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繼續改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為劇集,這次是《ABC謀殺案》(The ABC Murders),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大偵探赫爾克里·波洛,魯伯特·格林特飾演巡官Crome。共3集。設定在 1930 年代,英國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懷疑和仇恨率日益上升,波洛將面臨一個連環殺手「A.B.C. 」的威脅,隨著屍體數不斷增加,唯一的線索是每個作案現場的一份「 ABC鐵路指南 」。波洛的調查不斷被一個決心要勝過他的敵人挫敗,他的權威、正直、過去和自身身份將經歷嚴峻考驗。


給人的感覺就是,何必呢。

編劇是嫌原著不夠有深度,非要強行加戲嗎?

還非要影射政治時局,插入各種無意義的設定,把劇情改的一塌糊塗,覺得這樣一改這個故事頓時特別深刻特別有社會價值?

波洛一個萌萌噠歡快的小個子,非要給他加上沉重的過去,痛苦的陰影,一天到晚忍辱負重苦大仇深的,有意義嗎?為什麼原作《帷幕》虐,是因為一直到最後,波洛都是一個非常可愛甚至有點滑稽的設定,這樣到最後BE才讓人覺得難過。這樣一上來就用力過猛,BBC是不打算拍其他波洛了嗎?

就算我們全盤拋棄原本的劇情和人設,也不用考慮你這樣新寫一個人物背景故事,會不會影響人物的行為動機。別的都不說,能不能好歹把故事編好看一點?

之前的福爾摩斯先生(老年版電影),雖然主題也是英雄遲暮,但也沒有擺出一副全世界的人都欠他錢的表情,用直白又粗糙的苦情強行糊觀眾一臉吧。

敘事節奏也可以說是沒救,重要的部分緊趕慢趕,無關緊要的部分恨不得跟你嘚吧嘚一個小時。各種不知所云的鏡頭,還反覆放個沒完沒了。真的何必呢。

你說這個劇面向新粉,不用考慮老粉會不會心態爆炸。好的,但是如果觀眾是新粉,根本不知道波洛是誰,對這個人設也沒有感情,他憑什麼被這個萎靡的新人設感動?你有什麼值得感動的點?除了幾個角色口述一下「波洛以前可牛逼了」,觀眾就會被他現在的落魄打動??編劇的腦子裡在想啥??如果不知道波洛是誰,這種賣慘更加是毫無意義。

所以結果就是,新粉一臉冷漠,老粉一臉懵逼。

這就是翻拍大IP的人想要的結果嗎【。

最後例行吐槽一下選角,我從看到他第一眼就想說這怎麼看著像個斯拉夫人。然後看演員表發現姓Malkovich,就更加確認了我的預感,最後一查發現父系果然是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人。

他的長相地域特徵可以說是很明顯了,為啥會讓他演一個跟他長相完全不同的法語區的比利時人,讓人困惑。舉個例子,彷彿是讓一個印度人演中國人。也不是說不行,但就讓人很想問,為什麼啊?


又一部阿婆的小說被BBC改編成英劇了

2015年,BBC 推出了電視劇版的《無人生還》,由阿婆的同名小說改編,播出後反響十分不錯,國內國外都刷屏了好一段時間。

天天到現在都記得劇中那性感撩人的腰間浴巾。

《無人生還》的成功,促使BBC一口氣簽訂了阿婆7 部小說的改編合約。

2016年,BBC 又推出了電視劇版《控方證人》,在阿婆小說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新反轉。

還有原本定檔在2017聖誕節期間的《無妄之災》,因為劇中一位演員被牽涉到了性騷擾醜聞中,推遲在2018年4月播出。

隨便揪出以上的一部,都是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

今年聖誕節期間,又一部阿婆的作品面世了

《ABC謀殺案》

The ABC Murders

共3集 | 單集60分鐘

今天剛在BBC one 正式播出了第一集。

看這劇之前,得先來瞭解下阿婆。

阿婆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著名女偵探小說家,與日本的松本清張,英國的阿瑟·柯南·道爾三人並稱為世界推理小說三大宗師。她的作品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歡迎,僅英文版銷量就逾10億冊,世界推理小說女王的稱號實至名歸。

