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始閱讀孫子兵法,一開始由於「功利」思想,開始拜讀《孫子兵法》,曾經會背《孫子兵法》十三篇。讀著讀著,被孫武老師「博愛」思想所影響,最初的功利之心逐漸消除,變成了真正的喜歡和崇拜,為了了解實情,18年國慶去孫武老師寫作地—「蘇州穹窿山」,順帶參觀了「孫武文化園」,接著去了老師故居—山東惠民縣,遊覽「孫子兵法城」,一番學習下來,內心小有波瀾。因為:

1. 在途中請了2個所謂經驗長的導遊,但他們實則對《孫子兵法》知之甚少

2. 孫子兵法城也好,穹窿山也罷,商業大於甚至完全取代了文化傳承

3. 無知的顧客在旅遊平台上給「穹窿山」以旅遊視角打了很低的遊覽分數,阻礙文化傳承

基於以上,為達到「為往聖繼絕學」的目的,借知乎平台和此問題,從「取勝理解,取勝之道、取勝之術」三個方面去闡述《孫子兵法》核心—「如何取勝」。同時分享《孫子兵法》在商業中的應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一切學說和真理都是暫時成立或者自我成立的邏輯模型,即闡述的未必對,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關於取勝

許多人對孫子兵法有誤解的原因之一是對取勝的誤解,而我認為誤解有主要2個層面:

l 心智模式導致的競爭思想

《孫子兵法》寫於戰爭年代,同時我們過往的文化、環境、語言逐漸佔領我們的心智,因此我們對於取勝的理解通常是「通過競爭/戰爭打敗對手」,而我認為《孫子兵法》中所講的取勝含義為「目標達成」,我再強調下是「目標達成」,而競爭只是手段。因為戰爭是服務於經濟和政治的,而《孫子兵法》之所以廣為流傳,正式因為此軍事理論站在了更高維的角度去思考,即政治和經濟,而非以軍事論軍事,所以達成政治和經濟結果是目標,戰爭只是實現手段中的一種而已

l 線性思維導致的局部思考

打個比方,康師傅速食麵最大的對手是啥?是統一速食麵嘛?,NO,其實是外賣,你看我們的心智習慣於線性思考,把威脅緊緊局限在我們能認知到的地方。而大家對取勝的理解也一樣,取勝不僅僅是當下戰爭的勝利,還有考慮當下勝利是否未來會繼續勝利;還有考慮軍隊取勝了,但是民心是否丟了;局部勝利了,全局是否勝利呢?美國阿富汗戰爭不就是美國的泥潭嘛。所以取勝不要線性思考,而要系統思考,全局思考。

關於對孫子兵法的誤解,不僅僅是取勝的理解,此外也有:

《孫子兵法》等同於三十六計,會讓我們變得勢利,奸詐;

《孫子兵法》取勝關鍵在於計策,比如「詭道也」;

《孫子兵法》會讓我們懂得作戰的奧妙,怎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真正多讀《孫子兵法》的人,都會認為孫武老師是一個博愛之人,他不是教你怎麼通過作戰技巧讓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百戰百勝」。恰好相反的是孫武老師提倡怎麼通過「以多戰少,以強勝弱」的方式取得勝利,強調一遍,是「以多勝少,以強勝弱」。孫武老師希望統帥能做到「不戰、慎戰、止戰」,因為戰爭需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民眾,敬畏生命。他首先提倡的是如何「不戰而勝」,然後才是「以戰取勝」的方法獲得勝利。讀完過後,我把《孫子兵法》分為1個中心,2種勝利:

圍繞中心——合於利而動,不和於利而止

第一種勝利——不戰而勝

第二種勝利——以戰取勝

孫武老師最提倡的勝利是不戰而勝,然後才是以戰取勝。他認為以攻打別人的方式去作戰,不能達到全勝,即開槍之後沒有贏家。圍繞「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思想來講,孫武老師認為「不戰而勝」的方法才能讓利益最大化。

關於「不戰而勝的全勝思想」商業中也有非常多的體現,比如

58和趕集合併美團和點評合併攜程和去哪兒合併

滴滴打車跟優步

前程併購拉勾

所有的「戰爭」和「競爭」都是圍繞利益,目的都是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長久的競爭和戰爭並不能讓利益最大化。

我們還可以看下阿里的例子,分析阿里的投資版圖,不難看出,絕大多數行業阿里並沒有在該行業從新建一家全資子公司,而是都通過併購或者投資的方式完成擴張,這樣既能彌補自己的短板,也能減少市場競爭。

那麼從《孫子兵法》原文那些地方可以體現出孫武老師「不戰而勝」的核心思想呢?

