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會左顧右盼;讀書會左看右看;說話會分身;做什麼事都是特別磨蹭。


由於我主要研究感覺統合方面,所以我先刨除外界因素,從感覺統合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同時,孩子們的個體差異性較大,得經過專業的評估之後才能知道他到底是哪裡出現問題,這裡我只提供一些共性的因素。

要分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大腦。

大腦的基礎結構

大腦中約1.4千克,約佔體重的2.5-3%,而大腦需要提供的血流量占心臟搏出的15-20%,它的耗氧量佔全身總耗氧量的25%,由此可見,大腦對人體的重要性,可能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參加一天的考試,你會發現,身體感覺特別的累,好像和運動比賽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大腦有兩部分構成:左半腦和右半腦。這兩個部分通過胼胝體相連接。胼胝體實際上是一束神經組織,負責協調左、右半球的工作。它使兩個半腦發生聯繫,是記憶和學習的傳輸活動得以實現。

大腦的戲份組織有很多,這裡我們只重點的介紹了與感統訓練的密切相關的兩個組織:大腦皮層和胼胝體。

1、 大腦皮層

大腦皮層是調節軀幹運動或者說控制軀體運動的最高級中樞。我們平常所說的大部分大腦功能其實就是大腦皮層在起控制作用,比如視覺、聽覺、觸覺、語言、記憶等等,它們都分布在大腦皮層。

我們平常運動、認知、語言等需要的大腦統合主要就是發生在大腦皮層上,我們可以通過針對性的練習,訓練大腦皮層上的神經細胞,擴大相關的控制區域,訓練器信息處理能力。

2、 胼胝體

胼胝體是聯絡左右大腦半球的纖維構成的纖維束板,是大腦半球中最大的連合纖維。胼胝體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處於左右大腦中間,有著傳輸所有大腦信號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大腦兩個半球在機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並控制右邊的身體,右半球感受並控制著左邊的身體。如果胼胝體發育不成熟,帶來的必然是信息的傳遞不暢,一方面大腦對身體機能的感受控制不足;另一方面是左右大腦的信息傳遞受阻,影響大腦的整體信息整合處理能力。

大腦的功能特點

1、 左右腦的分工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理解、記憶、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腦可以稱作「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

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像、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具有圖像化功能,如創造力、想像力。所以右腦有稱作「本能腦」、『「潛意思腦」、「創造腦」、「音樂腦」、「藝術腦」。

2、 大腦功能區劃分

大腦皮層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機能。按照結構分布,大致相應的分為3類機能區:皮層感覺區、皮層運動區和皮層聯合區。

這裡我們重點說下皮層聯合區

皮層聯合區是指皮層運動區和感覺區之間的重疊部位,大腦皮層中具有聯絡,綜合作用的結構和機能系統的統稱。它是大腦皮層執行高級心理功能的部位,進化的水平越高,聯合在皮層上占的比例越大。

聯合區不直接同感覺過程或運動過程發生聯繫,它的主要功能是整個來自各感覺通道的信息,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儲存。它支配、組織人的言語和思維,規劃人的目的行為,調整意志活動,確保人的主動而有條理的行為。因此,它是整合、支配人的高級心理活動,進行複雜信息加工的神經結構。

如果皮層聯合區發育不成熟,就會導致兒童出現大量的雙側化不良的情況

大腦雙側化不良時,即使身體器官已經接受到某種刺激,但因為皮層聯合區的神經網路連接不足或組織受損,腦部各功能區任然無法對感覺信息作出正確的辨別、整合、理解,當然也無法及時作出適當的動作指令予以回應。

大腦雙側化不全的孩子,常常模糊混亂的指揮身體。這樣的孩子很辛苦,因為他們各項表現似乎都很正常,也能專註、認真,智力也沒有問題,然而他們卻使用效能最低的方法使用身體,身體大片用力來執行一個小動作,例如:孩子在寫字或者畫畫的時候,頭、頸、肩、手臂都一起用力,身體緊繃,身體很快就沒力氣了。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想要很努力的看書學習,他的大腦為無法支撐他繼續集中自己的意志力,同是不能良好的調動身體肌肉,來輔助自己學習,所以就會出現看書左搖右晃的現象了。

此外,大除了腦的雙側化不全之外,我們還需要看一下孩子的前庭覺和本體覺。


大腦的樞紐——前庭覺

前庭器官是指內耳迷路中除耳蝸外,其餘的三個部分(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是人體對自身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

當機體進行旋轉或直線變速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包括正、負加速度)會刺激三個半規管、橢圓囊或橢圓囊中的感受細胞。