阿婆筆下的偵探有兩個——一個是身材矮胖,留著黑色鬍子的比利時人赫爾克里·波洛,一個是身材矮小,卻十分可愛的老太太馬普爾。

在《ABC謀殺案》中出現的是,大偵探波洛。

但此時的偵探波洛,早已失去了往年的風光,鬍子發白,頭髮掉光光,染髮劑成為波洛必備的偽裝。他漸漸地被人們遺忘和拋棄,他的自我也更加封閉。

但謀殺犯主動找上了他。

一切從偵探波洛陸續收到的幾封信開始。

「你孤獨嗎?

不要感覺孤獨,有我在,一直看著你。

祝好,A.B.C.」

「那天,我跟蹤了你。你蒼老而疲倦,看走路的姿勢好像腳疼,我很擔心你,我站在你身後很久,你感覺到我在你脖子上的鼻息嗎?赫爾克里。很多人說虛榮,他們會說『那個膨脹的自命不凡的波洛』,背地裡嘲笑你,但我不會,因為不是,我覺得你是想讓時光倒流,回到你還是名偵探的時候,那時你名聲赫赫,那時人們需要你,那時人們愛你,我從未被愛過,但我會讓人們怕我,我會成為五面野獸,牽著羔羊去被宰殺。我要為你我做一件事,赫爾克里,我會像人說的那樣,有條不紊地做好安排,準備好就通知你。

祝好,A.B.C.」

偵探波洛對信的內容和信中傳達出來的同情、友誼感到強烈的不安。

於是便去找到了他的老搭檔賈普警督。

誰知賈普已經退休,而新任警督——年輕的克羅姆則對偵探波洛十分冷淡,甚至敵對。

「早上好,赫爾克里。你挺好的吧?我很興奮,渾身發抖,我已經做好了安排,我準備好了,我希望你也準備好了,3月31日,安多弗。一切都開始了

祝好,A.B.C.」

這封信之後,謀殺案開始陸續出現了

第一莊謀殺,發生在安多弗市(字母A開頭的Andover),煙草店的女人愛麗絲·阿什(字母A開頭的Alice Asher),被發現死在自己店中。

案發現場留下了一本《ABC鐵路指南》,停留在A那一頁。

第二莊謀殺,發生在貝克斯希爾海灘(字母B開頭的Bexhill),在咖啡店工作的貝蒂·伯納德(字母B開頭的Betty Barnard),被發現死在海邊。

案發現場也留下了一本《ABC鐵路指南》,停留在B那一頁。

第三莊謀殺,發生在徹斯頓(字母C開頭的Churston),卡爾邁克·克拉克爵士,字母C開頭的Carmichael Clarke。

每莊謀殺開始之前,Mr ABC都給偵探波洛郵寄了含有自己作案的時間和地點的信件。

而每次波洛到達現場之後,都只剩下一具冰冷的屍體和一本厚厚的《ABC鐵路指南》。

從A(安德沃爾)到B(貝克斯希爾)、C(徹斯頓)以及最後的D(唐克斯特),按照字母排列順序選擇地點和被害人,每成功犯下一條命案,Mr ABC似乎都更加自信。

這個喜歡連續犯罪的變態殺人狂越來越猖狂,甚至讓整個英國都陷入了恐慌。

可惜,這世界沒有完美的犯罪。

而波洛是一個善於刨根問底的人。

劇一開始,就給我們交代了兇手是誰——推銷絲襪的Mr Cust,他完美符合兇手病態的氣質。

但是,走過無數套路的我們都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

如果你沒讀過《ABC謀殺案》,接下來的劇情一定會吸引到你。

如果你已經讀過,不妨欣賞下BBC的傑作,畫面精緻講究,氛圍也很到位。


到目前為止,BBC拍了四部阿婆經典——《無人生還》、《控方證人》、《無妄之災》和《ABC謀殺案》,每年一部的節奏,總的感覺就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四部的編劇都是同一人,對於人性深度、社會倫理之類的話題有著蜜汁熱愛,喜歡給人物加內心戲。到了這一部,乾脆給波洛編了一個沉痛過往,被PTSD所困擾,腦中不斷閃回戰爭場景,然而編劇你清醒一點,這是一部懸疑劇!重心應當是推理!推理!推理!你那麼有才,自己另外編一個故事不就結了,何苦在阿婆作品裡怒刷存在感!


