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品牌只能幫你省時間,但是不能幫你規避風險啊。

本來我們花錢買一個東西,買的是這個東西的使用價值。突然有一天,市面上出現了好多同類的東西,你不知道選哪個。這時候,有一個公司通過打廣告的形式告訴你,買我的不會錯。但是打廣告需要錢,於是你買了他的東西,需要支付這個物品使用價值的錢+他為了告訴你所花的錢。

於是就出現了上面這個問題:我們是應該買品牌還是買產品?本質是在問,我要不要額外幫品牌付打廣告的錢?

事情好像變複雜了,但是你只需要堅守住一條:你花錢買東西,買的只是東西的使用價值。

這個東西靠不靠譜,需要你自己去判斷。你花了更多錢買了品牌,等於是將判斷的權利給了別人,關鍵是這個人並不在乎你用的滿意不滿意,他只是想讓你買他的東西而已。

所以很多人以為買品牌放心,實際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大品牌高價格次品質的東西還少嗎?

所以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判斷水準,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而不是買啥都是大品牌好。

只有一種情況應該買品牌:

你有礦,無所謂使用價值,買來炫耀的。


本質是買產品!

但是買產品的前提是你知道足夠的選擇信息!

選擇的信息綜合一個抽象概念就是——品牌!

換句老百姓的話說,如果天下就一個產品,沒有競爭,那不需要品牌,就是產品;但是如果產品太多了,我們需要一個品牌來判斷到底購買哪個產品!!


題主提出一個引導性的話題,看起來並不是想找答案,而只是找認同。

如果能把問題具象化,其實會發現其實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為什麼我們應該買手機,而不是買蘋果呢?

為什麼我們應該買咖啡,而不是買星巴克呢?

其實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是沒搞明白品牌的本質,是產品價值之外的消費者剩餘價值。

什麼意思,簡單說,品牌直擊人性,相對其他產品,更做到極致。蘋果提供的,是手機之外,更符合人性需求的簡單化操作。

星巴克提供的,是咖啡以外,商務社交的場景。

在一些同質競爭行業,這個消費者剩餘,比起價格,更加重要,比如手機、小家電、日化行業,是讓人決定購買的重要因素。


好的東西不一定貴,但是貴的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在任何方面,適合才最重要,我們買護膚品,適合自己最重要,再根據季節等因素在選擇


我們應該買產品,是基於我們對該類產品投入了時間分析,成為發燒友的情況去說的。

我們應該賣品牌,是基於我們有大量的客戶反饋與市場熱度來說的。

我們應該買品牌,是基於我們有消費能力而且時間寶貴來說的。


因為適合你的產品才是最好的,什麼是適合你的產品?——產品好不好用,能否解決你的需求,這才是是否適合你的標準,而品牌本身不能解決這些需求。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品牌只是增強我們信任或瓦解我們信任的代名詞而已,亦或者是炫耀的代名詞。所以,到底還是看產品質量,買產品,而非品牌~~

如果拋開那些虛無的精神層面的訴求,產品本身才是最治癒最有價值的!!!


首先,當我們在單純的購買產品時,最先考慮的是其品質、設計、工藝、技術、購買的便捷程度等因素。例如:A手機和B手機,A手機像素500萬,B手機像素800萬,其他所用零件基本一致,價格一致,那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購買的就是B手機。

但如果加入名牌的概念,A手機是一家大廠的手機如某果手機,而B手機是一家沒聽過的品牌手機,在質量、零部件基本一致,即便A比B還要貴上1000元,很多人還會因為各種原因(炫耀、心理安全、品牌喜愛……)選擇A手機。

總結來說,品牌是用於區分產品的一種工具,名牌代表著一種社會的認可,因而也為產品增加了附加價值,所以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但要為產品的基本功能、零件買單,還要為產品的附加價值買單。而產品的附加價值無法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因此我們才會出現"應該購買產品而不是購買品牌"的聲音。


這也是個大範圍的問題,不展開直接簡簡短說:品牌帶來的是質量保證與價值,但其中價值也伴隨溢價。但因為現在國內對質量把控越來越嚴,所以漸漸地縮短了品牌與不品或小品牌之間的區別,回歸到產品屬性。但商品屬性永遠都是需求的,這個是歷史發展規律,只是對於不追求品牌的消費者來說,根本沒有區別,才會出現買產品不買品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