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媒的推波助瀾唄。從九十年代周星馳接連幾部主演電影的票房大爆後,媒體就冠上了「星爺」這個「尊稱」。

香港的一羣藝人們,不熟悉周星馳的,或是僅僅合作過一兩次的,都會跟著媒體一起喊「星爺」,多半是出於面子上的禮貌,有時也會叫「周生」,這就是導演們的商業互吹了;而輩分稍大點,或是內地的成名導演,比如馮小剛等,在頒獎禮上會「親切」的叫:星馳;熟悉周星馳的,跟他合作很多次,並且互相理解的,如劉鎮偉等人,會叫他「星仔」;至於鬧過矛盾的,老死不相往來的,叫什麼就全看心情了……

影迷(粉絲)當然對這個「神」無比膜拜,稱呼「星爺」一方面有點「約定俗成」,另一方面也是視為精神偶像的意思。


各位哥哥我錯了,星爺的稱呼確實是92年大熱的時候就有了,無釐頭這個詞也是那個時候流行的。有這個錯誤的印象應該是當時的幾部劇裡面吳孟達都叫他星仔而我聽到星爺這個詞是最少等到9596年能收看到香港八卦節目的時候。

另外一個是無論年紀多大的女性,在提到自己愛豆的時候都是瞬間秒回少女時代的,所以華仔永遠都是她們的華仔。

-————————

原回答:

在娛樂圈,特別是香港娛樂圈來說,叫仔,叫哥,叫爺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多半跟戲路、為人、口碑、身份比較大,跟年齡有一定關係,但又不絕對。

香港的娛樂圈八卦節目曾經總結過,一個明星從出道到老年,稱呼都是某仔某弟,到某哥,最後是某叔或者某伯,比如達叔;香港娛樂圈叫爺的很少,有的話多多少少有暗諷該人喜歡耍大牌的意思。不過當中也有某些特例,比如謝賢,七十多歲依然是四哥。

以周潤發來說,出道早成名也早,但真正大紅是《上海灘》《縱橫四海》等片,這些電視劇電影在大陸大熱的時候發仔已經開始變成發哥了。而周潤發開始涉及大陸主導的電影的時候在香港影壇的地位已經坐穩票房大哥的位置。相同的情況還有成龍大哥。

周星馳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最開始跑龍套跑了很久,以至於從宋兵甲到逃學威龍,香港娛樂圈對他的稱呼一直都是星仔。封神其實是九十年代末到世紀初這幫子大學生對《大話西遊》的解讀開始。稱爺是對他片中傳達出來的思想的認可,到後來則加上對票房的肯定。

劉德華從17歲藝員訓練班開始出道,受眾從小女生到中年婦女通殺,而熒幕形象一直到四十好幾都是小生,而且為人平和近人,所以香港一直稱呼為華弟,而且沿襲到大陸則是稱為華仔。通常這類香港藝人比較介意別人把自己稱呼往大里說,如果輩分已經超過某仔的階段會讓人稱呼自己的英文名。

就醬。


我發現很多人都說錯了。星爺的這稱呼,是吳君如先叫起的,就是賭聖那部戲。加上週星馳對片場的把控甚至跟導演一樣,開始圈內都戲稱周星馳為「星爺」,然後傳到去影迷,之後周星馳出色的成績和片場霸氣的掌控,將星爺這戲稱變為尊稱了。早期,周星馳是叫阿星,星仔的。我們粵語的稱呼,年輕的叫「仔」,年紀大的叫「哥」,老一輩的叫叔,所以吳孟達就從達哥變為達叔,午馬叔,驃叔(董驃)。那什麼人能稱「爺」,那可是不得了的人了,「財神爺」,「關二爺」。所以早期,「星爺」其實只是一個花名,一個戲稱,甚至帶貶義,用來諷刺周星馳脾氣大的。

至於周潤發,早期也是叫發仔,追女仔,大丈夫日記的時候,後來年紀大演霸氣角色了,就是發哥了。其實周潤發,鄭少秋,甚至謝賢這些人,都不會被稱為「叔」,因為體態保持得好,心境年輕。

至於劉德華一直都是華仔,很簡單,看上去年輕嘛。實際解讀是,劉德華真的是一輩子的偶像,關鍵是自己帥氣不顯老,保養得好,控制好飲食,經常鍛煉。其實梁朝偉也還是叫偉仔,不顯老嘛,而且叫偉哥也不好聽。

其實所謂的「叔」「哥」「仔」,根本就不是什麼戲路不戲路的問題,在廣東人裏,都是很平常,很親切的叫法,像劉德華保養得好,堅持控制飲食,顯得年輕,所以一直能成為華仔。同是無線五虎之一的黃日華,就稱為華哥了。再舉個例子,TVB裏的曹永廉,50多歲,圈內人一直都叫他啊廉(啊X,X仔都是稱呼後輩或者稱呼年輕人的),因為他50多歲卻有30多歲的外貌,而且心境年輕,大家都這樣親切稱呼。但是稱呼你是「爺」就要小心點了,至少在廣州,稱呼你「爺」一般是取笑,諷刺別人裝X的。

在港圈,輩分的稱呼從不講究,有花名的叫花名,例如譚詠麟就叫校長,沒聽說過別人叫他譚老師的,沒有的話就英文名或者「叔,哥,仔」,一切都是以簡單,親切為主。


自然是因為 華爺 叫起來不順口啊。。


周潤發身材高大,角色多少英雄,大哥一類;周星馳性格剛爆,自我意識強,自己當導演;劉德華多演小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