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證明自己處於無知?

如何證明不知道自己處於無知?

既然不知道,何來知道「無知」?


我們不是處於無知,只有知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無知,所以這個論題本身就是個死循環。這個洞喻是有問題的,凡是用比喻說明的方法都帶有強烈的目的性,都值得懷疑。洞喻說有一個人掙脫了鎖鏈,走出了洞穴,看到了真實的世界,然後他選擇回到洞穴,正常情況的編劇應該寫他如何幫助夥伴逃離洞穴吧,然後大家一起出去看,不需要他來描述外面,他需要說的是他怎麼出去的,他為什麼不說呢?顯然,答案是他也不知道怎麼擺脫鎖鏈,怎麼出去。那他到底是怎麼出去的呢?這是第二個死循環了。而且,人不是光從眼睛認知的,也不是靠感覺獲得知識的。有些事是用心去認知的。假如真有人在洞穴外活動,洞穴裏的人為何感覺不到,凡行為必有痕跡,震動聲,說話聲,不用看也可以感受到。除非真的只有影子,那才感受不到。我只能說,柏拉圖很聰明,他察覺到枷鎖,他察覺到有什麼地方不對,但是如果這個枷鎖是他無法擺脫的呢?他應該怎麼辦?我覺得應該帶著枷鎖在洞穴裏好好過自己的日子,至於外面的世界與他何干呢?知道了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更何況他不過是帶著枷鎖做了一個夢,以為自己出去了,否則他怎麼救不了其他人呢?多看看儒家和佛家思想吧。


小謝是個文科生:我們到底知道多少?——不可知論簡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歡迎關注公眾號:哲學門庭,這裡有你關心的「怪問題」


這個問題是一個邏輯上的悖論,屬於思維遊戲。其存在的基礎是客觀上存在的認識的無限性,這個無限性是雙向的;主觀意識存在之始,就不存在一無所知之意識,也不存在全知一切之意識。對於不可知論者而言,其僅關注了後者,而忽略了前者,對於可知論者而言,則是在承認後者的同時,發現了前者的存在。從唯物主義辯證法角度,世界是可以不斷深化認識的,有無數的未知等待意識去解答。


洞喻洞內指的是感性世界,洞外是理念世界。洞內的影像是幻相,雕像是自然物,洞內被鎖住的囚徒看到的是幻象,自由的囚徒看到的是信念。洞內的火代表太陽,洞外的太陽則是「善」(完善)的理念,洞外自由人看到的就是理念,而從洞裏出來看到外面的過程就是知識漸進的過程,最後認識到最高原則和本原是善的理念。

所以柏拉圖意思是你只認識感性事物就是無知的,而只有認識到理念才能稱為智慧的。


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的無知

—蘇格拉底

以及,證明你的無知

1.你是誰?

2.你從哪裡來?

3.你到哪裡去?


除了那幾個聖人,沒有人敢說知「道」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