體現1:如「謀攻篇」中下文,原文如下。大致含義「要使全國投降為上策,通過攻打國家讓他國投降就沒有全國投降好了;百戰百勝並非最好的將軍,不打仗就能取勝的才是最好的將軍」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
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
破伍次之。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體現2:如「作戰篇」中下文,原文如下。翻譯為「作戰需要花非常多錢,即日費千金,會讓民不潦生,會讓諸侯乘虛而入,作戰在於快,不在於久!」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
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
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
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
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
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
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
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
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體現3:如「謀攻篇」中下文,原文如下。翻譯最好的作戰方式首先是通過謀略取勝,比如離間主戰派與一國之君的關係,讓其放棄作戰;其次才是靠能說會道的人斡旋在諸侯國之間,靠遊說伐交取勝;最後的作戰方式才是攻城打仗,而攻城打仗所需要準備的器材又需要很長時間,長期的準備又會讓將領和士兵憤怒而丟掉銳氣,士兵作戰傷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還未攻下的,則是很大的災難。」

孫子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此攻之災也。

體現4:如謀攻篇中的下文,翻譯「善於作戰的將領,取勝不是靠作戰;奪取城池不是靠強攻;奪取國家不會很長時間;要以不傷害自己和他國的方式去爭奪天下,因此才能做到自己不損失,而利益還可以保全,這才是作戰的方法」

4、如謀攻篇,孫子曰: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所以,《孫子兵法》提倡「不戰而勝」的思想才是取勝的上層思想,古代社會,《孫子兵法》認為,「不戰而勝」的可以靠「伐謀」「伐交」達成。那現代和平社會的取勝關鍵是什麼呢?我們不妨先反思下清朝落敗的根本原因。

本質上是傳統文化讓中國在農業社會極度文明,而正是這種文明讓我們落敗,因為這種文明獲取認知的方式在於歸納、總結,即經驗主義,我們提倡從生活中總結,比如四大發明。而西方社會獲取認知的方式是先假設,然後進行邏輯推演和證明;牛頓定律、相對論無一不是說明。所以為什麼說中國沒有創新,而西方擅長創新的根本原因在於文明不同。認知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由於東西方社會生存所發展所導致的底層文明不同。

大師王東嶽說過一句話,任何學說、真理都是暫時性的邏輯自洽,因為只需要滿足當下人類生存即可,但工業革命到來後,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儒家、道家學說已經不足以滿足中國當下進步生存的需求,才導致了清朝的落敗。

因此我認為現代社會的取勝之道在於,我們首先得打破我們原有文明的思考方式,然後才會冒出來源源不斷的新人才,人才創造更好的制度和真理,人才再創造制度培養、運用「人才和真理」,然後靠人才去發展好的經濟,經濟好了再加大教育投入和軍事投入,教育投入就會吸引別國越來越多的人才,別國的財產也會流到本國;軍事的投入也能保護好自己的財產。與打仗相比,這不就是「不戰而勝,乃全勝」的思想嘛?

這裡做個感謝,感謝那些努力改善抨擊傳統文化並致力於改善傳統文化的機構和作者,避免廣告嫌疑,我就不說機構了,這個感謝並不違背我寫這篇文章的初心,因為《孫子兵法》的勝利也是因為當時孫武老師在認知方式上的勝利

二、圍繞「不戰而勝,以戰取勝」的邏輯,那些是取勝之道呢?

