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為什麼偉大?畢加索的畫為什麼偉大?要從什麼角度去欣賞、解讀他的畫?


要理解一位藝術家的偉大之處,可以先了解一下他的成就。想要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和解讀畫作,就要先了解他在創作之中經歷的不同時期。以下回答,一部分為畢加索的成就,一部分為他的不同創作時期及其代表作。

第一部分:成就

畢加索到底有多厲害, 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追捧他, 並且能夠穩居世界第一拍賣王者,我們一條一條說:

1.偉大: 有多偉大? 現代藝術的創始人之一, 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之一. 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可下載ArtPro app,在藝術家一欄搜索「畢加索」,畢加索對應作品高清大圖及相關排名、拍賣信息即可瀏覽。

2.涉獵廣: 有多廣? 跨時代的大師, 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 立體主義, 裝配藝術, 超現實主義, 甚至水墨畫,可關注ArtPro知乎直播,會在直播詳解。

3.高產: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 據統計, 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 包括:油畫1885幅, 素描7089幅, 版畫20000幅, 平版畫6121幅.。

4.受認可:有多受認可呢? 在1999年12月法國一次民意調查中, 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拍賣超過1億美元的16幅名畫裏, 畢加索一個人就佔了4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 畢加索可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5.西班牙的驕傲: 與薩爾瓦多·達利(超現實主義, 記憶的永恆)和胡安·米羅(超現實主義, 小丑的狂歡)被譽為西班牙後三大藝術家。

第二部分,畢加索的五個重要時期

畢加索幾乎一生都在創作, 畫作數量多, 風格多。後人說「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 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 藝術史上上不得不把他近37000件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

不同學者的分法也不同,某度或某歌檢索,甚至會得出6個時期、7個時期、8個時期的不同答案,不同說法也並不一定有正確之分,畢竟這傢伙的作品太多,不同時期的創作也太多了。

但在我們梳理藝術資料來看,實際上畢加索的作品共分為十個時期,分別是:1900前,藍色時期、粉色時期、原始主義、分析立體主義、合成立體主義、新古典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大蕭條MOMA展覽、二戰到40年代和後期作品。

以下,我們就挑幾個備受關注的時期來說說——

1. 童年時期

首先我們來看畢加索的童年, 或者說青年之前的創作。

很多人看了畢加索的繪畫, 會認為這也能叫畫??? 他不會好好畫畫, 畫亂七八糟還買這麼貴。我們首先要糾正這樣一個誤區,這是以訛傳訛 。畢加索不光會畫畫, 還畫的非常好! 就像我們剛才的介紹, 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1890年, 9歲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6歲油畫作品《科學與慈悲》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 少年就成名了。

科學與慈悲

畢加索曾說過: 13歲的時候可以畫的像拉斐爾, 到70歲才能畫的像個孩子(自由, 純真, 無憂無慮的表現方法)。

19歲到巴黎, 1900年, 畢加索正式開始自己的藝術生涯

為什麼要去巴黎?

原因: 因為當時巴黎是全世界藝術的中心, 印象派/後印象派的表現主義象徵主義野獸主義點彩畫派, 都發源於巴黎. 有想法的年輕藝術家, 不管為了出名還是為了學習, 都會先來巴黎

2. 藍色時期

1901-1904, 1900到1903年

藍色時期自畫像

1900年, 畢加索來到巴黎並定居. 這期間稱為"藍色時期", 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 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1: 這一年發生了畢加索人生裏的一件大事, 他的好朋友自殺. 事情是這樣的: 1901年2月, 畢加索的朋友, 20歲的卡薩吉瑪斯(Carles Casagemas)向法國女人傑曼(Germaine Gargallo)求愛, 但是被回絕. 卡薩吉瑪斯舉起手槍對傑曼開了一槍但是打歪了, 隨後他喊道"這一槍是給我的! ", 緊接著對自己的右腦開了一槍, 當晚就去世了

好朋友的離世, 沉重打擊了畢加索, 深深影響了他的一生

原因2: 這一時期, 畢加索還較多觀察到社會現實, 也就是那些法國的貧困的底層人民, 兩個因素讓畢加索語法憂鬱和悲傷, 也讓他開啟了自己的藍色時期

藍色時期特徵:

1.色調: 藍色代表著憂鬱和消沉, 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 人物和麪部都是藍的, 但是背景是簡化的

2.對象: 描繪普通人. 這一時期, 畢加索關注現實生活, 還沒脫離普通羣眾去追求藝術的哲理. 藍色也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

