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看殲20尾部部分看起來讓人很不舒服,亂七八糟的感覺,各種凸起和菱角,丑的要死,為什麼不能把尾部部分修的整齊一點(像F22和F35尾部就很整潔好看平滑沒那麼多凸出物),這麼多菱角和凸起部分不會影響隱身?(據說機身越平滑雷達反射越小隱身就越好)


目力RCS之前,先看看我這個回答唄

如何看待沈飛提名兩個院士人選?FC31還沒有殲31的編號呢,國外也沒有看好的。??

www.zhihu.com圖標

還有桑總的《飛行器隱身技術》第121頁

這是腹鰭的

殲20腹鰭之爭:答案在ATF中尋找?

www.bilibili.com圖標

@尼伯龍根的傷痕 還有其他的你幫忙來科普一下吧,畢竟這些說得有點多也有點煩了


說白了您就是對這倆尾鰭不滿意 去掉尾鰭您看看是不是就好多了?

動力上的差距讓J-20想要實現與假想敵對等的機動性或者機動優勢就不得不在氣動設計上做文章 全動垂尾帶來了機動優勢但也削弱了機身的縱向穩定性 這時候就需要措施來補齊這一短板 所以J-20的尾撐下方出現了兩個尾鰭 但是多了兩個尾鰭就會犧牲隱身性嗎?我沒法目力RCS 對J-20機身機構上運用的複合/透波材料也沒有什麼研究 題主可參照其他回答者貼上來的論文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飛機 在飛行器的各個部位因為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各種取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至於你說的J-20尾部的各種稜角…它們恰恰是為了隱身性能才被設計成這樣的 這些在RCS測試中不斷修整所形成的結構外形要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複雜和完善 而尾撐內部裝有特殊設備是造成J-20尾撐顯得突出且龐大的原因 J-20的尾撐不單單是簡單的支撐結構 安裝在尾撐中的設備可能是電子對抗/紫外告警設備(一般情況下電子對抗系統會放置在垂尾頂端 但J-20的垂尾體積顯然已經沒有任何餘地安放設備)或者EOTS輔助設備等 尾撐表面明顯顏色不同的四塊採用透波/複合材質的繭包間接證實了這一點


你是想這樣吧?


這問題下怎麼一堆二維矢量的鼓吹者?

聽說有人覺得自己比桑建華還懂隱身?

先說隱身原則:

隱身設計最理想的狀態是使得戰機不反射雷達波。當然,這個要求有點苛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材料可以做到完全不反射雷達。次優的結果就是使得戰機反射的雷達信號足夠的弱,這是針對雷達的特點而出的奇招。雷達返現目標靠的是探測雷達反射信號。但是,並不是所有反射信號的物體都會被顯示。

在大氣層中,地面、雲層、高山、飛鳥等等都會反射雷達信號。如果所有的發射信號都被顯示的話,雷達屏幕上肯定都是雪花,也就無所謂探測了。因此,雷達在對反射信號源處理時都會設定一個閾值,在雷達屏幕上僅僅顯示超過該閾值的信號。因此,只要戰機的雷達反射信號低於雷達的閾值,雷達就會忽略該目標的存在。

為了實現降低雷達反射信號的目的,隱身戰機設計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機身平滑、邊沿平行、邊沿處覆蓋隱身塗層等。這些措施的可以使得戰機的雷達反射信號固定在有限的幾個方向上,使得戰機在大多數情況下雷達反射信號很小。到目前為止,最為成功的隱身戰機包括美國的F-22和B-2,以及中國的殲-20.