通過對《孫子兵法》的研究,我把取勝之道分為二層,實力層和條件層。實力層指兩軍的經濟、後勤、將帥等。條件層指作戰時所處的環境、天氣、地域等,即取勝之道在於實力本身以及對作戰條件的應用。

—————實力層由那些因素影響呢?

1、「道」

《孫子兵法》認為取勝的核心首先在於「道」,我把它翻譯為「作戰目的」。《孫子兵法》認為正確的道能使民眾和君主的意願一致,即上下同仇敵愾,很多國家作戰前都會通過媒體去煽動民眾對敵國的憤慨,從而提高戰爭取勝的可能!所以取勝的核心在於「民眾是否支持作戰,作戰的目的是否符合國家利益,符合大道、正道」。

「道」在商業中的體現:

阿里巴巴為什麼能高速增長和高速擴張嘛?根本原因在於阿里的人才機制導致了阿里源源不斷的吸收了全世界優秀的人才,為什麼阿里能夠吸引全世界這麼多優秀人才呢?有的人說是錢,但其實真正的人才去哪裡都能賺錢,真正的人才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把錢放在第一位,然而他們放在第一位的是什麼呢? 張勇做客第一財經《財富中國》,第一次告知去阿里的原因。他說「我幾乎沒有怎麼思考就答應去阿里,因為我已經做過一個30億美金的上市公司了,還想再做一個300億美金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說,張勇不滿足原來的成就了,原來的平台太小了,而為什麼原來的平台太小了呢?本質上是30億美金的公司相對於300億美金的公司所解決的社會問題太小了,那阿里巴巴想解決什麼問題呢?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這個道大不大?正不正?,所以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商道即解決社會問題,只有足夠大的道,足夠正的道才能解決足夠多的社會問題,才能真正吸引那些優秀的人才,讓整個公司充滿號召力,充滿創新!

第一財經採訪張勇

阿里的使命

我們再回過來看《孫子兵法》,關於作戰之道,孫武老師對「作戰目的」做了特別的叮囑,原文如下。什麼意思呢?他強調作戰的目的,即道不應該是個人恩怨。需要將帥做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而一定要「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如案例:劉備為關羽報仇,害蜀國落難,痛失好局。

火攻篇原文:「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我們生活、職場都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對人不對事,有的人對事不對人;對人不對事的人我們最好別惹,對事不對人的人我們一定要多原諒,多溝通。

2、「將」

古今中外,將才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孫子兵法》極度強調將帥才能,孫武老先生認為,將帥需要具備以下條件,同時也講述了那些人不適合做將帥

  • 具備:取勝需要指軍隊的指揮者是否有才智、誠信、仁愛、勇敢、威嚴等條件

原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 警惕:將領要避免性格上有弱點,即「五危」。簡單的講,有勇無謀,可用計殺;容易憤怒,可以用激將法;太重視廉潔,面子,忠心,可以侮辱;太愛護民眾,可以騷擾民眾,或者被民眾所牽累;總之,要有大局觀

原文: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
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1]

  • 具備:將領需要責人而任勢,即營造必勝的態勢。打仗是需要士氣的,士氣來源於將領營造了必勝的氣勢,氣勢可源於軍隊內,也可以源於自然物。商業也一樣,公司太需要氣勢,特別是銷售團隊的管理

原文: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
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
,方則止,圓則行。

  • 具備:取勝需要將領「論功行賞」,不賞則危也。即需要具備激勵手段

原文: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

  • 具備:將領需要做到打仗不是為了「名聲、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原文: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 具備:將領需要做到愛護自己的士兵,同時淘汰不可用的士兵

原文: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 具備:將領需要對某些軍事行動保密,讓士兵不知道真實的軍事意圖

原文: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
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3、「法」

《孫子兵法》認為,取勝的關鍵之一在於法,即軍隊編製、軍需物資的管理。而「法」的目的在於作戰的時候不亂,即指揮全軍就相當於指揮一人,如下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即軍隊編製要合理,
才能做到指揮全軍彷彿就指揮一人。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4、士卒屬強(軍隊素養)

  •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要教會自己的士兵法度、規則、勇氣、作戰技巧。

原文: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 不服則難用也。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 看重平日訓練—「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取勝的關鍵不在於作戰之時,而在於作戰之前,即平時訓練。即千萬不要抱僥倖,即「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關鍵在於「千日」而不在於「一時」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5、盟國:數量和質量

6、軍需:糧食、兵器等供應


—————條件層由那些因素影響呢?