藍色時期畫作:

《熨燙衣服的女人》:畫面描繪的是一個下層的勞動婦女熨燙衣服的情景。畫面上的線條多是向下的,無論是她手臂的線條還是獃滯的眼神,都是向下整理流動的。

《彈吉他的失明老人》:畫面上老人貧窮、孤苦, 彈奏著吉他。畢加索想到了自己,如果在這一藝術領域走下去,那麼自己也會一樣,潦倒貧困,流落街頭。焦慮, 太喪了

3. 玫瑰時期(粉紅色時期)(1904-1906)

1904年春, 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定居, 與菲爾南德同居, 心情開始變好, 這被認為是他畫風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藍色時期也宣告結束, 之後開始主要使用暖色調的橙色和粉色. 可以說他是一個受愛情影響很深的人

畫作:

《戴頭巾的費爾南德》: 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

《拿煙斗的男孩》: 柔和的粉紅色調

此時呢, 畢加索也開始了向立體主義過渡:

1906年, 畢加索結識馬蒂斯. 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裡發現了非洲風格的雕刻, 還覺得很好, 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 畢加索開始用灰褐色顏料

代表作品《斯坦因畫像》, 文學家斯坦因的肖像. 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 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 注意幾何學的基本形, 臉開始有土著面具的風格. 之後, 開始進入立體主義時期

4. 立體主義時期 1907-1924, 1907-1914

簡單總結一下立體主義的特點:

不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 而是試圖研究物體的本質和全部細節. 傳統的透視法, 只有一個視角, 不允許多重透視的畫法. 而立體主義, 就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繪畫對象, 然後從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物體, 然後拼接起來. 再也不採用單點透視

當時一個著名的文學家阿波利奈爾說:「畢加索研究物體, 就像外科醫生解剖人體一樣. 」這正是立體主義的精髓:選擇一個主題, 通過大量分析性觀察, 將其解構。

在該時期,畢加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1.學習塞尚

畢加索說過, 「糟糕的藝術家複製作品, 好的藝術家竊取靈感」, 這個當然不是教我們去抄襲, 而是鼓勵我們先弄明白前人的做法, 然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 這樣高效且成功率高. 那麼畢加索選擇的巨人是誰呢?

是塞尚! 畢加索和野獸派的亨利馬蒂斯一樣, 都直接受塞尚影響.。當然,馬蒂斯也曾經說塞尚是大家的領路人

畢加索更誇張, 簡直是塞尚的粉絲後援會會長. 畢加索就是通過研究塞尚摸索出的立體主義新方法. 他反覆和朋友們推薦塞尚, 說: 「塞尚是我唯一的導師!我花了許多年研究他, 他是我們所有人的父親. 」文雅一些的翻譯, 就是吾人之父.

1958年, 77歲的畢加索宣佈, 他已經把塞尚著名的聖維克多山買下來了. 事實上, 對塞尚狂熱喜愛的畢加索, 把被塞尚當時畫聖維克託山的隱居之地來下來, 一共1000公頃。

2.研究幾何

畢加索有一位朋友叫普蘭斯, 是一個很不錯的數學家, 還是一個科普作家. 人們常見到他在酒館向畢加索和布拉克解釋空間幾何學的. 龐加萊幾何學, 四維結構, 都教給這些立體主義畫家, 以至於, 有些藝術史稱普蘭斯是立體主義畫派的「教父」。

3.愛攝影

上圖是畢加索自己拍攝的一幅照片, 照片顯示了畢加索畫室, 右邊是完成的作品. 請注意, 照片左側有一個戴著禮帽的的影子, 那就是畢加索本人. 據專家分析, 這是用一張底片通過兩次曝光得到的結果:先遮住一半曝光, 再遮住另一半. 畢加索有多喜歡攝影呢? 藝術史家在畢加索的個人檔案裏發現了五千多張照片、明信片以及相關資料

再來看畢加索的作品《坐著的女人》, 畫中美女的臉部顯然是由兩個不同位置的臉拼起來的, 就像是連續攝影時二次曝光得到的結果. 畢加索反覆強調作品裡的同時性, 美女兩部分的臉則表現了觀察者在不同位置同時看到的結果。

1.《亞維農的少女》(1907), 被認為是第一副立體主義作品. 也讓立體主義的分期從1907年開始但實際上, 當時的影響沒那麼大, 一開始只是在立體主義的小圈子裡看到, 公眾看不到, 直到1930年代才被展出.

