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斯大林生前一直堅持的一個理念是:「只要有帝國主義存在, 世界戰爭不可避免, 所以, 消滅資本主義是消除戰爭不可避免性的惟一道路。」這一觀點, 也是斯大林時期蘇聯外交政策的主要理論基礎。 馬林科夫執政後,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 對外交政策也進行了若干調整。其一,馬林科夫提出了核戰爭「會消滅地球文明」的理論。」

眾所周知,對世界和平和人類安全構成最嚴重威脅的是核武器。繼 1945 年美國研製成功原子彈後, 1949年9 月蘇聯也成功地進行了原子彈爆炸試驗。1952 年和1953年, 美國蘇聯又先後成功進行了破壞力更大的氫武器爆炸試驗。

有鑒於此, 1953 年 3 月 12 日, 馬林科夫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選區選民大會上談到, 在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現代的世界大戰「將意味著世界文明的毀滅」。未來世界大戰沒有勝負, 核軍備競賽毫無意義。為此,1953年8月,馬林科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例行會議上第一次使用了「緩和」一詞, 呼籲東西方降低軍事對抗水平。8月20日,蘇聯政府發表公告說:「根據蘇聯為鞏固和平與各國人民安全的一貫政策, 蘇聯政府仍然堅持必須禁止原子武器和其他一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及裁減常規軍備和武裝力量的立場。」9月21日, 蘇聯政府正式提請第8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關於消除新的世界大戰威脅和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措施」的決議草案。該草案提出:「宣布無條件禁止原子武器、氫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建議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一年內把自己的武裝力量裁減三分之一和召開裁減各國軍備的國際會議;採取措施取消在外國領土上的軍事基地和制止戰爭宣傳。」

1954年 3 月 12 日, 馬林科夫又發表聲明說:「蘇聯政府主張進一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堅決反對冷戰政策, 因為這是裝備新的世界大戰的政策。使用現代化武器裝備進行世界戰爭意味著世界文明毀滅。」

馬林科夫重申這一論點說明, 蘇聯政府已經開始認識到,使用核戰爭的手段不可能取得符合願望的政治成果。這與馬林科夫 1949年11月6日另一次講話中說「如果發生新的世界戰爭, 帝國主義將被消滅的觀點大相徑庭。

蘇聯偉大領袖,蘇聯的建設者——斯大林去世後,作為其部長會議主席的接替者,馬林科夫掌握了蘇聯的政權,但是後來成為克格勃主管的貝利亞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魯曉夫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對政權的爭奪。

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在當時的國內形勢下,由於衛國戰爭已經結束,農民紛紛期望蘇聯政府能夠取消餘糧徵集制,並開始著手恢復經濟,馬林科夫開始了一項對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個人崇拜」這個術語來總結蘇聯在斯大林晚年時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勢,並首先提出要反對個人崇拜。具體行動是在理論上做了相應的論述,在蘇共黨內開啟了消除個人崇拜的進程,逐步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糾正工作,提出了集體領導原則。其次,馬林科夫主導了平反冤假錯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醫生間諜案、明格列爾案、克里米亞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處決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錯案的直接製造者貝利亞,改組了由貝利亞掌控的凌駕於黨、中央、司法機關之上的內務部,恢復了檢察院。

經濟上,馬林科夫認識到蘇聯在日用消費品工業在生產、產量、質量等方面都是落後的,由此提出了均衡發展戰略——向重視重工業那樣地重視輕工業,用發展重工業那樣的速度去發展輕工業,開始將經濟重心調向輕工業、食品業和農業,將生產的重心調向日用消費品上來,將經濟生產的目的定位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生活文化水平」。

馬林科夫坦率地承認蘇聯糧食問題沒有得到最終解決,一些農業生產部門依然落後,農民付出的很多卻沒有得到應得的東西,蔬菜以及畜牧產品沒有滿足人民的需要。由此開始著力解決「二農」問題(農民、農業)。

