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明白。


比如你正在打電話,坐上了公交車,這時候自動在後屏調出了乘車碼。

比如請路人給你拍照,他根本不會拍。你就可以指導他。

比如你想給別人翻照片,但是不想讓他看你的相冊。

比如你買東西結賬的時候正在看視頻。

我倒覺得場景蠻多的。


摺疊屏有意義嗎?

滑蓋屏有意義嗎?

曲面屏有意義嗎?

歸根結底,他們的意義在於「好看」。

被人詬病了好多年的後置指紋換成屏下指紋,剛出的時候,解鎖速度慢、不準各種不良體驗,但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歸根結底還是不喜歡後置指紋帶來的割裂感。

同樣,當一塊屏能完整覆蓋前後,割裂感就會降低,就會忘記手機中框,後蓋這些概念,讓它變成一整塊屏。我曾經在α沒出現的時候預測過這種形態,並且希望有一天三星可以做到通過spen去拍照,讓手機就是一塊屏。

後屏的作用可以作為自拍預覽屏幕,進一步提高前置屏幕屏佔比,還有一個好處是少了一個鏡頭模組,內部空間擴大,還省了一筆費用,提高了自拍成像質量,何樂而不為呢?

相對而言,摺疊屏,滑蓋屏這些反而意義更小,更像是為了炫技但是徒增機身重量和成本,沒有未來的產物。摺疊屏優化好一點,良率好一點還能當平板,滑蓋就真是行業倒退了。


說實話,我也沒想明白有什麼意義。

只能說小米在秀肌肉,告訴別人自己有這個能力做出來,就像概念車一樣,肯定不能量產,但是可以慢慢把技術加到量產車上。

非要說有什麼意義,並不是產品本身有什麼意義,而是小米展示了自己的研發和創新實力吧?


瀉藥。引用一段我自己的回答。

包包包丶:2019 年 9 月 24 日小米發布售價 19999 元的小米 MIX Alpha有哪些亮點和不足??

www.zhihu.com圖標

最後的最後,我來回答一個肯定要問到的問題----那麼,這部手機的意義是什麼?

在我看來,小米在這個時間點上推出mixa,意義有三。

第一是拿回小米在近些年丟失的關注點。在科技領域,任何的投機取巧都不如實實在在的產品力影響力大。從mi8的像素級模仿,到mi9的泯然眾人,甚至同日發布的mi9pro都讓人提不起興趣。小米不能真的從一個科技廠商淪落為零部件整合商。米粉需要信仰,如同fold之於三星,matex之於華為,nex之於vivo,findx之於oppo。mix系列在小米體系中的科技標杆地位,在這次發布會中重新被確立。米粉重新開始相信,小米能夠造出不亞於其他廠商的產品。

第二是證明性價比之外的存在性。我相信一句話,只有貧窮才會讓你迷戀性價比。那些曾經寒窗苦讀的米粉長大了,有了更多的預算,有了更高的眼光,他們需要一款足夠優秀,足夠完美的產品。他們的需求慢慢從 還不錯 上升到 好 ,再上升到 完美。小米缺少一款真正的高端的產品,無論是配置,做工,質感,都不夠尖端。每每提到缺陷,總有人站出來說,這個價格,要什麼自行車。因為我便宜所以我不夠好就理所應當的邏輯是十分危險的,而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如果你覺得這款產品不夠好,那麼你可以花更多的錢買我更完美的產品。mix應該是這樣一款產品,用來證明小米能做的更好。

第三是在為摺疊屏做技術驗證,當然這一點是猜測。很多人第一眼覺得mixa和摺疊狀態的matex很像,但為何mixa沒有做成摺疊手機而做成了觀賞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環繞屏手機?科研實力雄厚的華為和三星都在之前發布了自己的摺疊屏手機,但matex一直都在小批量的試用和修改,fold則是直接翻車順便拉了逼王墊背。兩個國際廠商的豪賭都還未見成效,作為翻身之作,小米不敢採用太過激進的方案。畢竟摺疊屏的技術並不成熟,更緊張的空間,更複雜的折頁結構都是極大的隱患。但小米又希望能對柔性屏進行更多的探索,積累更多的經驗。所以才會出現mixa,外觀足夠驚艷,技術也還算保守,同時也驗證了技術層面柔性屏翻折的可行性,一舉三得。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小米的下一代mix,會引入摺疊方案,並且更加纖薄可靠。


