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題主的孩子多大?如果是3歲左右的小寶寶,那很正常,順其自然吧。

如果是學頻兒童,那就從父母身上找原因了:你們自己做事是不是也很急?是不是也經常罵罵咧咧?

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他們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身邊的大人。想要一個耐得住性子的孩子,家長自己先得做一個有耐心好脾氣的人。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小寶寶天生就是愛動個不停的。美國一些機構通過研究得出如下公式:

孩子的專註力持續時間(分鐘)=生理年齡~(生理年齡+1)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2歲,他的專註力持續時間就是2~3分鐘

但在孩子上學之後,我們會發現,明明是同一個班級的孩子,大家年歲差不多,為什麼有的孩子專註力持續時間非常長,有的就是坐不住呢?

儘管每個孩子的起點都差不多,但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能不能很好地去保護孩子的專註力,對後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推薦幾種方式來提高寶寶的專註力:

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玩耍區域

如果寶寶玩耍的區域有潛在的危險,那家長就會不時提醒孩子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當寶寶沉浸在玩耍的過程中時不時有聲音或動作來打斷他,專註力的持續時間自然不會延長。

可以在客廳或者房間開闢出一個專門的區域給寶寶玩耍,在那個區域鋪上遊戲墊,所有的玩具放在籃子裡面,寶寶會爬之後可以自己拿玩具,避免磕磕碰碰的潛在危險。這樣父母在放心讓孩子探索的基礎上,也可以讓寶寶更加專註地玩自己的。

2歲以內盡量不看電視或者視頻

研究指出,電視或者視頻對兒童專註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危害。孩子對著電視機一動不動並不是一種專註力的體現,反而這個時候孩子並沒有主動調動控制專註力的肌肉羣,而是處於刺激過度的狀態,這對專註力的培養並沒有好處。

為孩子提供簡單、開放式的玩具

其實,如果沒有外界幹擾的話,孩子天生就願意專註地研究一個哪怕很簡單的玩具或者物品,我們經常會看到他不亦樂乎地玩著紙巾、口水巾,會觀察物品是什麼樣的,會拿著揮舞。

但現在市面上很多玩具都是聲光電玩具,這些玩具會讓寶寶受到過度的刺激,從而影響專註力的培養。

做好的觀察者,適時退出

在寶寶專註玩耍的時候,有的父母會好心辦壞事,比如寶寶在搭積木的時候父母會說這樣搭不對,又比如寶寶玩耍的時候父母抱起娃娃去喫飯或者換尿布……

我們看起來很正常或者對寶寶好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也在破壞他的專註力。

其實寶寶正在專註玩玩具的時候,父母可以先在一旁看著,不插嘴,等他因為玩具不好玩或者玩累了來找你的時候,再介入和孩子一起玩耍。等他再次開始自己玩的時候,父母可以再次退到一旁,不打擾孩子。

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加專註,寶寶也一樣。所以,在寶寶玩耍前,可以給他一些自主選擇的機會,而不是大人要求他玩什麼玩具。

當然,也不是說一下子把所有玩具都擺在他面前讓他糾結,這樣也會分散他的注意力。而是可以提供兩三種玩具,問寶寶自己想玩哪一個。

如果寶寶小時候可以自己選擇玩具並且專註地玩上一段時間,長大後他對其他的事情自然會有更高的專註力了。

以上,希望對你的孩子有所幫助。


三分鐘熱度,也許是非興趣所在

對於孩子來說,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出自好奇的本能,他們想去感受和探索神奇的世界。

為了滿足這種好奇,他們需要源源不斷地接觸身邊的事物:什麼都去看,什麼都去摸,什麼都去碰。

但不論是做什麼,當新鮮勁一過,再也無法調動他們的好奇心的時候,難免就會見異思遷,將關注點轉移到別的活動上。

因此,當你的孩子對於興趣愛好三分鐘熱度時,不要焦慮,不妨讓他多嘗試一些。多嘗試,才能找到什麼是合適的。

三分鐘熱度,也許是不能堅持

很多孩子,做事情三分鐘熱度、有始無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肯堅持。

比如背古詩,一遍兩遍三遍都記不住,第四遍可能就要摔書了。比如畫畫,本來孩子可能是想將喜歡的東西畫下來,可是發現自己連圓圈和方塊都畫不好的時候,可能就會拿紙幣撒氣了。

正是因為開頭的難度,孩子產生了退縮心理,就很難堅持下去,極有可能就放棄了。

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堅持,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找到興趣點後,讓孩子明白堅持的意義,很有必要。

我們都知道,從3歲開始打乒乓球的福原愛。

在福原愛的紀錄片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小小的福原愛哭著跪在地上問媽媽:「媽媽什麼時候可以不練呀?」小小的身體惹人心疼。

但是媽媽絲毫沒有因為福原愛的哭泣而心軟,一反平時溫柔的形象,只是說:「練完就可以不練了,現在不練的是小愛呀。」

因為制定了練習的規則,就要堅持到底。正是福原愛媽媽在她小時候的嚴苛,在她不想繼續的時候狠心一把,纔有了現在的福原愛。

後來的很多場比賽中,福原愛幾乎都是邊哭邊打完的,就算很累,就算很難,也從未想過放棄。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長遠。

