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事業單位,職稱評定、項目考覈等都有一定的專利要求,但是有些專利完完全全的是垃圾,有些市場已經是很便宜的產品,然後在申請的時候加上個很窄的限定範圍,也可以申請下來。雖然本人很不恥這些行為,但是架不住單位認這些東西,都在琢磨是不是要同流合污了


專利具有私權的屬性,也有一部分作為公共政策的屬性,一般來說應當以私權的屬性為主,公共政策屬性作為一個有益補充。 然而我國專利制度誕生的背景有點特殊,有很多的評獎、補貼等政策讓專利越來越偏離私權。 比如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將專利作為考覈指標,但是卻沒有給科研人員良好的科研環境,這一定會導致很多虛假的、低質量的專利申請,提高創新水平還是要從源頭出發,不能只看科技成果的數量。 所以常年累積下來的結果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申請數量看起來數字是好看了,但是根本沒法實施,申請人花了大筆錢維護專利年費,國家大量擴招審查員來審數量年年增長的申請,最後發現只是單純的消耗人力物力,越是補貼專利質量就越是垃圾,真正好的創新沒得到什麼實質好處。 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這兩年提到了專利成果轉化的問題,還有專利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很多不合理的補貼也削減了,相信以後會慢慢恢復正常的。


這個問題在於你們單位的考覈評級制度,嚴格地講這不屬於專利制度的一部分。既然覺得垃圾,那你們單位完全可以規定申請專利與考覈評級脫鉤,自然就沒有人費心費力去申請專利了。

專利制度包括專利申請、審查、保護等各環節的法律和政策配套,一旦一件專利流入申請和審查環節,事實上就僅僅是用相同的標準去審查和授權的問題。

前些年很多地方政府鼓勵當地申請,各地的知識產權局也暗地裡想辦法提升專利申請量以製造政績,科技和工商部門評選高新技術企業都有不同的申請量和授權量要求,催生了一大批編造專利的現象,地方政府也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有些地方甚至不用自己掏錢,政府補貼就足夠申請費、審查費和年費了),導致垃圾專利套利現象。去年起國知局就重視了這個問題,開始重點打擊不合理的補貼政策、違法違規的專利代理機構和明顯低質量和編造的專利申請。

中國的專利制度師法德國,同時有自己的特色,這幾十年來其實一直在改,光專利法就修訂了三次,目前還在修訂中,具體的審查政策也一直在調整優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所以,其實中國的專利政策是一直在完善中的。


同樣迷茫中...真的不懂申請這些垃圾專利的意義。本人也在科研院所,不僅僅專利和評職稱掛鉤,就連個人年底考覈的時候也要看專利數量

而且重點是只看專利申請數量不看授權數量!!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這一年水了10個專利,哪怕最後一個專利都沒有授權,年底的時候也會給這10個專利的獎勵,一個專利至少給1000的獎勵!有的人一上午就能編出幾篇專利,幾千大洋就到手了,其他人苦哈哈幹項目一年,一個項目到手平均也就能獎勵幾千塊,但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現在專利申請現狀為什麼會這樣?和專利制度本身關係不大,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垃圾專利呢,看看底下都有什麼在推波助瀾就知道了


肯定需要完善啊,現有的規則都是老古董了。

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核心動力是要加入WTO,在中美蜜月期由鷹醬手把手給逼出來的,那時候朱老總還是黑頭髮。

這一套舶來的制度跟國內的生產力發展情況自然是脫節的,但是問題不大,我們有充足的消化外國理論進行本土改良的經驗。

就個人而言,別問,幹就是了,問就是祖國在下大棋。

就像這幾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亂象,你以為那些官場老油條會想不到?

既然都預先想到了,還這麼決定,就是想把中國這方面的極限逼出來,跟兔子的志向比起來,其間浪費的都是小錢。

這個錢基本是地方財政在出,富裕地區補貼就多一點,貧困地區補貼就少一點或者沒有補貼,所以,中央財政不心疼,地方財政無壓力,狂歡的都是貧窮的知識分子。


肯定是需要完善的,實話實說,從業7年多以來,經手的專利至少兩三千個,能真正留給我技術流的專利就十多個。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都是人們口中的垃圾專利,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確實跟咱們祖國的專利制度有一定的關係。

深耕這個問題其實個人見解如下,首先專利法的立法目的是通過調整因發明而產生的一定社會關係,來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專利制度其實也是根據具體國情變化不斷調整的。

早些階段,整個國民對專利的意識很淡薄,國家要提高國民的專利意識,首先制度上肯定要放鬆,一下子審查很嚴格,很多人肯定會望而卻步的。然後通過獎勵,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項目,單位技術人員評職稱需要,專利的市場廣告效應等鼓勵大家「勇敢」的申請專利,這個階段就是在走量,通過這種方式讓很多企業或者個人有申請專利的意識。當然這段時間垃圾專利特別多,在19年以前,我從業六年就沒有一件實用新型專利跟外觀專利沒有通過,一模一樣的外觀專利都通過了。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變化,國民意識的提高,專利制度近兩年也開始大幅度調整,審查開始稍微嚴格起來,量變肯定要引起質變才能達到效果。雖然說現在的專利制度還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專利審查「強度」,但也有在一步一步的進行完善,相信未來的競爭一定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當然也不是目前這種魚龍混雜低水平的競爭。


源頭上已經在改善了。

我國制定的計劃是在2020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數量要達到12件。

在這個大前提下,關於專利的補助是不會停的,大的國企每年都有專利申請的指標要求。雖然,不排除2020年之後還會有新的計劃,但力度肯定不會想這個計劃這麼大了。

也就是說,兩年後,這種重數量、大補助的模式會慢慢被淘汰。

而且,低質量專利一直是這幾年來「打擊」的重點,最近一年有申請專利的人都會發現,現在的審查變嚴格了,而且加大了對惡意申請的審查力度。

想要像你說的,純粹做很多垃圾專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對垃圾專利產生的原因感興趣,可以看看以前我寫的一篇文章:

RunTime Error:雜談:為啥專利持有者會選擇出售而非自己變現??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還有一種垃圾專利,是實際應用中沒有意義。

但人類科技的發展本來就是螺旋上升、曲折前進的。包括現在火熱的深度學習演算法,最開始也被人認為是無用的演算法。

誰又說的好現在沒價值的技術以後會不會有價值呢?


垃圾專利的根源不在專利制度本身,而在於整個社會整體沒有意識到專利本身的價值而創造出一些列令人哭笑啼非的專利申請需求。

比如貴單位的職稱評定和考覈政策,個別城市的落戶加分政策,學生獎學金評比辦法,服刑人員減刑規定,個別區域高新企業認定的要求等都是一刀切地看專利證書,所以才會催生出大量的垃圾專利。

當然,出於各種原因,這個社會一刀切的東西太多太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