2015年的《無人生還》,2016年的《控方證人》,2017年的《無妄之災》,還有今年最新的《ABC謀殺案》,和計劃明年播出的《死亡終局》,

年終歲末一部BBC操刀的阿加莎牌推理劇,和每年的聖誕節一起相伴而至,總能給廣大英劇迷和阿加莎謎無限期待!

作為阿加莎推理小說中知名度和精彩程度都不輸《無人生還》的一部,《ABC謀殺案》所承載的期待不言而喻。

但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播出後目前豆瓣評分只有6.5,創下了歷年最低。

欠揍的改編,詭異的氣氛,情節不突出,人物沒特色,節奏不緊張,全是這部劇的槽點。

總之,這絕對不是阿加莎味的《ABC謀殺案》,甚至連一部合格的推理劇,它都算不上。

那麼,在阿婆的筆下,《ABC謀殺案》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01

整個故事要從大偵探波洛某天收到的一封奇怪的信說起。

赫爾克里·波洛先生,

讓我們可憐愚笨的英國警察束手無策的謎案,你卻可以輕鬆破解,你一定很得意吧?好了,那就讓我們看看聰明的波洛先生到底有多聰明。可能你會發現,這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這個月的二十一號,請留神安德沃爾。你忠實的ABC

ABC,21號,安德沃爾,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謎底很快揭開了——21號,在安德沃爾(Andvord),一個叫阿謝爾(Ascher)的開煙草報紙鋪的老太太被人從背後重擊而死,屍體旁邊放著一本「ABC列車時刻表」,封面朝上倒扣著,翻到「安德沃爾」那一頁。

不過,儘管如此,如果沒有接下來的第二封信,「ABC」的匿名信和安德沃爾謀殺案之間的關係仍然可能只是個巧合。

親愛的波洛先生,

哦,感覺如何呀?我想,這是我的第一個遊戲。安德沃爾事件進行得很順利,不是嗎?不過,遊戲才剛剛開始,我提醒你注意一下濱海貝克斯希爾。日期是這個月的二十五號。我們玩得多開心啊!你忠誠的ABC

果然,25號,一個叫伊麗莎白·巴納德(Barnard)的女孩在貝克斯希爾(Bexhill)的海灘上被人用她自己的腰帶勒死了,身旁同樣放著一本「ABC列車時刻表」,封面朝下翻到貝克斯希爾(Bexhill)那一頁。

發現規律了嗎?

顯然,一切都不是巧合了,安德沃爾(Andvord)和阿謝爾(Ascher),貝克斯希爾(Bexhill)和巴納德(Barnard),「ABC列車時刻表」加上來自「ABC」的匿名信,兇手殺人顯然是有計劃有預謀的,就按照字母表的順序!

所以,下一個地方,下一個受害者,地名和人名都是應該是「C」打頭的!

很快,第三封信也到了。

可憐的波洛先生,

你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擅長破這些小案子,是不是?你的全盛時期已經過去了,是嗎?讓我們看看你這次能否表現得好一些。這次的案子很簡單。三十號,在徹斯特(Churston)。你一定要努力做點什麼,總是照我的意思來,這有點枯燥。祝你狩獵愉快!你永遠的朋友ABC

信到是到了,也完全和之前的推測一致,但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它到的有點晚了……

因為寄信人,也就是ABC寫錯了地址,波洛收到它的時候已經是30號了——邁克爾·克拉克(Clarke)爵士就在這天晚上出門散步時被人猛擊頭部而死。

兇手屢屢得手,大偵探波洛也是步步緊追,一直在尋找破案的關鍵信息。

除了字母表、信、列車時刻表,三起案件之間應該還有什麼別的關聯,是什麼呢?

