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其他35mm,85mm,135mm同光圈定焦,價格好像都稍微便宜一些。我只是單論尼康的鏡頭。

是技術上相對簡單,還是做工不一樣?50mm和人眼焦距最接近,這其中有什麼聯繫么?


會思考的小朋友。

首先不是焦距的問題,人眼的焦距(從Node Point到眼底的距離)根本不是50mm,誰的眼球直徑50mm來著?那是牛眼!不是人!

你說的,是視角。標準50mm鏡頭視角是47度,人眼的「感知」視角差不多也是這個數。

不過還是先說結論吧:

同工藝以及成本沒什麼太大關係,產量問題。產量實在太大了。

@軒轅阿布醬 真的以為標頭的成本是最便宜的?非也

45/2.8P的鏡頭,單只成本(這裡指物料成本,不考慮其他平攤在每隻鏡頭的費用)絕對在50/1.8之下,但復刻版本的價格是50/1.8的三倍有餘

我查了45/2.8的產量,P版和NC版以及更早的版本加起來可確認的不到8萬支。

而50/1.8,單Ai和AiS,產量就超過90萬支,這還不包括E系列的200萬支,以及AF系列的250萬支!AFS現在的產量也超過了70萬支。(數據來源:Nikon Lens Versions and Serial Nos)

所以這才是低成本的關鍵。

這就是標頭價格三倍的Nikkor 45/2.8P

(來源見水印)

這個鏡頭工藝成熟嗎?成熟。Tessar結構還有不成熟的?

這個鏡頭結構簡單嗎?簡單,四片3組,地球人都知道

這個鏡頭成本高嗎?不高,普通的Tessar鏡頭而已,沒有任何特長(小是仰賴Tessar結構,不是說原本很大優化到很小。誰家的Tessar標頭都不大的)

但是,貴嗎?

貴,比標頭貴的多。

---------------分割線----------------

古往今來,在不考慮光圈大小的情況下,視角符合(接近)人眼視角的鏡頭,大體上都是便宜的,或者說,至少不屬於昂貴的,因為視角、影像素質等都比較容易達到一個平衡,或者說折衷的優選方案。換句話說,47度左右的視角,是【容易達到的視角】,也就是說,你甚至可以理解為——在這個世界的物理體系下進化出來的人類,選擇了一個容易「長出來」的,具有這麼個視角的眼球。

如果在另外一個世界中1+1不等於2,動量不守恆,熱力學定律全部失效,那我們的視角可能不是50度而是25度。但——在這樣的世界中,最便宜鏡頭的視角很可能也是25度。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塗了黃油的麵包永遠是有黃油那一面著地,就算是在引力不同的星球上長大的外星人一樣有這種煩惱——因為引力不同,所以身高不同,桌子高度也不同,這一切都考慮進去的話,黃油麵還是會著地」。就是這麼個意思。(以上純屬猜測,僅供參考
工藝成熟,結構簡單,沒別的。

你看看 50 1.2便宜嗎


買的人多賣十萬隻的50 1.8或者是16-50再或者28-70鏡頭肯定比賣一萬隻的35 2更會比賣一千隻的 15 2.8便宜
你買個賓得的50定看看便宜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