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國企兩年時,基層時被一小主管百般刁難,後來舉報了他,但無結果,卻給自己帶來一段時間困擾。現在已經呆了5年了,受到現任領導提拔,這件事過去很長時間了。但沒想到被現任領導單獨聊天時拿出來說了,說這個他早就知道,但還是任用了我,希望我做好工作。就沒有繼續深入,很想知道這個對我發展的影響,領導的初衷和想法是啥?自己又該如何調整心態。


自律且三觀正。三觀正的核心在於是否善良


沒幾個人知道


看下我寫的這篇文章參考下:

----你最缺的不是知識付費,而是獨立思考。

知識付費,近兩年如同摩天大樓般平地而起,乘著互聯網的颶風飛上了雲霄,打開了自己的一片天。

其中,以邏輯思維為代表的知識服務乘勢崛起,橫掃九州,把大把大把的流量攬入懷中,在2018這個諸多企業叫苦連天、萬千創業公司窮途末路的年度裏,卻獲得了豐富的回報。

截止18年10月21日,邏輯思維終端APP「得到」的總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2400萬,僅在14個月的時間裡,其用戶數量就增長了1000萬,相當於在過去的1年時間裡,「得到」每天都新增3.29萬的新用戶,這個數據是相當讓人震撼的,它意味著市場的需求具體化,人們的渴望具體化。

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淘寶天貓,賣的都是生活用品,每個人都有購物的需求。

這可是以知識服務為前提進行的拓展:以往好幾周甚至幾個月才能讀完的書,有專門的老師透析解讀,然後用幾十分鐘的語音講解完。

以往高深莫測,艱澀難懂的經濟學、心理學,有專門的領域專家給你鏈接實際應用場景和知識儲備,讓人一下子醍醐灌頂,猛然醒悟。

這可不是什麼都市言情、玄幻奇幻或者膾炙人口的小說,而是實打實的知識體系,堪比大學裡專業教育讀本的專業知識啊。

這不禁讓我好奇,加上各種小說雜誌,人均電子閱讀量也只有3.21本的人民羣眾什麼時候這麼熱愛讀書了?(數字引自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14次全國國民閱讀量調查報告)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邏輯思維為自己的知識服務產品提供的切入點,就是知識焦慮,這確實迎合了廣大中高階層社會羣體對於社會急速發展的惶惶不安和心生好奇。

在互聯網時代,強大的網路延伸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信息差異,讓人們平等的獲得信息,卻也正因為如此,加劇了人與人之間、人與時代、羣體之間的對比,從而加劇了人們心中的好奇、或者說,焦慮。

舉個例子,老王在一個小鎮上開了一個小超市,經過一段時間的謹慎經營,渠道拓展,老王的客戶逐漸越來越多,生意越做越好,利潤也越來越可觀。

於是老王便笑口常開,自我認同和滿足逐步上升,覺得日子就這麼越過越好,總有一天能夠發家致富。

但是有朝一日,老王看到了某個新聞,說隨著電商的崛起,零售行業走入陌路,商超的未來將成為頭部企業競爭的戰場,沒有零散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頭部商超的經營戰績赫然其上,未來趨勢仿若就在眼前。

嚇得老王趕緊喝了一杯水壓壓驚,然後老王就會好奇,為什麼別人做的這麼好,我要還想生存,我該怎麼辦?

老王好奇,也著急,這個時候,正好有人來告訴他說,我有針對頭部商超的經營分析和未來零售趨勢的專業思考,你要不要?

當然要,世界上所有的產品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瞌睡時送上來的枕頭豈有拒絕之理?

知識的提供,在社會效率較高的情況下化整為零,幫助人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增加交流和知識體系框架,這是好事,羅胖在做的,也是既能服務社會,又能利國利民的創舉。

但怕就怕,買東西的人,把這個東西當成了救命稻草,當成了苦口良藥,錯誤的以為這就是拯救世界的聖經,引你走出黑暗的光明。

「不,你不懂。」

因為我真正焦慮的核心所在,不是零售要完蛋了,新零售要取而代之了,而是我再也不能、不敢去堅定內心的想法了。

我從此變得多疑,變得謹小慎微,變得左顧右盼,這纔是我的焦慮所在。

換一句話說,我沒有了自己的思考,獨立的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管知識付費花了100元還是1萬元,並不能說明知識儲備就有什麼不同。

可能有人會說,我知道了很多新的概念,也能跟很多牛人扯上一兩句最新的經濟趨勢,在朋友圈發兩句深刻見解,頓時感覺自己高大上,人生從此截然不同,彷彿就要走上人生巔峯。

老王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時間過去三個月,老王的超市因為其心力轉移,流量達到頂峯,同時競爭對手開始加大競爭策略,針對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了多次活動、改變,已經把它的流量都搶走了,生意開始走了下坡路。

獨立思考耳熟能詳,彷彿誰都能一窺其內,其實並非如此,比較一下幾個特性,你就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獨立思考。

1、以自身為核心,以環境為映射

以自身為核心是獨立思考的基礎,也是核心。

網上有一個段子:

「你喜歡我嗎?」

「不喜歡「

」為什麼?「

」我已經回答過了。「

這個段子雖然比較片面,但是比較易於理解。

每個人存活在世,都是以自身屬性為基礎,形成自己的喜好和見解,並以此作為價值觀和社會進行互動,所以自身的屬性,本身就是思考的結果,但是很多人,卻忘記了這最重要的一點。

比如,一個好朋友借錢忘了還,我很想提醒他但是又怕覺得影響兩個人的感情。

我明明已經窮的叮噹響了,偏要在聚會的時候大包大攬全部買單,因為我怕別人覺得我摳門。

這兩個例子裏,都在自己的需求基礎上,加上了「別人的想法、別人的看法」。

卻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想法」遠比「別人的想法」重要。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討回債務怎麼還變成了怕影響兩個人的感情?明明生活這麼困難了,為什麼還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看法?

這是生活中極為細微的兩個點,很多道德的綁架,遇到獨立思考都會失靈,但是生活中道德綁架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這麼有錢,為什麼捐這麼點?「「你這麼漂亮,怎麼還沒有男朋友?」「你是教授誒,這都不知道?!」「你都這麼大了,還不結婚?」

以上問題,遇到獨立思考,均為雲煙。

但是獨立思考並非獨斷專行、剛愎自用,當我們從自身為核心去考慮的時候,還要考慮到環境的映射,個人更提倡實際的考量,而不是道德的強制性約束。

比如,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顫巍巍的老人的時候,自己長途也很累,從自身角度考量是不適合讓座的,但是老人站著很危險,他會摔倒, 作為一個善良的人,是決不能見死不救的,所以我的思考過程是,「我想做,但是環境中有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我決定讓座。」

讓座是我思考之後的結果,而不是我害怕別人說不讓座纔不情願的讓座,這兩者看似結果相同,實則天差地別,不信仔細想想,讓座的時候你更多的是哪種考量?

所以獨立思考的第一點,是從自身出發,合理考量環境映射做出的自我判斷,不頑固不化,也不甘心道德綁架,做自己的船長。

2、有格局、有深度的獨立思考,纔有正向效益

同一個班級裏,同一個老師教,有的同學緊隨老師步伐,一步步跟著老師走,但是最後頂尖的學生,能夠在各種環境下依然保持極佳的發揮的,一定是「不怎麼聽話」的學生。

為什麼,因為他們把老師的知識在腦子裡進行了加工和深挖,甚至產生了質疑和反駁。

沒有輸出的輸入效率是極低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獨立思考不是要拚死跟妻子爭辯這個衣服該不該買,跟同事爭辯明天股票會不會漲,而是在和自己目標相關,自己側重的領域裡,充分的吸取基礎知識框架,進行不間斷的研究挖掘,產生正向效益。

職場中不難見到這樣的同事,他們大多是老員工,說起事來頭頭是道,有理有據,公司的流程和規則信手拈來,平日裏聊天說話大多是說不過他的,因為他動輒「和某總是兄弟」,「和某大佬親切交談」,「負責好幾個億的項目」。

但是在年終評優,績效評定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難有認可。

為什麼?

他們的思考缺乏深度和格局。

思考的結果不是泛泛而談,不是「明天股票一定會漲!」

而是有切實可依的結果輸出,縝密嚴謹的邏輯推理,專註於有效收益的專業領域。

就如福爾摩斯所認為的,月亮繞著地球轉還是繞著太陽轉,和你真的有關係嗎?

同理,2019年經濟形勢不好,和你真的有關係嗎?或者說你能通過瞭解一些東西改變它嗎?

格局,意味著不狹隘不偏倚,深度,意味著有效,有收益。

3、要為獨立思考的結果負責

自主選擇誰都會,但是選錯了之後怪罪於人也是誰都會。

連選擇的結果都無法負責,那不叫獨立思考,那叫未成年。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生而為人,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沒人能保證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是對的還是錯的。

即便是馬化騰,當初也曾經想過要把QQ給賣掉,即便是劉強東,因為找不到投資人也一夜之間白了頭,誰還沒有後悔、失敗的時候?

但正是因為這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所以纔有底氣,有魄力去堅持,去戰鬥,一站到底,一路到西。?

2019年,我們想解決焦慮的問題,不是一味的知識付費,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


這個也算是我比較困惑的問題吧


建議看一下並堅持長期執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敲打你,告訴你:我對你可是很夠意思了,你可別閑著沒事舉報我,你得感恩~你應該找機會最好在酒局飯桌上這种放松的場合表下態度,說說你是被逼到多山窮水盡才忍無可忍,你本人從來奉行的都是寬以待人原則。借酒勁說,顯得真誠~然後工作上多向領導靠攏,有啥零碎活順手幫他做了,一來二去,你就是站隊了。

僅供參考,畢竟實際情況還是看你和他。

另外,考慮影響那是你杞人憂天,你就抱著感恩的心態努力幹活就完事了,領導都喜歡能幹又忠心的下屬,不是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