經過細緻察訪,波洛終於揪出了那個一直藏在暗處的破案關鍵點——長筒襪!

阿謝爾太太的臥室裏放著一雙新買的長筒襪,死去女孩的媽媽在兇殺案當天給女兒買了一雙長筒襪,爵士死的那天早上他的女祕書在門口見過一個長筒襪推銷員……

「同一個主題重複三次,這不可能是巧合。」而那個三次準時出現在案發地的推銷長筒襪的男人就是破案的關鍵,甚至,很可能,他就是兇手!

就在波洛一行人為找到這個關鍵細節而激動萬分的時候,第四封信也早就到了,這次ABC選擇的作案地點是唐卡斯特(Doncaster)。

雖然提前預知了時間、地點,但這一次波洛和警方還是沒能阻止命案的再一次發生——有人在電影院裏被人用刀從背後捅死了。

但這一次,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兇手在案發後自己浮出了水面。

一家旅店的女僕舉報一個客人行為可疑,警方順藤摸瓜找到那個人的住處,搜出了長筒襪、ABC列車時刻表、給波洛寫信的那臺打字機……

很快,兇手——亞歷山大·波拿馬·卡斯特落網了。

連名字縮寫都是A.B.C,一切證據都說明兇手無疑就是他!

然而,要想最終確定卡斯特的兇手身份,波洛又遇到了新障礙——第二個案件發生時,卡斯特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明。

當然,最後,波洛為整個案件找到了最終的、合理的正確答案。

原來,兇手根本不是這個叫卡斯特的長筒襪推銷員,他只是兇手安排好的替罪羊。對於兇手而言,四起謀殺案中只有一件對他而言稱得上是真正的謀殺,為了掩人耳目,他把它藏在了一系列謀殺之中。

你們在什麼情況下最不注意一根針?針插在針墊上的時候!你們什麼時候最不注意一起孤立的謀殺案,當它是一系列相關謀殺案中的一起的時候。——波洛

02

一部推理小說,可以看做是一次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隔空過招。

對於讀者而言,如何抓住有效信息在謎底揭曉之前準確鎖定兇手;對於作者而言,怎樣千方百計創造一個合理合理的故事卻又讓讀者猜不到結局;正是一部推理小說對雙方而言都妙趣無窮的地方。

而《ABC謀殺案》中,「推理女王」阿加莎又一次穩贏大批讀者,成功製造了一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湖人稱「阿婆」

回顧「戰敗」的閱讀過程,我有三點重要心得:

第一,不要過於相信作者!

第二,排除幹擾信息和抓住有效信息一樣重要。

第三,藉助心理畫像鎖定兇手。

關於「不要過於相信讀者」這一點,必須說說《ABC謀殺案》的敘事策略。

《ABC謀殺案》採用了兩種敘述視角穿插敘述,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波洛的好朋友黑斯廷斯上校的講述,他一路跟波洛同行,從自己的角度向讀者展示著案件發生和調查的全過程。

第二種敘事視角是第三人稱全知敘事,從小說第二章開始,作者就以「並非黑斯廷斯上尉的個人敘述」這樣的章標題,讓「假兇手」卡斯特登場了。

她看似客觀實則有意描寫他的各種舉動,暗示他和謀殺案之間的關係,潛移默化地引導讀者認定兇手就是他。

呵呵,真是防火防盜防作者,如果你實心眼(如我)一開始就著了阿婆的道,那麼恭喜,真相就此與你無緣!


