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明如今的手機廠商一直在用「像素」這個詞來糊弄大眾

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們都在一遍又一遍的給普通消費者科普像素、畫幅、畫質之間的關係,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懂。

那麼對於一個攝影愛好者、專業攝影師來說,像素代表什麼?

1、更高的像素意味著更多的細節

2、縮圖後可以有效提升畫質和高感

3、後期裁剪會有更多的空間

4、列印輸出的照片尺寸更大

5、甲方要求

6、放大看細節很爽

7、放大100%看細節很爽

8、放大看睫毛感覺很爽

我現在用的手機是華為的mate20X,廣角模式下拍照是4000萬像素,超廣角模式下是2000萬像素,而我今年用過的單反和微單,從2000萬像素到接近5000萬像素不等。

可以看到像素並沒有影響太多,不管是4000萬還是2000萬,並不會對所謂的畫質有太多的影響,畢竟這年頭在手機上看照片,800萬像素都綽綽有餘了。

我們拿4000萬像素的mate20X和2000萬像素的M43相機EM1ii進行對比,這裡要說一下,這款相機屬於攝影器材圈的鄙視鏈底端,論畫質不如APS-C,更是遠不如主流的全畫幅相機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mate20X放大後細節很不好,很模糊的感覺,遠不如EM1ii的成像結實。

那麼我用專業的單反或者微單拍出來的照片呢?

這是使用松下全畫幅無反相機S1拍的照片,是LR解RAW文件後未做任何後期處理的

放大後和放大前的照片如下,這是一個只有2400萬像素的相機。

我們可以看到,哪怕是ISO800,哪怕是光圈全開,依然可以做到數毛,人物面部的細節非常好,而且還有很不錯的虛化效果。

這是使用松下M43微單G9+50-200鏡頭拍攝的照片,大約等效400mm的焦段

這是LR解RAW文件後未做任何後期處理的

好友朱指導使用松下長焦卡片機FZ2500拍攝,一台2090萬像素的相機

當然,用了離機引閃AD200

使用佳能單反1DX2,一款2000萬像素相機拍攝的星空,是LR解RAW文件後未做任何後期處理的照片。

使用尼康D810拍攝,3600萬像素,是LR解RAW文件後未做任何後期處理的照片。

尼康D810拍攝,做了簡單的後期處理

2400萬像素的徠卡M240拍攝,有後期

3600萬像素的尼康D810+80-400拍攝,400mm的焦距,全圖和放大後的局部細節,是LR解RAW文件後未做任何後期處理的照片。

不知道題主對400mm長焦拍的畫面有沒有概念,下圖大概可以當做你用手機的普通廣角模式拍攝的照片,等效約28mm-35mm左右,箭頭指的雪山位置就是上圖那個山峰。

我們可以看到,哪怕是器材圈天天被嘲笑畫質爛的M43相機,畫質依然吊打mate20X

除此之外,不同的鏡頭裝在相機上,可以拍出不同的畫面,手機就無法做到。

使用超廣角大光圈拍星空

使用大光圈定焦拍虛化人像

使用長焦拍雪山和比賽

使用燈光設備輔助拍攝

這些是手機目前還無法做到,或者做到了也遠不如專業相機。

初學者如果想學習攝影,應該關注相機的性能、操控、是否容易上手等,而不是關心像素這種對初學者沒啥太大意義的參數。


這個問題跟「現在手機都八核了,還有必要買個六核的電腦么?」差不多。

這個問題是兩方面的:

  • 不同架構之間的參數是無法直接對比的。大家都知道手機8核是無法跟電腦6核相比的,電腦毫無疑問更強大。相機也是一樣,即使像素低依然完勝手機。
  • 盲目的說「像素無用論」或者「核心無用論」也是不對的。在相同平台下,這些參數依然有價值,有時候甚至是核心價值。比如7700k &< 8700k &< 9900k,四核 -&>六核 -&>八核,這是核心價值的提升,廠商必然大力宣傳。像素也是一樣,在同樣全畫幅的前提下,換代帶來的像素提升,是實打實的有重要價值的提升。比如5d的一千萬像素到5d4的三千萬像素,這是核心價值的提升。

