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現階段政策是以穩投資,擴大內需的方式穩定經濟。我國經濟壓力下行的主因雖然也是內需減少,但就18年數據來看,我國消費端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能達到77%左右。這要想再次擴大內需,做的根本性舉措跟會更深入,更難。那麼擴內需的必要性與作用在哪呢?

問題補充:從今年年初就能看出來減稅釋放個體生產力的推動性更強烈了,那麼供給學派在我國現階段的適用性以及後果狀態。


擴大內需換句話來說就是外貿這匹馬跑不動了,想要賺外國人的錢難了。但是經濟還是要增長呀,經濟數據不好看,怎麼升官發財呢?所以要擴大內需,把GDP刷起來。其實中國一直以來都在學美國,想成為亞洲的美國,內需起來了,別人都來做生意了,量大了,開始用你的貨幣交易了,就可以通過印錢解決很多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要人民幣國際化。但是,外匯管制的國家怎麼人民幣國際化呢?別人都沒法自由兌換。


只有這個辦法,別無它法,什麼都不做更麻煩。

穩投資是以政府信用做背書,投入建設基礎設施,最終能不能拉動內需,誰也不知道。

而且能投的,可投的來回來去就那麼多,本身就是一個資源相對人口總量極度匱乏的地區,人民幣不能在國外通行之前,只能砸國內,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都只能通過內部化解,能通過投資穩定局面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於對錯,還是留給未來人或者穿越回來的人來說吧。


人民都窮的叮噹響怎麼擴內需還得從長計議,錢都被房子綁的死死的,美其名曰增值保值,倒吃甘蔗,實則2017年至2018年上車且只有1套房的人終究還是淪為接盤俠、房奴。

你看抖音上那些消費貸廣告,還有你手機裡面那些噁心的簡訊,就知道目前的形勢走向了,穩肯定是對的做法,因為再不穩一穩車就剎不住了,到時候車毀人亡也不是沒有可能,至於郭嘉公布的那些數據,隨便看看就完事兒了,別太認真


謝邀,辛辛苦苦去三年,一季回到三年前。

你問對不對?你說餓死前河豚能不能吃?

圖片來源於網路,原作者:劉海影


任何事情做過了,就物極必反,經濟改革做到今天,再往深處,就更艱難了,利益集團的反擊是很強大的,但也有方法,就是文化制度上的改革,具體點,還有很多可以開放的市場,比如出版業,媒體業,私人偵探業,農村住房,公務員放開,各種特色俱樂部,總之,減少管理,開放自由,新產業就回帶來新投資,新收入,人民精神面貌也會更新。


投資不是為了內需,是為了穩槓桿,擴大消費是傷害經濟的。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18年年底去參加公司年會,然後打了個地,路上跟司機閑聊,當時很多數據還沒大肆報道,司機說到18年全國GDP是90萬億,消費就佔了70萬億。我當時還挺震驚的,我說,以前拉動經濟增長的的老3架馬車是 「鐵公雞」公路,鐵路,基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拉動經濟增長。

現在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新3架馬車是消費進出口。其實早在17年底,GDP的增長已經依靠大消費,那時看到的很多做私募基金得公司包裝自己公司投資板塊都會出現「大消費」「大健康」「養老醫療」「人工智慧」這些詞就一直在頻繁出現。直至今年我發現很多大的公募基金,權益類基金都在大消費壓了重磅。

既然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佔比很重,那就要消費升級,進出口的貿易逆差的變化似乎不是很容易。加上中美貿易戰,就更難了。

而國內的產能是過剩的,那就得把優勢產能「走出去」。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項任務關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長期以來,過剩產能擠佔了經濟社會資源,擠壓了新興產業生存空間。從供給側做減法,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化解產能過剩,需要斬釘截鐵地處置「殭屍企業」。拓展產能利用空間,鼓勵優勢產能企業積極「走出去」。此外,還要公平執法,減少政府干預,提高執行力。積極穩妥推進去產能,我國經濟「瘦身」後將更健康。

所以後來的一帶一路就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內需推動資金流入提升RMB國際地位從而鞏固國家地位

且內需的提升是發展中到發達國家的必經之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