當頭的位置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方向出現相對關係的改變時,就會刺激球囊中的感受細胞。

這些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沿第八腦神經的前庭神經通路傳向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相應的感受和其他效應。

因此,前庭對我們感覺處理和運動控制起著支持作用。

前庭覺失調的孩子,容易表現為平衡性差,走路易摔倒,控制不好距離,動作笨拙。

而且前庭覺失調的孩子常常無法判斷視覺空間,不能很好的掌握距離和方向;在讀書時,容易出現跳字漏字、串列、前後倒置等問題。

此外,因為前庭中樞處理失調,不能對視覺、聽覺等各種信息進行有效過濾,孩子大腦接受的各種信息多,大腦負擔重,就容易變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分心等問題。

前庭功能統合失調——兒童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現及測評方法?

mp.weixin.qq.com圖標

再來看我們的本體覺。

本體覺是指能告訴我們關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統合觸覺與前庭覺的一種感覺訊息。

本體覺又稱深感覺,是指來自肌、腱、關節等的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此傳導路受損時,人們閉目不能確定其相應部位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方向,震動覺消失,同時精細觸覺也喪失。

簡單地說,本體覺相當於人大腦中的感覺地圖。從簡單的吃飯、穿衣服到寫字、騎車、高難度的體操、舞蹈等動作都離不開本體覺。擁有了本體覺,我們才能正確的感知我們身體各個組織的位置、運動等信息,才能保證我們即使在眼睛看不到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動作。

本體覺不良的孩子一般會有手眼不協調的問題。

手眼動作的協調是指人在視覺配合下手的精細動作的協調性,是由小肌肉的能力配合知覺能力而組成的。

眼睛獲得信息傳遞給大腦,再經大腦處理後發出控制信息,指揮人的手部動作。當人的本體覺系統出現問題後,大腦發出的指令信息得不到手部肌肉的有效配合,於是就表現出偏差,知道怎麼做,也想做,但就是做不到。

比如:孩子寫作業時,字跡潦草,出格等,不是孩子們不想寫好,而是孩子生理上的控制不足,存在短板,想做也做不好。

此外,本體覺系統失調的孩子因為孩子不能正確、及時的感知身體內部的肌肉、關節等的運動狀態,所以孩子在各種運動時就容易表現為學習模仿能力差,運動能力差。

有的孩子學習各種舞蹈、打球、跆拳道等各種動作,怎麼教都學不會,即使會了也動作難看、走形,這就是明顯的本體覺失調。

而且,這類兒童的身體往往不受大腦的控制,常常會無意識的做出些動作,比如上課時扭來扭去,東張西望,一刻也安靜不下來,這也跟本體覺失調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孩子意識不到自己身體的運動狀態,感覺不到自己的行為違反了規定。

小知識 | 本體覺失調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mp.weixin.qq.com圖標

總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因素,大腦中雙側分化不良、前庭覺和本體覺失調只是一部分因素,但這不是疾病,只是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只要家長平時注意增加一些刺激相關感覺發育的運動就可以。

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經過專業機構(或醫院)的測評,對孩子的感統失調程度有所掌握之後,再進行專項練習,不然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嘔吐、眩暈等反應。

歡迎大家跟我交流有關孩子教育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們共同進步!

覺得我的回答有用的話,那就請點贊、評論和收藏吧,我會繼續努力噠!

手動比心!


首先第一步是先確認孩子注意力的問題是否嚴重,這方面可以先做一些關於注意力的自評,若是評測出的結果比較不理想,可去醫院儘早就醫。若是評測出的結果還可以,那可以給孩子日常做一些注意力的訓練。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小方法,讓大家慢慢地去試一下,或者訓練一下。

凝視法:

在一張A4白紙上畫一個小黑點,讓孩子靜靜坐在那,拿著紙平視,一直注視著黑點。在他看的過程不要影響他,調整呼氣,盡量用丹田呼吸法,總之要讓他靜下來,放鬆自己。一開始用眼睛看圓點,暗示黑點變大,而且很清晰地入目。呼吸盡量保持丹田呼吸法,盡量不眨眼睛,時間要延長,當然不要累了眼睛,特別要記住一切要隨意。

眼睛練了很長時間,就換小一點的黑點繼續訓練,集中孩子的精神到這個圓點上去。這個方法要慢慢的,循序漸進。在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點旁邊有白的,或者原點有點移動,這都是很正常的。心一定要靜下來,看他能堅持多長時間。訓練他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比如說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堅持到15分鐘,或12分鐘。

冥想訓練法:

