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本身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现如今却被一些人当做炫耀的资本,认为穿著汉服就高人一等,甚至自己划了个圈,不感觉很可笑吗


最近在看溪山文集,他提到的某些现象,在现在依然存在,让我感慨万分。。

拿溪山老吧主的一段话送给所有看到这个问题的同袍: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屡见不鲜的奇葩太多

不搞主义还是汉服吗??


所有的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都会有高人一等的幻觉。

而用来区别圈内和圈外的这种标志都会被他们自己特化成一种不容他人「亵渎」的神圣仪式。

天下乌鸦一般黑,他们不过是万千个其他小圈子中的一个。


现在「入圈」很容易会把思维限制得很窄,将来可能会更窄。为什么说「窄」?

一、我先说「汉服复兴」运动提出的「汉服」。

汉服复兴提出的汉服是特指现代汉服,指根据古代汉人穿的众多款式中最终归纳出的款式中,经过现代环境适应调整后的,能提现汉族审美的服装。主要应用在正装以上等小礼服、礼服。

现代汉服的定义从来就不是「古代的衣服」,所以更加不是以「以实物出土衣服文物为标准」去制定所谓的形制。

古代汉人穿的衣服太多,从掌握的各朝服饰中归纳要求不偏不倚,1,款式特征要有普遍性(如龙袍那种特殊人群穿的不作为汉服复兴范畴),2,款式的特征需要经历数百年或跨越两个以上朝代(所以曳撒立领排除),3,而且款式特征不能让大家对汉服的认知有反向作用(如立领、曳撒应排除)。所以当时定下的款式是曲裾、直裾、齐胸襦裙、袄裙、齐腰襦裙……而不是「汉制、唐制、宋制、明制」。

所以要求【认定归纳入现代汉服体系的款式,通过考据研究可行的实行方式。不被认定的,就算文物再多也是作为古代服装处理,或在日后的华服概念中发扬。】

之所以定下这样的标准,是为了避免【汉服以哪朝代为标准】的纷争,也避免汉服这个力量弱小的元素让立领、盘扣等被现代人普遍认为的传统形象代表所吞噬。

也就是说如果坚持这种发展,各朝风格的发展会比较健康。考古成果也作为现代汉服的细节补充。汉服风格上会按基础款式、复古款式等划分,而不是「汉唐宋明」。改良都从基础款式基础上进行,而根据考古成果的细节改良让汉服更贴近具体某个朝代复原的,那是复古风格。

而从场合功能上分开建议,而不会是出现穿著补服去逛街,穿著大袖的曲裾当侍应生等等等等……

二,如今汉服情况:

如今汉服的标准被明代服装绑架了。

最先提出「以实物出土的衣服考据为唯一标准」的是明服派。在他们要求「汉服以明朝为基础以明末为介面」被大多数人拒绝后,他们转而采用这种方式对非明又受欢迎款式进行攻击。

谁不知道明朝实物原多于宋及之前的呢,要是把清当做汉服的选择范围呢?这无疑于几个人赛跑,裁判在其中一个人脚下画终点线那样。

强调「对错」,强调「有衣服出土实物才作准」,那么「既然是汉服复兴,尽可能复兴汉族的元素吧」的理由就反而被淡化,「算不算汉的特征该不该复兴」的思考转而被「古不古对不对」思维代替。

良性的考据方式有利于那种款式的发展,正向的思维是「怎么更合理实现它」。而反向则是「怎么否定它」,当原本应该用来支撑多向发展的考据结果被某些人归纳起来,用作否定现用的受欢迎的非明款式时,就难免会出现今天这种不是汉服,明天那种不是汉服的「时代眼泪」了。考据哪样市场死哪样的局面,正常吗?

