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心理學的魅力其實在於覺察,當你知道問題成因的時候,在面對問題時多一份覺察。

定義: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

什麼原因導致從眾?

有兩種可能

  1. 想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
  2. 獲得重要信息

第一種可以稱為「規範影響」,就是個體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免受拒絕,得到人們的接納,或者獲得人們的讚賞。

第二種是當你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你對於環境不了解,別人就會成為有價值的信息來源。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抵制從眾?

第一就是逆反。

想一想羅密歐與朱麗葉,家族的對立,反而加深了他們的愛情。或者叛逆期的兒童,通過與父母要求相反的行為來證實自己的自由度和獨立性。

第二就是堅持獨立性

雖然從眾會使個人免受排斥,但是我們還是不喜歡過度與他人一致。

其實人就是這樣奇怪的動物,既想與他人保持一致,又不願意抹殺自己的獨特性。

所以從眾並非很危險的事情,關鍵在於你自己在當時情境的選擇,是從眾還是堅持自己對你利益最大化。

以上知識參考《社會心理學,邁爾斯,第八版》


順序反了

不是如何擺脫「從眾心理」

而是如何堅定自己的願望

當你擁有自己願望和規劃

自然就不會從眾了

另外,從眾就是錯的嗎?

不是從眾就是錯的


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在知覺,判斷,信仰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

從眾的原因有:

1.相信他人心理。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是有限的,在情境不確定時他人行為最具有參考價值。

2.尋求安全心理。人是生活在群體中的,希望與他人關係融洽,不喜歡被群體視為異類。

3.忠於集體心理。若在一個有共同利益和目標的集體內,從眾可能是為了實現集體的理想與目標,集體主義精神。

———參考《社會心理學》鄭雪主編

故而為了擺脫從眾我們可以:

1.多思考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作為自己做判斷的依據,增強自信,則無需參考他人。

2.培養穩定的自我評價信念,增強對抗他人不同看法壓力的能力。

從眾也是人生存的智慧,節省腦力,人際關係和諧。但在大是大非上盲目從眾就不好了,需要認真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不要被他人所影響,找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就去做相關的事,不要想別的。如果實在容易被他人影響,就在所有人之前採取行動,做完就不會有「從眾心理」這一說,你是第一個!久而久之,只有別人跟從你!


做到「目中無人」


一般人擺脫不了,人本來就是群居的,從原始社會就是這樣,特例獨行的人很容易就會死掉,這個基因已經深深的刻在我們的腦海。所以圈子,也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真的很重要,要跳出圈子真的很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學習,多看點書吧,也許你感覺沒用,但是它能提高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了解事物的本質,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