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回答,大家都想當然的認為用腳踩的這個過程是揉捻。確實,以前很多茶類製作的時候會用腳揉捻。

但是,題主問的是國家寶藏廣州《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那一集。我們來看一下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裡面的畫面。

畫面中,幾個人用腳踩的動作顯然不是揉捻,因為沒有必要在鋪著白色棉布的茶箱裏揉捻,同時,旁邊有個人在木箱外面寫字,做記號,這顯然是成品裝箱的環節,稍微懂得做茶的工序就會知道,揉捻顯然不會和成品裝箱在一起。

所以,這裡的腳踩不是揉捻,而是茶葉精製加工的一個環節,類似於祁門紅茶精製工序中的摔打,將茶條斷碎,提高浸出率,增加密度,平均等級,也能讓一個茶箱裝的更多。


紅酒也是踩的,榨油的油坯也是踩的。

茶葉踩是為了揉捻。


其實這個問題,涉及了製茶工藝中一個很關鍵的步驟——揉捻。

倘若有機會,可以試試直接從茶樹上摘下茶葉,直接放水沖泡,品嘗一下它的味道。再從茶樹上摘下茶葉,稍稍揉搓之後放水沖泡,再品嘗一下它的味道。

一定是經過揉搓的茶葉的水比較有味道,對不對。

所以揉捻的第一個意義在於,它可以通過外力作用,適當破壞葉組織細胞,使細胞內的汁液浸出附著於茶葉表面,在茶葉沖泡的時,茶葉內物質更易溶解在水中,增加茶湯濃度

然後,稍微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市面上的白茶(沒有經過揉捻)總是很大一包,可單位密度並沒有鐵觀音、碧螺春、金駿眉之類的那麼多。除了白茶,一般茶都做成條索狀的或者顆粒狀的,這樣比較便於存放和攜帶,對不對。

所以揉捻的第二個意義在於,它可以縮小茶葉的體積,使茶葉緊實,為之後的炒茶打好外形的基礎,包裝中的茶餅也會更為緊實,便於保存和運輸。這一層意義,還可以涉及到傳統製茶的最後一道工序——包裝壓制。對於黑茶等重發酵茶來說,更緊實的茶餅,就意味著更好的保護了茶葉的風味和發酵過程,日後泡出來的茶味道也會更醇厚。

安化千兩茶,也是腳踩出來的(圖片來自百度)

清末廣州港,工人在踩茶球,茶球常見於烏龍茶、茉莉花茶等茶類(圖片來自百度)

再然後,不同茶葉的味道和口感,除了氣候土壤的因素之外,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是製茶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包括做青、炒青、揉捻、焙茶等。

所以揉捻的第三個意義在於,它可以通過外力作用,影響茶葉的滋味。

除了白茶類,揉捻是其他幾乎所有茶葉製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

可是這跟用腳有什麼關係?為啥不用手?為啥不用機器?

原因很簡單,在現代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設計出木質手推揉茶機以前,揉捻這個步驟是沒有機器可以使用的壓製茶餅的機器,同樣也是近幾十年纔出現的。所以揉捻和包裝的過程中,過去能依仗的只有人力。

但手的問題也很明確,就是極其耗費體力。在體力消耗過大的情況下,揉捻茶葉可能出現力道不均勻的情況,這很影響茶葉的最終品質。

所以用腳是人工揉捻和壓制的最優選擇。

雅安長沙村老師傅的腳上功夫,當地叫做溜茶(圖片來自百度)

看上圖,這是四川雅安長沙村的老師傅工作時的場景,藉助腳,再藉助斜置木板等工具,是不是輕鬆許多啦,揉捻力道是不是均勻許多啦。

因為機器的普及,其實現在還保留用腳來參與製茶的傳統的地方,已經很少了。

ps:腳氣問題其實不用太過擔心的,因為踩茶很少用腳丫直接接觸茶葉,茶葉一般都會用竹、粗布、棕葉等物來包住,這樣做的目的本就是防止異味和空氣的進入,效果是不錯的。


洋大人的紅酒當年也是腳踩滴。

一方面腳的力氣大,

一方面腳上菌落有助於發酵,

覺得不能接觸人體的潔癖者,怕是飯食都不能喫咯。呵呵。呵呵


emmm怎麼說呢 從民國(應該)人們發明瞭揉茶機就沒有人用腳了


因為手勁不夠,機器又比較傻,還是智能控制系統不錯,只好用腳了,用膝蓋豈不是,太不方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