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來看,在獲取信息後及時記下筆記整理思路並反覆閱讀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

還有你們都是怎麼獲取信息後都是怎麼記筆記的,有什麼技巧?

人:指自己和別人

筆記:指自己的筆記和別人的筆記


瀉藥,問題質量高。


【聲明:轉載請註明出處,個人近8年的經驗思考總結,百分百原創】

人與文本媒介之間的關係,屬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的範疇

記筆記,本質上就是對(人腦所處的外在)知識環境的一種改造

筆記因人而異,對環境的改造效果自然各不相同

以下所談及書籍、知識,都是指高度邏輯化的知識(例如計算機類知識,數學知識需要另當別論)。


筆記有什麼效果(可以看到筆記的本質),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來看:筆記相對於信息源之間的變化角度;筆記相對於人腦的角度。

第一層面:筆記相對於信息源(筆記誕生前所參照的信息媒介,這裡以傳統教科書為代表)。這種信息環境改造主要有下面兩點:

1. 信息精簡(讀薄)。信息精簡出發點是記筆記者在當前所針對的知識層面的大腦內在知識環境。記筆記之前,如果對當前知識掌握程度越高,達到的精簡程度一定會越高。信息精簡本質上就是把書讀薄,讀薄就是為了往後複習的過程中避免低效的、低意義的重複,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也就是精力放在最需要關注的點上。【單純圖精簡是不夠的,當你當前掌握得越好,你的筆記越精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還是會忘記大量知識,這時候你當初非常精簡的信息結構就用不上了】

2. 知識顯示結構優化(使之靠近知識原有的結構和我們的思路)。現代教科書的排版方式是純粹的線性排列,這種呈現方式只是利於排版,在我們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卻存在大量障礙。這種障礙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原有的知識結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從書本上展示的信息,到我們掌握以後成為我們頭腦中的知識,這個過程當中書上的信息經過了我們頭腦的一系列思考改造【這裡我們必須引入一個恰當的新詞——「思維迭代」(可能是我自己構造出來的)】。我們運用自己的思考,對書上呈現的信息進行改造,慢慢地形成了我們頭腦中的知識

改造行為就是一種代價付出,代價是有大小的。如果一本書寫的非常有條理,思維非常清晰,那麼我們的改造代價會小很多;相反,如果一本書寫得非常亂,沒有條理,那麼我們的改造代價就會很高昂。

改造目標(二元性:知識結構~思路)同一門知識,不同的讀者,改造目標應當是一致的,因為同一門科學知識的最優結構一定是唯一的,最優的知識結構也必定和我們最終應有的思路高度一致。我們假定,對於同一門科學知識,一定有最優的一種知識結構,這種最優的知識結構,在其他非最優的各種結構的當中,讓我們付出的改造代價是最小的(假如有10個學生對同一門科學知識做了10份不同的筆記,從長遠來看,一定有一個人的筆記是最優秀的,也就是複習起來改造代價是最小的)。最優的知識結構,一定符合一門知識本身原有的核心結構(對知識結構,或者說通用知識模型的理解,限於篇幅,這裡暫時略過)。改造的代價,就是思考的代價。

第二層面:筆記相對於人腦的角度——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人腦的記憶是非常脆弱的,根據科學研究的說法,我們一天會有幾萬個想法,但是絕大多數我們往後會回想不起來。

從小學第一次聽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到現在為止,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思維是瞬間的過程,非常短暫,轉瞬即逝,如果我們能夠把好的思維用筆記下來,那麼我們的思維成果就會很好的保存下來。筆記,就是存在這樣一種重要的作用——將我們的思考內容長久的保存下來


【我深刻的意識到,人類在排版技術上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時期:過去的排版方式只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為了規範化知識在書籍上的存儲記錄,其二是為了節約資源。而在現代社會,人們擁有兩大新的積累,其一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其二是計算機互聯網技術近幾十年引發的信息革命。所以,人類在知識的傳播上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這種深化將側重於知識的吸收,即如何進行信息排版才能達到讀者的最好吸收。word純粹就是模仿紙張,模仿終究無法超越;ppt只是在文本交互方面有些花里胡哨,雖有亮點,卻未能得到足夠的要點;excel,只是利於特徵非常單一化的信息管理而已,和ppt屬於同一個層次;思維導圖,名字起得漂亮,形式上也沾到邊了,但是據我所知作者在信息展示層面根本啥都不懂,我記得思維導圖作者托尼博贊在其書中提到,思維導圖分為左右兩邊,是為了契合人的左右腦,簡直胡扯……至於思維導圖所以能傳播開來,本質上是樹形圖,但是這種圖我記得在我初中時就有歷史老師運用-雖然很粗淺、「原始」,那時候的思維導圖應該並不存在,只是這些年思維導圖宣傳得比較狠而已)】