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諸如提高國家的農產品收購價格、允許農民自由經營自留地和個人副業、降低對農稅收的標準和農民副業繳售的標準、免除農民拖欠的農業稅款、提出了農業機械化的方針以及創造性地提出要培養農業技術幹部。馬林科夫的主張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農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感,當時甚至流傳這樣一種傳言,即馬林科夫是列寧的外甥或養子。

行政上,馬林科夫著手調整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下放中央權力、擴大地方自主權;精簡機構、精簡報表(公文)、縮減行政費用;糾正吃大鍋飯、不計成本的生產模式,加強經濟核算,調整銀行信貸政策,制裁虧損企業。

外交上,馬林科夫緊縮關於爆發世界大戰的估計,將外交重點由消滅帝國主義轉為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上來——回歸了列寧的主張。

他開始擺正軍事與經濟的關係,提出經濟將擔負不起過於龐大的軍備,指出核軍備沒有意義,實際上就是主張節制軍備。

在馬林科夫對外政策的主導下,蘇聯恢復了蘇聯同南斯拉夫的關係,緩和了蘇聯同土耳其、伊斯蘭國家的關係並與阿富汗、印度、芬蘭等國家有了不同層次的往來。這時期,蘇聯的報刊上開始出現了「緩和」這個名詞。

實際上,蘇聯這一系列外交上的獲勝是對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所發起的冷戰的沉重打擊。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馬林科夫對原有的斯大林模式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修改,而且我們會發現,這些改革中的大部分措施與鄧小平的改革類似,但是這類改革並沒有引入市場機制,是在計劃經濟內部對計劃經濟的完善。

改革的成功與局限

馬林科夫的「新方針」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蘇聯1953年的消費品增長率第一次超過了重工業的增長率。

政府開始考慮福利問題,國家用於消費的支出占預算的比例上升,對應的是,軍備的比例下降。

在1953和1954年間,兩次降低了食品和消費品的價格,蔬菜和葡萄降幅高達50%,麵包下降10%,肉類下降15%,衣服下降14%,皮鞋下降8%,香水下降10%。

農民的現金分配增加了兩倍多,增至42億2千萬盧布。人們切實地感受到了「新方針」的實惠。

同時,糾正了部分斯大林時期的政治大清洗所帶來的弊端,穩定了社會秩序,也是人們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客觀上調動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

在農業上,蘇聯連續兩年迎來了大豐收,穀物的出口使蘇聯獲得了大量的實惠,一方面保障了工業生產,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國內的需求,進一步帶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在社會福利上,馬林科夫保障了失業工人的權益,從而將蘇聯的社會制度更加完善,大大緩和了社會上的矛盾,使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顯得更為公平。

從各個方面看,在馬林科夫改革後,蘇聯的經濟都出現了回暖的跡象,並且生機勃勃,具有相當程度的潛力。可以想像,如果這一改革可以持續下去,那麼至少在未來的五十年以內,蘇聯的經濟仍然將保持高速、健康並且穩定的增長,那麼冷戰的結局將極有可能發生變化。

但是,問題出現了。實際上,我們認識到斯大林模式具有時代局限性是因為我們是從歷史過來人的角度出發,是在其局限性已經體現出了嚴重的後果的時候才真正認識,或者開始認識的。而在當時,斯大林模式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即便在衛國戰爭結束後,憑藉著斯大林模式,蘇聯只用了一個五年計劃就完全恢復至戰前的水平,達到了可以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程度。

因此,馬林科夫的改革無疑是及時的、高瞻遠矚的,但是很可惜,往往這種及時的改革也不會被人們所認同,只有當其遇到危機時,人們才會思考變革,這也正是馬林科夫改革最終失敗主要原因。

馬林科夫模式的失敗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改革本身的失敗,即不是由於改革的某項措施,或者改革本身不符合蘇聯國情,從而導致蘇聯經濟衰退而不得不終止,事實上,馬林科夫的改革相當成功,並且它是被人為的,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被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官僚人為的終止了。

馬林科夫模式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恰恰就在於馬林科夫的改革觸動了蘇聯官僚階層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官僚的強烈反彈,而馬林科夫本人又屬於適合集體領導制的類型,對赫魯曉夫一再忍讓退步,最終被赫魯曉夫等人趕下政治舞台,流放到下層,改革被迫終止。


??????????????