要的就是與眾不同,你管他有沒有用。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無用的,然而人類為什麼整?就是唯心,滿足內心的慾望,往往弄出來的東西作用不大,但就是為了爭面,得到別人的認可罷了。


(大前提,如果)如果小米能夠做到適配大多數軟體並且作出一些新的功能的話,這環繞到後面的屏幕其實很有用處:

(1)最大的用處:多開窗口(類似電腦雙屏)

像是電腦一樣,將不重要的軟體用手勢移到後屏,接著打開新的窗口。

應用:水網課,一心兩用等。這個時候,後面的屏幕成為了一個「扔垃圾」」的地方,把暫時不需要的程序用手指滑到後方,然後做其他事情。

(2)自拍

手機翻轉之後,自拍,不多介紹。

有一億像素加持,估計很多人都不想自拍了吧。

(3)小程序,快捷方式。

不多解釋,發布會已經介紹了一些。比如酒店信息啊什麼的。

(4)軟體適配後的視頻播放。

通過適配後,視頻可以像(1)那樣,轉移到後屏,在前後屏中切換,同時播放,這種感覺像是視頻在一個弧面中不斷穿梭……視覺效果很震撼。

同樣,也可以僅使用正面不帶弧度的部分播放視頻。(視頻多開等等)

(5)更多的特效和動畫

比方說那個充電特效,另外還可以做一些比如「環繞」動畫,例如一條龍在手機兩段正反面不斷穿梭……

(6)虛擬手機殼

背部設定好無法觸碰之後,設置特殊的「虛擬手機殼」樣式,甚至還可以做到傳說中的「手機殼隨著主題顏色變化顏色」

(7)捲軸式的照片查看體驗。

(8)後屏「跑馬燈」

顯示個性跑馬燈文字。「富到流油」什麼的。

(9)遊戲輔助按鍵。

因為左右兩邊都是可以觸控的,所以可以直接利用兩邊進行「自定義按鍵」操作,對於喫雞等遊戲幫助會很大,當然前提是可以做到「自定義防誤觸」,部分區域不能觸摸等。

(10)背部操作

手指只需在後屏滑動,正面屏幕就可以按照後屏感應到的來控制,減少大拇指對手機屏幕視覺效果的遮擋。

(不過打字似乎有些難度)

以上大部分皆為想像,很大程度具有主觀性,並非現實已經擁有的。但如果小米能做到軟體適配和動畫效果等,其實已經很厲害了。


題主,你問這個問題,坐等被噴

現在各大平臺上,但凡有人質疑一下 MIX AIpha的設計

就有人這麼懟你:

「探索精神,你懂嗎?這是未來趨勢,消滅前攝,你懂嗎?」

「買不起就別BB,你問的東西就和你ID一樣好嗎」

「你智商有問題,這樣不就可以翻轉過來顯示新聞啊、天氣啊這些東西咯,適配你懂不懂?」

「這是概念機好不,才兩萬的東西,技術還不夠,到時候做出來你就知道了。」

「你去小米之家看看啊,看了你就知道有沒有意義了」

這種東西,不是看設計就可以了嗎

你再怎麼吹,

你有mate X實用嗎,如果你這麼回復他,你只會被氣死

因為對方這麼接話的:mate X用的塑料屏幕啊

你贏了,你牛掰,你勝利,看來AIpha用的是鈦合金藍寶石屏幕

恭喜諾基亞找到了下一任磚頭電子設備繼承人

紅點藍點綠點黃點設計獎哪夠啊

直接頒發一個年度最佳概念獎,沒毛病吧

哦,對了,

我想起來TNT發布時,看到一萬售價的我,聽到羅老師一聲聲「安靜」時,

我也覺得那玩意傻缺才買,

現在,AIpha雖然遠不止那麼傻B,但,你這打腫臉充胖子的樣子,真的很奇特

請所有的米boy誠懇地回答我一句話:

你TM非把一整塊背板用一個攝像模組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兩塊顯示區域有個什麼鬼意義???