1、「天」

天這裡有二層含義,先是指「天氣」,後是指「時機」。而天氣是自然現象,是指晝夜、陰晴、寒冬、酷暑等氣候季節情況,即需要了解天氣,要知道天氣對我軍作戰相較於敵軍作戰是好是壞,這裡可以看《孫子兵法》的火攻篇。而時機則要麼是由天氣帶來的,要麼是由人為因素帶來的,而取勝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抓住有利於我軍的天氣(時機),避戰於不利於我軍的天氣,戰機轉瞬即逝

商業思考:我們可以把這裡的「天時」解讀為「紅利」。而大家習慣性稱呼為趨勢,而那些抓住了社會進化的某個趨勢的公司,往往都會一飛衝天,比如:

pc互聯網紅利造就的公司:新浪、搜狐等門戶移動互聯網紅利造就的公司:微博、微信等短視頻紅利造就的公司:抖音、快手等

2、「地」

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險峻或平坦、戰地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攻守的有利或有害!地形就不做簡要闡述了,總結下就是要用地形的特點進行排兵布陣。《孫子兵法》中很重視關於地形對於作戰的幫助。感興趣的可以看下面3個鏈接。

孫子兵法·九地篇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孫子兵法·地形篇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孫子兵法·行軍篇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圖標

商業思考:我們可以把這裡地理解成「因地制宜」或者「區域」。「因地制宜」即使我國政府經常強調的根據氣候條件決定種植產品。「區域」可以用日本的孫正義「時光機理論」來解釋,即流行的東西一般會隨著「沿海到城市」「大城市到小城市」「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即商業的本質其實是解決信息傳遞的問題,誰幫助信息更高效、精準、快速的傳遞,誰就能成就商業帝國。比如電話取代了信件,電商彌補了實體

後面還剩取勝之術,感興趣的也可以閱讀我其他圖書閱讀感悟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www.zhihu.com圖標孫子兵法對你的啟示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如何做好銷售工作??

www.zhihu.com圖標

三、以上為取勝之道,《孫子兵法》中取勝之術又有那些呢?

  • 取勝之術1,原文如下,翻譯:要學會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即學會分敵人的兵,說白了以多打少

原文:孫子兵法「謀攻篇」,
孫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
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 取勝之術2,原文如下,翻譯:要學會詭道,使用計策;明明已經到了作戰之地,要裝沒到;明明已經很強,要裝很弱。目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啦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
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
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 取勝之術3,原文如下,翻譯:要學會提前準備,學會提前計算,即」雜於利」「又雜於害」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取勝之術4,原文如下,翻譯:要學會借力打力,將敵國的「糧食、士兵、武器」轉換成自己的,補充自己的實力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
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
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
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
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 取勝之術5,原文如下,翻譯:後勤部隊是否強大,即君王需要輔佐的大臣,比如劉邦有張良和蕭何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 取勝之術6,原文如下,翻譯:取勝的關鍵是不犯錯誤,同時抓住別人犯錯誤的機會!即先讓自己不可被戰勝!

原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 取勝之術7,原文如下,翻譯:取勝需要善於出奇兵,即留一支意向不到的軍隊出來!

