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本身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現如今卻被一些人當做炫耀的資本,認為穿著漢服就高人一等,甚至自己划了個圈,不感覺很可笑嗎


最近在看溪山文集,他提到的某些現象,在現在依然存在,讓我感慨萬分。。

拿溪山老吧主的一段話送給所有看到這個問題的同袍:

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為什麼漢服復興舉步維艱,為什麼國人無法接受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理念?我們已經站在世界的聚光燈下,我們莊重了沒有,我們認真了沒有,我們心中,真的沒有功利、沒有膚淺、沒有做秀?我們做的點點滴滴,我們號稱的種種復興,究竟離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復興還有多遠?

如果我們自己輕浮、嘻笑、做秀,如何說服國人接受這種復興?以我們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屢見不鮮的奇葩太多

不搞主義還是漢服嗎??


所有的自我封閉的小圈子都會有高人一等的幻覺。

而用來區別圈內和圈外的這種標誌都會被他們自己特化成一種不容他人「褻瀆」的神聖儀式。

天下烏鴉一般黑,他們不過是萬千個其他小圈子中的一個。


現在「入圈」很容易會把思維限制得很窄,將來可能會更窄。為什麼說「窄」?

一、我先說「漢服復興」運動提出的「漢服」。

漢服復興提出的漢服是特指現代漢服,指根據古代漢人穿的眾多款式中最終歸納出的款式中,經過現代環境適應調整後的,能提現漢族審美的服裝。主要應用在正裝以上等小禮服、禮服。

現代漢服的定義從來就不是「古代的衣服」,所以更加不是以「以實物出土衣服文物為標準」去制定所謂的形制。

古代漢人穿的衣服太多,從掌握的各朝服飾中歸納要求不偏不倚,1,款式特徵要有普遍性(如龍袍那種特殊人群穿的不作為漢服復興範疇),2,款式的特徵需要經曆數百年或跨越兩個以上朝代(所以曳撒立領排除),3,而且款式特徵不能讓大家對漢服的認知有反向作用(如立領、曳撒應排除)。所以當時定下的款式是曲裾、直裾、齊胸襦裙、襖裙、齊腰襦裙……而不是「漢制、唐制、宋制、明制」。

所以要求【認定歸納入現代漢服體系的款式,通過考據研究可行的實行方式。不被認定的,就算文物再多也是作為古代服裝處理,或在日後的華服概念中發揚。】

之所以定下這樣的標準,是為了避免【漢服以哪朝代為標準】的紛爭,也避免漢服這個力量弱小的元素讓立領、盤扣等被現代人普遍認為的傳統形象代表所吞噬。

也就是說如果堅持這種發展,各朝風格的發展會比較健康。考古成果也作為現代漢服的細節補充。漢服風格上會按基礎款式、復古款式等劃分,而不是「漢唐宋明」。改良都從基礎款式基礎上進行,而根據考古成果的細節改良讓漢服更貼近具體某個朝代復原的,那是復古風格。

而從場合功能上分開建議,而不會是出現穿著補服去逛街,穿著大袖的曲裾當侍應生等等等等……

二,如今漢服情況:

如今漢服的標準被明代服裝綁架了。

最先提出「以實物出土的衣服考據為唯一標準」的是明服派。在他們要求「漢服以明朝為基礎以明末為介面」被大多數人拒絕後,他們轉而採用這種方式對非明又受歡迎款式進行攻擊。

誰不知道明朝實物原多於宋及之前的呢,要是把清當做漢服的選擇範圍呢?這無疑於幾個人賽跑,裁判在其中一個人腳下畫終點線那樣。

強調「對錯」,強調「有衣服出土實物才作準」,那麼「既然是漢服復興,儘可能復興漢族的元素吧」的理由就反而被淡化,「算不算漢的特徵該不該復興」的思考轉而被「古不古對不對」思維代替。

良性的考據方式有利於那種款式的發展,正向的思維是「怎麼更合理實現它」。而反向則是「怎麼否定它」,當原本應該用來支撐多向發展的考據結果被某些人歸納起來,用作否定現用的受歡迎的非明款式時,就難免會出現今天這種不是漢服,明天那種不是漢服的「時代眼淚」了。考據哪樣市場死哪樣的局面,正常嗎?

