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針對這個問題有兩點看法:

1.暢銷書之所以成為暢銷書,它肯定是符合了大部分人的某些心理訴求,所以能夠吸引很多人來讀;

2.很多人很多時候想讀書,但不知道讀啥書,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上網找暢銷書來讀,因為通常情況下,暢銷書能夠代表大眾的口味,出錯的概率比較小。


首先,暢銷書並不就跟質量不好直接劃上等號。就像一些流行歌曲一樣,暢銷書的價值還有待時間檢驗(其中也不乏有價值的作品)將來有些是可能成為經典的。

《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很經典吧?可是它就是一本他們那個時代的暢銷書,這並不影響它日後成為經典。暢銷只是說他們在大眾間的知名度以及流傳度,不能完全決定一本書的價值。

可能我覺得你說的暢銷書,是那些給人打雞血的心靈雞湯之類的,要麼就是一些打著提升自我的噱頭販賣焦慮的。還有一些質量低劣的名人傳記和一些販賣青春情懷的偽文藝垃圾(本質上還是心靈雞湯)

這些書讀起來確實門檻低。也確實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就是一個字:爽啊!看了馬雲創業史,自己的熱的燥起來了有沒有?看了厚黑學,是不是感覺自己能應付世界所有勾心鬥角,走上人生巔峯?讀了幾本郭敬明,確實也被他空洞華麗的文字給煽動出幾滴眼淚有木有?而大部分人都容易對這種東西上癮啊,觸手可得的滿足感何樂而不為?讀康德黑格爾尼采多累啊,想的腦殼痛。其實也不要評判或者鄙視看暢銷書的人啦,,大部分人讀書也只是為了消遣,追求娛樂罷了。說實話,讀什麼書,就好像喜歡喫什麼,喜歡怎麼穿搭一樣。這涉及口味和品味兩個問題。

很多人喜歡讀暢銷書,其實也不能全怪他們。因為市場上大部分書都是質量很差的。(畢竟市場的盲目性嘛,一味逐利往往會拉低書的質量。包括一些嚴肅創作者,也要開始迫於市場壓力,去降低作品質量,迎合讀者的口味)其實我覺得大家都能享受閱讀經典的樂趣的,有些經典讀起來也是很有意思的。不一定就是晦澀、難懂。可能有些人因為自我意識不太強,不太在意精神世界的狀態,便只看到市面上那些充斥著的大部分垃圾。

其實我覺得,累了讀讀那些書也是可以的。不是說讀暢銷書就不好。只讀暢銷書纔是問題。口味均衡一點嘛!纔不會營養失衡。


個人想法,不暢銷的書不容易知道好壞,是好書算淘到寶,如果是垃圾書,錢損失掉不說,關鍵是浪費時間換來糟心體驗,那就很鬱悶了。

暢銷書可能有水軍灌水,但稍微花點心思也不是不能辨認,跟風讀的人多了,總會有真讀者發表看法的。


邀請我幹什麼,我又不看。我最近在看喬治.奧威爾的《1984》。


或許它是一個大眾心理學能夠使用的案例之一。它不僅僅只反映從眾心理,我們可以更深層討論到某個社羣中書本的意義,羣眾對知識的態度等等。

而換一個範疇來講,它可能是圖書行業的一個發行策略的問題。一本暢銷書,很可能就是發行商買了某售書網站的推廣。

我想說的是,可能大多數人買書,就是根據書商的推薦來購買的。如果我說,我們發現書的渠道和主動性很可能有所欠缺,又很難說服自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