所見,則沿著浞野侯趙破奴走過的路線抵受降城休整,將情況用快馬回朝報告。你與路博德說了些什麼?一併上書說清楚。」

於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浚稽山紮營。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手下騎兵陳步樂回朝稟報。陳步樂被召見,陳說李陵帶兵有方得到將士死力效命,武帝非常高興,任陳步樂為郎官。

血戰匈奴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於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紮在兩山之間,以大車作為營壘,李陵領兵衝出營壘擺開隊伍,前排持戟和盾,後排用弓和弩,下令:「聽到擊鼓就進攻,聽到鳴金就收兵。」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

李陵揮師搏擊,千弩齊發,匈奴兵應弦而倒。匈奴軍敗退上山,漢軍追擊,殺匈奴兵數千。單於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戰且走,幾天後被困在一個山谷中。連日苦戰,很多士卒中箭受傷,三處受傷者便用車載,二處受傷者駕車,一創者堅持戰鬥。

李陵說:「我軍士氣不如前,又鼓不起來,是何原因?莫非是軍中有女人麼?」原來,軍隊出發時,有些被流放到邊塞的關東盜賊的妻女隨軍作了士兵們的妻子,大多藏匿在車中。李陵把她們搜出來用劍殺掉了。第二天再戰,果然斬匈奴首三千多。他們向東南方突圍,沿著故龍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澤蘆葦擋住。

匈奴軍在上風頭縱火,李陵也令將士放火燒出一塊空地才得以自救。又退到一座山下,單於已在南面山頭上,命他兒子率騎兵向李陵發起攻擊。

李陵的步兵在樹林間與匈奴騎兵拼殺,又殺匈奴兵數千,並發連駑射單於,單於下山退走。這天李陵捕得俘虜,俘虜供出:「單於說:『這是漢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會不會有伏兵呢?』而許多當戶和君長都說:『以單於親率數萬騎兵攻打漢朝幾千人,卻不能把他們消滅,那以後將無法再調兵遣將,也使漢朝越發輕視匈奴。務必在山谷間再度猛攻,還有四五十里纔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敵,返回也來得及。』」這時,李陵軍處境更加險惡,匈奴騎兵多,戰鬥一整天不下幾十回合,匈奴兵又死傷二千餘人。匈奴軍不能取勝,準備撤走。

恰逢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對單於說:「李陵軍無後援,並且箭矢已盡,只有李陵將軍麾下和成安侯韓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陣式前列,分別以黃白二色作旗幟,派精兵射殺旗手即可破陣了。」單於得到管敢,大喜,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邊打邊喊:「李陵、韓延年快降!」接著擋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處在山谷底,匈奴軍在山坡上從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漢軍堅持南行,未等衝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丟棄戰車而去。

當時,還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狹谷,單於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

黃昏後,李陵換上便衣獨步出營,攔住左右說「:不要跟著我,讓我一個人去幹掉單於!」過了很久,李陵纔回來,嘆息說:「兵敗如此,惟求一死!」軍吏說:「將軍威震匈奴,陛下不會讓您死,以後可想別的辦法回去,像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李陵說「:你別說了,我不戰死,不為壯士。」於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斷,把珍寶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幾十支箭,我們足以逃跑了,可現在無武器再戰,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鳥獸散,還可能有逃回去報告陛下的人。」他令將士們每人拿上二升乾糧,一大塊冰,約定在邊塞遮虜鄣會合。準備夜半時分擊鼓突圍,但鼓未響。

力竭被俘

李陵與韓延年一同上馬,十多名壯士和他們一道衝出。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內的僅四百餘人。李陵兵敗之處離邊塞只有百餘裏,邊塞把情況報告了朝廷,武帝想必李陵已戰死,就把他母親和妻子召來,要相面的人來看,卻說他們臉無死喪之色。後來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責問陳步樂,陳步樂自殺了。

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則說:「李陵服侍母親孝順,對士卒講信義,常奮不顧身以赴國家危難。他長期以來養成了國士之風。今天他一次戰敗,那些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點而不計其餘,實在令人痛心!況且李陵提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殺數萬之師,敵人被打死打傷無數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來一起圍攻。他轉戰千里,矢盡道窮,戰士們赤手空拳,頂著敵人的箭雨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起初,武帝派李廣利率領大軍出征,只令李陵協助運輸,後來李陵與單於主力戰鬥,李廣利卻少有戰功。武帝認為司馬遷誣罔,是想詆毀貳師將軍為李陵說情,於是把他下獄施以腐刑。

很久以後,武帝悔悟到李陵是無救援所致,說:「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接應,只因受了這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於是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後,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

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武帝說:「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於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武帝聽到後,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隴西一帶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室為恥。

詐降成真

此後,有漢使到匈奴,李陵對使者說:「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使者說:「陛下聽說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李陵說;「那是李緒,不是我。」李緒本來是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

單於對他優禮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李陵恨他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了李緒。大閼氏要殺掉李陵,單於把他藏到北方去了,大閼氏死後纔回來。

~~~~~~

話說,司馬懿真慘,哈哈哈

點個讚唄。


古詩押韻的知識:老朽識為古人將漢字讀音(按當時官方)發音分解為:《上平聲韻》共十五個,而每個聲韻裏的字數不等。《下平聲韻》共十五個。如《七陽韻字數超一百多字》,而《十五鹹韻僅有十八個字》。

在加上《仄聲韻》又分為三部,分平為:《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每個聲韻又細分成很多。老朽也沒時間詳細說明!

今人的漢語拼音字母表老朽沒學過,因為我上小學時現代漢語拼音字母尚未發明,那時小學的國文課,即今之語文課。但只要韻母相同即可。排除了《格律詩》以外,用古風七言、五言是不難作詩的,如果能有好的《對仗》句,就算是不錯的詩了。如果你的對仗句創作成名句,那就是最好的詩了。

汾淮居士致


初學還是寫律詩吧,絕句太短,寫好需要很高很高的水平


你好!你寫的詩不錯的。只是個別地方改一下就好了。

我按照你的韻腳關與山為主,改了一下,把第二句的陣前的前(不合韻腳)改為間,基本符合原意。第三句前後平仄需要調整位置。具體如下:

丈夫越馬戰邊關,無奈孤軍敗陣間。

不烈之忠淪朔漠,胡笳悲透萬重山。

關:十五刪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正常首句不用押韻可以的。。

2-4句必須押韻。。爐和無。就是押韻u。


丈夫意氣出邊關

孤軍無奈浚稽山

幾分忠烈淪朔漠

一曲胡笳進長安

其實第一句就不合韻,但總得有個韻腳。我對李陵不熟,現查了一下百科,發現李陵投降時好像不小了?35歲?古人40可就自稱老夫了。所以年少一定是不合適,我猜想你是想表達他出徵時心氣像年少時一樣吧,那便是風發意氣了。

「忠而不烈」沒見過這個說法。竊以為,人要麼忠烈,要麼不忠烈,這倆字不好分開。如果有爭議,那不妨問問是「幾分」?

還有最後一句不太明白。你是想說李陵這個大漢的「故人」很悲涼的在漠北吹鬍笳麼?我就當你是這個意思來改了。

盡量不改你的詞句,盡量不改你的意境,盡量不改你的見解,盡量對偶升華一下檔次,拋磚引玉,權當遊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