冷戰是蘇聯發起的?是蘇聯能避開的?搞得好像是蘇聯犯錯了。好歹咱們也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吧,西方人創造歷史都能影響到我們。也是厲害了,是不是再過幾年是不是二戰都是蘇聯搞的了。

蘇聯二戰中犧牲那麼大,斯大林傻了才會和美國對立,此時的蘇聯才是孤立主義為主。斯大林認為資本主義遲早會自爆,所以反而搞兩個平行市場,坐等西方自己完蛋。

美國還有核武器,斯大林此時已經對美國盡最大的善意,儘可能規避與美國對立了。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跑到美國搞鐵幕演講,鼓吹美蘇對立。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冷戰正式開始,隨後馬歇爾計劃和對蘇聯陣營出口管制。

1949年8月25日成立北約。

蘇聯呢?

我們就看各種媒體鼓吹柏林危機里蘇聯不人道,切斷東西德交通,然後美國以自由主義大旗空運物資保護了西柏林人民。怎麼不提是美英法背著蘇聯單獨商量西德問題,意圖與東德切割。

美國知道蘇聯不可能參與馬歇爾計劃,還故意噁心蘇聯希望他加入,意思很明確,整個東歐也能享受。蘇聯經濟本來還沒恢復,為了應對美國蝦仁豬心的行為不得不搞莫洛托夫計劃援助東歐。

華約什麼時候成立?1955年5月14日,還是因為西德也加入北約讓蘇聯退無可退了。

杜魯門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的希臘土耳其危機中,唯一有蘇聯霸權主義行為的就是土耳其危機。

希臘內戰是英國把流亡政府送回去摘勝利果實搞出來的,蘇聯介入並不多。

土耳其危機中蘇聯是進攻行為,但一是蘇聯對土耳其的要求不是直接針對美國陣營,二是蘇聯對土耳其的無理要求也有土耳其在二戰期間背信棄義的原因。

另外一個進攻行為是朝鮮戰爭,朝鮮背後是有蘇聯直接支持,這裡恰恰是因為歐洲局勢緊張才導致斯大林戰火東引。而且戰爭初期蘇聯也沒有直接派兵,這裡也包含了民族統一成分,誰能想到美國撕破臉直接下場干涉。

可以說從冷戰爆發到冷戰初期,都是美國主導,對蘇聯步步緊逼,許多也是欲加之罪,蘇聯大多也是防守反擊。

怎麼看了多年電影就變成蘇聯窮兵黷武不顧及民生了?目前我國也是如此,美國強逼我們脫鉤。

是不是過了多年後就變成中國發明了病毒,對西方打生物戰,迫使美國防守反擊,然後中國主動脫鉤。甚至中國獨裁腐敗,刻意隱瞞疫情,就是為了消滅西方自由世界才發起新冷戰。

然後多年後有人問中國怎樣做才能避開與美國冷戰,休養生息。

所以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新老冷戰不是蘇聯中國能避的。美國都把槍口頂到腦門上,避無可避了。

問題的核心不是什麼意識形態,而是中蘇的強大。美國很清楚,坐等他們強大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必須先下手為強。

那麼怎麼能避開?跪下叫爸爸,必要時解體就能避免了。


無可避免。

蘇聯的總體利益長期與西方對立,這是不可避免的。同一件事,雙方看法往往是截然不同。西方指責冷戰是因為蘇聯的擴張,而蘇聯則認為這是西方的故意刁難。

對蘇聯而言,在東歐與朝鮮的勢力範圍是在二戰時就與西方商議好的。斯大林則願意放棄在西歐的影響力以換取西方態度的和緩。甚至直到1948年前,除了佔領東歐,蘇聯並未急於推行蘇維埃化。