按照现在他们提出的理论,你只会陷入无限不知错对的死循环中。

三、汉服的趋势

会继续深化明服理论的养蛊,接受的留下真香,续而涌去影响更多的人。不能接受的离开。

仙汉分家的话题是因为某些人太心急了,一下子就暴露了目标,让没瞎的人看出来。

最终会呈现礼服由明服全面代表,其他朝代特征会在日常服装中零零星星,或者以古装复原的形态动不了。

而原本正儿八经的现代汉服被「汉服圈」开除后,可能会在华服中发展。但也可能因为不讲求规范了而失去了原有的「恰好」味道。

四、所谓形制

从来没有明确给出来,只有在开除某些衣服时才突然蹦出来的「底线」。其实就是武器。

正确的「形制标准」应该会划分「分寸」:哪些条款是禁忌,哪些条款是要求表现,哪些具体到款式的内容建议执行,预留哪些可改空间度?形制应该分类、项层级,如衣裳类——袄裙项——马面褶。

而不是只是开口就说形制对了什么都是汉服,只能只换布料。

五,将来

十年前,大家想起古风、画古代背景的故事、中国风的游戏时总是逃不过立领盘扣,无论是哪个朝代,他们似乎没有盘扣就不知道衣服怎么固定,不管男女,里面总是立领。电视剧交领的衣服不用隐扣就怕走光。

如果十年后大家还是没有办法意识到交领,那么汉服运动挺失败的。


一如既往地分两个部分答题。

先说现状:

1.从华服日、国丝汉服节等节日的创办、举行,以及各类相关文化活动(国学、艺术等)风潮渐盛的表现来看,汉服文艺活动环境现在与过去相比已经大有改善,宣传效果逐渐显著。

2.从团体性、组织性来看,汉服现在缺乏一个合适的官方组织,有盖章认证的那种(别说什么丝绸博物馆,你看它拿的到机关认证吗?),书法有国书协、文学有文联,要的是这样性质的盈利、正式、合法且公认的组织。

3.从定义权、话语权来说,汉服现在没有正式的定义,包括所谓形制(我知道交领右衽blabla,但符合要求能做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正式定义是指明确尺寸长短、布料选择与裁剪缝纫要求、必须保留的制作工艺过程与可以自主选择修改的制作工艺过程。

而不是拿著一句形制是基础,一堆文物图来讲标准,要的是成衣版、详尽数据、车版细节和修改批注。

4.如果说汉服复兴是复兴运动,从指导思想和纲领章程来讲,现状就是一团乱麻。都在说先复原再改良(这句话的槽点太多可以移步我另一个答案了解),复原什么程度算复原完?改良什么程度算良?

参考小康社会建成的分阶段任务,汉服真想把自己搞成个文化运动,就拿出一套运动纲领来。

不然就异装癖集体Cosplay,快乐就完事了,其他的别多批批。

然后是发展趋势:

1.欲成汉服复兴,必除极端民族主义。

如图这样的人,必然导致汉服运动的灭亡。(打码保命,原图可以自行对照)

2.欲成汉服普及,必除法盲普法。

反山小卫士简直是汉服普及的毒瘤级障碍,打击盗版店铺我理解也支持,但针对消费者的任何人身攻击,我都觉得是家庭教育跟不上的原因。

3.欲成汉服发扬,必除封建迷信。

我支持团团说的单纯的美好祈愿。

但我反对一口一个「反(?)复明」、「大明复兴」的人用这句话来恶心人。

4.欲成汉服现代化,必除原教旨主义。

我支持复原工作、考古研究。

但是让现代人穿古代版型,还一口一个传统,否认是古代版型的,我也只能表示非专业人士请勿插手。

搞考古复原的,有空多看书多研究,搞出来几件文物是功德。

搞服装设计的,有空多练手多学习,搞出来几件现代汉服是成就。

搞设计的请别插手复原,也别说自己是文物汉服。

搞复原的请别插手改良,也别说自己是现代汉服。

你已经是2019年,二十一世纪的人了,能不能别幼稚了?现代化几百年了,大清亡了几百年,怎么还有人觉得现代化工艺是妖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