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沒啥意義,就是測測ui做的怎樣,處理性能如何,看系統調教的而已,高端機沒啥意義,但就是有人想看,想較真,那就做唄。其實我覺得,動畫纔是


處理器性能啊!


手機評測裡面的應用啟動速度,還是原來安卓2.6左右開始的,當時受限於內存比較小、處理器勉勉強強,所以評測機構就測試一下應用的啟動速度,由此得出誰家的系統對於應用底層優化較好。

現在手機配置突飛猛進,其實意義並不大,但是現在還在做的意義在於,評測應用的啟動速度並不僅僅是說測試硬體了,還有就是國內的廠商對系統的定製、廣告的優化、多任務殺後臺等情況進行一個綜合評判。比如有的APP啟動前3秒是廣告,但是有的系統可以直接跳過廣告進入主頁,這個小功能還不貼心嗎?有的是多APP常駐在後臺,系統就殺掉了一些APP。導致用戶很不爽!啟動多應用可以測試系統的臨界點在哪裡。做的是否足夠好。

還有一個就是預載入,也能夠提升應用的載入速度,對於你三四個應用切換,還是比較有幫助的!之前不是Vivo省去動畫效果來提升速度,乍一看哇塞真流暢!真仔細研究了一下以後,是省掉了過場動畫,提升了0.5秒左右的速度提升。


如果在前幾年,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放到現在,意義很小,微乎其微

現在的手機晶元都很強大,很少會出現性能不夠用的情況

開啟應用的速度主要在於手機廠商的優化以及系統,像方舟編譯器這種BUG的存在就是用來提高系統響應速度的

所以,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這種東西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可能你這次打開是3秒,下一次就是5秒


一直都沒有意義,其實各種評測測試從本質上講都沒有意義。

因為一部手機好不好用,全看個人的需求和使用習慣,是極度主觀的意見,但為了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所以人為的設置了一些項目測試來大致的展示,但由於評測的過程和日常的使用過程完全不同,所以只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罷了。尤其是目前在測試過程中的投機現象已經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心照不宣的地步,所以基本上連參考價值都已經沒有了,純粹是看個樂呵。

總之,玩梗調侃可以,奉為圭臬大可不必。


謝邀。

我個人覺得沒意義。


處理器越好,就越快,或者穩定?


有意義 是比較簡單粗暴比較手機性能跟系統優化的一種方式


之前買手機也會參考網上很多人法的所謂的打開速度測評,後來就漸漸覺得這種打開速度測評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認為沒有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這些測評很難保證測試的公平性。如果你看了比較多的類似打開速度的測評視頻就會發現,測評者其實很難做到同時點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個先點,一個後點。也就是說,客觀上總是存在誤差的。

第二,很難說打開速度和你在實際使用中的體驗有什麼聯繫。可以發現兩款手機即使打開速度不同,都是在可接受範圍內。也就是說通常打開速度慢的那個,即使慢,也不會慢到哪裡去。如果不是比較,你也不會覺得慢。打開速度快的那個,在實際使用應用的時候,沒有客觀的數據證明它的性能更好。至少我還沒有看到比較打開速度不同的應用在使用體驗上有什麼不同的測評。而實際的應用使用體驗,纔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

第三,客觀的手機參數比較纔是說明手機性能的關鍵。網上有很多真正的硬核測評,比較晶元、屏幕、攝像頭參數,甚至實際測試跑分等等,這些都是比所謂的打開速度測試更客觀更有說服力,也是更有用和更有參考價值的。

退一萬步講,你要購買一部手機,你會通過看他們誰打開應用快來決定買誰嗎?我相信肯定不是,更多的是都是從硬體參數和綜合使用體驗出發來決定的。一部配置就不好的手機,即時它打開某些應用賊快,你也不一定買它,你還是會看參數。想明白這個問題,你就會覺得打開應用的速度沒啥參考價值了。

以上。


沒有 當你的手機價錢到一定程度後 就沒有必要去做,當然網路上很多測評是因為有人想看,而且很多人是靠做測評來賺錢的。一般來說,普通人直接看測評的視頻就好,不需要自己做測評。然後測評視頻也算是一種為手機打廣告的廣告手段。,因為有對比,就會有選擇。其實呢,測評這東西看不看影響都不會很大。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大部分時候價位決定了一切,不管是蘋果也好,三星也好,華為也好,其他友商也好。你選擇了其品牌的最新旗艦機,一般以最貴款為最旗艦(PS:類似於華為與保時捷聯名的聯名版這類的不算,即使他更貴,配置也相對會加一些,但我們以標準旗艦機為準,然後概念機類型的也不算,比如摺疊手機,因為不成主流,不予考慮)。

我不管它是拼裝機還是自主機,國貨還是外國貨。高價低配,還是低配高價。首先能成為旗艦機必然是此品牌暫時的最強機。(其實排名不分先後,沒必要排,都是好手機)就已最新的幾款旗艦機來說,蘋果11pro,三星S20 Ultra 5G,華為Mate 30pro 5G,友商家小米9pro(PS:小米算是剩下友商中銷量最好的了,然後藍綠廠,一加,努比亞等等的都歸於友商,不與考慮)。

