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添加幾個額外的鏡片,或者除幾個主要焦段畫質優秀以外畫質都很差。

這樣的鏡頭的設計難點是什麼?

想到了索尼的28f2,或者增距鏡都是個思路。

相鄰的焦段區別不大,如果可以大範圍的覆蓋幾個常見焦距,是不是更香呢?


說句比較刺耳的話,知乎上的光學問題關注點幾乎是僅限消費品……

不連續變焦鏡頭,在紅外領域尤其是軍工方向有著非常廣泛的運用。如果去知網搜索「兩檔變焦」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了。

隨便舉個例子,(知乎不讓傳圖了)可以直接去看這篇文章:

長焦距高解析度紅外兩檔變焦光學系統設計 - 中國知網?

kns.cnki.net

很多紅外鏡頭會讓鏡頭中間的一片鏡片可以取出來,取出之後,鏡頭就變了一個焦距。業界俗稱「打入打出變焦」或「兩檔變焦」。

為什麼要設計打入打出變焦,連續變焦不香嗎?這是因為打入打出的光學結構可以更簡單。

更加核心的因素是,連續變焦需要馬達驅動,再快也需要零點幾秒的時間達成變焦,在軍事領域,這點等待時間常常來不及。打入打出卻可以幾乎在瞬間完成變焦,從廣角一下子變成長焦放大被攝物體。


有,不過設計思路和你想的稍微有億點點出入

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

Leica Tri-Elmar 28-35-50mm f/4 ASPH

除了徠卡,還有一些老的日本傻瓜膠片機也有雙/三焦段設計,類似40/80這種焦段組合。

徠卡的設計主要是彌補旁軸相機的缺陷,每個焦段都有其相對應的框線,所以只能做這種「多定焦型變焦」(這名我臨時起的)來達到變焦的目的,在不同的焦段利用尾巴的卡刀頂出不同的線框。16-18-21則需要外置變焦取景器取景。。。

現在不難理解為啥徠卡的旁軸就被尼康大F釘在奢侈品市場了吧,這玩意在很多專業領域實用性比可見即可得的單反確實差太多了。

至於你說想要通過此類方式達到高畫質,Duck不必,都0202年了,變焦已經不是清末民初的水平了,不少變焦已經和同級定焦打得有來有回了,各家狗套不代表變焦水準。


很久很久以前(可能一個世紀以前吧)就有不連續變焦的變焦鏡頭了。

比如Wollensak Ia (三焦頭,買倆鏡頭放一起可以變五焦頭)。看到下面那三行了沒?每行對應著某一焦段和該焦段對應的光圈值。此處至少還應有Turner-Reich的anastigmat ser ii。

再比如Cooke ser XV或XVa(用法同上,但是畫質更好,價格更貴)

比如Hermagis的trousse aplanastigmat,一個鏡筒+一堆鏡組,可以通過不同前組和後組的搭配得到不同焦段最大光圈的鏡頭:

Busch的Vademecum kit似乎也屬於此類?

再比如Zeiss的Protarlinse、Meyer的Double Plasmat。

近一點的除了Cooke的XVa以外還有施耐德的Symmar雙焦頭、Caltar的 215/4.8雙焦頭等等。

更老一點的還有Darlot Cone Centralisateur。按照Corrado DAgostini的說法是可以當人像鏡(前後組一起用)和風光鏡(單用前組,轉180度的樣子)兩用的。

我拿兩個Wollensak Ia出門拍過,的確便攜性上很香,至於畫質嘛,不放大的話(8x10底片用全畫幅翻拍,9張合併)還好,放大的話(直接扔到a7r2上用,當是100%放大了)不是很能打。

135上很久以前有個retina啥啥啥的好像是類似的設計(固定後組,換前組來調整焦距),然後最近被lomography拉出來割韭菜了(是叫neptune吧)。。。話說lomography炒的冷飯真的要喫嗎?

至於設計難點嘛,光學設計這塊我不懂,就不瞎猜誤導人了…非要盲猜的話我猜是單組的光學矯正不是很好做…

話說回來,有恆定光圈連續變焦的鏡頭了,為啥還要不恆定光圈不連續變焦的鏡頭呢?

再提一句,我有tri-elmar 28-35-50(E55),體積略大擋取景器不說(大概擋掉1/8的樣子),線框切換也時靈時不靈的(從28擰到50的時候要稍微擰過一點再擰回來,否則50mm線框不出現或出現但框線寬度減半)。雖然我個人不是很介意這個,用起來還覺得蠻舒服(畢竟懶得換鏡頭),但是這不妨礙有人不喜歡這樣的設計~

有空我再複習一下erwin puts的書…我咋記得他還是誰說tri elmar是個true zoom lens來著…

更新一下:Erwin Puts說從光學設計上來看tri-elmar 28-35-50是一個true zoom lens。

Tri elmar 28-35-50變焦

看上面視頻吧,tri-elmar 28-35-50放在a7r2上從28端(經50端)擰到35端。這鏡頭就是個畫出來了幾個檔位的連續變焦鏡頭…


Lomography有一個Neptune Convertible鏡頭系統,通過可更換的前組(4組4片)來實現35mm f/3.5、50mm f/2.8、80mm f/4的不同規格,通過可更換的後組(3組3片)來兼容佳能EF、尼康F或賓得K卡口。

之後還發布了一個新的前組(4組6片),可以獲得15mm f/3.8的規格。

後組內置了葉片光圈,最小光圈為f/22。還額外支持插片式光圈以獲得特殊形狀的光斑。像場可覆蓋全畫幅。對焦為手動,卡口不含電子觸點。

至於畫質,雖然官方號稱這組鏡頭擁有「無與倫比的優質光學」,但畢竟是Lomography,所以……不過據說(尤其是在全開光圈的時候)成像還挺有個性的。


是的,存在。

撇開vikosi提到的GA645Zi這個實際生產過的階段式變焦鏡頭之外,Pentax 2005年註冊過的鏡頭專利也符合你的思路,即不採用連續變焦而只針對某些常用焦距,實現鏡頭設計的優化(減重、優化結構、控制成本等等)。

應該算較新的設計了。

美國專利 US6,940,658 B2

當然Pentax這隻實際造沒造出來不清楚,也許有原型鏡

6段式變焦鏡頭,你能看到Step1-step6這幾段。

曲線是鏡片移動的路徑,縱軸焦距,橫軸鏡片相對位置。

難點沒什麼難點,只有容易。四片鏡片的變焦鏡頭你哪兒找去(成像還過得去)

至於早期的Convertible lens或者Leica的多焦頭其他人都說的挺詳細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