別等孩子有了更大的舞臺而苦於沒有才藝時纔去後悔,別等孩子不夠堅持一事無成時纔去抱怨,別等以後回首來路時,全是遺憾。

等孩子長大了,他就會明白堅持的意義,他會感謝當時逼他們堅持的父母。

三分鐘熱度,也許是專註力不夠

做事三分鐘熱度,也許是專註力不夠。

孩子和成年人不同,沒有自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

曾有專家指出,孩子的注意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的,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他們對時間缺乏一個精準的認知。

因為注意力不夠,做起事來自然不能投入,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就很正常了。所以,培養孩子專註做事的習慣很重要。

孩子和成年人不同,沒有自己控制注意力的能力。

一項兒童心理調查顯示,在沒有人為的情況下,對於自己喜愛的事物孩子會本能地關注下去。但當受到外力幹預時,注意力就會被強制打斷。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逆反心理」。是指孩子處於成長階段時,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以及自主獨立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加。雖不夠成熟,但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一旦被外界幹預,就會產生反抗心理。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也認為:「孩子的專註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孩子有一種天生探索世界的內驅力,對於一切引發他們興趣的東西會自然的進行探索。如果家長不進行強制幹預,大部分孩子都會憑本能深入下去。但如果我們家長不注意,就會使這種原發的內驅力喪失。

留給孩子一份自己的空間,給他們最大的疼愛,是為他們的專註撐起一片保護傘。

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舒伯有一個著名的「彩虹理論」。在該理論中,他把人的一生分為五個階段:成長期(0-14歲),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44歲),維持期(45-65歲)以及衰退期(65歲以後)。

舒伯認為,25歲以前人生的任務就是「三分鐘熱度」,不斷去嘗試每一樣可以嘗試的事情,並從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孩子三分鐘熱度便會一事無成,可恰恰是對於事情三分鐘的熱度,纔有了接觸無限新鮮事物的可能,才會使思維更加多元。

人都是在不斷探索、不斷比較中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循著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要過早給孩子定型,纔是每一位家長最該學習的課程。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成長期,教會他們堅持,保護他們的專註度,教他們拼盡全力。

怕什麼真理無窮 ,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相信孩子的耐心天生都有,孩子沒有耐心應該都是被我們當父母的誤導了。耐心的前提是興趣,而不是管制。

我們家寶寶不大,很早就發現他們很有耐心,只要是他們有興趣的事。

比如想爬過去拿一個臟鞋子玩,攔都攔不住,抓回來又爬過去,可以堅持十多二十次才放棄,因為興趣還在所以會堅持爬,是因為大人的行為把興趣磨沒了,才放棄。後來我找了只同款新鞋子,讓孩子玩,我不想讓孩子感覺我在阻止他的興趣而產生不良的後果。

比如買了一個新玩具,剛開到時,愛不釋手,沒多久就放下不玩了,是因為沒興趣了。於是我變著法換個玩法演示給孩子看,又有興趣拿起來玩了。

當然,有時候孩子不懂事,要做一些很不安全的事,需要阻止,但我也盡量避免簡單粗暴,讓孩子有選擇。

孩子愛爬上電視機櫃拍牆上的電視機,那就是支持爬櫃子,不能拍電視,只要不拍電視,就允許爬電視機櫃,而不是為了圖省事,完全不允許他們爬櫃子。

孩子愛爬到桌子底下碰電源插座,那就是我可以跟他們一起爬到桌子底下玩,但不能碰電源插座,而不是為了圖省事,完全不允許他們鑽桌子。

所以我覺得只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注意方式方法、合理引導他們的興趣,孩子會有耐心的。

如果孩子沒耐心,一定是沒有興趣或者興趣過去了。

如果說將來我打算讓孩子學鋼琴,我不會說教各種學鋼琴的好處,甚至是逼他們學,我會先找準他們的興趣點,再從這個興趣點出發,想辦法讓孩子自己對學鋼琴有興趣,並在學習過程中堅持用各種辦法保持這樣的興趣。如果做不到,就不讓孩子學了,不但沒有意義還會適得其反。

鋼琴可以考慮放棄,但如果孩子對基本功課的學習都沒興趣呢?這不可能放棄,只能是我自己不斷想辦法是引導他們的興趣,一個辦法不成換一個辦法,直到成為止。如果最後還是不成,不是孩子的失敗,是我的失敗。

不然還能怎麼樣呢?興趣是耐心的基礎,逼不出來。

這裡還分享一個心得,要能引導孩子的興趣,需要一個前提,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跟他們站在一起的,而不是事事都反對他們,事事都跟他們站對立面,所以從他們幾個月開始,我都會不厭其煩,在保障他們基本安全和健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去理解和支持他們。

如果我都沒這個耐心,遇事只會簡單阻止,我憑什麼去希望他們有耐心?


如果孩子是小學生,多半是曾經外來的強刺激太多,持續太久,手遊家庭變故甚至打罵都算,成人忽略正向引導,使之沒有及時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意識,使大腦無法適應平淡的日常,便渴求刺激信息

如果到中學還是這樣,可能是不好的習慣已經給他帶來很多不便,孩子無法處理,轉而積極尋求即時滿足,以撫慰日常的壓力和痛苦

方法:製造低刺激環境,用三個月降低大腦對刺激需求的閾值,不要隨意打斷孩子注意力,正面引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