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建築史和中國近代史的碰撞結果。開阜後的上海受到多個外國殖民,設立租界,因此大量出現了優秀的歐式建築。

後來出於戰爭文革等等歷史原因直到改革開放後建築才逐步出現復甦。(建國初期模仿蘇聯的火柴盒工人新村,不具備太多建築美學意義)

到如今這些20,30年代建築很多都被評為優秀歷史建築,但這優秀的含義,不僅僅包含建築學的意義,還有文化上的意義。但從現代來看,依舊有不少優秀現代主義建築湧現,很多在專業領域都是獲得很高榮譽,,只是沒有機構給它們掛個銅牌罷了。

謝邀。這是我感興趣的話題。優秀建築?確實應定義好什麼是優秀建築,如其他朋友的疑問。我想你是說令人感動的建築吧,這裡要功能和massing,立面好用,缺一不可。

舊時的建築功能單純,容易出感動,新建築功能複雜,要反映社會和經濟對之的需求,這些加起來不容易出單純的效果,庫哈斯做的cctv想做出革命性東西,但種種原因沒有這效果.

我自認為感動人的建築是Zumthor的教堂,安騰的光之教堂,康的 Salk institute lab.

待續...
橋豆麻袋,題主你先說你指的「優秀」是怎麼個定義法先
說明瞭甲方的品味對建築的設計質量是決定性的。
先說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外灘建築,除了一座設計是出自中國人之手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有外國人設計。建築設計出自各個洋行設計師,風格以裝飾藝術為主,還有部分新古典主義。當時兩種風格建築在世界上已經比較成熟,在上海出資進行建築設計的也都是些大資本家,建築師也是一流的。所以那時候的建築都很經典。


從19世紀10年代開始就出現了很多優秀建築;一方面歐洲的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市場緊縮,大量鋼材等建材在亞洲傾銷,當然我猜資本也有可能流入很多然後出現了很多開發,諸如田子坊之類的間距極小的里弄就是開發商逐利的產物。我猜當時流入的建築材料不貴,現代的建築結構也可以運用,和平飯店等外灘的優秀歷史建築就是鋼筋混凝土現代主義的結構。建築師發揮餘地應該也大。本土貌似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洋涇浜」建築事務所,西學東漸,學以致用吧。總體上應該是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角力的產物。
上海好像是世界artdeco風格第二多的城市
這時候是經濟增長期,而文化也是沒有被政治幹預過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