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長們可以做好親子溝通,避免這類慘劇的再次發生


首先 溝通的前提是平等

把孩子作為一個和你平等的人來看 他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生活 你只是給了他生命 並不是他整個人生的絕對意義上的「導師」 「引路人」 「不可反抗的對象」

在這個前提下 去溝通和交流 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經驗 而不是以自己自以為正確的價值觀 來評判一個嶄新的孩子可能會有的任何問題

在孩子問題上

感覺應該是先問「為什麼」

再問「是不是」


換位思考。他會怎麼想,為什麼會這麼想,糾正邏輯有誤的偏差,包容不同的價值觀。

延時交流。平復心情後談心教育,晚24小時以上交流教育並無什麼影響,卻能避免過多的情緒左右行為和語言。

省視自身的邏輯,自身的觀點是否夾雜著自以為理所當然的謬誤。

以上是個人觀點,我並沒有系統的教育類知識儲備,相關問題不必再邀請我。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探知過程,他們必定會有很多疑問要去詢問,有很多事情要去體驗,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否複雜,以及做這件事情會給他人或者社會帶來什麼結果。

這其實跟一個成年人要面對一件未知事物,所需要做作出的反應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成年人有了辨別事物的方法論和價值觀,而孩子們還沒有,拋開身體發育不說,這就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根本區別所在。

所以,父母和孩子的良好溝通,首先在於態度上的尊重,他們是一個和你一樣的人,是平等的對話者。你不希望當諮詢別人問題的時候就被擰耳朵吧?孩子也不希望。

第二,聆聽。耐心的聽完他要表達什麼?搞清楚他是怎麼想的,他想要什麼結果。能做到這一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完成80%了,剩下的就只是解答和話術引導了。

而這一步,許多父母就很難完成,因為孩子的問題總是很幼稚,因為父母總是很忙很急躁,更因為他們早就洞察了事情的原委,有了明確的判斷和結論。父母們就是太聰明啦,孩子跟不上您的節奏哇?

所以,放下你身為父母的架子來,放下你冠冕的道理和英明的判斷,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朋友、夥伴兒和依靠,如果這個夥伴兒又能給他解答疑惑,那就更好嘍。


謝邀

我和我媽現在關係挺好,我覺得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之間的相互包容和認可。

所以在我看來,家長和孩子建立溝通的基礎先是要基於平等的意願之上。首先明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也不要試圖把交談的過程變成你施加個人想法的過程。

把孩子當成平等獨立的個體,尊重是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而尊重的體現就在你們的相處交談過程中提現。

想和孩子進行深入交流,首先要詢問孩子是否原因跟你進行談話,如果他表示不願意,那你要進行反思了,你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有了距離,如何縮短這種距離是你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表示原意跟你談談,那你一定要對他的想法觀點表示接納(就算不認同,也要接納和理解),這就是你首先要做出的包容。第一次的認真交談往往影響之後的溝通能否順利進行,也是孩子對你的態度做出判斷的時候。

小孩越是強調「獨立,自由」,越證明你對他存在一種「束縛」。(比如我小學的日記里就寫過 【魚屬於大海,鳥屬於天空,我屬於世界】 )。

和孩子做朋友,大概是父母孩子最希望的溝通模式,「良師益友」是建立在認可的基礎上的,只有孩子認可你,才能主動的接收你的想法。

想要獲得孩子的認可,家長要先認可自己的孩子。

我覺得在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中,只有相互包容相互認可,才能進行平等的交流溝通。

以上個人觀點。

我覺得題主光是有想要和孩子進行良好溝通的想法,就已經超越了絕大部分的家長了。

祝好。


我在這個孩子這麼大的時候寫的日記里

是這樣寫的

及時你不同意的我的觀點

也請你聽我把話說完

請給予我一定的尊重

請不要著急反駁我的立場和出發點我並沒有惡意我只是想說出我的看法而已

孩子的世界觀還很小 所以什麼小事 在孩子眼裡都不小

17歲的時候 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但孩子們還需要成長 三觀還需要完善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成長就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如果你不同意孩子的觀點 請說出利弊如果就是單純的批評與禁止只會導致孩子們逆流而上(誰還沒有個叛逆期呢?)