F-22和殲-20是戰鬥機,首要目標是空戰,這兩款戰機都極其重視隱身性能。不過,從高精度局部放大圖可知,殲-20和F-22身上依然存在L型空速管和防靜電電刷,機身表面並沒有做到絕對光滑。

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是一款全隱身的戰略轟炸機。可以說,該機是人類目前所有隱身技術的巔峰。為了取得更好的隱身效果,B-2全身幾乎毫無凸起。為了做到機身光滑,B-2的機載感測器和天線就採用了和機身完全融合的覆片方式。而且,機身被十幾種不用的稀薄塗層覆蓋;機翼、機身的邊沿更是採用了等離子隱身這樣的黑科技。通過這樣的隱身設計,B-2可以做到全向隱身。

在B-2、F-22和殲-20這三款最優秀的隱身戰機之中,機身最大、出現最早的B-2隱身性能是最好的。作為一款轟炸機,B-2幾乎沒有空戰能力,隱身是其保證戰場生存的唯一法寶。因此,這款最貴的飛行器擁有著極其變態的隱身能力。使其後來者也都望塵莫及!

然後說殲20的尾部隱身:

所謂尾部的問題也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1、腹鰭問題;

2、垂尾問題;

3、發動機尾噴口;

4、發動機的溝槽問題

5、機尾的各種尾椎類的形狀

戰鬥機需要平衡機動性和隱身,還要考慮結構強度與發動機布置,必然不可能像b2/21那種追求極致的全向全波段隱身,必然會有多種取捨和平衡。殲20的尾部是否會影響隱身,我的答案是會,但有一個取捨,隱身的追求需要看配套能力,並且兼顧機動性能和發動機推力(推力矢量必然要損失部分推力)。

垂直尾翼在被側面方向上的雷達照射時,是一個強反射源,F-22、殲20都採用傾斜設計防止回波大量回到側向的對方雷達平台上;殲20垂直尾翼對後機身敏感部位的遮蔽功能相對有限。

在雷達隱身方面,殲20後機身,特別是發動機艙周邊,幾乎採用了與傳統設計一致的結構,有著大量互相交錯的平面,甚至有一些類似於角反射器的部分,必然在雷達能照射到這一部位的方向上產生較為強烈的回波;F-22發動機部分的機身後部下表面齊平,比殲20的相同部位要更有利於隱身。

在紅外隱身方面,F-22的尾噴管採用了有利的遮蔽手段,使得這一部位不再像傳統上成為很強的雷達反射源,而殲20戰鬥機尾噴管幾乎沒有任何遮蔽手段。在紅外隱身方面,殲20的主要問題也來自於後半身,特別是尾噴管。F-22的二元矢量噴管有相當的紅外遮蔽作用,而殲20幾乎沒有。此外也可以看出殲20發動機艙很可能沒有空間來安排額外的冷卻措施,而F-22同一部位則至少有較為寬敞的框架機身,能夠減少發動機側面方向的紅外輻射。此外,F-22的尾翼位置較為有利於遮蔽尾噴管,而殲20尾噴管基本突出在尾部後方,翼面對尾噴管遮蔽的角度遠小於F-22。

所謂看菜吃飯,在沒有二元推力矢量噴管的情況下,殲20採用全動式垂尾,大大縮小了垂尾,從而在側向以及後向隱身方面做了比較好的水平。這本來就是進步。

更多地看是通過氣動布局來彌補發動機推力不足的問題,從而良好地兼顧了高速飛行、超機動和隱身吧。當然,話說回來,如果有更好的發動機我們完全不必做如此複雜的氣動布局,但這種更優秀的氣動布局,確保了再未來裝備更好的發動機的情況下具備對比F22的性功優勢。

當然,此類後機身的隱身最好的仍然是yf23

即使如此,發動機仍然存在雷達反射的地方:

最近的殲20後機身的改進是明顯的:

殲20最新的機腹是平整了很多

對下f22,發動機的溝槽確實是f22更淺,但因為f119是二元矢量,機身往後有一個收扁的過程,確實沒法比。

對比下機身和後機身,還是YF23的設計好

旁提一下:下一代戰機的飛發一體化發展方向下的進氣道尾噴口設計(下一代,而不是b2)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