呼,

說出來就是舒坦


我想,對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好處甚至有壞處的。後面有屏幕,說明是為了某些人在工作生活中更方便,而你是不是覺得這樣做多此一舉呢?


總結來說兩句話:

目前這個時間點看來看不到很明顯的意義。

但是,如果技術路線不允許摺疊屏進入實用階段的話,也許後屏就會變的很有意義(不僅僅是說mixα)。

我們現在是習慣了正面顯示,習慣了基於正面顯示的交互邏輯,但是在變革的時代,過去的經驗不一定有用,如今我們對觸摸屏技術習以為常,可當我們回顧過去,在習慣實體按鍵交互的諾基亞時代,觸摸屏技術剛出來時也有很多人認為觸摸屏不實用,最初的iphone也是構思了兩個版本,一個有實體按鍵,一個觸摸屏。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技術路徑哪一條能夠走通,如果你知道,也許你可以成為下一個馬雲和喬布斯。

我其實更希望投影觸屏的模式,事實上,已經有這樣的產品,一個小愛音箱大小的盒子可以投屏到桌面,但觸屏並不靈敏甚至足以說得上卡頓,但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樣的交互比摺疊,環繞更有吸引力,它可以更完全的改變當下的手機模樣。

但回到目前的時間點,在手機的現有邏輯下擴展,摺疊屏確實更實用,但從聯想,柔宇,三星到華為,各廠家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去驗證摺疊屏這一技術路徑,然而現在卻依舊沒有足夠成熟的姿態,這真的是一條可行的技術路徑嗎?至少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同樣給環繞屏一些時間。

如果技術允許的話,摺疊屏會是最終的進化方向,技術不允許的話,環繞屏(如果環繞屏也做不出來的話,退一步,曲面+雙面屏)離我們的生活更近。事實上,環繞屏可能正是摺疊屏妥協的產物。

而在這一點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我們討論後屏的作用才更有意義。

於我個人對後屏的思考,我會希望,能把輸入法的功能放在後面…這樣正面就能省去輸入法鍵盤所佔據的大量面積,尤其是分屏的時候(也許可以用食指在後面寫英文首字母來當輸入法,或者語音識別按鍵),當然這一點可能是很理想的狀態,並不一定能做到。

但全面屏的手勢和簡單的滑頁截屏之類的簡單操作完全是可以交給後面的屏幕來處理(比如在後屏設置虛擬按鍵,通過食指或中指操作),事實上,我父母現在用的手機雖然都是全面屏,但是他們都是用懸浮球來控制,作為年輕人,全面屏手勢於我們不會造成困擾,但對於習慣按鍵設計的一些中老年人,虛擬按鍵,可能會是一種更舒適的方式。

支付寶背面掃碼的功能努比亞做過,還有指導拍照。除此之外,在考慮背面屏幕的情況下,在社交環境中,通過背面掃碼是否有更多的可玩性?(加好友,傳文件,分享wifi密碼之類的擴充,)或者說,作為表達個性或狀態的標籤,比如(單身可撩,今天好睏,感冒了離我遠些之類的),但是說到底,但這一階段提到的這些說到底只是一些食之無味的功能,光是這些並不足以論證後屏的價值。

但從我個人角度出發,一個總的思路是,背面屏可以更多的承擔一種功能性的角色(比如狀態欄中的各類操作,畢竟作為顯示屏太小了),而不是需要翻轉才的「另一個手機」。mixα官方提到的後屏場景太少了,而如果環繞屏要進入實用階段,後屏必然是需要高頻的使用作為支撐的。

目前來看,各類操作交互會是更好的一個切入點吧。(正好中間一個攝像頭,窄的那邊虛擬按鍵,寬的那邊解決輸入法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