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 取勝之術8,原文如下,翻譯:要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 取勝之術9,原文如下,翻譯:要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求敵方可敗之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
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
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取勝之術10,原文如下,翻譯:要學會隱藏自己的實力,讓自己無形!這裡運用到生活中太多了,比如切記「交淺言深」,比如「留30%的東西不告訴對象,保持神秘的同時,增強他人對你的神秘感」。在比如我們所說的「一飛衝天」,其實哪有啥一飛衝天,無非是積累得多,抓住了機遇而已,如果真有一飛衝天的人,你放心,他遲早會摔下來的,哈哈哈!該點贊了,親,點贊了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
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 取勝之術11,原文如下,翻譯:要使自己先到達有利位置,要讓自己調動別人,而不是被別人調動,即以逸待勞。這裡商業中太常見了,一個模式成功了,都會有太多的人模範,而那些模仿者,往往很難超越,他們只不過是跟第一名一起把市場做大而已,所以真正的創業者一定要學會深度思考,拆分行業組成的關鍵要素,把要素組合,實現創新,比如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他沒有去造傳統汽車,而做了電動汽車,而電池的創新就來源於他拆解了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實現了電池的創新,因此才有了特斯拉。該點贊了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
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
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 取勝之術12,原文如下,翻譯:要知道軍爭為危,意思就是為了儘快達到作戰地方,會因為「輜重」「體力」等原因一部分人到達不了,哈哈,小小心這個點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
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 取勝之術13,原文如下,翻譯:要善於運用」旌鼓、旌旗」,達到統一指揮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
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
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
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
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 取勝之術14,原文如下,翻譯:要善於運用士兵的精氣神,自己士兵銳氣可攻,敵方士兵銳氣需躲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
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
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
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
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
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 取勝之術15,原文如下,翻譯:要想到每次作戰方案的利害,不要僥倖的認為別人不來進攻,要做到不怕其來進攻。商業中最常見的就是保險,也是運用了客戶的擔憂心理,即花小錢保障未來;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已病之病」,下醫「不能治病,還多收錢」也是這個道理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
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
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
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取勝之術16,原文如下,翻譯:要運用快兵攻打敵人不戒備的地方。這就是乘虛而入,趁火打劫啦。哈哈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 取勝之術17,原文如下,翻譯:要利用人性的弱點,即向死而生。反正沒什麼可依戀的啦,還不如搏一搏,萬一單車變了摩托呢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 取勝之術18,原文如下,翻譯:要善於利用間諜獲取情報。《孫子兵法》中有一點很牛逼的地方就在這裡,這是最早的系統提出情報建設及技巧地方,同時孫武提出「上智為間」,即把他國核心人才發展為自己的間諜,比如商湯跟姜子牙。商業中也經常遇到高薪挖角,即有利於自己,有極大的傷害了對手,為自己爭取了市場和時間!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
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
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
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
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最後,希望看完本文的童鞋能夠轉發,讓更多的人學習傳統智慧,達到為往聖繼絕學的目的,同時也讓大家真正理解孫子兵法,最後達到運用孫子兵法,實現職業、生活的改善,哈哈。

祝願:愛學習的你越來越棒,加油?


孫子兵法統領全綱的是計篇,同時也是取勝的核心所在,後面十二篇,均為以佐「計篇」其外。

計篇里提到的「五事七計」為取得戰爭勝利的基本面、戰略面。在這裡他用「五事」的道、天、地、將、法,來分析對比敵我強弱,而得出「七計」的結論,判斷此戰能否得勝。如果廟算的結論是不勝,那麼就不打。有證如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兵之為利,兵之為危。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覺得用兵勞民傷財,事關一國存亡。故他認為只打必勝之戰、只打得利之戰。勝而無利、有利而廟算不勝之戰沒有意義。

綜上所述,孫子對於勝利的根本憑藉在於國家在「五事」上的強弱對比。五事齊得,則勝。至於孫子所提到的「十二詭道」都只是戰爭勝利的輔助因素,而非決定因素。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靠的當然是充分的戰爭準備了。沒有這個做基礎,其他的都是扯淡。


取勝的根本是靠實力!

孫子兵法第四篇講的非常清楚,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立於不敗之地,以待敵之可敗也。

孫子兵法認為的真正的取勝,是無智名、無勇功的,也就是建立起強大的實力,在未開戰前就已經確立了勝利趨勢的情況。

所以,孫子兵法並不是講奇謀巧計的,也不是講詭詐之術的,而是講如何正確謀劃、積聚實力、採取正確策略的兵法,其根本還是依靠實力!


道,天,地,將,法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