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蛋糕的大小和想像空間相關,大多數時候,硬體缺少想像空間,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終受限於物理極限和製造精度的限制。軟體相對來說,更容易把天馬行空的設想變成現實,至少是展示和呈現出來。有了想像的空間,蛋糕就能做大,就有人買單。

打個比方,硬體屬於鋪牀疊被的崗位,這是基礎崗位,需求相對固定,空間侷限,因為薪資平穩;軟體是服務性行業,彼此聊high了,投資人願意投更多的錢。

如果奔著錢去擇業,或許送快遞,薪水也不亞於工程師。但是,為了愛好或心中某種執著,硬體工程師是不錯的選擇,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加油!


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這麼句話——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和你說的,本質上都是同一個問題

30多年前就有人在問了,幾十年也很快,一晃就過去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百年不動搖

掐指粗粗一算,再過50年

很簡單啊,跟技術難度什麼的關係不大,純粹因為行業不賺錢,互聯網那邊容易喫人口紅利賺翻,自然把軟體工資炒高,但製造業這邊的軟體崗位工資也不怎麼高

賺錢的行業,比如大型的半導體商,搞硬體的工資可不低,就是進去的門檻很高

大學的時候有學長說先選行業再選職業,當時還不信,現在...


你確信你做的是硬體很nb?可以發IEEE那種麼?

你確信你把你手上別人二十年前玩剩下的技術和基本原理都融會貫通了嚒?

既然都沒有,那就不要怪硬金low


這基於大市場環境的,硬體從設計到產品成型需要太多的投入,而最後的結果不一定有相對應的回報,中國這個經濟市場肯定傾向於能更加快速回報見到收益的行業,相比之下沒有軟體收益快,也就導致了整個行業的投入相對較少,自然就影響工資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對於國家來說硬體也同樣在某些方面比軟體更重要,這需要國家有傾向性的引導了


個人感覺應該是有這麼幾種情況。

一是大部分硬體工程師包括IC工程師、電源工程師和FPGA工程師等都在傳統行業從事工作,其他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很少能用到這些硬體工程師。在國內,傳統工業和製造業的工資水平要比互聯網行業低很多,這個是大趨勢。當然,有很多做的很好的硬體工程師掙得也是很多的,這個可能佔的比較少數。

二是大部分企業對硬體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前期投入和消耗比較大,很少在這方面做很多投入,按照經濟效益換算,直接買現成的技術方案比養工程師自己研發要合算的多,這也間接造成了硬體工程師的收入不是很高。


我個人是做軟體的,我是這麼理解的,這個得看資本的注入方向,比如互聯網應用。因為互聯網初期的混沌狀態,往往在現有的技術上就能搭建應用,而且能掙錢,資本肯定大幅度流入該領域,但實際看一下該領域從業者會發現大多數做的工作和車間工作人員差別不大(很多體力活)。但是硬體如果是科研專家那就不一樣了,比如中國晶元的問題,光刻機問題,這些都需要頂級科研專家,之前不就有個年薪300多W入職華為人麼,印象中她是儲存領域的專家。


硬體工程師待遇不如軟體,應該是全球的一致現象。軟體帶來的產品利潤貌似更高,比如一個遊戲。而硬體,開發一代新平臺,需要的成本相對較高。測試和驗證設備成本高,投入高。(一部中高端示波器在50萬到百萬)。如果有錯誤,還要算上修正成本, 所以相對利潤較少。

至於討論哪個更難,這恐怕本身就是一個很難論證的論題。好的硬體工程師,需要很紮實的技術背景和實踐經驗。軟體工程師貌似很多,但是好的軟體工程師也同樣不好找。


國內硬體技術落後於美國,發展力度也不大,崗位少,需求少。

不過最近美國連番制裁基本都是硬體技術卡脖子,相信以後對硬體人才的需求會上升。


你能解決中芯之痛,華為之痛,工資難道比不過軟體工程師師嗎?


硬體的薪資低於軟體,馬上表面,不要老聽哪些風聲,硬體工資高的也很多。而且做技術,軟體和硬體都不可能一直做下去,最終可以做技術管理,一直做技術,做什麼也會到達天花板。帶領團隊開發。硬體工資高的很多的。


雖然表面上看是因為硬體設施有材料成本,但是我想一想,未必apple的工程師會比google的工程師收入要低。

所以最終的答案應該是,中國的硬體工程師沒有把產品做到力壓外國貨,所以收入不如軟體工程師。國內的軟體工程師做的產品,沒有外國貨競爭的,你要運營一個購物平臺,只能找國人來做,不會有國外開發的購物平臺能讓你安心的。


你說的硬體難點在哪裡呢?如果只是做做電路板,硬體可比軟體容易多了。

硬體難點我倒覺得在於專業晶元的設計,待遇如何不知道,但是很多國外產品國內根本沒有同實力替代品。如果有,我相信這類工作待遇不會很低。

軟體基礎很容易,但是需求千萬種。我覺得,多給軟體工程師一點也沒啥。他們得花多少時間憋著氣去跟項目經理對罵呢?

說到互聯網,大部分硬體就是一個PC機,軟體可以跨越好幾個產業領域。從這個級別看,硬體哪裡比軟體難?

不過,我最近確實很喜歡做硬體玩硬體,確實很有意思。


15年的時候,我硬體兩年進了一個新公司,工資比另一個軟體一年同時進公司的人低了1k。這兩年手機大火,樂視當時瘋狂挖人,軟硬體工資差距大的離譜。16年我那同時去了另一家公司,我也在年底跳槽了,此時他比我高3k。互聯網大火,物聯網也在炒,還有區塊鏈,反觀實體經濟,深圳在16/17年倒閉了大批工廠。以軟體為主的公司,項目週期端,騙錢快,一個不行立馬就轉方向,軟體工程師一個人有時候可以同時做好幾個項目。硬體公司研發週期短則半年一年,長的兩三年一個項目也有,經常可能出現東西還沒做好就過時了,小公司要求不嚴格,左右抄抄,轉手賣人,工資自然也不會給你多高,大公司一個項目動輒成千上億,但項目分工也巨細,這種一般硬體同時最多帶一兩個項目,工資自成體系,你嫌少,公司自然能找到不嫌棄的人。項目難度大,但你只要按流程幹活,不怕苦不怕累,一般不要求你水平多高也能保證項目平安。感覺主要還是前幾年的風把工資吹起來了,現在在一家硬體公司,每年調薪,硬體1k,軟體2k。所以以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個人認為,最早是勞動力關係解放促進生產發展,後來是機械技術進步促進生產發展,然後是金融促進,現在是信息傳遞促進生產。軟體的邊際成本低,在現在這個階段獲得的利潤高。硬體已經比較成熟了,需求少,要到下一次技術進步纔有大發展。


恕我直言,硬體分板級和晶元級,板級的硬體,現在越來越簡單化,都集成到了晶元裏,板級硬體現在都只剩抄抄圖,看看晶元說明書。晶元說明書甚至幫你把外圍電路都說了個七七八八。只需要一個高級的拼裝工。

晶元級硬體工程師從來不缺待遇。只是門檻高,基本名校碩士起步,做的公司也少,日常接觸到的也不會多。

反觀軟體,因為項目需求,需要的人力更多,幾倍於硬體,所以一樣地抄代碼拼裝,人員缺口卻堵的更慢。但即使這樣,現在簡單的UI軟體也逐漸艱難。待遇高的是寫核心邏輯代碼的。


還是需求決定待遇吧,能搞更難的為啥不能去搞簡單且待遇更高的?跟錢有仇嗎。


因為硬體公司不如軟體公司受投資方青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