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講一個目前還未得到注意的方面。

所謂《西方馬爾克斯主義》,抑或霍札所謂《歐洛共產主義》,很可能不復存在,至少其《正統》成份,即科爾施,盧卡奇等來自共產黨的部份是這樣。大概一些精於此道的資產階級學者還要另起一股,借用別的名目吧,那就彷彿一十九世紀的《講壇社會主義》一象,風浪要小得多。相反,這些共產黨將納入弟三國際麾下,從而讓這個國際成為真正接替了前二代組織的《國際》,佗在西歐洛帕與在東方一象有力,馬爾克斯,恩格爾斯的革命傳統與列寧開創的另一支新傳統得以充份交流,互通有無,因地制宜。西歐洛帕乃至全世界的形勢可能都大為改觀。

我所以設想這種可能,就是有鑒於發生在二十年代中期的博爾什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弟三國際的分裂,我在最近的文章《批判史與理論史》的第五篇已有討論,

伯恩斯坦引發了恩格斯問題。儘管他本人領導的修正派別得到了倍倍爾、考茨基、李卜克內西等人的及時遏制,卻沒有觸及這個政治問題的實質。因此,胡大平將20世紀初到30年代這期間的國際共產主義組織的內部鬥爭,從第二國際的分裂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第三國際的反動,都視作以「政治遺囑」為導火索的整個「危機」的延續,這是有政治史的依據的。第二國際在歐洲戰爭期間的徹底分裂與其右翼的叛變,固然是新事變增加了變數,其所以作用,卻也是舊的矛盾沒有消除,這矛盾就是恩格斯問題激起的。

第二國際的事業傾覆了,及時組建新的國際組織,採取正確的解讀策略,既能探索出對事業有利的路線,又能爭取到中間的同志,仍有可為。就當時面臨的具體問題而言,俄國布爾什維克的策略就是正確的,所以首先在國內走出了勝利的政治路線,進而得以發展出第三國際的事業。因此,不能認為蘇東社會主義實踐始於謬誤的極點上。

但是,俄國布爾什維克在戰爭之際的策略只是一種具體的應對,沒有提出一般性的解讀政治學原則。到穩定了的蘇俄得以放手經營國際事務以後,第三國際內部缺少列寧那樣對時代富有洞察力的人物,而僅憑列寧本人在著作與組織上留下的遺產,《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等少量具有時代意義的著作與思想不統一的布爾什維克黨,又不能順利「破題」,終於沒有爭取到西歐殘存的馬克思主義派別。第三國際僅僅繼承了一些馬克思、恩格斯與前兩個國際的精神遺產,即從德國社會民主黨等方面搜集到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以及其他黨史文獻,而在政治方面仍是由俄國的革命者主導。西歐的另一股馬克思主義政治力量獨立了,又在革命低潮中轉向改良或變異為純學術批判。[1]

簡單來說,在這個時期,斯塔林亦好,博爾什黨內別的派別亦好,於理論均只得列寧之片面,而且往往是過於重視其所謂《俄國特色》的一面,將一些策略性的動使固化為元則性,因此開除科爾施,乃至最後勝利的斯塔林派推出了為西歐洛帕傳統所完全不能接受的《列寧主義》體系,元本是馬爾克斯主義二支的雙方再無迴轉餘地,於是東支成了《共產國際》,西支成了《西方馬爾克斯主義》。固然,西歐洛帕還有特爾曼,托雷茲等派擁護《國際》,但佗們的力量不足與分裂前的全部同日而語,其自身能力亦不足充份利用好這僅有的力量,事事照搬《國際》,只彷彿在中國的《王明》陳紹禹之流一象,難免失敗。

不過在這裡,我還要對斯塔林派的體系作個說明,這會進一步觸及列寧的思想。一般認為,這個體系是發端於二十亖年的《論列寧主義基礎》,二十六年的《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到三十八年的《黨史·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最後確定的。我的看法,正如上面所言,就是列寧本人的理論的片名的固化。一般地爯作《庸俗化》或者別的什麼等於迴避了問題的實質。

誠然,哲學上通常指責這個體系錯誤地採取了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這個說法本身是比較可靠的,但這作為列寧本人的思想的一個階段,與列寧的後期著作當然是具有聯續性的,不論中間經過了怎象的轉變。而斯塔林的問題是不探討這些階段之間的聯繫,以早期為準,而以所謂《哲學筆記》為《思想實驗室》,一般不採用,所以只得其片面。

不過順便說來,恰好相反的意見,即以所謂《哲學筆記》為準,排斥《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這同象是錯誤的,不過是另一種教條主義。在對所謂《哲學筆記》的研究事務本身上,我支持斯塔林的《實驗室》定性。