斐斐:這幅畫一直爭議很大, 當時布拉克一開始不理解為什麼化成這樣, 直到現在藝術鑒賞領域的人也沒有一致看法, 有人覺得太醜, 有人覺得太好看了. 見仁見智

畫面沒空間縱深感. 五個女人被簡化成一系列三角形和菱形, 細節被完全精簡. 線條也很簡化. 最右邊兩個女人的頭是兩副非洲面具, 最左邊的一個則成了古埃及雕像, 中間兩個像漫畫人物. 她們所有的面部特徵都被拆分後重新排列

畢加索極大地縮短了背景的透視, 體驗不到傳統的近大遠小的視覺感受

題目中的「亞維農」是一條以特殊行業聞名的巴塞羅那街道. 在女人們的腳下有一碗熟透了的水果, 隱喻著某些東西可供出售, 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一下

2.《我的美人》(1911—1912)隨著畫作越來越抽象, 畢加索擔心觀眾看不出來畫的是什麼. 所以他們想出一個方法, 就是在作品中加入字母和單詞, 典型例子就是我的美人. 畢加索的情人瑪賽爾·漢伯特的一幅肖像. 中央由一大羣形狀拼成的身體, 右邊靠近畫面底部的地方, 有她輕輕撥弄的吉他的六根弦. 最下面, 「MA JOLIE」(我的美人)以大寫字母拼成. 右下角放一個高音譜號來暗示彈奏音樂. 畢加索在努力引導觀眾畫作的主題

採用語言說明的做法十分大膽. 藝術從來都是關於圖像, 而非字母. 文字使解讀他們的作品變得容易些

5. 超現實主義時期

立體主義時期代表作

畢加索這段時期為什麼是超現實主義, 也是個趣事: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 和畢加索關係很好. 畢加索支持布勒東的創造並對其感興趣, 但沒主動說自己是超現實主義. 畢加索《三個舞蹈者》(1925)和《亞維農的少女》都被布勒東納入超現實主義, 也徵得了畢加索的同意。

接下來是畢加索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三個舞蹈者

1.《三個舞蹈者》, 畢加索1925年的超現實主義畫作. 繪畫手法和亞維農的少女類似, 三個舞者在房間裏跳舞, 身後是兩扇敞開的玻璃門,通向陽臺。天氣晴朗,萬裏無雲。看起來很快活。其實他們跳的不是歡樂之舞,而是死亡之舞。展現了潛伏在許多貌似無憂無慮的美麗年輕生命之下的絕望和悲劇。仔細看通向陽臺的玻璃門, 這裡暗示了畫中人的悲慘結局, 能聯想到什麼呢? 你們細品

當時畢加索在痛哭的婚姻中掙扎, 好友雷蒙·皮喬特意外死亡也惡化了畢加索的精神狀態。畢加索是在極端的情緒裏畫了《三個舞蹈者》, 事後說命名為《皮喬特之死》就更好了.

和皮喬特結婚的正好是卡薩吉馬斯當時喜歡的女孩傑曼,, 卡薩吉馬斯也是畢加索的好朋友也是因為傑曼卡薩吉瑪斯去世, 讓畢加索進入藍色時期. 可以說傑曼是命運冥冥之中給畢加索的安排。

格爾尼卡

2.《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城鎮. 1937年被納粹轟炸, 死亡了數千名無辜百姓, 大多是老弱婦孺. 這不是什麼軍事重鎮, 而是一個根本沒有設防的小鎮. 畢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 毅然畫了這幅鉅作, 以表示強烈的抗議

那這幅畫,到底表現的是什麼呢?

整幅畫帶有立體主義的餘韻, 進行分解和拼接. 但它其實主要用了各類的象徵手法, 讓畫作成為超現實的經典, 畫面從左到右分為4段:

1)第一段重點是公牛形象, 西班牙鬥牛的文化背景下,牛通常代表妖魔, 畢加索本人也說過, 牛意味著戰爭暴行和黑暗

2)第二段是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鬥中最無辜的百姓,上面的電燈被描繪成一隻驚恐的眼睛. 比喻受難的西班牙

3)第三段,主體是那個舉著燈火, 從窗子裏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 其下是一位婦女,和女神一起, 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

4)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鬥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讚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畫面沒有反面形象, 或者是直接解釋暴力的形象, 例如飛機、坦克、槍炮, 只有牛、馬、女性等. 但畫面的色調, 構圖, 線條, 意象, 都讓我們看到恐慌和悲涼。

