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第三人稱這段記憶到底是哪來的?


我的理解是,提取記憶就相當於你對於你的記憶功能的腦的部分,相當於你對於一個肉做的電腦,然後你從裡頭看它給你記下的東西。

而一般,把視覺圖像用標量儲存浪費空大呢,還是作為矢量浪費空大呢?當然是前者更浪費。

你看完這一段文字,可以抬頭回想一下,然後,仔細注意你這個回想的整個過程,這之中,你會想的是一個個標準化的符號,也就是文字,還是巨細無遺地,連先前沒注意到的細節也都能回想起來呢?

大腦不見得一定是用矢量或者不用點陣圖的方式來存儲信息。重要的是,你無法回想到你未曾注意到過的,即便是你看過的事物的部分。

你閱讀你的回憶,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你作為一個客體,在啥時候或者大概的啥時候,怎樣地,以怎樣的心情,來經歷了什麼事件,事件中呢你又都注意到了那些細節,等等這樣的事。它跟你直接體驗該客觀事件必定不同,你體驗的時候接收到的信息是更全面的,腦袋不見得全會在意就是了,也就是說,眼睛、耳朵等接收的信息,在經過神經傳到大腦里並得到各種層面上的認知後,信息,被有損地壓縮了,你最終實際收到並有可能存儲的,都是那些現階段你的腦會去在意的所有內容。

(上面說的「認知」,基礎的比如這個溫度算冷算熱剛剛小拇指碰到桌角是啥程度的疼這樣的「後台辨識」,複雜的比如這個數學公式或者這句詩是個啥含義。其中你的腦在解析完疼痛程度後就會照「慣例」給你自己痛苦的體驗來實現刺激然後小拇指碰到桌角的你才會疼得嗷嗷叫直打滾)

而直接體驗客觀事物時,你必然是主觀的角度。這是沒辦法的,現在也沒有啥腦機裝置,不能實現直接讓大腦收取並分析遠處攝像頭髮過來的信號這種事。(因而就算有裝置的話是否能實現回憶時的人稱體驗依然是說不好的。)

但當你提取你存儲的回憶再閱讀的時候,整個的回憶內容對你來說就都是客觀事物了。此時,如果你這回憶中剛好存儲了比如「某某對你做了什麼」這樣的包含了你自己在內的信息的話,這個記憶里的你相當於作為被存儲的信息的一部分來被提取回憶時候的你觀測,如此人稱自然就變了。

打個不太確切的(也沒法嚴格實現的)比方,如果人不能存儲記憶,而必須依賴外接設備的話,你觀察並記住的過程相當於你拿著錄像機錄像然後好好保存那sd卡,而提取回憶就相當於你打開sd卡里的文件,跟真實世界的錄像不同的是,你這sd卡里不會有什麼視頻文件,或許有的只是些文本、語句、程序,這樣的信息而已。但你有能力看到它們,就直接根據它們來對回憶內容進行還原。

信息直接來源的不同是導致了視角可以不同的基礎,而大腦特有的從從客觀中接收到的信息里提取和存儲信息的方法則是造成這種視角體驗不同的直接原因。

這是我的看法。


一切皆流,一切皆變。

生活中我們每一刻都作為「我」而存在,是以第一人稱面對物質世界的。然而每一刻都在不斷地成為歷史,誇張些來說,每一秒的「我」都是另一個「我」,以前那個「我」在現實世界消失了,只能存在於回憶中。

當我們回憶時,就不可以再用當時那個「我」的視角去對待那件事情了,我們會以現在的「我」的思維來看從前的事情和活在那個時間裡的「我」。這就變成了第三視角。


謝邀。

我們的生活是物質世界,一旦開始回憶,那麼我們的過去的生活就成為了精神世界。

這裡的精神世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物質世界是無數個人「創造」出來的。

所以在精神世界中我們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也就是第三人稱視角。

所以在物質世界中我們不是全知全能的,我們只能「觀察」到自己,所以是第一人稱視角。

以上。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都是第一人稱,回憶卻大多是第三人稱? 這個問題可能用遊戲第一人稱跟第三人稱的玩法會更好解釋。就用最近比較火的吃雞遊戲做比喻吧。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個玩家隔著一面牆,在第一人稱的玩法中,玩家們是看不到對面有人的,就跟現實生活一樣,但在第三人稱中,調整角度,蹲著也可以看見隔著牆的人。這就是第一人稱跟第三人稱玩法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我們生活中都是第一人稱,那是因為我們都置身其中,看不到身邊的危險,也猜不到即將要發生什麼。但當我們回憶過去,我們走過的那些坑,就如遊戲中的第三人稱,我們看到了當時的自己處於什麼境況,為什麼會處於那種境況,相應的,現在的我們也知道怎麼讓那種境況的自己做得更好。簡單點來說,第一人稱更多的是未知,迷茫吧,而第三人稱,則是已知,以及對自己或他人的提醒,忠告。

我也突然覺得奇怪,通常好像我們都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的記憶都是第一人稱進行的,事實上我們只是記住了事件給自己帶來的刺激,再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但根本無法完全重現。比如小時候摔跤會痛,但現在回憶你只會隱約記住那種感覺,卻不會產生生理性的刺激。所以我覺得我的記憶像是看電影一樣,通過各種感覺模擬和人物代入,產生情感共鳴。

總結一下,樓主的問題應該不是第一人稱的問題,而是有關自我意識的問題。因為第幾人稱只是人為劃分的你我他,是為區分不同的代入感而創造的表達方式。話說記憶如果是第一人稱的,那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記憶又是怎樣的?自我意識就更複雜了,只能大概描述為「我回憶以前的我卻覺得陌生」。


主演過後,通過大腦剪輯成記憶。


如果人生是一場戲,那麼一定是邊拍邊後期的那種。

這個後期工作效率太高了,你前一秒還在拍攝,它後一秒就製成成片了。

想想吧,對每個演員來說,即使每部電影都是自己拍的,在電影院看電影時也得轉換視角用觀眾的身份去看。

因為現實中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前途放在別人手裡,而過去的事情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為了能夠更客觀地分析評價,還是以第三人稱比較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