家長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 所要做的

更多應該是聆聽他的想法和指導 而不是讓他們從批評中成長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煩心事 他們更希望從父母哪裡得到尊重和快樂 僅此而已

謝邀。我個人沒有養育孩子的實際經驗。看過李玫瑾的書和講座,結合著自己成長經歷,感覺寫的很好。推薦題主看看,應該會有收穫的。


去年萬聖節,英語培訓學校舉行了活動,大概幾十個人吧,大家玩玩遊戲之類的,學校準備了一些小零食,也有很多爸媽帶著孩子來的,我要說的是一對母子,媽媽看上去四十歲不到,兒子大概十歲上下,看得出來媽媽很疼愛他,但是有個細節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那個媽媽在給男孩拿零食的時候,就問男孩"Which one do you prefer?"(你喜歡哪一個)

那個男孩明顯沒聽懂,而且因為大家剛玩完遊戲還很興奮,自己就很隨意的撕了一袋小零食吃。但是他媽媽讓我很驚訝,就像個復讀機似的,把這句話重複了至少五遍,然後看那個男孩沒聽懂,就用中文說了一遍,然後接著重複"Which one do you prefer?"

那個男孩看上去有點尷尬,放下零食就不知道去哪了,他媽媽跟著離開了,過了一會兒回來就說了一句這孩子也不知道去哪了。

我覺得跟孩子的交流其實很需要注重方法,首先要注意場合,如果在課堂上,當然可以突擊測驗,考試,問問題,甚至做錯了可以有所懲罰,但是一個遊戲為主的party裡面,不要做那些掃興的事情,說那些掃興的話,讓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候把你當成敵人一樣,時刻提高警惕應付你的突然襲擊?讓你整個人都變成一個生活中痛苦,無趣,尷尬,壓力,掃興的代名詞?

其次要確定他的注意力在你身上,而不是像一個蠻橫的傳單派發員那樣把自己想說的話像傳單一樣噼里啪啦的扔給對方,那樣你的話就會像小廣告一樣被隨手扔進垃圾箱。這種沒價值的廢話說多了,你這個人在對方眼裡就只是個廢話簍子,也一點價值都沒有了。

然後是適可而止,如果只是隨意一問,對方沒有應答,就不要像個暴躁的軍隊教官一樣一板一眼的要求孩子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你自己尚且做不到對你父母的命令令行禁止有呼必應。你當然應該教他對別人說的話要有禮貌的回應,但是不要用這種喋喋不休復讀機一樣的方式,更不要因為你叫他他沒答應就氣急敗壞衝進他的屋子裡去一頓數落。也許他真的是沒聽見,也許他回答你了只是你沒聽見他的回應。

心平氣和,平等交流。更不要急功近利,你要記住,你說的任何話都不會只說一次就能被記住的,別把自己當皇帝,你的孩子也不是你身邊給你記起居注的太監。

還有無論你一次將這句話說多少遍,也只有第一次有效果,剩下的都是廢話,不是聖旨。


每次我和我弟被我爹教訓 我媽就會說「不要去逼迫小孩子做任何事情」。


從我記事以來,我父母從未擁抱過我,也沒有牽過我。

我有很明確地表達出我需要父母的情感關懷,但是他們認為那是屬於女孩子的矯揉造作,會讓我學會依賴以及各種不良嗜好。他們拒絕了我關於合理溝通的所有要求,即便我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勉強算得上優秀的社畜。

我極度缺乏情感關懷以及安全感、歸屬感,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哭只會導致更為疼痛的教育」以及「表露出開心也會被揍一頓因為父母認為那是你在張揚囂張」,我很少去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的男票和我認識交往已經兩年了。他至今會每天給我半個小時以上的擁抱,非常緊甚至近乎窒息的擁抱,這樣才會讓我勉強好受一些,我也才能在他那裡找到自己存在的真實感。

所以……建議各位家長先從孩子從小開始,至少可以每天給一個屬於父母的擁抱做起。

尤其是言語不擅的父母,那就先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肢體語言叭。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一個永遠都會在那裡的擁抱。


謝邀。

emm之前寫了一點,貼個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650054/answer/65624484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