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論手機的未來,我想我們首先得知道手機是什麼東西。手機絕對不會是智能終端的終極形態,手機只不過是電腦向可穿戴智能終端進化途中的一種過渡品罷了。而可穿戴設備也不是最終形態,可能會是某種腦波控制的設備...這就扯遠了。

所以說,手機的未來一定是手機的終結。但替代品【可穿戴智能終端】一定是由手機發展而來的,不可能毫無關係,準確來說關係是很緊密的,核心技術一定都是互通的。而對於這種技術的準備,蘋果已經在路上走了很久了,只是那些吹全面屏的人永遠看不見。

其實,這兩件事物,全面屏和【可穿戴智能終端】,可以算是同一件事物。換言之,當人們實現了【可穿戴智能終端】之後,就同時實現了100%的全面屏。別說100%了,10000%都不在話下。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要知道如何實現真正的全面屏,我們得知道全面屏是什麼。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了,全面屏就是屏佔比100%的屏幕。如果在現階段的限制下,先不講如何實現,100%屏佔比的屏幕勢必會帶來一系列的棘手問題,例如誤觸,例如屏幕的安全性,之前的手機摔一下可能屏幕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是100%屏佔比的屏幕的話......畫面一定很美。

當然,解決方案還是有的。例如改進軟體,可以有效防止誤觸。提升手機的硬度,以此提升屏幕的抗摔性。實現100%屏佔比的硬性方法也是有的,例如柔性屏幕。但是這都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也不是發展趨勢。那有效的辦法和發展趨勢是什麼呢?

接下來有請主角登場,同時回答【可以實現10000%屏佔比】的辦法。

AR。

【AR技術是人類通向新時代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AR會徹底改變人類和現實交互的方式,是到達未來最關鍵的技術之一。iPhone X作為蘋果對未來的觀望,其利器絕對不是什麼全面屏,正是這塊劉海,準確來說是劉海中蘊含的科技,那就是面容識別技術。這就是為什麼蘋果不但不以劉海為恥,反而引以為豪的原因:蘋果知道什麼東西是未來,什麼東西不是。全面屏會隨著手機的終結而徹底失去存在的意義。

擁有了一個【可穿戴AR智能終端】,暫且想像它是像AR眼鏡一樣的設備,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呢?一個可以在你能看見的視野中呈現任何虛擬物體的【屏幕】。簡單地說,你的視網膜,就是屏幕。虛擬物體會和現實顯示在一起,不會有任何違和感。任何你能想像到的物體,都會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你眼前。照這樣講,實現100%全面屏簡直就是屈才:隨便找一個平面,想顯示多少百分比都不是問題,還可以顯示三維界面,比現在的二維全面屏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而這種設備的操作方式和眼球有很大關係,今年WWDC上蘋果在ARkit 2.0中加入的功能——眼球追蹤正是支持了我這一想法。已經有開發者開發出了直接用眼球操作iPhone的方法。這種設備前部探測器(相當於iPhoneX的劉海)用於檢測使用者的生物特徵,那後部探測器(相當於後置攝像頭)就用於檢測使用者所處環境的特徵。蘋果的ARkit在探測環境的方面簡直無人能及,別說微軟和谷歌的那個,太貴了。貴的東西不利於普及。一項功能不是說誰先做出來誰牛逼,能讓這種技術普及才是真的牛逼。比如指紋識別,比如雙攝。

就這樣,手機完成了向可穿戴智能終端的轉化,關鍵就是ARkit。用戶的操作方式會完全改變,後部探測器可以探測用戶手部動作,作為主要交互方式。同時前部探測器會探測眼球,作為輔助交互方式以及信息的顯示基礎(簡單地說就是看哪裡,哪才會有信息窗口,而不是一堆湧出來眼花繚亂)。

也許還會有人講到【全息投影】,但那種直接投影到空氣上、飄在空中的,我覺得50年內基本不可能實現,然而AR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2018年的WWDC上,蘋果發布的ARkit 2.0已經支持多人AR了。讓很多人看到相同的虛擬物體這個問題,已經初步解決了。隨著技術的更迭,讓數百人看到相同的AR也是可以實現的。2019年WWDC上,蘋果發布了ARkit 3.0,以及2020年iPad Pro搭載的、今年iPhone 12 Pro也將要搭載的LiDAR,更是可以實現虛擬物體和真實人物的遮擋關係,以及對人物動作的捕捉和重建。最重要的是,蘋果的AR技術是目前為止最容易、最廉價、實現用時最短的技術,我認為5年內有希望普及。肯定有人要懷疑這一點了:怎麼可能這麼短時間!我只想說,你看看自己十年前用的什麼手機,再看看你現在用的什麼手機。