按照現在他們提出的理論,你只會陷入無限不知錯對的死循環中。

三、漢服的趨勢

會繼續深化明服理論的養蠱,接受的留下真香,續而涌去影響更多的人。不能接受的離開。

仙漢分家的話題是因為某些人太心急了,一下子就暴露了目標,讓沒瞎的人看出來。

最終會呈現禮服由明服全面代表,其他朝代特徵會在日常服裝中零零星星,或者以古裝復原的形態動不了。

而原本正兒八經的現代漢服被「漢服圈」開除後,可能會在華服中發展。但也可能因為不講求規範了而失去了原有的「恰好」味道。

四、所謂形制

從來沒有明確給出來,只有在開除某些衣服時才突然蹦出來的「底線」。其實就是武器。

正確的「形制標準」應該會劃分「分寸」:哪些條款是禁忌,哪些條款是要求表現,哪些具體到款式的內容建議執行,預留哪些可改空間度?形制應該分類、項層級,如衣裳類——襖裙項——馬面褶。

而不是只是開口就說形制對了什麼都是漢服,只能只換布料。

五,將來

十年前,大家想起古風、畫古代背景的故事、中國風的遊戲時總是逃不過立領盤扣,無論是哪個朝代,他們似乎沒有盤扣就不知道衣服怎麼固定,不管男女,裡面總是立領。電視劇交領的衣服不用隱扣就怕走光。

如果十年後大家還是沒有辦法意識到交領,那麼漢服運動挺失敗的。


一如既往地分兩個部分答題。

先說現狀:

1.從華服日、國絲漢服節等節日的創辦、舉行,以及各類相關文化活動(國學、藝術等)風潮漸盛的表現來看,漢服文藝活動環境現在與過去相比已經大有改善,宣傳效果逐漸顯著。

2.從團體性、組織性來看,漢服現在缺乏一個合適的官方組織,有蓋章認證的那種(別說什麼絲綢博物館,你看它拿的到機關認證嗎?),書法有國書協、文學有文聯,要的是這樣性質的盈利、正式、合法且公認的組織。

3.從定義權、話語權來說,漢服現在沒有正式的定義,包括所謂形制(我知道交領右衽blabla,但符合要求能做出來的東西太多了),正式定義是指明確尺寸長短、布料選擇與裁剪縫紉要求、必須保留的製作工藝過程與可以自主選擇修改的製作工藝過程。

而不是拿著一句形制是基礎,一堆文物圖來講標準,要的是成衣版、詳盡數據、車版細節和修改批註。

4.如果說漢服復興是復興運動,從指導思想和綱領章程來講,現狀就是一團亂麻。都在說先復原再改良(這句話的槽點太多可以移步我另一個答案了解),復原什麼程度算復原完?改良什麼程度算良?

參考小康社會建成的分階段任務,漢服真想把自己搞成個文化運動,就拿出一套運動綱領來。

不然就異裝癖集體Cosplay,快樂就完事了,其他的別多批批。

然後是發展趨勢:

1.欲成漢服復興,必除極端民族主義。

如圖這樣的人,必然導致漢服運動的滅亡。(打碼保命,原圖可以自行對照)

2.欲成漢服普及,必除法盲普法。

反山小衛士簡直是漢服普及的毒瘤級障礙,打擊盜版店鋪我理解也支持,但針對消費者的任何人身攻擊,我都覺得是家庭教育跟不上的原因。

3.欲成漢服發揚,必除封建迷信。

我支持團團說的單純的美好祈願。

但我反對一口一個「反(?)復明」、「大明復興」的人用這句話來噁心人。

4.欲成漢服現代化,必除原教旨主義。

我支持復原工作、考古研究。

但是讓現代人穿古代版型,還一口一個傳統,否認是古代版型的,我也只能表示非專業人士請勿插手。

搞考古復原的,有空多看書多研究,搞出來幾件文物是功德。

搞服裝設計的,有空多練手多學習,搞出來幾件現代漢服是成就。

搞設計的請別插手復原,也別說自己是文物漢服。

搞復原的請別插手改良,也別說自己是現代漢服。

你已經是2019年,二十一世紀的人了,能不能別幼稚了?現代化幾百年了,大清亡了幾百年,怎麼還有人覺得現代化工藝是妖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