冥想訓練法,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睡覺前或者起床前,睡覺前比較好,在安靜的房間裡面,躺在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丹田放鬆,一定要用腹部吸氣,腹部微微隆起,然後呼氣,腹部微微地吸下去。等到自己感到已經完全安靜下來之後,深深地、慢慢地用鼻子吸氣,同時想像溫暖的、金色的太陽能,太陽能正穿過自己的頭頂流到腹部。

呼氣的同時想像溫暖的、金色的太陽,從腹部流到腳跟,併流出去。在這裡為什麼想像金色的能量而不是其他的顏色呢?主要是金色代表了積極向上的含義。這種練習一般每次做五分鐘左右,想像這些能量像電流一樣傳遍自己的全身。金色從頭流到腳,然後腦力使呼吸和想像,能量這種感覺協調起來。在這個冥想訓練過程中的,可以想一些放鬆的情景,快樂的情景,這樣子對自己也蠻好的。當然有一點一定要讓他靜下來,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

感覺能量訓練法:

感覺能量訓練法是擴大感覺能力的基本練習之一。就是說我們在喧鬧的場合,比如說沸騰的市場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在市場內外擴大我們的認識能力,加強我們的自身的控制,這是最主要的一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閑書。」就是這種情況。找一個也比較安靜的地方躺下來,或者坐下來都可以,在這種非常舒適放鬆的狀態之中,讓他想像自己變成一個無窮大的,很有能量的一個火球或者金色的太陽。

然後讓他想像這種能量像蠶繭一樣包圍著自己的身體,讓他來想像這個能量正在擴展或輻射,輻射到自己身體一米遠的地方,然後繼續讓這個能量場擴大再擴大,擴大到什麼程度呢?擴大到讓孩子想像,我是不受干擾的。我是我是穿上了一件防干擾衣,不管什麼樣的干擾,都干擾不到我。

舒爾特表訓練法:

舒爾特表訓練法是國際通行中其中一種最常見、最有效的人的視覺定向訓練的科目。心理學上運用這種表一般是為了研究和發展心理感知的速度,其中包括視覺定向搜索運動的速度。為了提高注意力,可以選擇有不同難度的或者不同類型的舒爾特表逐級訓練。如果沒有現成的舒爾特表,自己可以自制一個,也比較簡單。

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個數字打亂順序,填在下面。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從1數到25,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我給大家一個參考數據,一般情況下,7-8歲的孩子按照順序,一定要手指指著每個數字,比如說1、2、3、4,一直數到25,他的時間是30-50秒,平均40-42秒。孩子在40-42秒就說明他是正常的。成年人大約是在15-30秒。有人可以做到15秒,我基本上在16、17秒左右。家長也可以練練,看看你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腦電生物反饋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像競思這樣的專業機構進行訓練,通過測評了解孩子注意力情況,然後專家會給出適合孩子的方案,在中心進行訓練,改善孩子注意力情況。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家長要及時發現,並找到適合孩子的訓練方法幫助孩子!孩子注意力提高了,成績自然就會上升!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持續時間是不同的:

5--6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

7--10歲時,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

10--12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約為25--30分鐘;

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

關注我,一起為孩子的發展而努力

公號:大海優學精選


孩子的「拖延症」可以說是世紀性難題了,十個家長起碼有九個都因此經歷過崩潰的瞬間。

「磨磨蹭蹭,吃飯能從天亮吃到天黑。」「半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做了兩小時還沒做完。」「快10點了,趕緊收拾睡覺。10點了,你怎麼還沒去洗漱?!」

如果有「讓父母抓狂的孩子壞習慣榜單」,做事拖拉磨蹭絕對能排進前三。孩子拖延,父母該怎麼辦?

做事拖拉磨蹭?我們都冤枉孩子了。

領導提前一周就布置了的工作,硬是拖到了deadline才去做;天天囔囔著要減肥,還不是真的胖到了以前的衣服都塞不下,才磨磨蹭蹭去辦健身卡;說著要每周多給父母打打電話,結果總是暗示自己今天工作都這麼累了,明天再打吧,就這樣從周一到了周日……

這些情況,家長們中槍了嗎?拖延不是你家孩子一個人有的「壞毛病」,而是全人類的通病。早已成年的我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

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孩子3歲左右,時間觀念才開始逐步發展,時間對於他們,是完全抽象的概念;6歲的孩子,大部分對時間還沒有什麼概念,他們可以區分今天、明天,但對細化的時間沒有概念;8歲左右,孩子的時間概念才逐步養成。