看過三體的都應該知道,劉慈欣描寫的未來世界是一個超信息時代,任何錶面,牆壁,桌子,地面,甚至香煙盒,只要點擊一下就可以激活成為屏幕。看著感覺挺炫的,其實用AR技術完全可以實現。畢竟我們感受世界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視覺,如果可以從視覺接收處改變看到的東西,還有什麼是不能實現的呢。正巧的是,蘋果就有類似的專利:

2015年,蘋果宣布收購德國增強現實領域的初創公司Metaio,其研發的「Thermal Touth」系統(熱觸系統)能夠使用戶通過具有增強現實功能的眼鏡或普通攝像頭,可將任何實體表面轉化為虛擬電子觸屏。不過,當時該技術尚未發展成熟,仍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我們回顧一下,以現在的限制做出來的100%屏佔比的全面屏手機,有什麼缺陷?容易誤觸、更容易摔碎、各種感測器沒位置放等等。但如果是AR眼鏡,戴在頭上根本不用你拿手碰,誤觸什麼的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只要你摔的時候不是頭著地,我覺得也沒那麼容易碎,再說直接把信息投影到視網膜上,屏幕都沒有,哪來會碎這一說?然後呢,屏幕都沒有了,還怕感測器沒位置放?

綜上,唯一限制的因素,估計只有【電池】了。不過我相信,隨著隔空傳輸電力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智能終端可以只帶一個電力接收裝置,電力儲存裝置裝在口袋裡不就行了。

打敗iPhone的一定是一種新的交互方式的產品,但是你們沒有意識到,打敗iPhone的,只會是蘋果自己的產品。對於人機交互方面的革新,自1977年以來一直是蘋果在主導。Macintosh開創了個人電腦的滑鼠與虛擬桌面的交互方式;iPod開創了虛擬靜電滾輪的交互方式,雖然這種方式並沒有被其他廠商利用;iPhone開創了以電容屏為基礎的多指觸控交互方式,這幾乎毋庸置疑是現在所有智能手機的鼻祖;所以看出來了嗎?

蘋果真正的創新不是什麼硬體或者軟體,而是一種人與科技聯繫的方式。

而打敗iPhone這種基於觸摸屏交互方式的,就是2022年蘋果將要推出的AR眼鏡——完全基於AR交互的設備。這款設備不但是iPhone的繼承者,更是所有智能手機的終結者。它與它背後的一套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所產生影響,堪比第一次計算機浪潮。蘋果此舉會開創人類歷史上的第六次信息革命。這一次,隨著它而來的,不僅僅是AR這個新的三維交互方式,還有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全新信息社會格局。

其實我還有一個問題:未來電腦的發展會是什麼樣子。

電腦的最終形態也必定是可穿戴智能終端,只不過因為更強的性能需求,出現的時間會更晚罷了。

其實這一點還有一個解決方案,現在一些遊戲平台也在實施:雲計算。藉助超高速的網路信息傳輸,我們完全可能實現把電腦的運算數據的部分(CPU、GPU)放在雲端,雲端將運算的結果呈現在我們的屏幕上。這樣就可以真正實現【雲玩家】。不過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隱私問題。

想像一下,用不了10年,我們工作和生活就會和現在完全不同。

平面皆可成鍵盤,空間處處是屏幕。

那時候要是還有人惦記著物理全面屏,就會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里去。

屏幕作為一種原始的信息呈現方式會被人類永遠懷念。如果未來的某一天哪個人突然發現智能終端的發展史上還有手機這種東西,估計會感嘆兩句【真是一種又精巧又沒用的東西啊】。當他知道一段時期很多人竟然對全面屏這種東西產生執著,估計他會完全不能理解吧。

總結一下:在智能終端的發展史上,劉海屏是跳板;全面屏是分枝;機械結構,是體驗感新奇的腫瘤。


假如說

  • 真正的可穿戴設備價格低 。
  • 完全防水機身不自帶CPU等硬體,全靠柔性屏和某些小功能硬體加雲技術。
  • 採用中央伺服器做信息處理,智能分配算力。
  • 使用太陽能或者一定範圍內的無線充電,又或者其他的清潔能源。


回答里這麼多人都講遠的emm,我就說個近點的吧

1+n星狀圖形式的智能物聯家居模式,一款AI管理一系新式家居產品,一部手機暢聯所有智能物聯設備。

大廠旗艦手機的全能化,中端手機的娛樂化,低端入門的式微化

大廠創造物聯產品鏈,小廠依附開發新玩法

(應該也會有一些大型電器製造商尋求與手機通訊廠商合作開發物聯產品,一方面能避免傳統電器大廠被時代洪流所淘汰,另一方面也能減輕手機通訊廠商對物聯產品的投資開發壓力,產品原材料來源有保障,產品質量也可以確保,還能加上自家物聯功能,雙贏實現何樂而不為)