這就是為什麼相機廠商一邊用像素作為賣點大力宣傳,一邊說手機「像素無用」的原因。

參數可以比較的前提是:在同一平台下。在相機屆,基本上就是畫幅大小。全畫幅是一個平台,apsc是一個平台,一寸底是一個平台,手機是一個平台。

話說回來,三星小米現在搞的超大底,確實可以在平台上就戰勝對手,實現傳說中的「底大一級壓死人」。


首先澄清,一個拍攝設備的評價指標,像素並不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大感光元件、高解析度(或者大口徑)鏡頭的支持下,4000萬高像素才有意義!

再者,如果痴迷攝影,相機的拓展性、操控性都強於手機。

手機的長處在於抬手就可以拍,不用額外購買拍攝設備,不用學習更多的拍攝參數調節等等。

一個攝影器材畫質好壞的主要指標,是感光元件的大小,而非像素,像素就是把你在某個尺寸大小的感光元件下有多少個單色元素——相當於多少個馬賽克拼接的壁畫。

現階段民用數碼產品中,公認成像最好的是飛思IQ4 150MP,感光元件大小是:53.4mmX40mm 像素是1.5億。手機呢?

我給大家看一下前一代飛思,1億像素拍攝的畫面有多細膩吧:

飛思1億像素照片放大看

手機就是一個帶著掃描二維碼為主的攝像頭的通訊和pda功能的通訊和個人助理終端,別沒事往專業攝影器材上靠。

4000萬像素是只有專業大幅面輸出才能用得到的指標,有幾個人是把手機拍的照片放大到1米多高、1米五寬掛出去展覽的?

相機是專門攝影的工具,所以現階段,乃至以後的一段時間,手機尚無機會全面超越和取代相機,這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有個像素剛超過華為Mate 30 Pro一半,像素僅僅為2020萬的相機:

這是這台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重大國際首腦會晤和野生動物拍攝常用的,2000多萬像素,銷售價格3萬多的Canon EOS-1DX Mark II機身拍攝的照片:

對了,儘管機身是2020萬像素,鏡頭是8萬多,約3620克。

你期待一個幾百克重,鏡頭不到十幾克的手機和總重量10斤,10萬價格的器材比?

反過來說,手機能插到牛仔褲屁股兜里,你的單反能揣進來么?

日常光線下的記錄,手機可以勝任,但是在一些專業領域,手機除了能搶紅包,還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堵車時候,五毛錢或者不花錢租的共享單車可能在堵車時候比二百萬的賓士轎車快,但是絕大多數正常人,不會用共享單車去接新娘、接心臟病發作的親人、不會用共享單車去運輸土石方、運輸冷凍的狂犬疫苗或者豬肉、更不會首選共享單車從北京去上海出差、不會同意消防隊員騎著共享單車帶著呲水槍來自家救火……


這事兒前幾天思考過,說說想法,大家不同意可以點反對,反正我不是3c領域的人,也很少關注。我,光腳不怕穿鞋的,死豬不怕開水燙。

第一,既然您只說出來「像素」一個指標,那說明您對攝影的了解是很片面的,這點我想您應該會認可。當然,這不怪您,主要在於強化照相元素的手機,再反覆地與相機進行出片對比的行為,已經讓不少對「相機」觀望的受眾,走向了集成化更強、並強化照相功能的智能手機。

與此同時,相機廠商實際上在實現轉型,一方面在強調輕便,來吸引那些想要攝影、但對重量敏感的用戶,無反應運而生並大行其道。索尼這方面是這個趨勢的最大獲益者,並推出卡片式的「黑卡」系列,進一步強調輕便,也讓這種卡片機再次活躍在市場上(當然比以前強大得多)。

第二,這樣的市場狀態下,必須得承認,照相機廠商肯定是受到智能手機衝擊的;但反過來說,這個狀態也造成了照相機廠商開始放棄走量,而攫取更高的利潤。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索尼的「黑卡7」,8699的價格買一個「卡片機」,相信很多對攝影不夠了解的人,恐怕都難以接受這個價格。