你告訴他「給你十分鐘,把衣服穿好」,十分鐘後他還無動於衷,不是他動作慢、愛磨蹭,根源很可能是他根本不懂得10分鐘是多久。

孩子拖延,可能是我們找錯了參照標準。

本期主講嘉賓黃崢教授說了自己女兒的例子:

她的孩子剛上一年級,也是個愛磨蹭的小女生,每天起床要喊好幾遍,做作業三心二意速度慢,這讓她十分頭疼。

可是學校家長會上,老師卻給了小女生極高的評價,日常表現、自我管理能力對比同班的孩子要高出一截,獎勵的小紅旗數量都遙遙領先。

我們作為家長,每天都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很容易拿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也很容易將自己孩子的表現和別的好孩子作對比,這樣對比出來的結果並不準確。

在家長覺得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可以嘗試先和學校老師進行溝通,分析孩子在行為表現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比起同齡人是否有差距。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憑自己的主觀感受急於對孩子「貼標籤」,先了解同齡人的整體情況,向老師獲取孩子的準確信息,認真思考自己的比較標準是否可靠,再下定論。

別被自身的育兒焦慮、工作生活壓力驅使,對孩子的「拖延」失去耐心,通過責罵將焦慮轉嫁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陷入自我否定,變成惡性循環。

積極錨定,先給孩子定個小目標吧!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拖延行為確實較同齡人要嚴重,聰明的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睡眠治療中有個方法,叫做「積極錨定」。它的原理很簡單,如果渾身都存在痛苦,我們就找痛苦最輕的地方,鎖定它,並讓它好的體驗牽動全身。

如果孩子經常因為磨蹭而遲到,在孩子沒有遲到的那一天,我們可以問孩子:「哇,今天你表現真好居然沒有遲到,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你,我昨晚把紅領巾放在書包旁邊了,早上沒花時間找。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那你今晚是不是可以把明天要穿的衣服也先挑選好放在旁邊,這樣明天又可以比平常再快5分鐘啦!」

在孩子所有的行為中找出最好的,描述和強調這個行為,對積極的點錨定並擴大。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在他原有的基礎水平上踮腳就能夠著的,給孩子定個小目標吧,從達到每個小目標開始,建立正循環,當孩子的正向行為成為一種習慣,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軌道上自覺運行。

孩子的拖延,一方面是生理因素,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孩子需要正確的引導。前者交給時間,後者在於父母。

別急著用大人的節奏去掌控孩子的腳步,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我們的耐心,接受孩子的現狀,找出突破口,正向引導。


做事的時候給出和孩子一起商定的目標,讓孩子自己考慮目標達成後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看(聽)故事,邊看電視邊活動身體等。


作為一名幼師,班裡孩子經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家長有時候也很著急,尋求我解決的辦法。

一、注意力

先科普一下注意力的概念吧,從溝通出發位置劃分為:視覺主動注意力、視覺被動注意力、聽覺主動注意力和聽覺被動注意力。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比如老師在教育活動中,小班(3-4歲)幼兒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10-15分鐘,中班(4-5歲)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15-20分鐘,大班(5-6歲)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25-30分鐘。這些都是平均數據,我在實際工作中有一部分幼兒會達不到這個標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的教養的因素。

二影響注意力的因素

1、生理原因:由於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發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這是正常的,只要教養得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2、病理原因:這個就不細說了,我這裡只介紹如何用家庭養成方法改善幼兒的注意力。

3、環境原因--許多糖果、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摻有人工色素、添加劑、防腐劑的食物,會刺激孩子的情緒,影響專心度。此外,孩子的學習環境混亂、嘈雜、干擾過多也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4、家長教育方式。

這個是需要重點討論一下的。分為以下幾類:

(1)家長身上的問題:a、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否一致;b、是否過於溺愛幼兒,沒有養成行為規範(就是規矩、規則意識)c、教養環境是否突然發生變化,比如原來老人帶孩子,突然變了環境,改成父母教養;d、家裡沒有提供安靜的環境,活動太多;

(2)孩子的問題:a、學習過程積累了不愉快的經歷,注意力不愉快時家長給予強化;b、孩子有太多情緒上的壓力,負面情緒過多。

三、找出問題所在。

每個家庭環境都不一樣,幼兒的成長環境也不盡相同。孩子的問題很多都是大人的問題。從教多年,我發現幼兒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會仔細看這篇文章的家長想必也很在意自己孩子的學習,那我建議您從家庭教養方式找問題,把可能影響孩子的不良的因素改善,這樣經過一些訓練和練習是可以讓孩子的注意力重新提高的。

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問題,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AI生活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