但隨著東歐共產黨奪取政權及西歐共產黨的強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坐視不管。

在二戰行將結束時,在法國、義大利、芬蘭等國,共產黨已獲得20%的選票;在比利時、丹麥、挪威、荷蘭以及瑞典則接近10%,在東歐國家,20%—50%的民眾支持左翼政黨,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是良方。

斯大林甚至樂觀地認為:"今天,甚至在英國君主制下實行社會主義也是可能的,革命並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需的」。

而蘇聯國家利益,即與西方和緩的願望,卻也因此成為不可能。

而就蘇聯而言,斯大林的妥協不是真的示弱,而是退一步,進兩步。他認為,資本主義總體危機在二戰後大為加深,蘇聯的建立與二戰的破壞將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分裂,資本主義將萎縮。資本主義國家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終將引發新的世界大戰。「資本主義穩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資本主義滅亡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所以對蘇聯而言,蘇聯要爭取一切機會,去加速這一趨勢。包括蘇聯的退讓本身就是在為休養生息爭取時間,而休養完畢後也一定要和西方鬥爭。「可能在各種情況的一定湊合下,爭取和平的鬥爭會在某個地方發展成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但這將不再是現今的和平運動,而是推翻資本主義的運動了」。

兩方都不是奔著共存的目的而交往的,又怎麼能避免競爭呢?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密蘇里州富爾頓發表了他著名的鐵幕演說。這演說被斯大林稱為「戰爭叫囂」,因此他拒絕了一項美國的10億美元貸款建議,然而,在他對外事務操作中,斯大林小心行事,審慎博弈(作者原話)。1946年3月26日,蘇聯軍隊撤出伊朗,當伊朗政府隨後殘酷鎮壓了莫斯科支持的政黨時,斯大林也保持了剋制,同時坐視美國事實上完全佔領日本,英國干涉希臘內戰。1947年2月21日,在巴黎簽署五項歐洲和約11天後,美國政府收到英國政府援助希臘的請求,當時英國支持的希臘政府正在和南斯拉夫支持的左派武裝進行一場內戰。3月12日,杜魯門在對國會兩院的一場演講中請求對希臘和土耳其進行經濟援助,這也被認為是「杜魯門主義」出台的標誌之一。1947年6月5日,國務卿馬歇爾宣布了美國援助歐洲經濟復興計劃,如同美國所有的戰後政策那樣,馬歇爾計劃一直是西方一些分析家批判的靶子。無可懷疑,美國人試圖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去影響被納入馬歇爾計劃的國家的政策,且該計劃有助於美國自身的經濟繁榮(作者原話)。(來源Great power Diplomacy 作者Norman Rich,是個反蘇聯的美國作家)。

1948年3月,英法和低地國家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這顯然是針對蘇聯的一項軍事同盟。7月6日,美加等國和布魯塞爾成員國就在《布魯塞爾條約》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北大西洋安全體系開始談判。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條約在華盛頓簽署,希臘和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在地緣政治上,希臘和土耳其對蘇聯而言類似美國的墨西哥和巴拿馬)。

綜合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5月結束,蘇聯沒有任何能力避免自己成為西方國家的對手,我懷疑那些說蘇聯因為自身原因和美國敵對的人,也認為華為是因為自身原因被美國封禁的。


一國無法建成資本主義,一國更無法建成社會主義

總體規模更小,底子更薄,但是又沒有小到可以讓對方完全放心的地步

試圖以同樣的方式與其競爭,只要知道馬太效應,就明白大魚能吃掉小魚。

蘇聯放棄自己的優勢,不再領導支持其他受到壓迫的民族、地區、國家反抗資本主義,自身變成修正主義,成為了一個新的帝國,與美帝國主義搞所謂的和平競爭。

結局自然是慘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