先確認一下,其實樓主提了3個問題

1怎麼獲取信息,屬於信息檢索

2怎麼記筆記,屬於高效記筆記

這2個問題,相信在知乎上可以單獨搜索到很多答案,再此就不在贅言,只談談第3個問題

3長遠來看,筆記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

首先,要明白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在於有效信息的獲取程度和使用程度,獲取屬於信息檢索,而使用的前提條件是:你已經大量保存下來了,也就是記筆記,所以,長遠來看,記筆記會拉開人與人之間有效信息的使用程度,從而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筆記的重點是通過良好的筆記,幫助理清、理解、掌握。並且日後,通過查閱筆記就可以快速的概覽、重溫,不斷積累、深入、進步。

很多筆記只起了個備忘的作用,即使這樣的筆記也要比不記要好,不僅在於日後還可以查閱,更在於培養認真、嚴謹、進步的精神和態度。

我現在用小築筆記軟體,這是一個樹形有序筆記。

樹形有序筆記的優點在於:一個窗口,無論是知識、思想、還是工作項目、計劃,整體輪廓結構、綱要一目了然。也就是說,在記筆記的同時,就同時將整體的綱要清晰的整理了出了,這對理解、掌握非常關鍵。

然後就可以逐步深入,日後相關也可以方便的插入合適的位置,不斷積累、進步,非常靈活。

我常用的記錄方式有這幾種:

  • 工作上,一個項目一個筆記,相關分析、計劃、資料... 都會及時放入。一般也就是簡單的說明 + 拍照的資料。這個經常翻閱、修改,以反思、掌握、促進工作。
  • 學習上一個主題一個筆記,比如一本書,邊看邊用手機記錄,包括:背景、綱要、精彩的部分,還有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少量的就打字輸入或語音,大段的用掃描或拍照,很方便。
  • 平時網上看到什麼好的,分享過來,有空仔細看一遍,只保留需要的重點。
  • 無論任何時候,有靈感馬上記錄下來,不方便時用語音(比如跑步時)
  • 平時看到精彩的書啊、畫啊.... 拍照或掃描下來

這是前天在書店偶然翻看一個畫冊《美麗的骷髏》時拍的:

我的目錄

筆記對我來說,最大的作用和影響就在於幫助我理清、分析這些知識、思想、計劃,不斷的積累、重閱、思考、補正。

小築筆記 - 有效積累、理清知識、思想、計劃


做筆記就是一個把已有知識內化的一個過程。而筆記的記錄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學習習慣來進行調整的。

就拿我自己而言,在學校接收不同老師的授課方式,筆記也根據自己的習慣做的有模有樣,定時翻看自己的筆記,去回顧自己所學的內容。但是有時候發現自己的筆記很難去囊括所有的考試重點。後來反思才發現是自己的筆記已經存在一種固定的模式了——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記錄下來。儘管這種模式讓我自身有所提高,但是也伴隨著失去了把握重點的習慣。有一種自我認識即正確的封閉思想。

所以在筆記的記錄過程中,我也在反思一種最好的辦法。用彩筆把重點和於自己而言有幫助的內容分條整理出來,定時去查看,逐漸內化所感之理。


筆記可以使支離破碎的信息形成最終的文章漸漸的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字會變好看,批判思維會提升。

後者主要體現在你在旁邊寫的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的,比如說我都一本社會心理學,你在旁邊寫的心得體會,或甚至是好與不好,有時候甚至會自己寫狗屁兩個字,這個時候,你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不隨波逐流的你。


如果你是說自己寫的課題筆記,如果你不看的話,沒影響,如果筆記記得好,你看了,那會學到很多知識,如果你把筆記給了你的朋友,會幫助他們通過考試,在通過提高自己做筆記的能力,幫助你學習,那是很不錯的。

如果你不是說的自己,一些作家的筆記我們稱之為手稿,那是很珍貴的,價值不言而喻。

我們評價某樣東西的價值,一般是因為它被人看見了,挖掘了,你的問題不明確,人不知道是說的誰,筆記不知道是什麼筆記


例如本草綱目 不也是人加親身經歷後記下的筆記 你說有什麼影響呢!


個人有記錄訓練筆記的習慣。手寫

還有記錄人生感悟的習慣。app

對我產生了不小的積極意義,訓練筆記讓我可以對一段時間的訓練進行評估反思,不斷優化改進取得更好的成績。筆記內容還包括訓練成就(即使是很小的進步),可以讓我直觀清晰的看到一路走來,自己的進步。

方法,簡單快速隨意,自己能看懂就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