畢加索對於他的作品經常保持沉默, 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 但他曾經專門解釋過《格爾尼卡》中的各類象徵含義, 可見這樁可以說為國恥的慘案, 給他帶來多大的心理震撼。


1.畢加索有生之年,發掘了無數種藝術的可能性,包括油畫、壁畫、雕塑、裝置、行為藝術、攝影等等等等。

2.畢加索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活著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人。

3.畢加索的戀愛技能點滿了。

4.畢加索的作品,新手建議從形式美感的角度出發,比如線條、構成、節奏感,然後再從立體主義的平面幾何構成的觀念去理解作品。他將物象簡化,把不同視角下觀察到的東西總結為幾何切面,再打破規律,將不同視角的形象拼接在一起,形成了無規律的扭曲形象。

5.畢加索是那個時代西方最偉大的藝術家。


建議您走百度


畢加索的偉大之處在於:繪畫如何體現三維空間,甚至把時間維度也納入繪畫,深度探索第四維度。

他創立了立體畫派,一生的創作核心也圍繞立體派展開。

莫奈創立的印象派,自此以後,作品越來越平面,變成平面後很難把繪畫和平面設計區別開來,畫家都要失業了。畢加索心裏面有矛盾,認為這樣不行,這個時候,他創造了立體派,之後纔有他的種種變形。

老王嘗試解讀畢加索的立體派。

這是我的一篇問答,也是拿畢加索舉例的。裡面有零星觀點可參考。

插畫師畫的畫必須滿足大眾審美才會被認可嗎??

www.zhihu.com圖標

方法一:在一個人物身上,同時可以看到正面、背面和側面

在一個人物身上,同時可以看到正面、背面和側面,他把整個人像擰麻花一樣擰起來,三個角度在一個人身上統一起來,在同一個瞬間完成了不同的時間舞蹈動作,把第四維的時間拉進來了,這是畢加索原創的。

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來埃及壁畫:

想扭轉的模仿,頭部是側面、身體是正面,腿是側面。不同的角度融合在一個身體上。

畢加索更進一步,納入了時間概念。

這總魔方扭轉方式,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見到

方法二:利用鏡子反射。

利用鏡子反射,傳遞了更多的信息。

橫臥的女人被攔胸剪斷,只畫了上半身,下半身裁剪掉。而在後面的鏡子裏映出了女人體的下半身,他利用鏡子裡面的影像,把女人下半身看不到的一部分補回來了,觀眾可以通過想像把畫面補齊。要是沒有這個鏡子的作用,這個人下半身都看不到。

我們經常在電影中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可見畢加索還是『鏡像敘事』的鼻祖。

《花樣年華》

方法三:魔方式的扭轉

可以看到臉部是是由一半側臉和一半正臉拼合而成的。這種打破平面的扭轉拼合,到了後期畢加索玩的更是爐火純清。

不但水平扭轉,還垂直扭轉

左圖:水平翻轉 右圖:垂直翻轉

不但扭轉臉部,還擴展到了身體

左圖:垂直翻轉 右圖:水平翻轉

我們不單學習優秀作品,還要總結方法論,指導我們進行藝術創作。

下面看一下攝影作品,至於作者,已經忘記是誰啦。但老王相信,這種表現手法是收到了立體派的影響,而且作者也對立體派的藝術主張非常熟悉。纔有了這樣的作品。

還又影視作品中也有致敬立體派的影像,後面想起來再補充。

圖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瀉藥 本人對大師不是非常瞭解。講我知道的一點吧 畢加索早年是常規畫出身的,後來才改抽象畫的。 也就是說畢加索本來就在畫畫領域很NB了,他偏偏不好好畫要去探索新的可能。


建議你用時間線去欣賞畢加索的作品,從早期的一直到完全的立體派,完全看完你就明白了,單看幾張是不會有什麼感觸的


因為他始終引領著潮流,像他那樣的畫家,常人學是學不來的,他時刻在變化,但在他的藝術手法不斷改變的同時卻又能保持自己粗獷的個性,將前人的東西汲取轉化為自己的風格。


畢加索是有實力,有天賦的大神,比起精神不正常的梵谷,他的作品更多(據說有100多萬件)我認為他偉大的地方,他在日記中寫到:亂畫,畫別人看不懂的東西反而更受歡迎。這給現代藝術指了一條路線,對現代藝人的啟發是深遠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