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男性氣質」被提起時,背後往往隱藏著某種社會偏見或刻板印象,是否存在標準的「男性氣質」?


這是 MTV 舉辦的「與眾不同」創作大賽的獲獎短片。通過一名隱藏性取向的兄弟會男子的旁白道出美國年輕社會中強調的理想化西方男性氣質賦予的男性特權。

從同性間關於陽剛與陰柔的一系列刻板印象,到基於男女兩性的對心理強弱的差異感知,再到童年時期通過觀察環境而對自身氣質的偽裝和限制,影片尤其反映了這一扭曲的男性概念造成的包括暴力、內化的恐同心理和泯滅個性等惡性影響。

為了和你一樣,我再也不是原來的我。結尾的一段臺詞不禁發人深省……From MTV

視頻來源:MTV


曾經的法英男人日常裝扮就是穿裙子和高跟鞋,如今再穿,就會被某媒體抨擊為喪失一個男人該有的氣質。想想,竟然可以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祖先擇裝矛盾。


一種抹殺部分人性的刻板印象


是否存在標準的男性氣質?

我認為不存在!無論是所謂的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都是被社會規範的結果,因為這樣兩極化分類,方便管理。

實際上,男女之間相似性總是多於差異性。

男性從小被社會灌輸的是「你要像個男人,不準哭,」的觀念,我們從一個胚胎成長,在這個大環境下,社會規範對我們形成約束,慢慢認識到自己的性別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開始在別人的影響下模仿別人的為人處世,開始學別人一樣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別人。

什麼時候開始男人不能哭,流血流汗不流淚?什麼時候女人開始被強制性穿上自己不喜歡穿的裙子?我們被框在了這些奇怪的理所應當的規則中,無人質疑,無人反抗。最後我們選擇從眾,明知是不對,卻還是為了不被踢出羣體,去選擇接受。我們害怕孤獨,所以選擇接受。

推薦最近看的一個紀錄片,探索了我們文化對男子氣概的狹隘定義是怎樣傷害我們的男孩,男人和社會的,並揭示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在這個謂之「男人」的面具下,你隱藏有多少脆弱和痛苦?

面具之內?

www.bilibili.com圖標

我認為「男性氣質」是男性和女性都共有的,並不是男性的專屬。

這裡借用榮格的理論,榮格提出了「阿尼姆斯」這個意象。阿尼姆斯是每個女人心中都有的男人形象,是女人心靈中的男性成份。

根據女性人格的發展,阿尼姆斯的形象也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分為四個階段:

體力過人的男人——力量(power)

具有行動力的男人——行動(deed)

善於運用語言的男人——語言(words)

智慧的男人——意義(meaning)

相對應的,男性氣質為:力量、行動、語言、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