就這四款手機,其實很難作比較,首先自16年電池門以來,三星在華銷量就跌跌跌的,所以難免的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就會有疑慮。然後蘋果還好吧,畢竟是觸屏手機界的開山二哥(開山一哥,IBM和貝爾的Simon,命運不好,技術更是糟糕,並胎死腹中,當然當年算是老大)。然後從07年開始,蘋果橫空出世,在拳打到老大哥諾基亞和腳踢老二哥摩托羅拉後,拿下了大份額的市場佔有量,奪得霸主,並一直穩居第一,便成為了很多人的首選,畢竟牌子是排名第一。想當年,我也想過入手蘋果,奈何錯過了。然後三星也猛,拿了第二,在10年前就和蘋果分庭抗禮,即使一直超不過,甚至頻頻出事。而國內「中華酷聯」當道,當然當年還都是弱小的存在。再後來國內百花齊放,真的牛批,小米,魅族,金立,ov,灣灣的HTC等等牌子為搶奪市場份額大打出手,中華酷聯也繼續發展。再之後頂的起來的就華米ov魅族等等,其他友商也很強。再往後,HTC360酷派金立等等疲軟無力,都相繼撲街。華為一騎當千,憑藉麒麟拿下了國產機的頭把交椅,小米拿了第二,然後ov拿第三,魅族一加鎚子什麼的也還是很強。像三年前魅族一個月一場演唱會,著實嚇到我了,但沒想到那是最後的瘋狂。。到今天,去年的全球手機品牌銷量顯示,三星2.9億第一,華為2.3億第二,蘋果1.9億第四,小米1.2億第五,這裡要解釋一下,就是ov兩家,單獨銷量都只是一億以上的手機出貨量,並且都還差小米一丟丟,但是這兩個糟老頭子壞的很,其實是一家人來的,所以加起來去到了第三,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就分別以合體第三,分別第六第七來算。再然後就都是其他友商了,加起來都沒有四億。從銷量上看,很明顯,蘋果三星華為主導了世界的手機市場,當然小米,ov也很強的。

PS:這裡想說的一件事是我吐了,雖然在手機市場上國牌們佔了一半以上的份額,即使多為拼裝機,僅華為有能力自研一部分。但最少說明一件事,就是國內機還是可靠的。

回到最初的主題,也就是四款手機,三星種種原因導致國內消費者減少,蘋果憑實力傲人,華為後起之霸,小米還不錯,算後期之秀。不管所謂的米猴還是海軍,都說明華為和小米都有堅實的擁護者。然後在這類乾淨的環境下,其實視頻的意義,我認為不會很大,因為只要你按著銷售量找牌子,然後買那款牌子最新旗艦機就夠了。畢竟經歷過大混亂的的年代後,沒實力的被淘汰或者半身不遂,只剩幾個霸主,那麼選誰家的都不會太差。這裡不是很推薦ov,三年前入手過o的9plus和9s,被坑的要炸,到今天基本就是廢機,而同時期的榮耀v9,今天還是很堅挺,雖然麒麟960已經不是很能王者開畫質,但還是沒問題,可o的那兩臺機玩起來就是燙燙燙,沒電沒電沒電,笑死。小米啊,還是日常的發熱,從一到現在,熱不停。當然鑒於還是不太貴且也還行。其實吧,當我一聽到小米那個後置鏡頭去到一億像素,是先一愣然後是笑炸了。不推薦為了那個而買小米9。講點隔壁領域的知識,「底大一級壓死人」,通俗點,就是當感光元件(底片)面積大的時候,其畫質(一般指信噪比)較面積小的感光元件優越。而手機家家的纔多大,小米9的底片也就1/1.33,小的可憐,即使上了所謂一億像素也沒什麼用,因為成像基礎太差了,就和你建一棟樓一樣,地基越小,你建的越高,樓是不是會更容易晃動,甚至斷裂倒塌。所以在如此小的底的情況下,切記不要衝著一億像素而去。我蘇(哈蘇)中畫幅相機H6D-100C也是一億像素,16年出的,21萬出¥,兩個的底區別真的是一個地球一個塵埃(這裡有一定的誇張成分,勿介)。2018年,哈蘇推出了H6D-400C MS,還是中畫幅,然後4億像素,其實還有大畫幅(甚至往上)相機,但那些專業過頭了,完全不適合平時使用就不說了。

然後呢,基於zm兩國的關係等等的,我更會推薦國貨,尤其是華為,畢竟它做到了一部分的自主了,而且還能和蘋果三星三足鼎立。最後是銷量真的不錯,雖然有讓人感覺愛國機的嫌疑,但是現在以老m對我們的態度,不趕緊支持華為跳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做大,就感覺不會很舒服。憑什麼他們可以壓我們,我們不可以壓他們,然後只要你不買聯名版(聯名版本來就不是為了給普通人用的)外,都不會太貴 像榮耀的旗艦機都還沒4500,而且配置都很良心了,我的榮耀v9三年了,還是很肝(我還是中度遊戲的人),發熱程度也不高。當然啦,最好還是上華為P和Mate系列,我也有臺去年買的p30pro,王者畫質全開,還感覺一點壓力都沒有,甚至溫度不高。也很好用,我不是賣廣告的,只是說出想法而已。當然三星蘋果也很好用,其實吧看你想花多少錢,反正旗艦機一直都是蘋果和三星最貴。而且華為的手機是真的香。哈哈


曾經是有的,而且還是潮流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沒有意義的呢?

或許是麒麟970/980的時候,開始反超驍龍(小米)的速度開始的。在舉個例子,曾經的唯晶元論也沒了。

至於實際有沒有意義,肯定是有的,誇張點說,我明明可以3s打開為啥要去30s順便在看個廣告?希望別來個人回我一個「感知不強」

加個實際使用場景:在一個千人大羣裡面搶紅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