第二點應該算是基本的推理、探案常識,但結合《ABC謀殺案》的複雜性,特別容易踩坑,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拿出來提一下。

因為是系列謀殺案,圍繞每一個案件都會產生大量信息,死者的經歷、性格、為人、社會關係等等,這就導致微小的有效信息會被混雜在大量的無效信息之中,本來就難以辨別不說,作者可能還會故意「使壞」——將有效信息一筆帶過,幹擾信息大肆渲染,導致抓住關鍵信息點更加艱難。

前文提到的「長筒襪」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雖然小說早早就提到了長筒襪,但卻混雜在室內描寫、人物談話中一筆帶過,要不是波洛正式點明,恐怕只有特別敏銳和有經驗的讀者才能提前發現它。


最後一點「藉助心理畫像鎖定兇手」,是我在波洛做最終案情分析時學習到的。

每發生一樁案件,波洛就在心裡不斷描摹、豐富兇手的形象,這個形象不是說他外表長什麼樣,而是指兇手的「心理畫像」。

我要對付的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兇手——他不計後果、膽大妄為,是個徹頭徹尾的賭徒。他不是卡斯特先生!他絕不可能製造這些謀殺案!不,我要對付的人很不一樣——他是個孩子氣的男人——有彷彿出自小男生之手的信和列車時刻表為證——一個對女人富有吸引力的男人,一個無情地漠視生命的男人,他必定是其中一起謀殺案中的重要人物!

可以說,就是憑這幅心理畫像,波洛最終排除了包括卡斯特在內的其他嫌疑人,直接鎖定真兇的。當然,事實證明,所有的事件、行動、證據也都正好對的上。


我一直有一個看法,優秀文學作品的優秀之處從不僅僅在於它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故事,如果有心,我們能從中學到很多很多。

以上三點當然可以僅僅看作「如何閱讀一部推理小說」或者「如何與作者鬥智鬥勇」的經驗之談,但我想,怎樣透過語言去洞悉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怎樣在紛繁的表象中抓住核心邏輯與關鍵問題,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東西。

就此而論,阿婆的小說確不知要高出許多推理作品幾個段位。

03

最後是小說中一些零零散散的有意思的句子或細節。(可能並沒什麼意義。)

和過去一樣,黑斯廷斯,你有一顆美麗的心,而且從不多疑。歲月未能改變你身上這個特點!你認識到一個事實的同時就會提出解決辦法,而且,你這麼做的時候,自己還意識不到!

黑斯廷斯,天性美好之人!

對於一個有所隱瞞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談話更危險的了!……談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揭示自我和表達個性的機會,遇到這種機會,人們往往無法抗拒,而且每次都會露出原形。

談話的意義與危險性。

小姐,很可惜死亡會引發偏見。而偏見對死者有利。

在中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死者為大」。

因為缺乏能夠流行的或驚人的特點,本案並未引起媒體的太大關注,小巷老婦人遇害案很快就被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話題取代了。

貝克斯希爾案顯然比安德沃爾案更受關注。它具備更多能流行的因素。首先,受害人是個漂亮姑娘。其次,案發地位於一處受大眾歡迎的海濱度假地。

大約100年前的媒體環境,一樣追著熱點跑,一樣追求奪人眼球。

說一個人做瘋狂的事,因為他是個瘋子,這種說法是愚蠢的。瘋子的行為和正常人一樣,也是合乎邏輯的,經過周密思考的,只不過在常人看來,他的觀點是古怪的、偏執的。

沒有邏輯也是一種邏輯。

完。


The dark, the shade, the light, the hunter, the hunted, the prey.

昏暗又冗長的百年前地鐵甬道,光影交錯,呼吸可聞,詭異感十足。

在人物的刻畫和氣氛的營造上太過用力,劇情走向生硬,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毫無推理樂趣。第三集的反高潮以及人物矛盾和創傷的描寫還是有點意思的。懸疑味不夠,只能拍攝手法來湊。當然,我是一如既往的熱愛阿婆和BBC。

波洛也不是翹著鬍子帶著小驕傲的有趣老頭,變成了戰後創傷的陰暗而又十足優雅的老者,蒼老疲憊,鬍子花白,黑色的染色劑甚至融化在下巴。因此原著黨慎入。

準備開新劇,《悲慘世界》,對Lily Collins的美貌毫無抵抗力。

PS. 旅館老闆女兒的歌聲把我戳到了,touch me deeply.

Day and night, why is it so...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