批判了這二種一偏的傾向以後,我們就能看到,根據列寧的思想,《西方》與《東方》的對立並不是絕對的,必定存在的。

在整個革命生涯中,列寧表見得最靈活,最善於葉調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因此,我認為,如果是由佗來主持國際事務,很可能避免這場不必然的分裂,將《西方馬爾克斯主義》變為弟三國際的西歐洛帕支部。當然,如此一來,西歐洛帕的共產黨亦不會發展出所謂《西方馬爾克斯主義》那象的妥葉理論了。

參考

  1. ^https://www.zhihu.com/people/xu-du-ruo/posts


俄國歷史也許可以少一些悲劇色彩。


蘇聯不會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而是中央與地方分權,布爾什維克黨統籌協調

在五年計劃中的手段不會如此粗暴

沒有大清洗

蘇聯輕工業重工業可能會更加平衡

但是在不流血的發展下,軍事工業水平不如預期

在二戰中試圖擋住德國,付出的代價會很慘重

總而言之,列寧多活十年,蘇聯不會走向僵化的結局。但是就從繼承者的態度來看,他們的道路依然會在1934年列寧逝世之後有所變化,可能會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保持黨原有的權威,走上和某國一樣的特色道路。也有可能走向世界革命,以托洛茨基為首不斷革命。其實最大的可能是,斯大林依然領導了二戰的勝利,但是卻是在列寧主義政黨建構之下的勝利,在二戰之後因為列寧那多出來的十年的經營,戰後進行了成功的改革。今天,蘇聯可能會作為一個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祖國(而不是與美國爭霸的超級大國)存在


大清洗會提前發生也會更快進行,蘇軍會更快地從中回復因此更加強大。

蘇軍會和西-法聯軍會師萊茵河,蘇聯在柏林建都的設想將成為現實。

一個褪去了俄羅斯色彩的蘇聯將由半國家轉變為國際組織,勢均力敵的俄德法加盟共和國也許能消除民族壓迫和霸權主義。

但無產階級會因此勝利嗎?人類社會能夠被徹底改造嗎?我不敢斷言。


如果列寧多活十年(到1934年),如果列寧的立場沒有改變,死在尼古拉耶夫槍口下、或是某個醫生的手術刀下的就會是他而不是基洛夫。

是什麼給了題主列寧和斯大林立場不同、手段不同的錯覺?

列寧相比斯大林,不過是更臉厚心黑一點,當面更會裝出團結的樣子,背後捅刀可比斯大林還狠。看看戰時共產主義,看看喀琅施塔得,看看打擊工人反對派,還有他死前的政治局委員結構:正式委員裡頭列斯一直站在一條線上,托加季是另一條線,然而由於各種事情托加季中的某個人總會缺席,於是第一候補莫洛托夫、第二候補加里寧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補上來,形成對他們的優勢。而布哈林這個挂車尾候補壓根不會有成功遞補的機會(基本不可能三個人同時缺席)。

分析鏈接:

思答霖:讀《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3.30更新)?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列寧繼續活著,絕不會有斯大林在34年以前那麼心慈手軟,只會對托加季布打的更狠。要知道:

奧里明斯基,十月前列寧指任的真理報編輯部編輯之一。鐵杆列寧小弟。

就列寧那個當面和氣背後捅刀的果斷手腕,托先知還想跑去墨西哥修棟別墅狗到40年再被冰鎬?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還想等到36、37年的莫斯科審判再被槍決?做什麼春秋大夢呢?

指望列寧上台繼續推行新經濟?知不知道十一大的時候列寧就公開放話要結束新經濟?

蘇聯會因為大清洗進行的更早、更長、更徹底,不會遭受到二戰中那樣的巨大的沉重的損失,也就可以避免戰後的復辟,進而引起全球連鎖反應。


至少一個,沒有粉斯慈父的黃俄了。


國際共運將有可能迎來一個新高潮,德共和西班牙可能會有一個新局面。


幼稚,列寧為什麼這麼偉大?多虧了他死的早沒讓人看到他是多麼鐵血無無情。列寧面前斯大林玩的那些壓迫剝削就是弟弟,農民會被剝削的更慘,新經濟政策也是停止的更徹底。大清洗要快的多而且不會想斯大林那樣優柔寡斷。


很有可能蘇聯早就被元首的軍隊消滅了。沒有斯大林偏向於重工業和軍工的兩個五年計劃的發展,蘇聯軍隊未必能擋住德軍的衝擊,1941年就沒了。


列寧照樣清洗一波,斯大林打贏二戰,我不認為列寧多活對世界有多大影響,蘇聯的落後是不可能靠短短十年工業化就能改變的了的,最終的結局依舊是被和平演變,除非二戰結束之後發動軍事冒險,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此時美蘇差距最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