在有了5g加持,性能急劇提升,用戶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現有的手機市場逐步飽和*,依附現有的市場儘快開發出合適的產品線來保留用戶應該是一個緊要的問題,你不急著圍繞功能較為完善的核心產品加大投入開發新的依附產品,指不定哪天你家用戶信仰不足摸了一下別人家產品覺得挺好玩,又一步步深入探索使用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跳槽」了。

旗艦作為主力肯定不會是「小雞腿的肌肉男」,功能肯定會更加齊全。中端會逐步成為娛樂主力,助力旗艦機功能完善。低端入門的市場應該會被影響,畢竟收入逐步提升,科技逐步進步,家居安置成本對於個人經濟壓力來講,經濟壓力應當是減輕的(再說,對於友商們,又有小米這個「市場攪屎棍」,你賣貴試試?試試就逝世),低端機這種產品滿足的一般也就是日常使用,難以擁有特別齊全的功能,滿足當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之後就應該可以「光榮退役」啦

除非後來廠家會造一批便宜的「遙控器」控制物聯產品,有一般娛樂功能那種。但是壓縮自家高利潤產品的市場空間,估計不會有哪個廠商這麼干吧,不會吧不會吧(開始瞎想)

*市場也算是飽和吧,有充足購買力的消費者早就擁有適合自己的手機了,廠家在每個價格區推出了數部產品,能有充足開發潛力和競爭的地方也就是伴隨5g到來的物聯市場。沒有新創意新開發方向支持而單單靠新的設計語言和堅持用戶喜愛的設計美學建立的用戶群體並不牢靠,魅族可以說是路走窄了吧,沒有積極去擴大用戶群體,沒有去迎付市場,有一說一確實讓企業文化存在,只不過雖然有一批真愛粉,但無法支撐起一個龐大企業的運營,搞得企業處境如此難堪

上邊這一切的前提是,這個手機廠是大廠,這個手機廠擁有了規模相當的較為忠實的用戶群體。

目前看菊花跟糧廠走的靠前,一個自己有著5g話語權,一個有了較為完善的物聯產品線,前者物聯產品也在推出,後者和另一個5g巨頭高通也是密切的合作夥伴,ov這倆利潤高也算有錢,也在跟物聯產品,OPPO的創新力也比較足(但是現在做自己的晶元是不是太不是時候?性能應該不會特別優秀,耗資又巨大,5g開拓路上不穩紮穩打,現在搞晶元會是炒作嗎?),說跟上物聯產品也不會太遲。


根據我的所見所聞說一下吧,近期可以期待的:

1.新的電池材料,能夠大幅減少電池體積和大量增加續航。眾所周知,電池是限制當今手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困難。解決電池問題半斤手機將不復存在

2.無孔屏,這是我個人非常嚮往的,魅族曾經做過,但缺點很多,一個功能完善,沒有電源孔,耳機孔,揚聲器孔同時還能做到頂尖,絕對是一次行業革命,拿在手裡就和一塊玉一樣。

3. 一個鏡頭解決所有焦段,一鏡走天下,理論上來說通過技術未來的某一天是有可能達到這樣的能力的,例如p40通過折射實現了10倍光變

4.屏下攝像頭or更加先進的解決方案,這個不需要多說了

5.超級抗摔和抗摩擦的屏幕和背板,可以讓用戶永久拜託手機殼和手機膜

6.說說軟體方面,5G帶來的零延遲雲電腦,結合大屏設備實現沒有主機的電腦,筆記本電腦,伺服器在雲端,手機成為了橋樑。

7.類似於華為說的萬物互聯,零壁壘,所有設備都能鏈接。

說一說更遠更瘋狂的:

  1. 全息投影式手機,只需要一個擁有投影功能的可穿戴或者任何能夠穿在身上的東西,投出的屏幕可以做任何事情。
  2. 更加高端和功能完善的智能眼鏡,能夠代替手機


屏下攝像頭,摺疊屏,全屏指紋解鎖意義不大還有就是蘋果最近都在發力的AR。


手機真正可期待的是完全不同於現在的新交互模式。


相機 揚聲器 信號 快充好多呢 你去嗶哩嗶哩搜各種手機測評你就懂好多東西 還有很多黑科技


先搞相機像素,然後搞殼子,最後搞超長續航,然後呢?不禁讓我回憶起2007年第一次見到海外帶回來打電話要靠破解的某個牌子的手機。


可穿戴設備,蘋果幾年前就立項了,三年內可以期待一下。


其他人說的都太遠了。都說了智能手機了,如果往遠了說哪還有手機這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