第三,攝影給人以迷惑性。我從上大學開始到工作後這幾年,有無數人想要通過攝影來「更好地體驗生活」,並買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單反,但最後他們生活變成了網文、短視頻、追劇、追綜藝,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態里攝影最近的距離大概也就是朋友圈中一張張的照片。

要知道,攝影只是一個愛好而已。其實很多人對愛好有個巨大的誤區就在於:很多人把創作慾望當做了創作才能;當他們的才能遇到一定瓶頸的時候,慾望理所當然地就會衰退。有慾望可以,但無論是相機也好,手機也罷,它們只不過是工具而已。

所以如果你真喜歡攝影,完全可以先通過手機來嘗試,當然要發在適當的平台上。Instagram上也有很多專業的攝影師,他們的出片很多都是用手機拍攝的。喜歡攝影的准用戶們,可以用手機先測試自己的創作慾望,然後確認慾望之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也不遲,最後確認才能。

現在手機的拍照功能已經很完備了,很多旗艦機型還有「專業」模式。多看,先看構圖、再看調色,最後找准情緒表達;更高端的是,一張照片就有一則故事;多拍,誠如暴雪所言——「誰還沒有手機呢?」,不過不建議發朋友圈就是了;順便學點打光之類的。學會Photoshop更好,技多不壓身。

反正我個人建議還是先用手機拍,等拍得差不多了,想更進一步了,再選擇專業的相機。

回到原答案,手機取代專業相機還是想多了;黑膠還沒死呢……

最後,黑卡7還是很值的,索法好。友軍,別誤傷。

這相機看著真特么滄桑……

就像做菜,像素只是代表份量。份量多不代表菜好。焦段就像菜單數量,葷素齊全五菜一湯,也不代表品質。只能說具備功能。離良好都還差著檔次,更別提優秀和卓越。

看慣了全畫幅出片後,手機拍的沒辦法入眼。

就像平時吃慣了粗茶淡飯,突然你發現了自助餐廳的存在。你覺得這是人間美味聚集地,再也無欲無求了,認為世上怎麼可能還有其它餐廳存在的必要?

實際上自助餐僅僅是管飽而已。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就算去自助餐廳,也就是吃吃青菜,吃吃水果。味道就別提了。

自助餐廳方便,菜品齊全。離優秀美食還差得遠。

確實是像素越高畫質越好。但是賣一萬二(還要另配鏡頭)的索尼a7m3的相機才2400萬像素。你們比像素的時候就沒有產生過絲毫懷疑嗎?

電子化相機成像就是對光線做運算。像素就像是給光線居住的房間。拋開面積談房間數量是很離譜的。

你60平米的三房一廳和200平米的三房一廳,人住起來完全是兩個世界了好嗎?

買房子的時候人最關心的是面積,其次才是多少房間。

為什麼買相機的時候就倒過來了呢?

相機成像的感光元件也是有面積的。相機圈著名論點是「底大一級壓死人」。就手機那個通光口徑,能有什麼作為?

比像素,只有在同樣感光面積、同一代工藝比較才有意義。手機的4000萬像素就如同10平米的房子非要隔出40個房間,不影響畫質就不錯了,還談什麼挑戰相機。

相機無非就是價格貴和便攜性差。

真要比成像質量,把手機秒到渣都不剩。

假如你非常有錢,裝備齊全,並且隨時有幾個助手輔助,那麼手機拍照將毫無意義。

所以相機對比手機的缺點只是使用者的缺點,並非相機本身的缺點,一套全畫幅裝備,從各方面都能碾壓手機,一燈大師單挑加藤鷹的存在,從實力上來說,目前的手機拍照還不夠專業相機的零頭。只是手機更容易讓素人高潮罷了。

新手還是買網紅相機就好,遇到問題起碼還能搜到答案。還有小姐姐小哥哥一起交流。使用體驗愉快才是堅持攝影的第一動力。最後發展成一名器材黨數毛黨也不錯。

直接勸退買索尼、尼康、理光、松下、奧林巴斯的新人。品牌方面瞄準佳能、富士和萊卡就好了。拍不拍照的無所謂,讓人一眼能看出你是攝影師才最重要。至於配件,雷蛇或者羅技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